第十四回 勵精圖治謀革新 食古不化夢難成
字數:13133 加入書籤
1
當初,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前後,攝皇帝王莽,正在積極準備,篡奪漢王朝皇權。
那些日子裏,陷入水深火熱生活的大漢王朝的官吏百姓們,早已經厭倦了劉家幾代皇帝的昏庸無能,對官吏百姓的欺騙和壓榨。
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對大漢皇帝的荒淫無恥,皇親國戚的驕奢淫逸,貪官汙吏的橫行無忌,都是深惡痛絕,人心思變,渴望大的變革。
與此同時,為了謀求自己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善於趨炎附勢的官吏百姓,於是爭先恐後地向朝廷,呈獻符命,爭相向王莽獻媚,迎合王莽稱帝的心意。
這些善於見風使舵,呈現符命的市儈,很多都如願以償,得到了榮華富貴,甚至被王莽封為了侯爵。
2
到了如今,始建國二年(公元1http://yw.api.qq.com/html-chapter-24234-125447
年),王莽登基,已經兩年時間了,皇權漸漸鞏固。
到了這時候,有些人還在東施效顰,在朝廷內外,從事這樣的交易操弄,希望能夠獲取掌權者的歡心,能夠如願以償,升官發財,謀取家族和個人的宏大利益。
那些從沒有幹過這類勾當的正直吏民士大夫,對這種阿諛逢迎,趨炎附勢行為,極為鄙視。
他們互相開玩笑,嘲笑對方說道:
“兄弟啊,你看別人,依靠向陛下進獻符命祥瑞,一個個都封侯富貴了。
怎麽獨獨兄弟你,沒有接到天帝的任命狀,或者得到什麽符命圖讖啊?”
漸漸地,官吏百姓士大夫,這些戲謔嘲弄的言論,傳到了負責監視官吏百姓的司命陳崇的耳朵裏。
司命陳崇,聽了這些議論,非常擔心,憂慮妖言惑眾,可能會亂了朝廷的大政。
司命陳崇,於是緊急向王莽奏報道:
“陛下:
臣最近發現,那些故意編造,並向朝廷呈獻符命圖讖的事件,已經越來越泛濫了。
微臣私下擔心,這恐怕將為那些野心家、奸臣反賊,開辟一條追求利祿,作威作福之路,甚至可能為野心家和前朝妖孽所利用,用來危害社稷大業。
最後的結果,必然會混亂天命。
希望陛下頒旨,斷絕其根源,以正視聽。”
3
到了此時,王莽篡奪漢王朝皇權的目的,已經完全達到,皇帝地位逐漸穩定,對於當初,幫助自己的這些祥瑞符命,也漸漸地感到厭倦,擔心被人,效仿利用了。
接到司命陳崇的奏書以後,王莽非常重視,立即派尚書大夫趙並,去負責審查各種祥瑞和符命。
王莽下旨說道:
“布告天下:
凡不屬於五威將帥所頒布的符命圖讖,膽敢擅自製造和傳播,虛假的符命圖讖者,一律逮捕入獄,以妖言惑眾,毀謗朝廷論處,嚴厲處置。”
從此以後,頒布符命圖讖,成為了新王朝君王的特權,官民士大夫,私下談論和傳播符命圖讖,成為了新王朝的一項禁忌。
很多人因為私下談論符命圖讖,被以妖言惑眾,毀謗朝廷論處入獄,甚至被逐、被殺。
4
新王朝文武大臣都心知肚明,十分清楚,皇帝之所以禁止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談論和傳播符命圖讖,乃是防止符命圖讖,被野心家和前朝餘孽,加以利用,以確保自己的新生王朝的穩定。
王莽沒有想到,他雖然已經下旨禁止了人們,公開談論和傳播符命圖讖,但王莽自己的集團內部,並沒有像王莽所設想的美好圖景那樣,始終保持穩定,保持和諧,保持團結。
內部分裂的巨大麻煩,首先就來自於過去,竭力擁戴,幫助王莽上台、篡奪漢王朝皇權的親密戰友。
承新公、大司馬甄邯,大司空、更始將軍甄豐,國師劉歆(劉秀),太師王舜,太中大夫嚴尤,侍中王邑等大臣,當初,都是王莽的心腹死黨,最親密的老戰友。
他們首先向太皇太後提議,讓王莽擁有高位和大權,擁有安漢公的名號,當上宰衡。
他們還不斷地在全國百姓的麵前,竭力讚美和吹捧王莽的功德,表彰王莽的政績。
安漢公和以及宰衡的稱號,以及賜封王莽的母親、封賞王莽的兩個兒子和侄子、孫子的主意,都是出自於大司空甄豐、國師劉歆等王莽集團核心人士的共同策劃。
而甄豐、甄邯、王舜、劉歆等人,最終也得到了王莽的厚重回報與恩賜,安享榮華富貴,名利雙收了。
但甄豐、甄邯、王舜、劉歆等人心中,一直忌憚,劉氏皇族的報複,擔心漢王朝宗室報複,並沒有想要王莽,居位攝政,乃至登上最高的皇位。
提出讓王莽居位攝政,榮封九錫,登上攝皇帝之位主意的,來自於王莽部下的另外一個擁戴集團,泉陵侯劉慶、前輝光謝囂和長安令田終術等新貴的意見和建議。
如願以償登上攝皇帝之位,羽毛漸漸豐滿以後,王莽篡奪漢王朝皇位的野心也越發膨脹。
起初,王莽的內心裏,隻不過是想要,代掌大漢朝廷的大權,做假皇帝(攝皇帝、代理皇帝),並不敢篡奪大漢皇帝的皇位。
甄豐、甄邯、王舜、劉歆等親密戰友,不敢違背王莽的心意,隻好順從王莽的意圖,並最終竭盡全力,幫助王莽,如願以償地完成了當上攝皇帝的心願。
王莽也沒有忘記,這些親信黨羽的浩大功績,就再封賞王舜和劉歆(劉秀)的兩個兒子,以及甄豐的孫子等功臣後裔以爵位,作為對他們,忠心耿耿地擁戴自己的回報。
後來,甄豐,劉歆(劉秀)等人,位極人臣,官職爵位,已經尊顯,欲望已經逐漸滿足,他們開始心滿意足,不思進取了。
而他們十分清楚,劉氏宗室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力量和人心向背,知道太皇太後陛下,一心一意維護漢室的心意。
甄豐,劉歆等人,開始越來越忌憚,王莽掌握更大的國家權利,越來越擔心,漢王朝的十萬皇族宗室子弟和天下英雄豪傑,以篡位為由,群起報複。
所以,甄豐,劉歆(劉秀)等人,一直心存畏懼,不敢明目張膽地擁戴王莽,正式篡奪大漢皇帝的皇位。
而那些平日裏,甄豐,劉歆(劉秀)等人,與王莽的情誼比較疏遠,並不在奪權的核心集團裏。而企圖一心向上爬的時新人士,泉陵侯劉慶、前輝光謝囂和長安令田終術,哀章等人,卻及時抓住了有利的時機。
他們順應形勢,紛紛製作和呈現符命圖讖,千方百計地鼓動王莽,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最終篡奪了劉氏的皇位。
最終,王莽主要依靠,這些新貴擁戴支持的力量,抓住有利的機會,才終於如願以償,得償心願,正式篡奪大漢的皇位,建立新王朝的。
當那時,王莽的野心膨脹,違背王舜、劉歆、甄豐等親信心腹死黨的意願,一心一意地謀求,最高的皇帝權位,罷黜太子劉嬰,接受禪讓,正式奪取大漢的皇位以後,王舜、劉歆、甄豐等親信的內心,越發忐忑不安,恐懼不已。
王莽至此,更加親信自己的新貴,和他原來的心腹黨羽王舜、劉歆、甄豐等人,開始有了一些裂痕。
5
大司空甄豐的性格,一向剛強正直,說話也直言不諱,得理不饒人,與大司馬嚴尤非常相似。
為了對朝政,有所裨益,大司空甄豐,不時說些直言進諫、忠言逆耳的話語。
聽了大司空甄豐、大司馬嚴尤的諫言,王莽心裏很不暢快,越來越不喜歡甄豐和嚴尤了。
大司空甄豐,一片忠心,為王莽進盡忠言,卻不被王莽理解采納,怏怏不樂,開始有意無意地疏遠王莽,對王莽這個大新皇帝敬而遠之。
王莽心知肚明,也察覺到了大司空甄豐的情緒變化,知道大司空甄豐,對自己心存怨恨,對大司空甄豐的所作所為,就更加不滿意,常常對王邑說道:
“侍中大人啊:
朕一向寬以待人,厚待臣屬。大司空甄豐這個家夥,居功自傲,傲慢無禮,對朕缺少,起碼的尊敬,真是豈有此理!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朕,寬以待人,一向親近信任他,把他慣壞的結果!
朕要讓甄豐這個家夥知道,朕是新室皇帝,是真正的老大,是他真正的主人。”
“至尊陛下說得很對!
大司空大人,剛正坦誠,就是有些居功自傲,陛下也該,殺殺他的銳氣。”侍中王邑,讚同道。
聽了王邑的意見,王莽開始打算,好好地教訓教訓一頓甄豐,讓甄豐,向自己這個皇帝,低頭認錯。
王莽希望,通過排擠和打擊一下甄豐,能夠促使甄豐,屈服低頭,讓甄豐重歸自己的陣營,不生異心。
王莽於是,假借哀章進獻的金匱符命文辭,下旨,把位居三公四輔高位,擔任太阿、右拂、大司空的甄豐降職,讓甄豐擔任,更始將軍一職。
甄豐被三公高位,調任擔任更始將軍以後,就與當初,在長安街市賣燒餅的王盛和門吏王興等臣子,處於同等的地位了。
更始將軍甄豐,大受挫折,悶悶不樂,甄豐、甄尋父子,皆深以為恥。
但麵對王莽的有意打壓,甄豐、甄尋父子,雖對王莽心懷不滿,卻都默不吭聲,態度倔強,依然不肯低三下四,向王莽低頭認錯,不做任何的認錯表示。
王莽見甄豐父子,皆不肯屈服,越發認為甄豐父子,不給自己這個大新皇帝麵子,心裏惱恨不已。
6
更始將軍甄豐的兒子甄尋,那時正在朝中,擔任侍中、兼任京兆大尹的職務,封爵茂德侯。
眼見父親甄豐,受到君王的不公正待遇,侍中甄尋,甚為不滿,自思道:
“陛下對我們父子兩人,已經有了芥蒂和疑心。
陛下一向癡迷,符命圖讖,常常喜歡,按照符命圖讖、儒家經典的指引和聖賢做榜樣,去行政做事。
我何必利用陛下的弱點,獲取一些權力,以挾持陛下,有所忌憚,不要針對我們父子,保全我們父子和家族呢?”
甄尋自以為得計,遂秘密製作,一係列符命圖讖,以儒家經典上的聖賢做先例,上奏王莽說道:
“陛下:
臣私下以為,新王朝的應運而生,完全合符周王朝的先例。陛下豈能夠不按照周公等先賢厘定的製度,去嚴格執行呢?
按照周王朝的聖王先賢,厘定的製度,臣建議陛下,把京師常安三輔,以及附近的地區,以陝縣為界,劃分為兩個地區,分別由兩個行政長官,去進行治理,如同周王朝的舊例。
臣以為,這樣做,才符合聖賢典籍上麵,有關禮儀禮製製度的明確規定。
臣鬥膽建議陛下,請求陛下下旨,任命更始將軍,作右伯,任命太傅平晏大人,作左伯,仿照當初周公、召公的成例,來對國家進行治理。
如此,新王朝必定擁有,像周王朝那樣的千秋基業,永遠永遠傳承下去。”
“甄豐、甄尋父子,這對惡賊,簡直是欺人太甚。居然照葫蘆畫瓢,來牽製挾持朕。
可是,這個惡賊父子的建議,的確是出自,聖賢典籍上麵的記載,怎麽能夠違背呢?
如果朕否定這個方案,豈不是讓天下百姓,笑話朕,非議朕,沒有按照先賢的意見辦事嗎?
甄豐、甄尋,你們父子這對惡賊,你們就等著吧!總有一天,朕會收拾你們的!”
侍中、兼任京兆大尹、茂德侯甄尋此舉,觸犯了王莽的大忌,直接挑戰了王莽的皇帝權威。
王莽心裏,雖然對甄尋的建議,非常不滿和憤怒,但忌憚臣下非議他,隻好憤憤地批準甄尋的建議說道:
“準奏!
傳朕旨意,授任更始將軍甄豐,擔任右伯;授任太傅平晏,擔任左伯,共同拱衛,新王朝皇室。”
接到王莽的任命以後,右伯甄豐,急忙進宮,去朝見王莽,跪謝皇帝大恩,準備接受旨意以後,立即西行,前去自己的治所上任,但還停留常安,沒有動身。
侍中甄尋,嚐到了製作符命圖讖的甜頭,為自己的父親甄豐,謀到了尊貴的右伯官職,自以為得計,遂越發不可收拾。
實際上,甄豐、甄尋父子的所作所為,早就已經,觸犯了王莽的大忌了。
王莽心內忌恨不已,已經開始謀劃,收拾甄豐、甄尋父子了,但沒有找到合適的借口。
不久,侍中甄尋,又將自己私下裏精心製作的另一道符命圖讖,搬了出來。
甄尋製作的符命圖讖上麵,竟然聲稱,原漢王朝平帝劉衎的皇後,即黃皇公主(黃皇室主-王莽的女兒王嬿),應該嫁給甄尋,做妻子,這樣,才符合天意民心。
實際上,侍中甄尋父子,非常清楚,王莽本身,就是依靠,符命圖讖、祥瑞神示等騙術與詐術,而欺騙天下人,獲取他們的支持與擁護,登上皇位的。
因此,王莽的心裏,一直對部下大臣將領,尤其是三公四輔大臣,懷有戒心。
一方麵,王莽擔心,大臣們對他離心離德,心存怨恨,甚至惡意諷刺誹謗他;
另一方麵,王莽更加擔心,大臣會仿效他當年的所作所為,依葫蘆畫瓢,伺機窺伺皇帝的權力。
所以,甄尋父子,抓住王莽的弱點,欲挾持王莽讓步。
7
侍中甄尋,私自製作符命圖讖、祥瑞神示的這一舉動,早已經觸動了王莽的敏感神經。
王莽決心用激烈手段,來懾服臣下,殺一儆百,殺雞駭猴,顯示他作為君王,應該具備的威嚴,教訓那些對他離心離德、甚至圖謀不軌的臣子。
王莽怒不可遏,再也無法忍受了,他大怒若狂,氣急敗壞地對侍中王邑說道:
“侍中大人啊:
甄豐、甄尋父子這對狗賊,無君無父,肆無忌憚,真是越來越放肆了。
朕不給他們父子一點顏色看看,朕哪裏還有皇帝的威嚴,能夠號令天下人呢?”
侍中王邑,也想驅逐甄豐、甄尋父子,以便取而代之,於是讚同王莽意見道:
“陛下:
甄豐、甄尋父子這對狗賊,目無君上,編造符命圖讖,妖言惑眾,可謂大逆不道。
陛下早應該,教訓教訓這一對父子了。不然,那些亂臣賊子,群起效仿,哪裏還有皇家的威嚴呢?”
聽了王邑的話,王莽決心已定。
8
王莽於是翻臉不認人,勃然大怒,當著侍中王邑等大臣之麵,大聲斥責甄尋說道:
“甄尋:
你這個大膽狂妄的狗賊!簡直悖逆無禮,到了極點。
黃皇室主,乃是天下人的國母,怎麽能夠,胡亂侮辱褻瀆呢?甄尋你這個惡賊,究竟安的是什麽歹心呢?你胡言亂語,編造符命,說的這是什麽話呢?
侍中大人啊,立即派人,拘捕甄尋這個狗賊,給朕投入監獄,嚴厲審訊。”
王莽的聖旨頒下,侍中甄尋,這才知道,自己的判斷嚴重失誤,很清楚編造符命圖讖,觸怒王莽,都是滔天大罪。
得到抓捕消息以後,侍中甄尋,立即畏罪潛逃,獨自逃離了京師常安避禍。
甄尋的老父右伯甄豐,對王莽的品行,十分了解,知道王莽刻薄寡恩,無情無義、冷酷無情的個性。
眼看大禍臨頭,右伯甄豐,立即畏罪自殺,以保全自己的家族老小。
9
甄尋跟著一個方士王音,逃亡到了華山的茫茫大山之中避難,整整躲藏了一年多的時間。
但王莽要斬盡殺絕,斬草除根,一年多的時間以後,王莽依然餘怒未消,不肯饒恕甄尋。
富貴優裕生活過慣了的甄尋,耐不住山中清苦的生活,終於拋頭露麵,最終還是被官吏抓到,押回了京師常安,接受審訊。
王莽欲將甄家,斬盡殺絕,以絕後患。
於是,王莽下令,有關部門大臣官員,窮追猛打,追究甄豐、甄尋父子的黨羽。
甄尋被捕以後,知道自己,嚴重觸犯了王莽的忌諱,已經是死路一條了。
於是,在審訊的供詞中,甄尋竭力地牽涉他人,並把更多人,拉下水,希望立功贖罪,洗雪自己的過錯,減輕他自己的罪責。
結果,甄豐、甄尋父子案件,牽涉的範圍,是越來越大,新王朝大臣將領,是人人自危。
到了最後,很多官宦子弟、皇親國戚,都牽連其中。
就連國師公劉歆(劉秀)的兒子,侍中、東通靈將、五司大夫、隆威侯劉棻;以及劉棻的弟弟,右曹、長水校尉、伐虜侯劉泳;侍中王邑的弟弟,左關將軍、掌威侯王奇;以及國師公劉歆(劉秀)的門生弟子,侍中、騎都尉丁隆等大臣將領,都被株連進甄豐、甄尋父子的案件內。
嚴刑拷打、威脅利誘之下,這些被捕的人,又接連不斷地牽扯出了更多更多的人。
從他們的口供中,又牽連到了朝廷中重要的公卿大臣將領,以及他們的親族、黨羽等等。
列侯及以下,被牽連進甄豐、甄尋父子案件之中的,前前後後,總計有幾百人之多。
王莽知道,這些人威脅著皇權的穩定,毫不心慈手軟,下旨將這些牽連進甄豐、甄尋父子案件的叛逆,一律誅殺。
大新王朝中,一片腥風血雨。
自此以後,血雨腥風之下,新王朝大臣,人人自危。原來死忠王莽的大臣將領,也開始對王莽,離心離德,有了反叛背離之意。
1http://yw.api.qq.com/html-chapter-24234-125447
懲罰參與甄豐、甄尋父子叛逆案件的那些該死的罪犯,王莽也沒有忘記,自己那一切崇古迷古的嗜好,要按照儒家典籍上麵記載的方法行事。
甄尋的手掌手紋中,有像“天子”字樣的掌紋。甄尋常常以此,製作符命圖讖,聲稱自己,乃大富大貴之命。
王莽得到司命陳崇報告,心裏十分忌恨。
甄尋被處死以後,王莽依然顧慮重重。於是,王莽命令司命陳崇派人前去,割下甄尋的手掌,親自拿到宮內,當著眾臣示眾。
一天朝會,群臣畢集。
王莽命令,小黃門肉墩,舉起甄尋的手掌,然後,王莽親自用手指著,發言教訓,恐嚇、警告文武大臣說道:
“諸位愛卿:
甄尋這個叛逆,以前常常在私下裏,妖言惑眾,蠱惑人心,對大家聲稱,他自己身有異相,是大富大貴之命。
這純粹是胡說八道,欺騙世人的奸詐手段啊!
諸君請看,甄尋這個叛逆的手掌上,不是明明白白地寫著‘一大子’;或者說是‘一六子’。
這個掌紋,怎麽會是‘天子’的字樣呢?難道一個堂堂正正,受天帝神靈庇護的真命天子,最終會被誅殺而死嗎?
‘六’與‘戮’,同音同義,就是被殺戮的‘戮’的意思啊!
這個掌紋,不是已經應念,已經明明白白地表明了,甄豐、甄尋這對叛逆父子的命運,最終應當被朝廷屠戮而死嗎?
眾愛卿請看,如今,甄氏全家,背叛應天順民的大新皇帝,最終被新王朝屠滅,就是最好的證據。”
短下巴的王莽,宏大的嘴巴裏,發出了洪亮而嘶啞的聲音。他鼓起眼睛,雙頰血紅,聲色俱厲地對警告威脅群臣道。
看見甄尋血淋淋的手掌,想起當初,忠心耿耿的甄豐、甄尋父子,相繼慘死的情景,群臣十分恐懼。
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道:
“皇帝陛下英明!
甄氏父子,結黨營私,妖言惑眾,背叛皇帝,實屬大逆不道,死有餘辜。
如今,甄氏父子惡貫滿盈,最終被陛下誅殺,乃是天命如此,罪有應得。”
見眾臣恐懼,王莽十分滿意,接著下旨道:
“諸君:
朕最終之所以能夠發現,甄氏父子這些結黨營私,妖言惑眾,背叛皇帝的叛逆的陰謀,並最終處死這些,叛徒鼠輩,都是受到了祖宗神靈的啟示。
朕奉天承運,安享大新皇帝皇位,怎麽能夠忘記,祖先神靈昭示的功德呢?
朕將仿照,皇初祖軒轅黃帝的做法,把叛逆劉棻等,流放到幽州;把惡賊甄尋等,放逐到三危;把奸佞丁隆等,押送到羽山處置。
朕將叛逆,斬首示眾、流放各地的一切舉措,都要按照先祖的規矩,以彰顯祖先神靈,昭示的赫赫功德。”
王莽的旨意,下達以後,裝載、遞送甄尋、劉棻、丁隆等叛逆屍體的朝廷驛車,迅速從京師常安出發,浩浩蕩蕩地,運往全國各地,示眾處置。
裝載幾百名,謀反罪人屍體的朝廷驛車,在路途上絡繹不絕,綿延數十裏。
王莽製造白色恐怖,意在恐嚇那些,意圖反叛新王朝的官吏百姓士大夫,鎮撫,穩定全國。
然而,王莽最終,事與願違。
當初,一直忠於王莽的死黨親信、親密戰友如國師公劉歆、甄邯、王舜、嚴尤等,皆憂懼不安,怨怒不已,開始對王莽離心離德,若即若離。
全國各地郡國官吏百姓,也不滿意王莽新王朝的治理。
新的更多、更大的反叛行動,還在新王朝全國各地,不斷的醞釀發展之中,大有星火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