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大司徒安撫百姓 賢鄧禹追趕明君
字數:6121 加入書籤
1
“慢!收回你的寶劍!閉上你的嘴巴!聽本欽差,詳細地詢問!
案情還沒有完全審理清楚,你怎麽可以罔顧法律,隨便處理呢?難道是想,殺人滅口嗎?”
劉秀揚起劍眉,虎虎生威。他怒目盯住郡守王涯、郡尉王朝,恨聲地問道:
“兩位大人,稍安勿躁!請問兩位大人,他們謀殺的,是哪位皇帝呢?
前不久,本欽差才剛從大漢皇帝陛下身邊而來,皇帝陛下,龍體還好好的。
本大司馬就在陛下的身邊侍候,怎麽一點也弄不明白,發生了什麽謀殺大漢皇帝陛下的事件呢?”
劉秀明知故問道。
“還敢有誰啊?當然是當今的新朝皇帝陛下啊!”郡守王涯,脫口言道。
“怪不得!怪不得!怪不得啊!郡守,郡尉兩位大人,如今還依然活在夢裏呢!”
劉秀挖苦郡守,郡尉道,“郡守,郡尉兩位大人,你們的美夢,也該醒醒了!
本欽差特別提醒兩位閣下,現在大漢複興,我們欽敬的皇帝陛下,已經姓劉,不再姓王了。
王莽奸賊,早已經惡貫滿盈,灰飛煙滅,挫骨揚灰,已經被懸首宛城了。現在已經,是大漢天下了!”
劉秀義正詞嚴,滿腔義憤地對說郡守王涯,郡尉王朝說道。
“當初,莽賊鴆殺我劉氏平帝陛下,毀我漢家江山社稷,篡我劉氏皇位,殺我良民百姓,人神共憤!
如今,天道循環,莽賊惡貫滿盈,罪惡昭彰,已經徹底覆滅,懸首宛城。
王莽奸賊眼中的叛逆反賊,現在已是我大漢功臣,忠臣烈士,反莽義士。
英烈已逝,他們的烈屬,居然還被囚在,暗無天日的牢獄中,究竟是何道理?!
請問兩位大人,他們不冤,誰人冤枉呢?”劉秀義正辭嚴地訓斥郡守王涯,郡尉王朝說道。
郡守王涯,郡尉王朝,啞口無語,麵如死灰。
“自古幽燕多烈士!涿郡義士,眼見王莽無道,激起豪情壯誌。
他們歃血為盟,意欲行刺莽賊,為民除害。不想,出師未捷,密謀泄露,壯士無歸。
那些熱血男兒,血灑大地,英烈家屬,也慘遭奸賊荼毒,陷入牢獄,差點命喪冤獄。
如果不是,當今更始帝陛下,勵精圖治,發憤圖強,聯合綠林義士,號召天下豪傑,一舉推翻莽賊,撥亂反正,不知還有多少家庭,多少英雄豪傑,多少義士,會被莽賊屠滅!
想我大司馬劉秀一家,也是慘遭王莽惡賊的戕害。
舂陵家族親戚朋友,兄弟姐妹幾十口,全遭奸佞篡賊殺害。懷抱中的嬰兒,也未能幸免於難。
如果這些英雄豪傑,反莽義士是反賊,是叛逆,那麽我大司馬劉秀一家也是!
我手下的兄弟們,統統都是!兩位大人,你們快來派兵,誅滅這群反賊!”
劉秀猛然站了起來,逼視郡守王涯,郡尉王朝道。
兩位作惡多端,作威作福,不識時務的大人,郡守王涯,郡尉王朝,立時臉無血色,委頓在地。
2
“當初,本欽差聽見你們的述職,還道你們,隻是迂腐顢頇,不識大局。
不想,你們居然與王莽叛賊,沆瀣一氣,草菅人命。看來,不懲治你們,不足以平民憤!
本欽差特命,立即削去郡守,郡尉,郡丞的職銜,暫且留著你們的一條狗命,以觀後效。
著令佐史,代行轄治郡府事宜。
其他大小官吏,務必認真領會,大漢皇帝陛下和本大司馬愛民之意。
平理訴訟,廢除王莽苛政,釋放所有因叛亂罪,而被關的囚犯和奴婢,褒獎烈士貞女,撫恤義士家屬!
人死不可複生,天帝神靈,有好生之德。人命關天,民乃國本。
所有大小案件,各級官吏,務必細細地審理,秉公辦理,不得枉法徇私,冤枉好人。
如有觸犯,故意製造冤獄,激起民憤,軍法從事!”大司馬劉秀,嚴厲地下令道。
3
冤獄平反,惡吏被懲,涿郡郡縣百姓,一片歡騰。
他們紛紛送來禮物和飲食,慰勞大司馬劉秀一行。劉秀下令,不問緣由,一概拒絕。
河北吏民,更加歡悅。
自此以後,大司馬劉秀的美名,傳遍黃河南北。官吏百姓賢明士大夫,爭相歸附,河北民心,漸漸依附凝聚。
4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一月,大司徒(丞相)劉賜,從東京洛陽,趕到了西京長安,整理劉氏諸皇的園陵,宗廟,整修宮室,以備玄漢王朝,從東都洛陽,遷都西京長安。
大司徒劉賜,仿效司隸校尉劉秀,先前整修洛陽帝都的做法,先行移文露布,曉諭百姓道:
“布告天下:
漢室複興,莽賊覆滅,天下大同,普天同慶!大漢大司徒劉賜,特此曉瑜天下,布告萬民。
更始皇帝,英明睿智,一代明君,就將順應天心民意,遷都長安,坐鎮西京,鎮撫天下,安我萬民。
大司馬劉秀等大臣將領,奉詔經略河北,安撫百姓,人心歸附,天下歸心。
如今,戰亂平息,天下安定,國泰民安,安居樂業的日子,指日可待。
本大司徒特此曉諭,西京長安三輔的官吏百姓,請協助官府,修繕大漢皇家的園陵、宗廟、宮室等。
朝廷將付給倉廩,以替勞役!
請京師官吏百姓賢明士大夫,各安舊業,休養生息,興旺百業。大漢萬民,勉乎哉。”
5
大司徒劉賜的露布在西京長安以公布,頓時震動了長安吏民賢明士大夫,也驚動了一個英才之士。
這個英傑,就是大司馬劉秀的太學同學和南陽郡同鄉,南陽郡新野縣人鄧禹。
看見露布,鄧禹浮想聯翩,心向往之。那個英俊精明的同窗好友劉秀,一下就占據了鄧禹的心靈。
幾年不見,劉秀已經從一個窮愁潦倒、寂寂無名、飽受不公待遇的太學學子,變成名滿天下的大漢功臣,榮登大司馬之位。當初,鄧禹對劉秀的預言,如今果然變成了現實。
想起自己這時的境遇,自己孤芳自賞、知音不逢的境遇,鄧禹不由得,黯然神傷起來,自言自語道:
“我鄧禹飽讀詩書,滿腹經綸,身負拯救蒼生的責任,卻一直屈居下層,無人欣賞,滿腔抱負,不能夠伸展。難道我鄧禹,將要碌碌無為,老死一生,無所成就嗎?”
自從好友劉秀、劉安主仆,離開太學以後,鄧禹就知音難尋,感到絕望和萎靡。
鄧禹覺得自己,就像失去伴侶的孤雁,難以翱翔振翅。
後來,幾位太學同窗,師兄弟朱祐、韓寒等,也相繼離開了太學,回到自己的家鄉,鄧禹感到,更加孤寂。
連跟自己說話、談天的知心朋友,也已經快要完全失去了,鄧禹越發感到孤獨苦悶。
這個時候,隻有與同窗強華,還能夠勉強談上幾句。但強華研究的,都是深奧難懂的符命圖讖之學,門路不同,鄧禹也知音難尋,常常,無從說起。
那時,鄧禹已經在西京太學,很是有名,他自己寄身太學,謝絕新室公侯將軍的聘用,表麵上與世無爭,不求聞達。
實際上,鄧禹卻是因為心中,有著的遠大理想,卻無人能夠欣賞聽取,也不知向誰述說,而感到苦悶無助。
後來,更始帝劉玄,到達東京洛陽以後,雖有鄧晨、李通、李軼、李鬆、李泛等南陽親朋好友的薦舉,鄧禹依然沒能得到,更始帝的任用選拔,鄧禹不由得更加,心灰意冷。
再後來,逐漸看清更始帝君臣的昏弱短視和愚鈍殘暴,鄧禹不由得又為自己,暗自慶幸了起來道:
“老天保佑!幸好我鄧禹還算清醒,沒有急功近利,趟上那趟渾水!”
當初,昆陽大捷,聽見太常偏將軍劉秀,名動天下,鄧禹就想成行,前去參加南陽義軍,投奔大司徒劉縯、劉秀兄弟,為複興漢室出力。
無奈當時,京師常安,依然被新室控製,政局動蕩,而且與家鄉南陽,路途遙遠艱辛,盜匪橫行阻隔。
為了安全,鄧禹隻好停止自己的冒險行徑,留在京師常安,聽天由命。
如今,再次得知大司馬劉秀的行蹤,鄧禹終於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衝動感情了。
鄧禹急急忙忙地收拾起,自己的簡陋行裝,就心急火燎地離開西京,向南方而去。
返回自己的家鄉南陽新野,大司馬劉秀,已經離開宛城北上,鄧禹卻沒有能夠,追上劉秀。
鄧禹心裏非常失望,但又很不甘心,隻好帶著遺憾而又迫切的心情,從自己的故鄉新野出發,再次單人匹馬,向河北追去,並對天發誓,一定要追隨大司馬劉秀,建功立業,不負一生的才學。
這一次,蒼天不負有心人。
鄧禹終於得償心願,一直追到鄴城(河南臨漳縣),才追上了大司馬劉秀一行,得以與劉秀劫後重逢。
6
兄弟同窗,劫後相逢,再次在遙遠的異地見麵,鄧禹與劉秀,都感到格外欣喜,悲喜交加。
一席詳談之下,兩人都有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惺惺相惜,相見恨晚的感覺。
鄧禹自此,打定主意,死心塌地地追隨劉秀,大力襄助和支持劉秀,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與鄧禹的一席長談,也徹底改變了劉秀舊有的觀念,重燃建功立業的信心。
劉秀感覺自己,就像老虎添上了雙翼一般,英氣勃發,越發有了無畏的勇氣和勃勃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