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 得良友如虎添翼 析大局鄧禹定計
字數:12888 加入書籤
1
巡行河北,撫慰官吏百姓賢明士大夫,恢複漢治,廢除新莽時代的苛政,大司馬劉秀,已經深得河北民心。
大司馬劉秀的美好聲名,在河北所屬郡縣,是越來越響亮。
大司馬劉秀本人,也越來越受到河北豪族大姓、官吏士大夫、以及黎民百姓的推崇與信任。
大家從觀望猶豫之中,逐漸走向,對劉秀的親近和信任。河北人心,逐漸凝聚。
那時,河北所屬的幾乎所有的郡縣,那裏的守法官吏與善良百姓,都迫切盼望,欽差大臣大司馬劉秀一行,早日到來,為各地官吏百姓,帶來改革弊政的希望,平息戰亂的喜訊,穩定地方,休養生息,平息民怨。
民心之所向,已經有了大致的定準。
就連那些,稍微有些見識的豪強貴族們,也對大司馬劉秀,充滿著期待,渴望著大司馬劉秀,能夠成為,保護他們利益的當家人和引路人。
大司馬劉秀一見,很是心滿意足,越發躊躇滿誌,想大展宏圖,實現生平抱負。
2
如今,看見自己當年的太學同窗好友鄧禹,披著寒霜,風塵仆仆,心急火燎地從南陽一路追來,大司馬劉秀,十分欣慰,滿心歡喜,熱情迎接。
劉秀心情舒暢,滿臉笑意,略備薄酒,熱情歡迎著著自己的故人鄧禹,就像見到久別的情人。
當年情投意合合的同窗摯友,與自己多年不見,劉秀、鄧禹心中,似乎有千言萬語,就要噴薄而出。
劉秀想對自己的同窗好友鄧禹,暢快地述說自己的心願和理想,卻又不知道,首先從哪裏談起。
自從離開長安以後,轉瞬之間,不見當年好友,已是五年左右的光景了。
如今的鄧禹,經曆歲月的磨練,已經變得越發成熟和穩重,不再是當初那個,聰睿早熟,稚氣未脫的大孩子了。
此時,剛剛二十一歲、年青英俊的鄧禹,英氣勃發,雄心勃勃,心中充滿激情。
鄧禹此時,對當年的太學同窗大哥,劉秀的佩服與仰慕,也是越發地強烈,渴望建功立業之心,更加迫切,有點如饑似渴、迫不及待的感覺。
因為此時,鄧禹當初的同窗好友劉秀,不僅僅已經是玄漢王朝位高權重的大司馬,而且早已經名滿天下,成為了年青士大夫心中,偶像般大神一樣的存在。
宛城之戰、昆陽之戰中,劉伯升、劉文叔兄弟,建立的赫赫功勳,兄弟倆的鼎鼎大名,已經傳遍了城市鄉野,成為了官吏百姓、賢明士大夫,津津樂道的一種神話與傳奇。
3
回想當初,劉秀、鄧禹諸人,在西京太學遊學之時,那些互相親近的同舍同窗們,從來都是相知相愛,惺惺相惜。
同窗們羨慕,鄧禹的天才和早熟,稱讚鄧禹的見識過人,智慧超群;敬慕劉秀的俊秀,穩重,為人大度,懂事明禮和深謀遠慮;敬畏大師兄朱祐的修養高深,學問淵博,誨人不倦,寬厚仁義;學習嚴光的飄逸,瀟灑,超凡脫俗,不慕名利;模仿強華的癡迷玄學,沉迷圖讖,神秘莫測,故作高深;敬慕韓寒、張堪不甘貧寒孤獨,發奮求學的奮鬥精神。
清寒、孤獨,然而豐富多彩的京師太學生活,時時充滿著無限的快樂。
短暫的憂鬱和煩惱,不時的疑慮和徘徊,種種情景,都令人難以忘懷。
4
可惜,自從劉秀、劉安主仆,離開太學以後,鄧禹的諸位師兄們,朱祐、嚴光、韓寒、張堪等同窗好友,也相繼離開,西京長安,各自回鄉去了。
最後,西京的太學學舍裏,就隻剩下鄧禹、強華兩人,還在頑強堅守,篤守太學。
鄧禹、強華兩人,獨留西京太學,不免有些孤單寂寞,沒有了昔日,歡鬧熱情的場景,兩人都有一些落落寡歡、滿懷惆悵的感覺。
聊著昔日的往事,飲著今日的小酒,不善飲酒的劉秀與鄧禹兩人,漸漸地有了一些醉意。
5
看著鄧禹,少女般白皙紅潤的年青臉頰,劉秀又回到了少年時代的美好歲月。
突然,劉秀仿佛醉了,不假思索,半帶玩笑、半是認真的對著鄧禹隨口而出道:
“仲華老弟:
你可能夠想到,當年那個,以執金吾自詡,卻窮愁潦倒,不名一文,命途多舛,無人賞識的劉秀,如今已經是,大漢王朝的大司馬,大權在握,皇命在身了啊!
陛下已經授命予我,可以根據所需,任人唯賢,量才錄用,封官任爵的權利。
你可能夠想到,我已經實現了‘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的宏願嗎?
劉秀此生,願望已足也!”
劉秀也似乎有些陶醉狂放,有些得意忘形的感覺,沾沾自喜地對鄧禹炫耀道。
鄧禹默默地看著劉秀的狂態,欲言又止。見鄧禹不言不語,劉秀更來了勁,繼續得意洋洋地宣稱道:
“仲華老弟啊:
你這麽老遠地跑來追我,一定心有目的。莫非仲華你,也想進入仕途,混個一官半職,謀取榮華富貴,撈點油水麽?
劉秀也知道,仲華老弟,才華過人,英明善斷。你隻管大膽地把你的要求,說出來就是。
我劉秀如今,已擁有了皇帝授予的封官任爵的權利,定會讓仲華老弟如願的!”
鄧禹一聽此話,有些惱火掃興,庚即不卑不亢地脫口而出,對劉秀直言直語道:
“文叔兄:
雖然你已經是大司馬了,但也別仗勢欺人,以官傲人,小看我鄧禹了。
我鄧禹哪裏是,想當什麽官?撈什麽油水呢?
當初,新室之時,我鄧禹雖然才疏學淺,但也不是沒有人看重、沒有人賞識。
實際上,要當個都尉、縣宰、郎官之類的小官,也不過是探囊取物、輕而易舉。
老實說,文叔兄如今,雖然位列三公,位高權重,我可不貪圖高官厚祿,榮華富貴這些身外之物。
文叔兄,我鄧禹無求於人,你不用如此地盛氣淩人,給人臉色,擺你的大司馬的官架子了!”
“不會吧?仲華老弟。你可不是那些言不由衷、心口不一的偽君子啊?
世人趨炎附勢,都貪慕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來找我這個大司馬請托的,都是想謀點好的差事。這也是人之常情,也沒有什麽可以害羞、害躁的了。
仲華老弟,你一向害羞靦腆,含蓄內斂。你是不是礙於麵子,不好意思,明說自己的要求啊?
不然,為什麽你會追得那麽急呢?你不是想撈點官做,那究竟是想幹什麽的啊?”
劉秀故意開著鄧禹的玩笑,追問著鄧禹道。
鄧禹似乎更加著急生氣了,在醇酒的作用下,他的臉色,越發紅潤了。
6
有了一些酒意以後,劉秀、鄧禹兩人,又是多年相知相交的同窗好友,說話談論,都隨心所欲,十分隨意,沒有一點忌諱。
劉秀、鄧禹兩人,就像回到了當初,太學同窗時的融洽日子,沒有那麽多,繁瑣複雜的虛偽禮節的拘束,也沒有主賓間,虛情假意的客套與客氣。
等了一會,鄧禹似乎緩過氣來,開始回答劉秀的詢問。鄧禹很是認真地對劉秀說道:
“文叔兄,我說的可是真的啊,並無虛情假意,打了半點誑語的啊!
文叔兄,難道你還不了解,我鄧禹是怎樣的人嗎?
說實話,當初,鄧禹雖然很不成器,可說一事無成,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仕宦的機遇,也有不少公子王孫、王侯將相,也都想要聘請我做官的啊!
就連最近,我回到新野以後,李通大哥,也曾經想推薦我,到朝中任職,也都被我一一婉言地謝絕了!”
鄧禹一臉真誠,真情實意、老老實實地回答劉秀的問話,為自己辯解道。
7
劉秀心裏,明白鄧禹所說的,都是實話,並沒有打什麽誑語。
當初,漢兵興起,更始帝立為皇帝以後,南陽郡英雄豪傑,鄧家、陰家、劉家、李家親人,了解鄧禹的大臣將領,多向更始帝,薦舉鄧禹,推薦鄧禹,到朝中為官任職,鄧禹卻不肯聽從。
這並不是鄧禹無意仕途,不想伸展自己的抱負。而是鄧禹明智,眼光獨到,看出了天下大勢,還混亂不明,恐怕自己,所托非人,最終陷入無法自拔的尷尬的境地。
一時之間,很多像鄧禹一樣的賢明士大夫,都還沒有搞清楚,誰是明主,誰才是可以托付終身的人。
因此,鄧禹也隻能耐心地等待,靜觀待變,以免落入,投錯主人的陷阱之中。
聽了鄧禹的解釋,劉秀表示讚同,接著詢問鄧禹道:
“仲華老弟,劉秀知道,這是你的肺腑之言。
仲華老弟,那你千裏迢迢,拚命追上我,究竟是想要幹什麽呢?
仲華老弟,很早以前,我劉秀就已經非常了解你,知道你的偉大誌向和卓越才幹。
今天,我們有緣相逢,我就老老實實地對你說說心裏話吧!
我劉秀名為大司馬,實際上隻是朝中,一個不受陛下待見、遭到陛下和綠林大哥猜忌的小小司馬而已!
我也隻能夠任免一些,中下級官吏,並沒有什麽,值得炫耀的至高無上的生殺權力。”
劉秀冷靜了下來,見鄧禹沒有一點玩笑的意思,他也謙遜低調,十分認真坦誠地對鄧禹問道。
“司馬主公啊:
我鄧禹並不是阿諛奉迎、吹噓拍馬之輩,想給司馬主公戴高帽子,討取司馬主公歡心。
我就老老實實,給司馬主公你說吧!
我鄧禹想要的是,希望在我的盡心盡力的輔佐下,能夠讓司馬主公閣下,你的威望和恩德,普及四海,傳播海內,讓天下官吏百姓、賢明士大夫,都能夠沐浴司馬主公,你的大恩大德,普受司馬主公你的恩惠。
我熱切盼望,能夠在司馬主公你的手下,盡到一尺一寸的忠心,效犬馬之勞。
最終,也希望能夠攀上龍鱗,讓我鄧禹的名字,能夠名垂史冊,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鄧禹突然一本正經、充滿景仰地對劉秀說道。
“仲華老弟:
你如此向往期望,實在是高看我劉秀了。可能我劉秀,會讓老弟你,大失所望了。
不瞞仲華老弟,如今,我雖然位列大司馬之位,不過是一個虛名,實際上是並沒有多少實權。
我無將無兵,近乎孤家寡人。隨從侍衛的僚屬衛士,不過二百來人,親近信任的賢明士大夫,不過二三十人而已。
而且,我還受到陛下和綠林豪傑的猜忌,人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前在潁川郡招募的豪傑勇士,賢明士大夫,見我劉秀命途多舛,也紛紛離我而去。
我巡行河北,也不過是為了,躲避奸佞小人的陷害,自保避禍的措施而已,最終能夠,有什麽大的作為呢?何談什麽建功立業,名垂青史呢?
恐怕你跟著我劉秀,會令小弟你失望,耽誤仲華老弟,你的美好前程了。
仲華老弟啊,你還是另找高就,選擇明主吧!你我相知多年,劉秀怎麽能夠,害你一輩子呢?
劉秀坦誠告你,不可跟我一同招禍,同歸於盡,貽誤終身,委屈了老弟的濟世大才。”
劉秀十分真誠,推心置腹地勸說鄧禹道。
8
聽了劉秀的肺腑之言,鄧禹內心,十分感激。兩人默默注視,心有靈犀。
過了一會,鄧禹對劉秀說道:
“司馬主公啊:
你的好意,仲華心裏,非常明白。仲華一直自詡,眼光獨到,有些知人之明。
仲華其實早就已經清楚,司馬主公,胸懷大誌,滿腹韜略,並非浪得虛名的泛泛之輩。
早年,司馬主公就氣度非凡,胸襟開闊,嶄露頭角,揚名天下,就已經折服了我。
如今,司馬主公你,也不用因一時的磨難和挫折,就如此悲觀失意,灰心喪氣,所謂事在人為是也!
仲華竊以為,國家是治是亂,依靠天時地利,也靠人謀,並非僅靠赫赫威勢、家族貴胄的寵愛就行。如果僅僅依靠,赫赫威勢就行,秦王朝、新莽怎麽可能覆滅?
治理國家,當以順應民心,公平公正為上。國家是治是亂,歸根結底,還是財富的創造,利益分配的導向,以及財富分配,如何公平公正均衡適當的問題,所謂‘不患貧而患不均’是也。
所謂革新,興利除弊,也不過是進行一些,財富利益的重新分配調整而已。
財富利益的分配調整,大體平衡公正,能夠大致體現,公平公正的社會準則,則國家大治。
否則,強者強取豪奪,弱者弱肉強食,分配不公,貧富過度懸殊,人心失衡不平,縱是聖賢下凡,堯舜降臨人間,要想達到天下大治、國泰民安,也難以為繼。
主公以天下為公,處事公正,恢複漢治,興利除弊,廢除新莽苛政,分配土地,釋放奴婢,愛惜百姓,休養生息,處處為天下百姓著想,怎麽會擔心,人心不附,財力物力不聚,沒有建功立業、開創新興局麵的機會呢?”
聽了鄧禹對自己所講的一席道理,劉秀頓然大悟,耳目一新,很受啟迪。
“哈!哈!哈!仲華啊,你的看法,發人深省,讓人茅塞頓開,如夢初醒。
我們兄弟,幾年不見,我劉秀私下一直以為,見識、智慧和才幹,都已經遠遠超過了仲華老弟你。
想不到如今,我劉秀還是自愧不如,甘拜下風。”劉秀謙遜地笑了笑,謙遜坦誠地讚賞鄧禹說道。
“司馬主公,低調謙虛罷了!
在下的看法,實際上並無什麽新意,也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領悟而已!
唉,可歎我們大漢王朝的幾代末世君王,那個篡位的王莽,和當今的更始帝聖上、綠林豪傑,卻都不明白,這些顯而易見、淺顯易懂的道理。
致使天下動蕩,幹戈不息,生靈塗炭,四海不寧,令人遺憾歎息啊!”
鄧禹長歎一聲,有些失落地對劉秀說道。
“哎呀,仲華兄弟,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我和仲華兄弟,真是相見恨晚啊!
仲華兄弟,你還有什麽話語,有什麽真知灼見,要指教教誨我劉秀的,請兄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劉秀一定洗耳恭聽,傾心接受!”
劉秀內心一震,酒意一掃而空,十分真誠嚴肅地請求鄧禹說道。
“主公不要心急。
不瞞司馬主公,我鄧禹當初,求官心切,也曾經與新室國師劉歆、大司空王邑,本朝定國上公、成國上公兄弟、大司馬朱鮪、大司空陳牧,大漢丞相司直李鬆、趙萌、申屠健等前朝、本朝達官貴人,私下研討,交流過對於這些問題的看法。
無奈話不投機,最終是對牛彈琴。他們之中,居然沒有誰,能夠體會或者說願意領會,小弟的意見,認為小弟之言,不過是迂腐書生的紙上談兵而已。
如今,在下與司馬主公的三言兩語,司馬主公,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真諦,讓在下有了,高山知音的感覺。如同當初張良,遇見高祖皇帝時的情形。
司馬主公,小弟如今,已經吃定你了,願意與司馬主公你,同生共死,生死相隨,共謀富貴。
司馬主公,你還能夠,逃到哪裏去呢?”
鄧禹心情震動,感觸頗深地對劉秀說道。劉秀聽了,心裏更加感動。
“唉,仲華啊,我們是多年的同窗兄弟了,我就實話實說,再對你強調一次吧!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我劉秀,也許根本就不能夠,達到你的要求和期許。
仲華老弟,你投靠我劉秀,也許應該是走錯了。你對我劉秀的希望和期許,也實在是太大了。恐怕最終,會讓你大失所望了。
我已經跟老弟說過,我的真實處境。
我雖然對外聲稱,是大漢王朝的大司馬,是代表皇帝,撫巡北方郡縣。
實際上,我其實不過是一個代理大司馬而已。我這樣做,隻是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威,借以自保避禍罷了。
雖然我劉秀,名義上已經擁有了一個,代理大司馬的名號,實際上是無職無權,也沒有軍隊將士擁戴。
我身邊跟隨的,就是這幾十個親近信任的僚屬士大夫,一百餘護衛的將士而已。
麵對四海混亂,群雄割據,百姓荼毒,各自為政的嚴酷現實,我這個大司馬,是無人無錢,無兵無將,無根無基,無人擁戴支持,自保自顧尚且不暇。縱然壯誌萬丈,雄心勃勃,又能夠成得了什麽大的氣候呢?”
劉秀的臉色,突然陰霾了,突然心事重重,有些灰心喪氣地對鄧禹說道。
“司馬主公:
你太過悲觀了。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不瞞司馬主公,鄧禹看中的,不僅僅是司馬主公的才華品行,還有司馬主公身邊輔佐跟隨的賢良士大夫。
鄧禹看重的,還有司馬主公麾下的這個強有力的團體。
以鄧禹看來,司馬主公身邊的這些部將僚屬士大夫,護軍朱祐、主簿馮異、賊曹掾銚期、功曹令史王霸、門下史祭遵、安集掾、期門(扈從護衛)馬成、中堅將軍杜茂、主簿堅鐔、偏將軍臧宮、偏將軍傅俊、掾史馮孝、丁綝、呂晏、苗萌、叔壽、段建、左隆、馮勤等豪傑士大夫,無一不是,蕭何、張良、韓信一類的英雄豪傑,將相之才,下之者,也有千石級別官吏的才幹,絕非等閑之輩。
司馬主公的輔弼已成,羽翼漸漸豐滿,隻不過司馬主公,潛龍在淵,缺少一個龍飛九天的有利時機罷了!
成功者自有成功的秘訣。哪裏是那些,僅僅依靠祖輩、父輩的蔭庇,或者憑借一時的機遇和好運氣,僥幸得以成功的凡夫俗子,所能夠體會到的呢?
當初,高祖皇帝,在王公大臣、七國貴族後裔們眼裏,也不過是一個被他們鄙視看輕的小小亭長。最終,高祖皇帝,卻成就了大漢的千秋偉業,流芳百世。
大司馬閣下如今的起點,比起高皇帝當年創業,可要算是好多了啊!
司馬主公大人,為什麽你要,妄自菲薄,不思進取,看輕自己的才幹呢?”
鄧禹信心滿滿地安慰劉秀道。劉秀聽了,很受鼓舞,對鄧禹說道:
“那麽仲華,你能夠給我講講,我大漢王朝,之所以最終沒落,以及王莽最終破敗衰落的根本原因嗎?
當初,我大漢王朝,是國運昌隆,國富民安,天下無人能及;王莽當年,也曾經是我和伯升大哥心中的偶像,他承繼大漢的產業,睿意革新改製,雄心勃勃。起初,新莽王朝,也是萬民擁戴,欣欣向榮,充滿勃勃生機啊!
哪想,不經意之間,隻不過數十年時間,形勢就突然逆轉,人心突然變異。
大漢末代諸帝,以及新莽皇帝,都成為了千夫所指,萬人唾罵,眾叛親離,民變風起,最終土崩瓦解。將一個大好的帝國,弄得四分五裂,血流成河,百姓流離。
短短幾十年的光景,中原就發生如此巨變。
不僅僅是王莽,追悔不及,死不瞑目,就是我劉秀,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為大漢的覆滅,新莽的衰落,而深深哀婉,歎息。”
劉秀思索良久,突然問鄧禹道。
“主公啊,人之常情,都是以自利自愛,為之為人處世的最高準則。何況權力利益,常常會迷惑人的心智呢?
那些身據高位者,差不多一個個,都自命不凡,自以為是,貪天之功為己有,妄自尊大,常常會犯下,自高自大,唯我獨尊的毛病。
他們總是以為,一遭權利在手,一切就都在自家的掌控之中,自己的權力地位,那就固若金湯,無人能夠撼動了。
他們看不見,麵對的危機和挑戰,或者對危機熟視無睹,麻木不仁,消極應對,以為災難和失敗,絕不會在自己的身上降臨。
他們罔顧小民的利益和呼聲,對他們的怨怒與痛苦,熟視無睹,麻木不仁。
他們一意孤行,置若罔聞,肆意妄為,荼毒生靈,掠奪百姓的財富,無度地壓榨和剝削他們。
最終的結果,必然是民不堪命,矛盾迅速激化,終於釀成巨變災難的發生。
據在下的研究,從夏商周以來,一直到如今,莫不如此,概莫能外。
主公既然很有興趣,請讓我,從過去的往事開始,為主公一一道之!”
見劉秀虛心求教,鄧禹越發來了興趣。他喝了一口白水,潤潤自己的喉嚨,對著劉秀,侃侃而談了起來。
“哈!哈!哈!哈!”劉秀爽朗地大笑起來,“仲華老弟,你是過於高抬了我劉秀啊!我並沒有醉啊!
剛才,我都是和你仲華兄弟,開玩笑的啊!請仲華兄弟,你千萬不要介意!
來啊,劉安哥,請你替我和仲華老弟,收下殘餘酒食,收拾好床鋪。
今夜,我要和仲華老弟,並榻歇息,通宵夜談!我要好好聽聽,仲華老弟,暢談往事!”
劉秀吩咐劉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