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回 談往事心事茫然 聊未來靈光乍現

字數:7610   加入書籤

A+A-


    1

    梳洗完畢,兩人開始上床休息。

    還是像從前在太學之時,南陽同窗好友聊天時候那樣,首先,劉秀與鄧禹兩人,毫無邊際地隨意閑聊上幾句,開幾句無傷大雅的玩笑,彼此臭臭對方,說說對方的嗅事。

    然後,他們才慢慢地轉入了正題。這樣的開場白,幾乎成為了他們兄弟間,共同的愛好和興趣。

    “文叔哥,小翠還好嗎?”躺在床上,鄧禹提起當年的往事,突然開起了劉秀的玩笑道。

    “哪個小翠啊?”劉秀明知故問道。

    “還有哪個小翠啊?不是當初,在京師長安,癡迷文叔哥的那個長安小女生嗎?

    如今,文叔哥你,坐擁了麗華大美人,就忘記了從前西京長安,那個瘦小可愛的女孩子了嗎?”

    鄧禹直揭劉秀的老底道。

    2

    想起小翠,劉秀內心,一陣悵然,十分惋惜哀傷地對鄧禹說道:

    “哎,仲華老弟,國家多難,百姓遭罪,戰火不歇,民不聊生。

    我劉秀自己,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哪裏還能夠照顧到,京師長安,那個可愛可憐的女孩子呢?

    我連她的音訊,都打聽不到了。

    說實話,我這個名不副實的大司馬,還沒有這麽大的權力和力量,能夠保證一個小女子的平安和幸福。”

    劉秀的臉上,掠過了一絲不易覺察的愧疚之情。

    “鄧禹了解司馬主公的苦衷,我們還是聊點別的吧!”

    鄧禹看出了劉秀心中的不快,他等不及了,急忙就將閑聊的話題轉入了正事。

    3

    “文叔啊,莫看你這個大司馬,表麵上仿佛是過得十分逍遙,好像能夠呼風喚雨似地。

    小弟卻知道,司馬主公你心中,深深的憂慮。”

    鄧禹開門見山地點出了劉秀的隱憂,“我從京師,回到南陽以後,還順便回了一趟南陽新野的老家,看了一下被新莽官軍燒毀的鄧氏家族祖屋,以及在營壘裏堅守的,我們鄧氏家族的族人,接觸到了不少有識之士,賢明士大夫。

    不是對司馬主公自誇地說,天下的大事,我鄧禹差不多已經,了然於胸了。

    文叔兄,如果不笑話小弟自我吹噓的話,就請聽小弟我,為司馬主公你一一地剖析。

    而今天下大事,詭譎多變,玄漢王朝的結局,還難以預料,並不是表麵那樣風光和安穩。

    我們大漢的更始皇帝,雖然決定,定都於關西地區,但是崤山以東的廣大地區,還沒有完全的安定。

    大漢朝廷,還遠遠沒有達到,什麽大局已定,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可以高枕無憂之時。

    北方郡國,還未完全歸順,需要安撫,而山東琅琊郡以三老樊崇為首的赤眉軍集團,以及青犢、銅馬流民軍集團,在北方稱雄。

    他們幾家的兵力,都十分強大,是能夠左右,天下局勢的幾股強大的勢力。

    幾支流民隊伍的將士人數,都以萬人做單位計算。據小弟粗略地估計,起碼也有數十萬人之多,不可小視。

    最近,他們幾家,已經移動到黃河附近郡縣,開展活動,嚴重威脅著,河北各郡縣的安全。

    鄧禹私下猜測,這正是大司馬主公,為局勢變化而深深擔憂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長安三輔地區(指京師長安的京兆、左馮翊、右扶風等三郡),情況也很嚴重,到處都是,擁兵自重的豪強大姓割據勢力在聚集,蠢蠢欲動。

    更始帝陛下,既不能夠安撫、圍剿和控製他們,又不能集中賢能之士的意見,作出正確的決策,恩威並用,去逼迫他們,接受大漢朝廷的指揮和裁決。

    而陛下部下的文臣武將,以綠林豪傑定國上公,成國上公為首的大臣將帥,大都是一些鼠目寸光、沒有大誌、看重蠅頭小利的平庸之輩,完全依靠運氣和一時的機遇,而爬上了現在的權高位重,左右他人命運的重要位置。

    他們胸無大誌,目光短淺,人生唯一的追求,就是想著,如何去貪圖私利,搶劫掠奪,撈取錢財女人,作威作福,尋歡作樂罷了。

    他們之中,並沒有一個,忠良明智、深謀遠慮之人,也沒有一個人,願意真心實意、全心全意地輔佐皇帝(更始帝)、安定黎民百姓的心思。

    如今,天下分崩離析、戰亂再起的形勢,已經至為明顯,不可阻擋。

    鄧禹私下認為,更始王朝已經變成了如今這個,難以輔佐的樣子,大司馬閣下您,即使苦心孤詣地去設計,殫精竭慮想為它,安定邊郡,輔佐朝政,進盡忠誠,也已經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了。

    即使閣下你,建立了安撫河北、輔佐王室的赫赫功勞,恐怕最終,也是為人作嫁,難成大氣,難以挽救大漢的頹勢了。

    我看當今之計,司馬主公不如,另起爐灶,延攬天下英雄賢明士大夫,取悅民心,就像當年高祖皇帝那樣,建立宏圖大業,拯救萬千黎民百姓,於水火之中,以挽救多災多難的百姓,恢複天下太平,安定漢室基業。

    鄧禹可以預料,靠司馬主公您的才德與智勇,高瞻遠矚的目光,誌存高遠的胸懷,平定天下、安撫百姓,成就一方大業,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司馬主公你看,南方的蜀地,如今已經是,公孫述的勢力範圍,這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勢力。

    公孫述統領的部隊,擁有數十萬人。這的確是不可小視的一股力量。

    鄧禹預料,將來,蜀地的公孫述,必然成為,我們更始王朝的一個大敵。

    西北邊塞,局勢更是錯綜複雜,詭譎多變。

    不算塞外諸蠻族部落虎視眈眈的武裝部隊,就是西州隗囂家族的家族隊伍,也有上十萬人。

    隗囂家族,占據隴西、武都、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諸郡,勢力十分強盛。這也是舉足輕重的一股勢力,足以左右天下。

    還有河西竇融所在的竇氏家族,也是獨霸一方,稱雄多地,值得大漢君臣特別重視。

    天下郡縣封國,很多都還首鼠兩端,坐觀成敗,沒有表明他們,自己的明確態度,都可能成為大漢,潛在的敵人。

    就是在我們玄漢王朝的勢力範圍之內,也是矛盾迭起,軍閥紛爭,各種矛盾與鬥爭,隨時都可能發生。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預見的勢力和威脅。還有一些勢力,他們也正在萌芽與發展之中,更是難以預測。

    如此種種,都值得我們,深深地憂慮和擔心。

    可是,我們的更始帝君臣,卻天真地以為,天下已經太平。更始帝君臣,整天沉醉於享樂之中,驕奢淫逸,不思進取。

    更始皇帝,不過是一個平凡的人物,有些小聰明,有些小謀略,卻缺乏大智大慧,不值得司馬主公,托付終身。

    而且,更始皇帝,勢單力薄,根本就是一個傀儡,做不了什麽主。國家大事,全被綠林豪傑,李軼、李鬆、李泛等李氏兄弟,以及大司馬趙萌、左丞相曹竟、曹詡父子等,庸俗短視的權貴所把持。

    而這些把持朝廷大權的將領權貴們,他們的共同特點,就都是一些庸碌貪鄙、目光短淺之輩。

    他們靠著一時的機運,爬到高位,目的隻在於發財,以及賣弄權勢,快樂一天是一天而已。

    他們既沒有遠見卓識,也缺少智慧才幹,更沒有安邦治國的誌向和為民謀利、建功立業的心思。

    小弟認真地研讀,古往今來的聖明君王的興起,發現了一些共同的東西,很有啟示意義。

    說簡單一點,要想取得成功,不過是兩個條件而已:

    一個是天時地利,即依靠天運和機遇,地勢的有利;一個是人事,即依靠順應人心的政策和律令。

    現在,從天時地利來看,更始帝登基之後,天象變異更多,人間並沒有太平,而西京長安,被群雄包圍,並不安定。

    而從人事來看,偉大的帝王大業,絕對不是一個平凡人物,所能夠開創的。

    而當前,更始王朝土崩瓦解的形勢,是更加的明顯,趨勢已經不可扭轉。

    因此,閣下你,即使為更始王朝,立下蓋世功業,建下輔佐的大功。

    可是,到了那個時候,大廈傾覆,你最終也會沒有,一絲一寸的功勞留下,也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局勢是如此地明顯,令人萬分憂慮。不知這些問題,是否引起了司馬主公閣下,你的高度警覺了呢?

    局勢雖然是如此地,悲觀失望,令人灰心喪氣。然而,閣下您,是不是,就徹底沒有機會了呢?那也不是!

    閣下兄弟,首先在舂陵舉義,討伐逆賊。你們舉臂一呼,天下聞風響應,驚天動地。

    伯升大哥,更是立下了奠定國本的絕世大功。可是,伯升大哥卻無辜被誅,公道自在人心,天下人的同情哀憐之情,至今還在人們心中留存,難以忘懷。

    閣下你,也曾經有過,轟轟烈烈的貢獻,昆陽大戰,閣下你一戰成名,天下聞名,為誅滅莽賊,立下頭功,受到天下英雄豪傑和賢明士大夫的敬仰和欽佩。

    追隨司馬閣下的官吏百姓,追念伯升大哥創業的功績,和你在昆陽所做的傑出貢獻,早已經是感恩戴德,躍躍欲試,心向往之,欲報答於你。

    無論帶兵、行政,還是與民休養生息,安撫百姓,閣下一向都是,紀律嚴明,賞罰公平,從不掠奪貪暴。天下黎民百姓,無不心悅誠服,心存感激。

    新近,司馬主公你,又在河北諸郡,平反冤獄,整頓吏治,天下歸心。

    這些,都是司馬主公閣下你的突出優勢。

    為今之計,小弟的謀劃是,為了未雨綢繆,提前適應,即將來臨的變局,閣下你,最好是加快招攬,天下英雄豪傑、賢明士大夫的步伐,盡力迅速地收攬天下民心。

    當今,朝廷的達官貴人,口頭高喊‘以民為本’,自稱‘民之父母’,卻常常是忽視民心,輕視百姓。

    他們認為,庶民百姓,不過是一介小民,人微力薄,人微言輕,根本不值得一提。

    項羽當年,就是如此的觀點和行徑,最終導致覆滅的結局!

    垓下之圍,項羽本已脫出諸侯聯軍的重重圍困,無奈民心盡失,老農指路,再陷重圍;項羽殘暴不仁,虐害無辜百姓,百姓以怨報之。

    高祖皇帝舉措,以愛民撫民為上,民唯恐不王、不勝,故竭盡財力,大力支持。

    希望司馬主公閣下,追記高祖皇帝當年的良策,追憶高祖皇帝獲勝的往事,細析獲勝的原因,創立高祖皇帝當年的偉業,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則百姓幸甚!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小弟預料,憑司馬閣下的英明智慧,愛民如子的胸襟,大公無私的品行,而且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民之舉,一定不難,創立一方偉業,揚名天下。

    河內郡被山帶河,足以為固。河內郡土地富饒,殷之舊都,公之有此,猶如高祖之有關中也。

    如果司馬閣下,進兵定冀州,北取幽州並州,就可以胡馬為之用;東舉青州徐州,就能夠引負海之利。

    三州既集,南麵以立,以此號令天下,天下安能不安定呢?

    這就是小弟,之所以不遠千裏,欲投明主,一力追隨司馬主公的真實原因。”

    鄧禹高瞻遠矚,侃侃而談,詳詳細細地為劉秀剖析當前局勢道。

    劉秀聽後,大為讚歎欣賞。劉秀大笑著對鄧禹說道:

    “哈哈哈哈!仲華老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且相隨劉秀北去。

    劉秀定會與仲華兄弟同命運,共享富貴,絕對不會虧待於你。

    劉安啊,明天告訴,公孫主簿大人,安排鄧禹大人,在我大司馬的營中下榻,稱呼鄧禹大人,為鄧將軍。”

    兩人相談甚歡,一直到困倦至極,才先後睡去。

    4

    自此以後,劉秀安置鄧禹,在自己的大司馬營中下榻,以備自己隨時谘詢。

    左右的侍從護衛,都尊稱鄧禹,為鄧將軍。

    無論是任命將領官員,還是派出使節等,劉秀都要事先征求,鄧禹的意見,對待鄧禹、馮異,在伯仲之間。

    後來的事實證明,鄧禹的出謀劃策與判斷決策,都很有遠見卓識,常常十分英明正確。

    劉秀把鄧禹、馮異諸位僚屬士大夫,看成了自己的張良、蕭何、韓信,對他們十分信任。

    鄧禹與大司馬主簿馮異兩人,最受親近重視,從此成為了劉秀的左膀右臂,隨侍左右,常常與劉秀一道,運籌帷幄,決勝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