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抗赤眉邯鄲崛起 避賊勢撫巡信都
字數:18602 加入書籤
1
河北局勢,此時在悄然間,正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大司馬劉秀,有些猝不及防。
新的地方割據勢力,劉子輿(王郎)在邯鄲的突然崛起,徹底打亂了玄漢大司馬劉秀的陣腳和步伐,破壞了劉秀撫巡河北的既定計劃。
當時,玄漢大司馬劉秀,鑒於自己統屬的力量,十分弱小,不敢貿然對樊崇的赤眉軍,采取敵對行為,多樹強敵。
所以,玄漢大司馬劉秀,對赤眉軍采取了謹慎觀望的態度,不想招惹赤眉,最終沒有接受,嗣趙王劉林,水淹赤眉,力保邯鄲城池不失的建議。
劉秀的決策,讓河北邯鄲的地方豪強大失所望,認為大司馬劉秀,無力保護河北豪強利益,對大司馬劉秀的決策,很不滿意。
邯鄲的地方豪強,於是轉而尋找,能夠保護他們利益的新的主人,以便抵禦,強大的敵人赤眉大軍的侵擾,保護邯鄲的安全。
2
更始帝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嗣趙王劉林與李育、張參等邯鄲豪傑,商議妥當後,直接派遣親信的將領,率領集結的騎兵部隊跟戰車部隊將士數百人,於淩晨時分,發動突襲,進入邯鄲城裏,接收了故趙王宮,控製了郡縣官吏和郡府軍隊。
劉林、李育、張參等豪傑,在邯鄲宣布,擁立劉子輿(王郎,又名王昌),為漢王朝的正統皇帝,公開宣布,另立朝廷,與玄漢王朝徹底決裂。
控製邯鄲郡城以後,劉子輿、劉林、李育、張參君臣,迅速做出反應,奪取土地,鞏固地盤。
邯鄲漢庭,派遣使節,把文告分送到北方各個州郡,並迅速派出將領,分別向幽州、冀州一帶,攻城略地,擴充底盤。
那時,劉子輿在幽州、冀州的信眾,人數很多。聽見邯鄲漢庭,崛起,幽州、冀州一帶郡縣,紛紛響應。
趙國以北,遼東以西,廣大的北中國地區的封國、郡縣,懾於邯鄲劉子輿漢朝廷的勢力,很多都背叛南陽玄漢王朝,轉而響應劉子輿的邯鄲漢庭。
一時之間,形勢逆轉。
大司馬劉秀苦心積慮,撫巡河北郡縣數月之久的豐碩成果,就將化為烏有。
甚至,大司馬劉秀一行的生命,也開始受到邯鄲漢朝廷的嚴重威脅,有了性命之憂。
3
劉林這人,是前趙繆王劉元的兒子,出生於赫赫有名的趙繆王家族,為人聰明伶俐,足智多謀,很有些膽略見識。
後來,父親趙繆王劉元犯法,趙家的王位,也被朝廷剝奪,趙家頓時衰落。
劉林衣食無著,隻好在趙、魏一帶流浪,結交江湖朋友,打家劫舍,行俠仗義,借以維持自己的生計。
一天,劉林秘密地回到邯鄲,準備回到自己原來的王侯家裏,故趙王宮,去溜達一番。
然而,時過境遷,故趙王宮,已經換了新的主人,豈能夠讓舊主人,隨意進出呢?
劉林時運不濟,潦倒不堪,數次硬闖,都被趕了出來,隻好灰溜溜地在邯鄲城裏閑逛。
劉林雖然落難落魄,畢竟是當年,邯鄲城裏赫赫有名的公子王孫,遠近聞名。
此時,劉林雖然衣冠不整,神情落魄,但早已經引起了一位,正在擺地攤的算命先生王郎的注意。
劉林潦倒不堪,愁眉不展,窮極無聊地四處亂逛,最終走到了王郎的地攤前,就叫算命先生王郎,給自己占上一卦,算上一命。
見窮愁潦倒的劉林,主動走到自己地攤前,王郎不由得默然大喜,暗呼天意。
王郎自稱是外地術士,根本不認識劉林。當劉林報上自己的生辰八字之時,王郎大吃一驚道:
“哎呀,不得了啊!不得了啊!我走南闖北,走街串巷,足跡遍布大半個天下,四處尋找賢良士大夫,想不到輔佐中興君王的貴人,竟然在這裏出現了!”
劉林一聽王郎此言,非常詫異,驚問王郎說道:
“先生何出此言?我不過是一個落難的王孫,受到朝廷摒棄遺忘,怎麽可能,成為輔佐中興君王的貴人呢?”
王郎裝模作樣,立即向劉林作揖行禮道:
“貴公子莫不是趙繆王嫡子?整個趙地,也找不到第二個人的命途,會如此高貴顯赫了。
不瞞貴公子,我相遍韓地、趙地的公子王孫,也見不到像貴公子如此這般,大富大貴、位極人臣的命相。”
劉林並不認識王郎,聽了王郎一番糊弄的話語,心裏更加吃驚,情不自禁地詢問王郎道:
“先生何出此言?劉某命途多舛,一直窮愁潦倒,百事不順,請先生指教於我!劉某不勝感激。”
劉林對王郎,是一見如故。
初見王郎,劉林就對王郎的占卜算卦之術,佩服備至,驚為神仙,欽佩不已。
“不瞞公子,貴公子之所以,潛龍在淵,懷才不遇,是因為時機未到,沒有遇到知音,沒有貴人相助啊!
如今,貴公子大運已至,即將位列卿相。貴公子可有意乎?”王郎用言語挑逗、暗示劉林說道。
劉林不解,詢問王郎說道:
“先生原諒!
劉某愚昧,不知道先生,所言何意。請先生多多指教,劉某不勝感激。
有朝一日,劉某如果能夠,得償心願,龍飛九天,願與先生一道,共享富貴,同生共死。”
“請貴公子借一步說話。”王郎見劉林對自己所言,深信不疑,遂將劉林,引到一個秘密的處所。
到了那個秘密的處所,王郎當即信誓旦旦地向劉林宣揚,自己的家世生平,誌向抱負說道:
“趙王見禮了,恕吾狂妄。”
王郎突然對劉林,改變稱呼說道,“不瞞大王,吾也是大漢皇家血脈,大漢宗室後裔。
吾不是別人,就是成帝陛下的親生兒子劉子輿。所以請大王寬恕,吾的狂妄和僭越。
當年,因為躲避趙飛燕、趙合德姐妹,讒言陷害的緣故,吾在繈褓之中,就被好心的宮人、忠良之士保護,送給外人去收養,從此流落到了民間。”
劉林出生在王侯之家,從小就聽說過這樣的皇家傳言。所以一聽王郎所言,劉林立即信以為真,馬上向王郎,行下大禮道:
“劉林見禮了,拜見貴人。”
當然,人們私下猜測,也很有可能,劉林早就有著,自己的野心雄心,就是想利用王郎的這一謊言,來欺世盜名,相互利用,達到自己的目的。
劉林與王郎兩人,傾心交談之下,如見知音,相談很是投機,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4
當初,在新王朝首都常安(即漢長安),新莽立國將軍孫建,就曾經向王莽奏稱道:
“陛下:
不知是什麽樣的一男子,攔遮在臣的車前,自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成帝妃嬪之子,聲稱劉氏,應當複興。”
王莽聞奏,如臨大敵,立即下旨,把那個冒稱成帝兒子劉子輿的男子,抓獲處決了。
這件事在西京常安三輔,傳得沸沸揚揚,弄得天下皆知,王莽也大為驚恐不安。
朝廷內外,都曾經紛紛傳言說道,當年成帝陛下的妃子許美人、女史曹宮等宮女妃嬪,都蒙成帝陛下的恩寵召幸而懷孕,曾經為成帝生下過兒子。
可是後來,成帝妃嬪所生的這些兒子,卻都不知死活,也不知去向了。
就連官吏百姓,也在私下裏,猜疑和推測說,成帝的兒子,可能在賢能之士的保護下,已經流落到了民間,以便躲避趙飛燕、趙合德姐妹等奸人的陷害了。
王郎沿著這些線索,利用這些傳言,自稱成帝的兒子劉子輿,也就成為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5
見劉林已經信以為真,十分癡迷,王郎又一本正經、言之鑿鑿地向劉林解釋說道:
“大王啊:
吾怎麽敢,冒著殺頭之罪,隨便胡說八道,侮辱吾自己的先輩祖先,欺騙大王呢?
不瞞大王,吾的娘親,出生卑微,本是成帝陛下宮中的一個歌女,蒙成帝陛下的寵愛臨幸,而懷孕。
一天,吾的娘親下殿,走得太急,突然仆倒了,就看見一股黃氣,罩到了娘親的身上。
於是不久,吾的娘親就懷了孕。
娘親生下吾以後,住在皇宮裏麵的館舍裏。
皇後趙飛燕、趙合德姐妹,曾經用盡千方百計,欲對吾的娘親,進行陷害,竭力想殺死吾。
但吾命在天,有天帝神靈護佑!豈是奸佞之徒,宵小之輩,能夠設計謀害的呢?
幸賴內官,忠心耿耿的宦臣、以及善良宮女們的掩護和保護,用別人的嬰兒,頂替吾,吾最終才躲過了趙飛燕、趙合德姐妹的一劫,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從此以後,吾就在宮廷高手、賢明士大夫的秘密保護下,潛藏民間,以待天時。
十二歲之時,吾跟隨懂得星命河圖的郎中李曼青,學習符命圖讖,並一同漫遊到了蜀地,體察民情。
十七歲之時,吾遊曆到了丹陽郡一帶,拜賢良士大夫劉詡為師,研究儒家經典;
二十歲之時,吾重新回到了西京長安,秘密窺察西京王氣,發現長安王氣,已經黯然消散,不是發跡之地。
後來,吾見河北燕趙之地,有王氣,即在中山、燕趙之間,遊曆,等待天時的變化,期待漢室的複興。”
聽見王郎似乎天衣無縫的解釋,劉林越發深信不疑,當即向王郎跪拜行禮道:
“主公,劉林有禮了。
主公聖命在天,慧眼識人,劉林欽佩敬仰不已。劉林願意,赴湯蹈火,追隨主公,做一個忠心耿耿的輔佐之臣,共創漢室複興大業,拯救天下蒼生。”
“多謝愛卿,深知天命,及時歸順輔佐。
不瞞大王,但光靠我們君臣,欲創立大業,拯救天下黎民百姓,興複漢室,力量還遠遠不夠。
愛卿出生王家,交遊廣泛,一定深知,邯鄲世情。我們應該多結黨羽,召集英雄豪傑、賢明士大夫積極參與,才能夠成就,複興漢室大業,永垂青史。”
王郎對劉林說道。
劉林聽了,深以為然,當即讚同道:
“主公言之有理。劉林流落江湖之時,曾經廣交朋友。如今正是漢室複興,用人之際,豈能置身事外呢?
燕趙之地,有影響力的英雄豪傑,不過是邯鄲豪族大姓李育、張參等賢良士大夫而已。
隻要獲得,邯鄲豪族大姓、英雄豪傑、賢明士大夫的擁戴和支持,何愁複興漢室大業不成呢?”
劉林慷慨激昂地說道。
“大王言之有理,你真是吾的張良蕭何。吾遊曆四海,也沒有閑著,一直在招納仁人誌士,召喚同誌。
如今,吾的信徒、同誌眾多,隻需要英雄豪傑統領,就大功告成。大王努力!”
“多謝主公,劉林一定不辱使命。”劉林承諾道。
於是,劉林遂與王郎,秘密結盟,決定立即聯絡,趙國有影響力的豪強李育、張參等人,參與密謀,開始起事。
劉林與邯鄲豪強李育、張參等人協商以後,一拍即合,一致同意,擁戴劉子輿,當大漢皇帝,另立朝廷。
6
恰在這時,邯鄲城裏的官吏百姓,聽到了赤眉的大軍,將至邯鄲的消息。
民間官吏百姓,紛紛傳說道:
“哎呀,大事不好。赤眉大軍,將西渡黃河,前去進攻邯鄲。準備將邯鄲,作為他們赤眉軍的根據地。”
聽到這個消息,邯鄲民心,更加惶恐。官吏百姓開始騷動不安,擔心邯鄲城池的安危。
邯鄲城裏的官吏百姓,常常聚集在一起,自行商議,謀求自保之策。
劉子輿、劉林、李育、張參等人,就利用這個有利的機會,向邯鄲官吏百姓,傳播曖昧的謠言,以試探邯鄲官民的反應說道:
“老鄉啊,術士們傳言說道,河北一帶,有天子之氣。聽說赤眉樊崇,要立劉子輿為帝!”
而人心思漢,邯鄲官吏百姓的反應,居然十分的良好。
劉子輿、劉林、李育、張參等人,喜出望外,決心摒棄玄漢大司馬劉秀,與玄漢王朝,徹底決裂,另起爐灶。
邯鄲官吏百姓,對劉子輿的皇家身份,也是毫不懷疑,相互慶賀道:
“哎呀,這下可好了,我們邯鄲,終於有救了。
大漢皇帝,就要在我們的邯鄲駐蹕了。有了大漢真龍天子的保護,我們邯鄲官吏百姓,還擔心憂慮什麽呢?
這樣看來,南陽那個大漢皇帝,不可靠啊!”
到了此時,河北形勢突變。玄漢王朝大司馬劉秀一行,開始陷入極端危險之中。
7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劉林,李育,張參等邯鄲豪傑,率車騎數百人,利用夜晚掩護,一早突入邯鄲城,開始起事。
劉林等統領的大軍,在故趙王宮裏停下,迅速控製,邯鄲城池,掌控邯鄲的官吏和軍隊。
邯鄲豪強劉林,李育,張參等,正式背棄玄漢王朝,擁立劉子輿,為大漢天子。
當天,劉子輿(王郎)下旨,正式宣布,登基即位,宣告自己,才是漢王朝的正當繼承者,命令天下的官吏百姓,都要聽從,邯鄲大漢天子的旨意。
劉子輿下旨,建立邯鄲漢庭,大封功臣,任命趙王劉林,為大漢大司徒(丞相),任命李育,為大司馬,任命張參,為大將軍,其他官員將領,分別封官任爵。
劉子輿的聖旨下達,一時之間,附者益眾,邯鄲漢朝廷,聲勢浩大,威震黃河南北。
8
劉子輿、劉林君臣,深知邯鄲孤城,勢單力薄,不能夠持久與其他勢力抗衡。
於是,劉子輿分別派遣將帥,去攻城略地,奪取幽州、冀州等地郡國,擴充自己的地盤。
劉子輿(王郎)還發布文告,移送檄文,到黃河南北各個州郡,宣揚自己繼位的合法性說道:
“詔令各州刺史、郡太守等:
朕是孝成皇帝的嫡長子劉子輿,特此布告天下。
昔日,朕遭趙氏姐妹的禍害,幸賴有知天命的人,一直保護著朕,朕才逃出宮廷,得以活命。
王莽篡漢之後,殺了假子輿,朕最終,才尋找機會,從河濱脫身,銷聲匿跡於趙魏之間。
王莽篡奪吾大漢皇位,得罪於天,天命卻自始至終,保佑著朕的大漢朝廷。
所以,天帝神靈,派東郡太守翟義、嚴鄉侯劉信等英雄豪傑,擁兵證討新莽,大軍出入於,胡人、漢土之間。
普天之下,率土之濱,都知道朕,依然隱蔽在人間。於是,天帝神靈,命令南嶽的諸劉,充當朕的先驅,討伐莽賊。最終,莽賊惡貫滿盈,遭到報應,懸首宛城。
朕仰觀天文,俯視地理,知天意要朕,在趙地興起。
於是,以今月壬辰,即位趙宮。此時,祥氣熏蒸,應時降雨,天人感應,四海歡騰。
朕聽說為國主的,都是兒子,去繼承父親之位,這是亙古不變的法則。
聖公劉玄,不知朕,依然健在,所以暫時做了大漢皇帝,朕並不怪罪他的無知。他們仗義興兵,都是為了幫助朕。
既然如此,都應當分封土地,獎勵他們立下的赫赫功勳,使他們的子孫,都能夠享受,複興漢室之大福。
朕已經下旨,命令聖公及東郡太守翟義、嚴鄉侯劉信等功臣宿將,快點與朕的其他功臣勳舊一道,都到朕的趙地行宮邯鄲,來覲見朝拜於朕。
有人心懷狐疑,聲稱道,刺史、二千石官員,都是南陽聖公所設置的。
隻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朕的沉滯和遭遇,所以不明去就,強壯者自恃其力,衰弱者感到惶恐疑惑而已。
現在,平民百姓,飽經創痍,死傷恐怕已經過半了。朕感到十分悲痛,所以派遣使者,頒下詔書,安撫天下。
順朕者昌,逆朕者亡。
望天下臣民士大夫,理解朕的旨意,深知天心民意的歸向,及時歸順邯鄲漢庭,做朕的忠心耿耿的子民。
否則,抗拒天兵,違背天意,必遭天譴,最終被戰禍屠滅,屍骨無存。特此布告天下得知。”
9
當初,因為人心思漢的緣故,所以新莽很多官吏百姓士大夫,都私下裏談論道,率先舉義,反抗王莽的東郡太守翟義、嚴鄉侯劉信兄弟等人,其實並沒有死亡。
他們隻不過是為了逃避新莽朝廷官府的追捕,而隱姓埋名,潛藏江湖了。
所以,邯鄲漢帝劉子輿,就以東郡太守翟義、嚴鄉侯劉信兄弟等人的名義,糊弄百姓,以順從百姓的願望。
於是,趙國以北、遼東以西的河北郡縣,懾於新興勢力邯鄲漢庭的威嚴,皆從風而靡,歸順了趙漢劉子輿。
劉子輿發布的詔書,等於已經向天下人,直接宣稱,隻有他劉子輿,作為成帝的親生兒子,與成帝的血親最近,才最有資格,成為漢王朝的正統繼承人。
也隻有他劉子輿即位漢帝高位,才是最為合理、合法的。
宛城更始帝劉玄,東郡太守翟義、嚴鄉侯劉信等人,不過是君王劉子輿的輔佐而已。更始帝妄自稱尊,即位大漢皇帝,根本就是不合法的行為。
所以,劉子輿在邯鄲一登基,就把他的趙漢朝廷,置於了與玄漢王朝對抗的位置上,自樹了一個強敵。
很快,趙漢劉子輿,在邯鄲自立,建立趙漢朝廷的消息,就傳遍了黃河南北。
1http://yw.api.qq.com/html-chapter-24234-125576
“稟告司馬主公:
大事不妙!前趙王嫡子劉林,以及邯鄲豪強李育、張參等英雄豪傑,已經擁立劉子輿,在邯鄲故趙王宮即位。
趙漢朝廷,已經在邯鄲發布詔書,宣布我們的漢王朝非法,與我們玄漢王朝公開對立。
僭帝劉子輿還發布聖旨,以十萬戶侯爵的賞賜獎勵,懸賞捉拿大司馬大人。
司馬主公,如今形勢突變,情況十分危急。我們何去何從,請大司馬主公做主。”
主簿馮異,十分焦急地向大司馬劉秀,稟告劉子輿在邯鄲登基的噩耗道。
大司馬劉秀聽後,大驚失色,心裏極為憂慮,不知道如何是好,急忙強自鎮定,安慰自己的部屬道:
“諸君:
大事真的有些不妙,但也不用驚恐不安,驚慌失措,亂了我們的陣腳。
劉子輿這個盜賊,剛剛在邯鄲僭位,就宣布與玄漢王朝對立。自然而然,我這個玄漢大司馬,就成為他們首當其衝的大敵了。
看樣子,我們不得不,暫時避其鋒銳啊!
雖然劉子輿的邯鄲僭漢朝廷,統治基礎十分薄弱,地盤狹隘,其他郡縣的地方豪強勢力,也大多是迫於形勢,隨波逐流,應聲附和而已。
但劉子輿這個突然崛起的漢朝廷,利用人心思漢的輿論,進行宣傳,卻具有極大的欺騙性,具有很大的煽動性。
隨著劉子輿的勢力,急速膨脹,我們一行,巡行河北,很快就將,麵臨著極大的挑戰和危機,會立即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麵。
我們必須立即調整,自己的安撫部署,及時改變鎮撫策略,緊急應對才是。”
劉秀見識深遠,處事果斷,與主簿馮異、將軍鄧禹等部屬,緊急商議對策道。
主簿馮異、將軍鄧禹等,非常認可劉秀的意見,一致讚同道:
“司馬主公言之有理。的的確確,我們已經麵臨險境,成為了邯鄲劉子輿的僭漢朝廷,重點打擊的對象,不能不加緊應對。
謹遵司馬主公吩咐。”
劉秀笑了,繼續安慰自己驚惶不安的部屬道:
“諸君:
你們也不用驚慌失措,亂了自己的方寸。劉子輿這個假冒皇子的算命先生,到處張貼告示,懸賞封邑十萬戶侯的爵位,來購買我劉秀的人頭。
我這個玄漢大司馬,都不怕僭賊們捉拿,你們害怕什麽呢?”
“主公言之有理。”
鄧禹十分清楚,劉秀的危險處境,讚賞劉秀的鎮定自若。
於是,鄧禹建議劉秀道,“司馬主公,如今麵對鄲劉子輿,這個突然崛起的強敵,我們已經受到了嚴重威脅,已經不能再正常自由地,在河北各郡縣,進行巡視了。
邯鄲劉子輿的勢力,如此強盛,而我們的力量,如此薄弱,根本無力,與他們對抗。
看樣子,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我們還是暫時遠離劉子輿,避其鋒銳才是。”
“鄧將軍言之極當。”
劉秀同意鄧禹的建議道,“北方郡縣,還沒有完全投靠僭賊劉子輿,我們不如繼續向北方,撫巡州郡,暫時躲避賊勢,觀望局勢發展,再行定奪。”
“司馬主公說得很對。我們豈能夠坐以待斃,等待盜賊作惡呢?”主簿馮異,也讚同道。
於是,劉秀決定,暫時避開劉子輿的鋒銳,離開邯鄲,前往北方州郡。
11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正是冰天雪地、數九寒天的寒冬季節。
巡行河北的玄漢大司馬劉秀一行,無法抵擋邯鄲劉子輿咄咄逼人的威脅,開始如喪家之犬一般,向北方州郡逃避,力圖避開劉子輿的勢力範圍。
大司馬劉秀一行,經過艱難跋涉,終於抵達了北邊的薊城(北京大興縣)城下。
此時,天氣十分寒冷。玄漢大司馬劉秀一行,一個個饑寒交迫,惶恐不安,狼狽不堪。
劉秀與自己的部屬商議,準備在薊城,稍作停留,招兵買馬,積蓄自己的力量。
然後,再伺機組織薊城郡縣武裝,對邯鄲的僭位皇帝劉子輿,進行反擊,奪回失去的地盤。
然而,劉子輿跟蹤追擊,玄漢大司馬劉秀一行。盜賊大兵壓境,逼近薊城,從前歸附玄漢王朝的河北州郡官吏,開始搖擺不定,首鼠兩端。
甚至有人,已經公開背叛,歸降趙漢朝廷了。
大司馬劉秀一行,麵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12
西京長安城裏,安寧祥和,喜氣洋洋,此時卻是另外一幅,愜意快樂的場景。
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更始帝君臣一行,從東都洛陽,浩浩蕩蕩地出發,前往西京長安,準備還都長安,奠定大漢的萬世基業。
諸事順利,祭祀大漢列祖列宗的隆重典禮完畢,更始帝君臣,開始經營,國家大事。
到了此時,更始帝君臣,已經充分意識到了,西部諸郡臨近西京,威脅京畿,非常重要。
更始帝遂下旨,遣使征召西部豪強隗囂以及叔父隗崔、隗義等西部豪傑,進京任職。
13
西州上將軍隗囂,接到更始帝征召的旨意以後,立即決定,歸順玄漢王朝。
隗囂積極準備,想盡快前往西京長安,朝見更始帝,接受玄漢王朝的任命。
西州上將軍隗囂的軍師方望,深謀遠慮,認為玄漢王朝前途未卜,還是坐觀成敗為上,堅決反對隗囂進京的決定,阻止隗囂道:
“上將軍大人:
方望私下以為,更始帝的前途,還不可知,大局未定,上將軍大人,還是不要進京,受到羈絆為宜。
如果更始帝下旨,強行留下上將軍,不讓回來,然後派軍,收複西州屬地,上將軍定會受製於人。
方望以為,我們首先還是首先觀望為宜,等時機成熟,天下大定以後,再表示順從,進京任職不遲。”
西州上將軍隗囂,固執己見,不聽軍師方望的規諫,拒絕方望的意見道:
“先生啊,隗囂以為,根本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我隗囂列祖列宗,一直受著大漢的恩惠。
如今,大漢已經複興,我怎麽能夠,逡巡猶豫,心存觀望呢?這不是一個忠臣所為。”
軍師方望無可奈何,隻得向西州上將軍隗囂辭謝,飄然而去,回鄉隱居。
臨走之時,方望不忍拋棄隗囂恩德,再次上書隗囂,婉言規勸西州上將軍隗囂說道:
“將軍啊:
你希望建立,像伊尹、呂尚一樣開國的功業,弘揚非一世所常有的功績,方望非常欽佩。
可是現在,時機並不成熟。
玄漢雖然建立,但大事還在草草創立之時,英雄豪傑都還沒有集中起來,後事還難以預料,勝敗難測。
我方望是異郡的人,不是將軍的同鄉,缺點過失,都還沒有暴露出來,還不被將軍了解。
我本來想效法,郭隗之事燕昭王,以便能吸引樂毅那樣的大英雄,並歸到將軍麾下。
所以,當初當將軍你,聘請我時,我就順風而來,沒有半點的推辭和猶豫。
將軍以至高的德行,尊重賢才,廣泛采納並發揮他們的智謀,行動有功績,發兵能中要害。
現在,將軍你的誌向,已接近確定,輔弼的大功勳,也正在成就之中。
將軍部下的俊傑賢才並集,羽翼也已經逐漸豐滿。我方望沒有高於常人的德才,將軍錯誤地把我放在,所有賓客之上,我實在是慚愧得很。
我雖然懷有高潔的節操,想衡量辭職與留職的合適界限。我最終實在不能夠,違背自己的初衷,也不能對將軍懷有二心。
為什麽呢?
範蠡助勾踐滅吳後,自收其罪責,乘坐扁舟浪跡五湖之上。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在隨文公返國途中,也在河上停了下來,向文公謝罪請求辭去。
以範蠡、子犯二人的賢能,分別在越國和晉國的史書上,都留下了功名,還歸罪於自己,請求削跡回鄉,請求允許,辭職隱居。
何況我方望,並沒有什麽突出的功勞,讓將軍懷念依靠,辭職是很適宜的,就更加應該引退了。
我聽說,烏氏縣有龍池山,小路通往南方,與漢地相連。那附近時常有,奇人異士出現。
我願意在閑暇之時,可以廣泛地搜求奇人,與這些奇人異士為鄰。
方望衷心希望,將軍能夠認清天下大勢,察納雅言,多多努力,建立蓋世功業,青史留名。
方望告辭!”
隗崔、隗義、隗囂叔侄等西州豪傑,始終沒有接受軍師方望,希望他們留在西州,坐觀形勢的意見。
方望大失所望,隻好告辭而去。
14
於是,隗崔、隗義、隗囂叔侄幾人,離開他們自己的根據地天水郡,到了西京長安,朝見更始帝,接受更始帝的指使。
更始帝君臣大喜,任命隗囂,為“右將軍”,允許隗崔、隗義等人,仍維持原來的稱號,分別受封為“白虎將軍”,“左將軍”等職位。
不久,更始帝又下旨,晉升“右將軍”隗囂,為禦史大夫,命令禦史大夫隗囂,隨侍皇帝左右。
禦史大夫隗囂,受到更始帝重用,大喜過望,感激涕零,決心誓死效忠更始帝。
15
丞相司直李鬆、西屏大將軍申屠健、大將軍趙萌、丞相曹竟、侍中曹詡父子等,聞聽西州安定,心裏非常得意。他們及時進宮,向更始帝表示祝賀。
丞相司直李鬆,開言祝賀道:
“陛下:
如今,右將軍叔侄等西部豪傑,已經歸順大漢,大漢無西顧之憂,真是萬千之喜!”
更始帝誌得意滿,笑容滿麵地讚同道:
“丞相司直之言,深為有理。如今,天下大局已定,天下太平的日子,即將來臨。”
丞相李鬆、西屏大將軍申屠健、大將趙萌、右相曹竟、曹詡父子等,見更始帝十分高興,遂建議,開始實施以前綠林諸位龍頭大哥,私下裏擬定的封賞計劃,開始大封功臣,收獲勝利果實。
大將趙萌,遂上奏更始帝道:
“陛下:
臣以為,國家安定,四海來歸,這都是陛下的英明領導和諸位綠林兄弟、大臣將領努力的結果。
臣以為,國家大定,正是封賞功臣的良機。
請陛下及時封賞功臣,以免埋沒功臣的赫赫功勳,怠慢了功臣上進之心,為後世子孫,留下話柄。”
更始帝認為趙萌的意見有理,讚賞道:
“愛卿言之有理。獎善罰惡,懲惡揚善,是治理國家的原則。不褒獎功臣,怎麽能夠彰顯大漢聖明的治理呢?
請諸君下去,認真研討探究,平定諸位大臣將領的功勞等次,及時上報,論功行賞。”
“臣等領旨!”
丞相司直李鬆、西屏大將軍申屠健、大將趙萌、右相曹竟、侍中曹詡父子等,一聽聖旨,個個笑逐顏開,遂下去積極籌備封賞事宜。
封賞儀式很快結束,綠林的諸位龍頭大哥,都得償所願,得到了滿意的封賞,侯王紛紛就國。
丞相司直李鬆,也晉升大司徒;趙萌則晉升為右大司馬;曹竟也受封為左丞相,曹詡受封尚書。
眾皆滿意。
更始帝君臣,見諸事順利,遂逐漸沉迷於,太平盛世的享樂之中,整日裏吃喝玩樂,搜刮百姓,不思進取,懈怠國事,不以國事為意,開始盡情地享受勝利成果。
更始帝君臣,沒有想到,從封賞功臣不公的那一天開始,人心就逐漸背離。
而此時,北方局勢,已經開始嚴重惡化,正在醞釀一場新的危機。這一場新的危機,甚至可能危及,玄漢王朝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