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回 抵廣阿兩軍會師 討子輿信心倍增
字數:12683 加入書籤
1
上穀、漁陽兩郡聯軍,一路進軍順利,很快就抵達了廣阿縣城城池之下。
突然,探馬急急忙忙地前來,報告聯軍主將,上穀郡長史景丹,漁陽郡長史吳漢等聯軍將領說道:
“諸位大人:
廣阿城裏兵馬眾多,戒備森嚴!不知是何方神聖,已經占據了廣阿城,正嚴陣以待!
請諸位大人,下令將士,嚴加防備,堤防廣阿城裏的兵馬,偷襲我軍。”
兩郡聯軍主將,上穀郡長史景丹,漁陽郡長史吳漢等將領聞報,十分重視,急忙下令上穀、漁陽聯軍,緊急戒備。
漁陽長史吳漢,上穀長史景丹等將領,勒住自己的馬韁,停止前進,急忙命令聯軍斥候,前去向路人鄉民,打聽廣阿城裏駐紮兵馬的確實信息。
這時,一個鄉民張栩,大著膽子,前來稟告聯軍主將,簡明扼要地回答漁陽長史吳漢、上穀長史景丹等將領的詢問道:
“諸位大人:
請你們不要擔心。城裏駐紮的兵馬,也是漢軍,那是大漢大司馬大人統領的軍隊!”
其時,趙漢皇帝劉子輿,也派自己的大司馬李育等趙漢將領,四處攻城掠地。
漁陽郡長史吳漢,還不放心,又再追問鄉民張栩道:
“請問鄉親:
城裏的大司馬,究竟為何公啊?”
鄉人張栩,急忙回答漁陽郡長史吳漢說:
“回大人的話,統領廣阿城裏兵馬的那個大司馬,就是當初,在昆陽城下,名揚天下的大漢大司馬劉公啊!”
漁陽長史吳漢,上穀長史景丹等兩郡將領聽後,都大為興奮,欣喜不已。
漁陽長史吳漢說道:
“諸君:
這下好了,這下我們終於放心了。我們千辛萬苦,長途跋涉,終於找著大司馬劉公了。”
兩郡聯軍,迅速抵達廣阿城下,準備與大司馬劉秀率領的漢軍,勝利會師。
2
廣阿城裏,此時卻是一片恐慌。其時,謠言四起,說大司馬李育等趙漢將領,統領兩郡兵,已經兵臨城下。廣阿城裏的氣氛,緊張萬分。
其時,廣阿城裏,一直謠傳道:
“大事不好!北方上穀,漁陽兩郡的武裝部隊,已經投效了邯鄲的趙漢皇帝劉子輿,隨時隨地,準備對廣阿城池,發動攻擊。”
聽到這個謠言,廣阿城裏人心恐怖。
大司馬劉秀,也十分擔心謠傳是真的,急忙對鄧禹、馮異等部屬將領說道:
“諸君:
如今,我們才真正占領廣阿一城之地。如果廣阿城池失守,我們將進退失據,不知道何去何從。
如果真是這樣,那事態必將,十分嚴重。
仲華、公孫兄啊,傳我的號令,命令廣阿城裏守軍,緊急戒備,防止敵軍,利用銳氣,強攻城池。”
鄧禹、馮異急忙派人,前去傳達大司馬劉秀的命令。
劉秀見廣阿防守布置妥當,稍稍放心,於是親自率領眾將,登上廣阿城西的城樓,對著兩郡大軍駐軍的方向,大聲地詢問城下兩郡兵馬的來意道:
“請問城下的諸位將領,你們是何方神聖?大軍雲集廣阿,所來何意?”
漁陽長史吳漢,怕劉秀誤會,遭到誤傷,急忙回答道:
“大司馬劉公大人:
我們是上穀、漁陽兩郡的軍隊,專門為劉公,對付邯鄲王郎而來的!”
一聽漁陽長史吳漢此言,廣阿城裏的漢軍諸部將士,莫不歡呼雀躍。
大司馬劉秀,還怕城外敵軍有詐,很不放心,急忙問漁陽長史吳漢說道:
“請問城下的那位統領將軍,耿弇歸來了沒有啊?”
耿弇立即下馬,就在城下,脫下自己頭上的頭盔,向城上行禮,拜見大司馬劉秀道:
“大司馬主公:
耿弇已經平安地抵達上穀郡,拜見了家父,說服了父親出兵。現在,屬下正跟隨兩郡大軍主力前來,相助大司馬主公,完成討伐邯鄲王郎逆賊的壯舉。”
耿弇站在城下,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兩郡聯軍到來的前因後果。
劉秀見耿弇出麵,這才放下心來,大喜說道:
“請諸君稍歇!我將下令,大開城門,迎接諸君。”
大司馬劉秀,立即率領自己的部屬,走下城樓,吩咐門吏,打開廣阿城門,邀請耿弇、吳漢、景丹等上穀、漁陽諸將,進城飲宴,交流詳情。
漁陽長史吳漢、上穀長史景丹、耿弇等兩郡將領,下令把兩郡兵馬,暫時駐紮城外,安排自己的副將統領。
然後,漁陽長史吳漢、上穀長史景丹、耿弇等兩郡主將,魚貫進城,前去拜見大司馬劉秀。
3
兩軍主將漁陽長史吳漢、上穀長史景丹進城以後,就把兩郡發兵的詳細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劉秀。
劉秀聽了,疑慮頓消,很是高興。
大司馬劉秀急忙下令,把兩郡將領,統統請到城中做客,立即舉行盛大宴會,款待漁陽長史吳漢、上穀長史景丹等將領,並下令為城外來援的兩郡將士,洗塵接風,安排宴飲、住宿、糧草等。
盛大隆重的歡迎酒宴上,賓主相見,格外高興。
大司馬劉秀,神采奕奕,情緒高漲,喜笑顏開。
酒足飯飽、酒酣耳熱以後,劉秀與參加宴請的上穀、漁陽諸將,大侃神吹了起來道:
“兩郡英雄豪傑,你們來得,真是太及時了!辛苦各位大人了!
邯鄲僭偽之君王郎方麵,他們曾經多次,對外宣稱,要征召漁陽、上穀兩郡的部隊,來為這個僭賊效忠。
聞聽邯鄲逆賊的聲言,本大司馬,也不甘示弱,也開始自我吹噓,對各地官吏百姓聲稱道:
‘請各位英雄豪傑,父老鄉親放心!我劉秀也要征召,上穀和漁陽的突騎部隊,來討伐邯鄲的亂賊盜匪!’
想不到今天,兩郡真的為我,劉秀而來,本司馬深感榮幸,感激不盡!
諸君,我正要跟各位士大夫一道,共同努力,吊民伐罪,盡心盡力地輔佐漢室,希望建立赫赫功業,光宗耀祖,青史留名,諸君多多努力!”
漢軍諸將,一片歡騰,齊呼萬歲。漁陽郡長史吳漢出麵,代表上穀、漁陽諸將表態道:
“大司馬大人以天下為公,愛惜百姓,順應民心,我輩英雄豪傑,敬慕不已。
複興漢室,賑濟百姓,討平亂賊,一統天下,正是我輩的職責所在,豈敢落後呢?”
劉秀更加高興,再次發言,獎勵上穀郡、漁陽郡諸將道:
“多謝諸位大人。
當初,本司馬出京撫巡河北之時,陛下曾經授予本司馬,論功行賞、加官晉爵的特權。
不獎勵英才,褒獎功臣,不足以讓後生小輩、仁人誌士效仿,有違獎懲分明,任人唯賢的良訓。
茲晉封,上穀郡長史景丹,為奉義侯;茲晉封,上穀郡功曹寇恂,為承義侯;茲晉封,耿弇,為關內侯;茲晉封,漁陽郡長史吳漢,為建策侯;茲晉封,漁陽郡護軍蓋延,為建功侯;茲晉封,狐奴令王梁,為關內侯。
以上諸將,都為偏將軍,命令諸將,稍後出城,繼續統率自己的直屬部隊。
茲擢升上穀郡太守耿況,為大將軍,晉封興義侯,所屬偏將、裨將等,都由太守大人,按照功勞、能力,自行設置;
茲擢升漁陽郡太守彭寵,為大將軍,晉封建忠侯,同上穀郡太守一樣,可以按照功勞、能力,自行任命,自己的偏將、裨將。”
劉秀下令道。
一聽大司馬劉秀,毫不吝嗇的封賞,上穀郡、漁陽郡諸將,無不大感歡悅,天下士大夫,由此歸心。
4
自從更始帝二年(公元24年)二月,玄漢大司馬劉秀,與真定王劉楊結盟以後,真定王劉楊部下的十萬人馬,也歸入了大司馬劉秀的統一指揮之下。
到了如今,上穀、漁陽兩郡,數萬突騎到來,漢軍的兵勢大盛,邯鄲劉子輿日暮途窮。
大司馬劉秀,迅速揮師,四麵出擊,輕輕鬆鬆地拿下了元氏縣(今河北元氏)、防子縣(又作房子,今河北高邑)等重要郡縣,剪除了邯鄲外圍的庇護郡縣。
玄漢漢軍劍鋒向南,兵臨城下,直指趙漢皇帝劉子輿的首都邯鄲。邯鄲頓時,危在旦夕。
其時,劉秀的直屬部隊將領,偏將軍銚期等,已經順利地攻下了鄗城(今河北柏鄉北)等地。
大司馬劉秀下令,把自己大司馬的中軍大帳,設置在了鄗城傳舍(招待所)裏。
劉秀與眾將一道,開始商討,如何出擊邯鄲劉子輿的下一步軍事計劃。
到了此時,漢軍進展順利,節節勝利。而邯鄲劉子輿,已經日落西山,奄奄一息,開始窘困。
5
偏將軍銚期,身材魁梧,相貌威嚴,知書識禮,曉暢軍事,可謂智勇雙全。
當初,銚期等大司馬劉秀的忠實部屬,保護大司馬劉秀,一路逃亡,最終撤退到信都郡暫避。
劉秀在信都郡,逐漸站穩了腳跟以後,於是安排偏將軍鄧禹、馮異等心腹將領,四處招兵買馬、攻城略地、擴大地盤。
劉秀下令,任命銚期為裨將,與傅寬、呂晏等人一道,隸屬偏將軍鄧禹,統一指揮,各自攻城拔寨。
裨將銚期,接受偏將軍鄧禹的命令,攻打旁縣,又巡行防子縣等地,征發房子縣的軍隊出征,都能夠順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務,攻陷了很多敵人的城池,功勞十分顯著。
偏將軍鄧禹,很欣賞銚期的軍事才幹,不願意屈才,於是建議劉秀道:
“大司馬主公:
銚期才幹卓越,擔任裨將太過委屈才能,可以獨當一麵。請司馬主公下令,拜銚期為偏將軍,自成一軍。”
劉秀看重銚期才幹,欣然讚同道:
“仲華言之有理。隻是如今,本司馬的兵力不足,恐怕沒有多餘的軍隊將士,交給次況去統領了。”
偏將軍鄧禹,急忙大度地說道:
“這個,請司馬主公放心。
我願意將部下部屬,授給銚期兵卒二千人,由銚期親自率領指揮;主公可以命令傅寬、呂晏,為銚期裨將,各自率軍數百人,聽從偏將軍銚期的統一指揮。”
劉秀非常欣賞偏將軍鄧禹的大公無私,大笑著,爽快答應。
自此以後,在偏將軍鄧禹的直接領導下,偏將軍銚期,開始獨當一麵,率領自己手下的數千將士,獨立開展平叛工作。
偏將軍銚期的成績,非常顯著,偏將軍鄧禹,大為讚賞。
偏將軍銚期,勝利回軍以向,偏將軍鄧禹,向大司馬劉秀,報告部下諸將的戰況之時,對偏將軍銚期,讚賞有加。
劉秀聽後,很以為然,當著偏將軍鄧禹之麵,讚賞銚期的功勞和貢獻道:
“仲華兄真有知人之明。本司馬十分滿意,次況的帶兵表現。茲派遣偏將軍銚期,另行引兵,攻打真定、宋子等縣邑。”
偏將軍銚期,不負劉秀所望,派兵巡行安撫真定、宋子縣等地,並迅速地攻下了樂陽縣(今河北平山東北)、槁縣(今河北槁城縣)、肥累縣(今槁城西)等地,所至皆捷,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劉秀更加信任偏將軍銚期,於是下令,把大司馬的中軍大營,遷到鄗城駐紮。
鄗城距離趙漢皇帝劉子輿的都城邯鄲很近,不過約兩百裏左右的距離。
趙漢皇帝劉子輿受到玄漢軍隊的壓力,是越來越大。劉子輿君臣,憂心忡忡,恐懼不安。
7
“劉文叔這個舂陵惡賊,真是得寸進尺,欺人太甚了!
我們大漢君臣,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跟劉文叔這個惡賊拚命,奪回鄗城。”
玄漢大司馬劉秀,親自率領的漢軍,已經兵臨城下,就要打到趙漢的家門口京師邯鄲了。
劉子輿、劉林君臣見此,怒恨交加,決心故技重施,立即反擊,偷襲大司馬劉秀在鄗城的中軍大營,擒賊擒王。
8
當初,趙漢劉子輿君臣,就曾經派遣自己手下的得力大將大司馬李育的弟弟李惲,率領重兵,取進攻鄗城,準備擒賊擒王,直取玄漢大司馬劉秀。
那時,劉秀剛住進鄗城招待所不久,城中的大姓豪族蘇公等,就背叛漢軍,發動了叛亂。
蘇公率領叛軍,打開城門,開門納賊,把趙漢大將李惲,放進城去,鄗城形勢,頓時十分的危急。
幸好前將軍耿純,警惕性很高,最先發現了這個叛亂陰謀的苗頭,有所準備。
前將軍耿純,率兵頑強抵抗,終於把趙漢大將李惲的偷襲的部隊,驅趕到了城外,大將李惲,也被前將軍耿純,在陣前殺死。
9
如今,眼見玄漢大司馬劉秀,在鄗城賴著不走,而且不斷在鄗城,集結重兵,似乎有攻打京師邯鄲的動向。趙漢皇帝劉子輿君臣,越來越擔心。
於是,劉子輿下旨,任命大司馬李育的另一個弟弟李珺,擔任大將,再次率軍,前去偷襲鄗城。
趙漢大將李珺得令,率領趙漢軍隊,又在鄗城城外,排兵布陣,拿出了一副不打下鄗城,誓不罷休的樣子。
眼見趙漢軍隊,聚集重兵,再次攻打鄗城,大司馬劉秀,十分憂慮,緊急召集鄗城留守眾將,商量破敵之計。鄗城留守眾將,很快在鄗城傳舍聚齊。
大司馬劉秀,首先開言道:
“諸君:
鄗城地勢重要,是征服邯鄲的前進基地。
但鄗城是個新近才征服不久的地方,人心還沒有聚攏,百姓的忠誠和向心力,還沒有聚集。
我軍兵力不強,又要擔心鄗城,再次出現內亂,恐怕堅守鄗城,非常不易。
如今,趙漢盜賊,再次兵臨鄗城城下。前不久剛剛發生的叛亂,可能還會再次,在鄗城城裏發生。
如果盜賊裏應外合,內外勾結,我軍就十分危險了。
請問諸君,可有什麽良策,驅趕逆賊,肅清內奸,守住鄗城彈丸之地呢?”
眾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見諸將意見不一,爭論不休,討論沒完沒了,偏將軍銚期焦躁不安,遂建議劉秀道:
“大司馬主公的憂慮有理。
末將覺得,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敵人裏應外合,偷襲我軍的情況,我們要穩住自己的陣腳,首先清除盜賊內應才是。
我們不如要求眾漢軍將士,先守城不出。挫敵銳氣以後,我們再伺機反擊,破敵不遲。大司馬主公,以為如何呢?”
“偏將軍大人,言之有理。
盜賊遠道而來,糧草必然不足,隻想速戰速決,一戰而勝,但求得逞。我們偏不讓,盜賊稱心如意。
本司馬下令,我軍堅守鄗城城池,不與盜賊,進行決戰,拖死入侵的盜賊。”
大司馬劉秀下令道。
劉秀令下,漢軍將士,遵守軍令,堅守鄗城城池不出,不與趙漢軍隊交戰。
漢軍將士,不時在城頭上,插科打諢,對趙漢君臣和將士,破口大罵,挑釁戲弄城下的趙漢攻城將士。
9
眼見城裏的漢軍將士,堅守不出決戰,城外的趙漢將領李珺等,早已經等不及了。
趙漢將領李珺,立功心切,恨不得立馬攻破鄗城城池,拿下漢大司馬劉秀。
當初,趙漢軍隊,剛剛開拔到鄗城時,生氣旺盛。但吸取上次偷襲失利的經驗教訓,趙漢將領李珺等,並不敢輕易攻城,隻是想方設法,尋找漢軍的破綻,進行攻擊。
然而,守城漢軍的防守行動,可謂滴水不漏,趙漢軍隊一直無機可乘。
幾次進攻,趙漢軍隊,都無功而返,被漢軍從城邊,趕過護城河而去。
趙漢大將李珺,更加憤怒,心裏很是生氣。
李珺親自上陣,騎馬衝到城下,率領趙漢軍隊裏的勇士,對著城牆上的漢軍將士,怒不可遏地破口大罵起來。
趙漢軍隊裏的將士,也在城上漢軍箭矢的射程末端之地,肆無忌憚地走來走去,挑釁激怒守城的漢軍。
漢軍將士,眼見賊將李珺等將士的辱罵羞辱,侮慢挑釁,都氣得頭腦發暈。
但漢軍將士,害怕觸犯大司馬劉秀的軍令,都堅守自己的崗位不動,不敢下城,去主動攻擊趙漢軍隊。
兩軍相持不下,趙漢軍隊一刻也不想撤退,也想困死城裏死死堅守的漢軍。
大司馬劉秀,久圍之下,援軍不至,也有些惱怒著急,於是對守城的諸將說道:
“諸君啊:
盜賊如此囂張猖狂,目中無人,令人義憤填膺。
哪位將領,敢衝入敵陣,前去掃掃城下盜賊的威風,挫挫賊軍的銳氣。”
劉秀被敵將李珺激怒,決定派一員大將出馬,去好好收拾收拾李珺,掃掃趙漢軍隊的威風。
“大司馬主公,殺雞焉用牛刀。
讓末將去會會,這個傲慢自大的惡賊。”裨將呂晏,應聲而出,單騎飛馬,迎戰李珺。
敵軍主將李珺,也不是等閑之輩。他害怕中了漢軍詭計,隻是在漢將箭矢射程之外,與裨將呂晏交手。
雙方勇將勢均力敵,很久都未能夠分出勝負。裨將呂晏力氣用盡,漸漸有所不支,敵軍主將李珺,更加豪氣頓生。
劉秀見勢不妙,命令偏將軍銚期,率軍接應呂晏,下令裨將呂晏,立即收軍回城,以免挫了銳氣。
漢軍裨將呂晏,在偏將軍銚期接應下,遵令回城,敵將李珺,依然還不死心。
李珺誓死打敗,城裏的漢軍,捉拿劉秀,就帶兵轉攻漢軍堅守的鄗城東門。
在東門之外,李珺仍然親自上陣叫罵,向漢軍將士挑戰,要求漢軍大將出來,跟他單挑,一決雌雄。
見敵將李珺,一而再、再而三地狂傲挑釁漢軍,漢軍將士,實在是忍無可忍了。
裨將傅寬憤怒,親自拍馬出城,與敵將李珺過招,想挫挫敵軍的銳氣。
裨將傅寬,雖然武藝高超,但與敵將李珺,激戰一番後,依然沒有撿到半點便宜。
劉秀隻好再次下令,鳴金收兵回城。
李珺見漢軍緊閉城門堅守,就帶領趙漢士卒,在東門外,繼續叫罵,挑釁漢軍。
但趙漢將士,罵了很長很長時間,也沒有人理他。無人前來應戰,李珺越發覺得,漢軍怯懦。
敵將李珺,很快又轉到鄗城的南門外,去向漢軍叫陣。
偏將軍銚期,見敵將屢次挑釁,勃然大怒。他吩咐部下裨將呂晏幾句,親自飛馬出城,去迎戰李珺。
武藝高強的偏將軍銚期,跟身材同樣高大的敵將李珺,緊緊地纏鬥在了一起。
麵對漢將數人的幾次對壘,敵將李珺,也毫不畏懼,挺身而出,與漢將交戰。
正在這時,城中一位英姿颯爽的漢軍女將,飛馬而出,替下了偏將軍銚期,直取敵將李珺。
李珺頓時大驚失色,發覺有些不對勁,心裏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道:
“哎呀,大事不好。我驕傲輕敵,恐怕會中了漢軍的車輪戰術,墮了銳氣。”
李珺定睛,仔細一看,發現這位上陣的將領,英氣逼人,十分俊美,居然是一位女將。
原來,上陣挑戰李珺,令李珺心膽俱裂,如夢初醒,加緊防備的女將,就是大司馬劉秀的三妹劉伯姬。
敵將李珺,勇冠三軍,雖然不願意與女將劉伯姬交手,但敵人騎上頭來,欺負上門,也不得不緊急應對。
敵將李珺,抖擻精神,迎上前去,欲俘虜女將伯姬,收歸帳下,侍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