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回 貪富貴諸將擁立 得符命劉秀登基

字數:14396   加入書籤

A+A-


    1

    更始帝三年(公元25年)六月中旬,蕭王劉秀率軍,從南平棘繼續南下,走到鄗縣(河北柏鄉縣北)。

    此時,傳言滿天飛。

    蕭王劉秀部下諸將及官吏士大夫們,在路途之上,已經聽到了赤眉軍部眾,打算擁立劉氏皇族子弟為漢帝的傳聞。

    不久,又聽見官吏百姓,紛紛傳揚說,原漢太子孺子嬰,已經被臨涇城(今鎮原)的方望、弓林等大臣士大夫擁戴,重新登基稱帝,成為了貨真價實的大漢皇帝。

    這些傳聞,迅速在劉秀的軍中,流傳開來。軍中流言紛紛,將士們騷動不安。

    甚至已經有人,開始在暗中秘密謀劃,準備率領自己的部眾,離開蕭王,前去投奔赤眉漢帝或者原漢太子孺子嬰。

    劉秀得到部屬將士人心動蕩的報告,心裏非常擔心,禁不住對護軍朱祐、都管劉安等親隨說道:

    “諸君:

    如今,形勢突變,人心動蕩不寧。看樣子,本王要自己著手,認真考慮稱帝的問題了。不然,人心一散,人們絕望背棄,本王就會大勢已去了。”

    護軍朱祐、都管劉安等親隨,見劉秀動心,急忙及時勸進。

    2

    人們傳言中所說的孺子嬰,就是當年的漢朝廷皇太子劉嬰。

    劉嬰是楚孝王劉囂的曾孫,廣戚侯劉顯的兒子,漢宣帝劉詢的玄孫。

    居攝元年(公元6年),漢平帝劉衎,突然駕崩。

    王莽深受哀帝登基,排擠王氏家族老外戚之苦,見奪位的時機,尚未成熟,為了更有利地把持朝政,於是與太皇太後王政君,一力主張,再次舍棄年紀大的宗室子弟不選,專門選擇年紀幼小的宗室子弟為儲君,於是策立幼兒劉嬰,為大漢皇太子。

    那時,劉嬰才兩歲,才剛剛學會走路不久,懵懂無知。

    劉嬰繼位之時,年僅二歲,根本不能夠理政。所以,安漢公王莽,就順理成章地開始攝政,號令天下,改年號為“居攝元年”,王莽則自稱為假皇帝(代理皇帝)。

    到新王朝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正式接受漢太子劉嬰禪讓,篡奪大漢皇帝之位時,劉嬰也不過才僅僅五歲。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一月十日,王莽接受禪讓,正式登基,稱新帝,改國號為“新”。

    新帝王莽下旨,廢黜劉嬰的大漢皇太子之位,降封劉嬰,為定安公爵,命令定安公爵劉嬰,閑居在西京長安。

    實際上,王莽是將幼小的定安公爵劉嬰,軟禁了起來,避免定安公爵劉嬰,與外麵的任何人接觸,以免被陰謀家所利用。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安陵人弓林等英雄豪傑,修建營壘,招兵買馬,集結自己的宗族自保,威震一方。

    西州上將軍隗囂從前的軍師,平陵縣人方望,看到西京長安的更始朝廷,一片混亂,綠林豪傑等權臣,爭權奪利,赤眉軍等強橫勢力,對西京長安虎視眈眈,揣度更始帝最終必敗。

    於是,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平陵人方望,親自前去臨涇城(今鎮原),說服弓林等豪族大姓、英雄豪傑說道:

    “諸君:

    方望聽說你們,集結宗族自保求存,保護一境安寧,不殘害百姓,心裏十分讚賞。

    但小生私下以為,要想成就大業,保全自己以及家族,恐怕隻依靠你們自己的力量,是絕對不能夠達到的,必須仰仗,天下英雄豪傑的共同努力才行啊!

    而要要吸引天下英雄豪傑,賢明士大夫,共襄義舉,必須有德高望重之人領導我們才可能實現啊!

    方望私下以為,前定安公爵(劉嬰),就是最有號召力,最為合適的人選。

    定安公爵,是平帝陛下的後代。雖然篡帝王莽,篡奪了定安公爵的帝位,但定安公曾經為漢主,具有威懾天下的號召力。我們應該擁立他,讓他成為我們的主人,名正言順地對天下發號施令。

    現在天下人都紛紛傳揚說道,劉氏的嫡傳子弟,應當重新受命為漢帝,豈不正和了我們的計劃嗎?

    我想和諸君一起,共同擁立定安公為帝,來建立絕世大功,諸君可有意否?”

    弓林等豪族大姓、英雄豪傑,沒有多少見識,一聽方望之言,認為有理,表示讚同道:

    “方先生見識卓絕,足智多謀。當初,先生輔佐禦史大夫隗囂大人,在西州成就了一番大業,我們就早有耳聞,一直敬佩不已。

    敬聽方先生指教!隻要有了真正的主人,名正言順地號令天下,何愁大功,不能夠建立,家族不能夠保全呢?”

    於是,方望、弓林等英雄豪傑,秘密派人,前往西京長安,找到了定安公劉嬰,並趁西京混亂之機,秘密劫取劉嬰,向西逃亡,逃離了西京長安,將劉嬰一直帶到了臨涇。

    到了臨涇,方望、弓林等英雄豪傑一致決定,擁立劉嬰,為大漢天子,號令天下。

    臨涇,在今甘肅鎮原的南邊。

    更始三年(公元25年)二月,方望、弓林等豪族大姓,英雄豪傑,聚集數千人,占領了臨涇(今甘肅鎮原南)城,恢複大漢。

    前安定公劉嬰,被方望、弓林等豪族大姓,擁立為天子,正式登基。

    漢帝劉嬰下旨,任命軍師方望,為大司徒,任命弓林,為大司馬。其他有功之臣,分別加官進爵。

    更始三年(公元25年)三月,前安定公劉嬰,在臨涇登基的消息,迅速傳到了西京長安。

    更始帝劉玄,見定安公劉嬰,在臨涇登基稱漢帝,大驚失色。更始帝非常清楚,劉嬰、方望、弓林自立漢庭的嚴重危害。

    更始帝於是急忙下旨,派大司徒李鬆,與討難將軍蘇茂等將領一道,親自帶兵,前去臨涇,攻打方望、弓林擁立的漢帝劉嬰。

    臨涇漢庭,羽翼未豐,兵力十分弱小,隻有數千人馬,根本就不是長安更始帝朝廷的對手。

    兩軍混戰之中,漢帝劉嬰,三公方望、弓林等,很快被亂兵所殺。這一個短命的劉嬰臨涇漢朝廷,創立不過一月,就宣告徹底覆滅。

    這個被新帝王莽,看押軟禁了若幹年,連豬狗等普通動物,都不認識,一生都非常無辜不幸的二十一歲的孩子劉嬰,就這樣冤死在了野心家方望、弓林等英雄豪傑的手裏。

    3

    那些道聽途說的,有關漢室宗室子弟,紛紛自稱漢帝的消息,對劉秀部下諸將和士大夫們,刺激很大。

    劉秀部屬官員將領和士大夫們,更加著急擔心了。

    就連意誌一向十分堅定、不肯倉促稱帝的希望劉秀,聽到這些傳聞以後,也開始猶豫不決,忐忑不安,拿不定自己的主意了。

    諸將和士大夫們,察言觀色,很快看出了蕭王劉秀動搖不安的心裏。

    不久,部屬官員將領和士大夫們,順水推舟,再次向劉秀上表勸進,希望蕭王,順應天心民意,立即稱尊,繼位漢帝。

    4

    那天晚上,蕭王劉秀,躺在鄗縣傳舍的床上,輾轉反側,翻來覆去,久久難以成眠。

    劉秀瞻前顧後,內心猶豫不決,不知道匆匆忙忙,登基稱帝,究竟是禍是福,是憂是喜。

    恍恍惚惚中,劉秀就進入了夢鄉,發現自己,似乎突然飄上了天庭,在縹緲的天庭裏悠然信步。

    遠望自己腳下,是茫茫浩蕩的汪洋大海,無邊無際,波濤洶湧,驚濤拍岸,令人心驚膽顫。

    在煙霧繚繞的天庭裏,劉秀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仿佛很輕很輕的樣子,隨隨意意,就能夠在空中不停地飄飛。

    突然,劉秀似乎有些警醒,意識到了自己,是在很高很高的天庭行走,心中有些害怕起來,希望能夠找到,一塊結實的地方落腳。

    找了半天,劉秀懊惱地發現,竟然沒有能夠找到,一塊結結實實的立足之地。

    劉秀心裏,更加不踏實,越發著急擔心起來。

    就在這時,劉秀一腳踩空,直直地從煙霧彌漫的天庭裏,向萬丈深淵掉了下去。

    劉秀一陣驚悸,心裏驚恐萬分,突然從睡夢裏醒了過來。躺在床上思索,劉秀感覺到自己的心口,還在怦怦地跳過不停。

    劉秀再也無法安睡了。他一夜裏,胡思亂想,胡亂地猜測過不停,不知道此夢的吉凶禍福,究竟如何,心中更加地焦躁不寧。

    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二天天亮。

    劉秀心神不寧,當即下令,緊急召見孟津將軍馮異等諸位將領士大夫,到鄗縣縣衙議事。

    劉秀這樣著急,就是想探聽一下,玄漢首都長安及四方諸侯、流民的動靜,傾聽一下孟津將軍馮異等親信將領的意見,讓他們幫助自己,拿定最終的主意,安撫自己不安的心靈。

    5

    聽見蕭王下令,緊急召見,孟津將軍馮異等部屬將領,知道必然有什麽大事發生,立即星夜疾馳,趕赴鄗縣。

    蕭王劉秀,見孟津將軍馮異,風塵仆仆歸來,心內稍安。第二天一早,劉秀立即傳令接見孟津將軍馮異。

    孟津將軍馮異,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與劉秀暢談了。麵對著蕭王劉秀如饑似渴的心情,馮異的心中,也似乎有千言萬語,將要噴湧而出,欲對劉秀述說。

    看到蕭王疑慮不安的神態,想到當前,最緊急的局麵,麵對一係列最急切、最重要的現實問題,馮異心裏,也很著急焦慮。

    見劉秀一直在默默沉思,久久沒有發話,馮異已經猜透了劉秀的心思,急忙乘機,搶著向劉秀進言說道:

    “大王啊:

    馮異雖然愚鈍,也能夠猜到,大王緊急召見末將的原因。借此如此良機,馮異也有幾句知心話語,想要提前,對大王言說。

    大王啊,如今天下局勢的發展情況,大王殿下,一定最為了解,肯定已經了然於胸。

    如今,長安內亂,三王反叛,赤眉大軍,已經逼近了京師長安,西京危在旦夕,形勢已經非常危急,而更始帝君臣,卻依然顢頇如故,不知道如何妥善應對。

    屬下私下以為,更始帝的失敗與傾覆,已成定局。更始帝君臣,雖有通天之力,恐怕也難以扭轉最終的敗局。

    到了最後,必然會出現天下無主,權力真空的時候。到了那時,衛護劉姓皇家,漢室宗廟社稷的偉大責任,則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大王的身上。

    大王應該當仁不讓,義無反顧,聽從眾意,勇挑複興漢室,延續漢室祖宗宗廟的重任。

    這上為祖宗社稷考慮,下為黎民百姓著想。如此良機,請主公不要放棄!

    真如此,則天下有望,百姓有依,黎民之幸!否則,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請大王深思!”馮異對著劉秀侃侃而談道。

    見馮異也是如此建議,劉秀心動不已,立即回答馮異道:

    “公孫所言,非常有理!隻是繼位登基,事關重大,必須慎之又慎,草率不得,容本王再認真考慮考慮。”

    見劉秀依然猶豫不決,馮異大惑不解,立即反問劉秀道:

    “大王啊,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大王你可知道,當初綠林三部兄弟,為什麽要立場堅定地摒棄司徒大人,而要一心一意,擁戴聖公為帝嗎?”

    馮異突然出言,談起往事,詢問劉秀道。

    劉秀急忙回答道:

    “聖公早年,就投身綠林,與綠林兄弟,關係友好,而伯升大哥與聖公比起來,自然要疏遠很多。他們選擇聖公為帝,自然也有他們親近自己人的道理。”

    不想,馮異並不認同劉秀所言的,更始帝與綠林三部兄弟,更加親近的道理,一針見血地提醒劉秀道:

    “大王,恕屬下直言無忌。

    大王所言,深為有理,但卻不是綠林三部兄弟,一心一意擁立聖公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根本原因就在於,綠林三部兄弟,之所以選擇聖公為主,最符合他們綠林三部兄弟的最大、最高的利益。俗言所言,劣幣驅趕良幣,也還是同樣的道理。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自私自利,我字當先,可以是人的本性,誰也難以改變。

    所以,每一個人,都將自利自存,作為自己的最高原則,這既是人性,也是自然之理。

    所以當初,綠林兄弟一心一意地擁戴聖公,以及現在,與聖公格格不入,乃至反叛背離聖公,也是這個道理。

    擁戴和叛離,都是以自私自利為他們的最高準則,滿足他們的利益最大化的原理。

    推而廣之,大王如今,對待部屬士大夫們的擁戴,也要慎重其事,不可辜負了部屬士大夫們的好意。

    部屬士大夫們,知道大王心胸豁達,公正無私,愛惜部屬,能夠給予部屬們,最大、最多的利益,所以才能夠,誓死效忠大王,與大王共進退,共謀榮華富貴。

    反之,如果大王,不能夠利益均沾,隻能夠同患難,而不能夠同安樂,共享富貴,最終獨占利益,讓部屬士大夫失望、甚至絕望,最終部屬士大夫們,背棄大王,也在情理之中。

    大王就不能夠徒自責怪,部屬士大夫們的三心二意,首鼠兩端,甚至背棄大王了!”

    劉秀一聽馮異所言,倜然警覺道:

    “公孫兄所言,發人深省,誰說不是這樣呢?沒有永遠的盟友,隻有永遠的利益。普天之下,大概隻有聖賢神仙,能夠如此超脫,不看重利益吧!”

    “大王聰慧睿智,一點就通。人性的真相,有時令人絕望沮喪,但事實的確如此,沒有人能夠超脫。

    屬下以為,如果大王,順應天心民意,及時稱尊繼位,就能夠滿足,部屬士大夫們的希望,讓他們心有所依,有所寄托和希望。

    如此,部屬士大夫們,定能與與大王,同心協力,眾誌成城,榮辱共進退。到了那時,大王何愁,漢室振興的大業,不能夠順利完成呢?”

    劉秀頷首稱是,頻頻點頭。但劉秀心裏,還是有些不放心,急忙對著馮異,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慮道:

    “公孫愛卿所言,本王十分欣賞,受益匪淺。本王一定按照公孫愛卿所言,去認真考慮,思考對策。

    但孤昨夜做一噩夢,夢乘赤龍,拜訪天帝神靈。孤一覺醒悟,至今猶心悸不寧,忐忑不安,所以一直不敢,做出決定。

    帝位雖然美好,充滿無窮誘惑,但樹大招風,居之不易。孤心裏恐懼不安,擔心稱帝不吉,會有極大的風險啊!”

    劉秀憂心忡忡地對馮異說道。

    馮異一聽劉秀所言,暗喜,急忙追問道:

    “大王啊,馮異曾經研讀過易經、占卜之術,請大王詳細講講,你的夢境,屬下為你,看看吉凶如何?”

    劉秀急忙心有餘悸地講述起來道:

    “公孫兄啊,本王所做噩夢是這樣的,請你認真聽聽,看看其中預示什麽禍福吉凶。”

    馮異屏氣凝神,聽著劉秀,講述了其阿裏。

    聽劉秀述說完自己的夢境,馮異不憂反喜,連忙起身下拜,祝賀劉秀說道:

    “恭喜大王!此夢乃大吉大利之兆啊!此所謂天帝賜福,天命所歸啊!

    大王之夢,天人合一。這正是天命,在人的精神上的一種正常反映啊!

    大王心中的悸動之感,就是大王,尊重自然天性、保持警覺警惕的明確表現啊!

    大王您夢登天庭,恰好證明,主公乃天之驕子,是去奉天承運,領受天帝的旨意的。

    大王您登天帝神靈庭,乃是接受天帝神靈的召見,接受皇天授命的征兆啊!

    大王腳下,麵臨洶湧大海,無底深淵,正是大王所說的,帝位居之不易,務必倜然警覺,要慎重對待啊!”

    孟津將軍馮異的解釋,說得劉秀眉開眼笑,心花怒放,疑慮頓消,笑著讚揚馮異道:

    “公孫將軍,果然學問淵博,言之有理,解了本王心中的困惑和憂慮啊!

    公孫將軍,請不要著急!請你放心,本王心意已決,不再猶豫不定了。”

    自此,劉秀決心已定。

    6

    恰在此時,帳下侍臣都管劉安,突然前來,稟告劉秀說道:

    “稟告大王:

    有人自稱,大王殿下的太學舍友強華,冒著千難萬險,千裏迢迢,從關中前來鄗縣,覲見大王。

    請求大王旨意!

    臣劉安,雖然十年前見過強華大人,但如今年歲久遠,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不太清楚強華大人容貌了,還需大王明鑒。”

    劉秀大喜,急忙告訴孟津將軍馮異說道:

    “公孫愛卿啊,這是十年之前,孤遊學長安時,共處一舍的好友強華君啊!

    孤記得,以前本王,曾經給你講過強華這個人的。

    孤與強華多年不見,對強華君很是想念!不想如今,劫後餘生,孤與強華君,還能夠再次相見!

    快,劉安哥,立即傳令下去,緊急召見強華君!令諸將前來,與強華君相見。”

    7

    好友相見,激動與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劉秀一擁上前,抱住強華,與強華把臂言歡。

    強華顧不上旅途的勞頓,顧不上問詢和祝賀劉秀,他急急忙忙掙脫劉秀的熱情擁抱,從自己的衣袋中,莊嚴肅穆地取出了一副包裝嚴密的帛絹。

    強華的麵色,嚴肅莊重,把這一副帛絹,恭恭敬敬地呈遞給了劉秀觀看。

    劉秀定睛一看,隻見帛絹上麵,赫然寫著“《赤伏符》”三字,立即肅然起敬,禮拜起來。

    “《赤伏符》”,是當時流傳很廣、最為著名的一種神秘預言讖緯書。

    劉秀畢恭畢敬地展開帛絹,急忙仔仔細細地觀看了起來。帛絹的文字不多,用那古奧難懂的蝌蚪文字寫成,隻見上麵寫道:

    “劉秀發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太子。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兒時那位討水老人的話語,仿佛又回想在了劉秀的耳邊。兒時的往事,似乎已經不再遙遠。

    8

    強華看見,蕭王劉秀、孟津將軍馮異及帳下諸將,一臉迷惑,都是大惑不解的樣子。

    強華微笑著,急忙指著“《赤伏符》”,給大家解釋了起來道:

    “大王啊:

    請你不要疑慮。諸生為大王帶來的,就是預言大王殿下,即將應運登極,即位稱尊的符命圖讖,赤伏符啊!

    我們大漢王朝,一向崇尚火德。赤,就是火紅色;伏,有珍藏的含義。

    所以,這幅符命圖讖,就叫做赤伏符啊!

    請大王和諸位將軍士大夫們,稍安勿躁,聽小生為你們諸位,細細地講解講解這圖讖符命的意思。

    第一句,意思簡潔明了。就是說,我們大王首唱聚義,征發義軍將士,搜捕和消滅荒淫無道的王莽惡賊;

    第二句,更加清楚明白,就是劉氏將要重新繼位稱尊,成為大漢天子;

    第三句所講,也很清晰,就是呈現天下分崩離析,生靈塗炭,八方諸侯混戰,割據火拚,逐鹿中原的現實;

    第四句,似乎有些費解,但正是奧妙之所在。請讓小生,為大家細細剖析。

    四七之際者,二十八也。大家不妨掐指算算,自我高祖皇帝,斬白蛇起義以來,至今正好是二百二十八年。

    四七二十八,不是正應了,蕭王殿下,應該於今年良辰吉時,繼位登基,成為大漢天子嗎?

    大王的名字,早已被天帝神靈,記錄在了圖讖符命《赤伏符》上,由此可見,天意如此,不能悖逆。

    誰能夠公然違背,天帝神靈的意願,忤逆天帝神靈的旨意,民心的希望呢?”

    眾將聽到此處,一齊向劉秀跪拜賀喜道:

    “大王啊:

    符命之意,已經十分明了。大王怎麽能夠,再次冷了士大夫之心,逆了天心民意呢?

    請大王按照符命圖讖上的明確指引,上應蒼天,下符眾望,早正漢帝大位,以和正朔,維係天下民心!”

    9

    第二天早上,孟津將軍馮異等諸將,慎重其事地用聖賢典籍之言,因複上奏劉秀,向劉秀勸進道:

    “大王啊:

    受命之符,人應為大,萬裏合信,不議同情,周之白魚,曷足比焉?

    今上無天子,海內淆亂,符瑞之應,昭然著聞,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劉秀微笑,點頭稱是,答應孟津將軍馮異等諸將說道:

    “劉秀對待天帝神靈,虔誠恭敬,天心民意,豈敢違背呢?準奏!命有司就鄗南設壇,擇日受朝。”

    諸將大喜,領命而去。

    於是有司官員,至鄗城南郊,看定千秋亭畔,五成陌間,築起舉行儀式的壇場,高約丈許。

    有司占卜,揀選六月二十二日(己未日),為黃道吉日,大吉大利,萬事皆宜。

    於是,諸將士大夫,恭請蕭王劉秀,於此良辰吉時,即大漢皇帝之位。

    1http://yw.api.qq.com/html-chapter-24234-125603

    建元元年(公元25年)六月二十二日(己未日),旭日東升,陰霾散盡,天氣晴朗,秋高氣爽。

    蕭王劉秀,戴帝冕,服龍袍,出乘法駕,由諸將簇擁,到了南郊壇場。

    登基儀式開始,祝官劉石宣讀祝賀劉秀登基的祝文。其祝文說道:

    “皇天上帝,後土神祇,關懷我們,而降下重大使命。把黎民百姓,托付給劉秀,擔當天下人的父母。劉秀實在誠惶誠恐,不敢擔當這個責任。

    各位文武百官,都不約而同地向蕭王勸進說道:

    ‘王莽篡位,劉秀發憤興兵,破王尋、王邑於昆陽,誅王郎、銅馬於河北,定天下,海內蒙恩。上應皇天後土之心,下被黎民百姓擁護,天命所屬,人心所歸。’

    讖記提示道:‘劉秀發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但劉秀還是堅決推辭帝位,眾人不允許,劉秀又再三再四地堅決予以推辭。

    群下都說:‘天帝神靈的重大使命,不可以耽擱。’劉秀不敢不敬奉天命。”

    祝文讀畢,祝福儀式告終。

    蕭王劉秀,緩步登壇,在鄗縣南郊壇場,燔燎(燒柴)告天,禋於(敬祀)六宗,望於(遙拜)群神,然後在南麵就座,正式登上漢帝之位,受壇下文武百官的朝賀,改元“建武”,頒詔大赦,改“鄗邑”之名,為高邑,為漢帝行宮。

    自此,劉秀正式登基稱帝,自稱為大漢天子的正統繼承人。

    11

    然而,劉秀雖然正式登基,登上大漢皇帝之位,但天下並未統一,劉秀麵臨的挑戰,依然十分嚴峻。

    就在這個建元元年(公元25年)的六月裏,已經挺進西京長安近郊的赤眉軍部眾,在大首領樊崇、徐宣、楊音、謝祿等將領的倡議下,也擁立宗室子弟劉盆子,為大漢天子。

    自此,這時的天下,不包括西蜀的成家皇帝公孫述,就已經出現了玄漢漢帝劉玄、赤眉漢帝劉盆子、梁郡漢帝劉永、高邑漢帝劉秀等四個大漢皇帝,割據一方,同時並立的局麵。

    劉秀身上肩負的,興複漢室,一統天下,實現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的責任,依然任重道遠,十分遙遠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