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回 怠慢功臣彭寵疑 諸將貪功謀擁立
字數:17005 加入書籤
1
更始帝三年(公元25年)六月初,蕭王劉秀,率領征討大軍,重新北返,回到薊城(北京市大興縣)駐紮,召見幽州牧朱浮、漁陽郡郡守彭寵等地方官吏述職。
幽州牧朱浮,漁陽郡太守(郡長)建忠侯彭寵,見蕭王劉秀一行,來到漁陽郡附近巡查,大喜過望,急忙親自前來薊城,恭恭敬敬地進獻禮物,拜見蕭王劉秀述職。
漁陽郡郡守彭寵的心態,還未改變,不知道如今的蕭王劉秀,已經今非昔比,龍飛九天,不再是當初顛沛流離之時,那個落難落魄、命途多舛的大司馬劉秀了。
不巧,幽州牧朱浮、漁陽郡郡守彭寵等地方官吏,前來覲見蕭王之時,劉秀正在專心致誌地思考,帳下諸將提出的稱帝建議。
一時之間,劉秀彷徨猶豫,躊躇不決,似乎有些神不守舍,注意力不能夠集中。
召見幽州以及所屬各郡地方官員、士大夫之時,劉秀居然疏忽大意,忽略了應有的待客之道,對漁陽郡太守彭寵等地方官員將領的禮遇,稍稍降低。
蕭王劉秀,召見彭寵述職之時,反應十分平淡,表現十分冷漠,似乎隻是把漁陽郡郡守彭寵,當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下屬對待,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熱情,滿足彭寵渴求受到劉秀親近重視的心願。
漁陽郡太守彭寵見狀,大失所望,怨恨頓生。
漁陽郡太守彭寵,功勳赫赫,對劉秀的崛起,助力很多,一直對蕭王劉秀,厚待自己的期望值甚高。
而且,其時,漁陽郡太守彭寵,與自己的頂頭上司幽州牧朱浮,已經有了很深的隔閡和矛盾,渴望得到劉秀理解和支持。
眼見蕭王劉秀,怠慢自己的舉動,漁陽郡太守彭寵心裏,開始有些不平衡,懷疑是幽州牧朱浮,在其中惡意中傷,讒言陷害自己。
回到府邸,漁陽郡太守彭寵,依然悶悶不樂,為蕭王劉秀的輕慢感到很不暢快,於是對著妻子彭夫人抱怨道:
“夫人啊:
都是朱浮那個奸賊,在司馬主公的麵前,挑撥離間,中傷我彭寵,說我的壞話,讓我受到冷遇。
當初,我就一直追隨,大司馬大人,尤其是在大司馬大人,遭遇劉子輿稱帝,處境最為窘迫之時,我為大司馬,鞍前馬後奔走,誓死效力,功勞很大。
可是如今,大王卻把我彭寵,當做一個普通的部下對待,根本就沒有特殊的恩寵賜予,怎麽能夠,讓人心安呢?”
妻子彭夫人,性格剛烈,也認為丈夫彭寵的怨恨有理,認為自己的丈夫,定然是受到了幽州牧朱浮的讒言陷害,活得實在憋屈,為丈夫鳴不平。
彭寵心裏,有些不平衡以後,對待劉秀的態度,就有些失態了,拜見完畢以後,彭寵就悻悻地告辭劉秀而去了。
後來,劉秀也覺察出了,漁陽郡太守彭寵心裏的不滿怨恨情緒,就將此事,告訴了幽州牧朱浮,征詢幽州牧朱浮的看法。
漁陽郡太守彭寵,本來一直以為,自己幫助劉秀的功勞很大,劉秀給予的賞賜,也應該十分豐厚。
可是,劉秀似乎更加看重,早年就與自己有交往的大司馬主簿朱浮等士大夫,把朱浮看做了自己的親信部屬,並任命大司馬主簿朱浮,擔任幽州牧。
而幽州牧朱浮的職務,是統轄幽州所屬的上穀郡、漁陽郡等十郡,就相當於幽州牧朱浮,成為了漁陽郡太守彭寵的頂頭上司。
見自己這個漁陽郡太守的上頭,平添了一個幽州牧朱浮這樣的上司,而這個上司,並沒有什麽功勞和貢獻,卻受到大司馬劉秀的信任在自己之上,彭寵心裏,就越發不平衡,不高興了,開始覺得,蕭王劉秀任人唯親,處理事情,太過偏心,不夠公正公平。
為了地方事務,各自的權限問題,幽州牧朱浮與漁陽郡太守彭寵兩人,明爭暗鬥,已經產生了一些嫌隙和矛盾。
幽州牧朱浮,也正如他的姓名一樣,非常浮躁、膚淺,心胸狹窄,眥睚必報,處事也不夠正直公正公平。
仗著蕭王劉秀的寵信,擔任幽州牧要職,朱浮更加肆無忌憚,蔑視下屬漁陽郡郡守彭寵,彭寵心裏的不滿和憤怒,更加強烈。
2
見劉秀征詢自己的意見,幽州牧朱浮大喜。朱浮心胸狹窄,眥睚必報,哪裏願意放過,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報複打擊桀驁不馴的下屬彭寵的大好機會呢!
幽州牧朱浮,用似乎不經意的語氣,回答劉秀道:
“大王啊:
以前,大將軍吳漢,北發漁陽郡兵馬之時,大王親把自己的佩劍,賜給了彭寵,又倚重彭寵,為北道主人。
彭寵以為,這次他來拜見大王之時,大王肯定會在小門裏,迎接他彭寵,與彭寵親密握手、交歡並坐。
現在,大王對彭寵,有些冷淡冷漠,卻不是從前那樣,熱情對待他,所以彭寵有些失落、失望了。”
劉秀一聽,覺得有理,有些抱歉地說道:
“哎呀,原來如此,都是本王疏忽,怠慢彭寵了。難怪彭寵見了本王,有些不高興呢!原來是本王疏忽了,冒犯彭寵了。本王準備,立即糾正,著力安撫彭寵。”
聽了劉秀所言,朱浮更加擔心,趁機中傷彭寵,讒言陷害彭寵說道:
“大王啊,不是這樣的。
屬下聽說,當初,王莽為宰衡之時,甄豐旦夕進府,與王莽謀議,商討篡奪大事,王莽非常倚重。
當時的人說道:‘夜半客,甄長伯’,其實說的就是王莽與甄豐關係親密這件事情啊!
王莽篡位之後,甄豐意甚不平,認為王莽給予的待遇,太過菲薄,終被王莽下旨誅死,家族屠滅。
想來,彭寵也懷有這樣的心理,懷才不遇,認為大王處事不公,功高不賞吧!”
劉秀哈哈大笑了起來,不以為意道:
“王莽這樣做,也太過分了吧!
本王心胸開闊,好記人之功,不喜歡與人記仇,與彭寵一向關係交好親密,哪裏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怎麽可能發展到這種地步呢?
何況,本王又不是擅權篡位的王莽,怎麽可能有那麽多的猜忌和忌諱呢?”
自此以後,在幽州牧朱浮的挑撥離間下,漁陽郡郡守彭寵與劉秀之間的隔閡,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更加嚴重。
3
正當蕭王劉秀,為漁陽郡守彭寵與幽州牧朱浮的矛盾衝突,焦慮擔憂之時,前方突然傳來了一個噩耗。
一天,都管劉安,急匆匆地前來薊城府衙,報告蕭王劉秀一個噩耗道:
“蕭王殿下:
大事不好。都護將軍賈複大人,跟‘五校’流民軍大軍,在真定展開決戰,遭遇險情。
都護將軍冒險激進,攻打盜賊,結果遭受盜賊重創,身受重傷,生命垂危。
請大王下令,派人看護醫治。”
劉秀聽了,十分著急,當即十分痛惜地對司馬都管劉安說道:
“怎麽會如此呢?當初,孤不是反複叮囑過都護將軍,要他小心從事嗎?都護將軍為國受傷,生命垂危,真是令人痛心哀傷啊!”
4
當初,都護將軍賈複,跟從蕭王劉秀一道,在射犬一帶,攻擊“青犢”等部流民軍隊。
其時,敵我兩軍,展開了一場大激戰。大戰已經進行到了日中之時,青犢軍的陣勢,依然堅固,一直不肯退卻,漢軍沒有占到什麽便宜。
劉秀見戰場形勢不利,將士們饑餓疲憊,無力再戰,於是派都管劉安傳令,召喚都護將軍賈複說道:
“都護將軍,我軍官吏士兵,都已經非常饑餓疲憊,無力再戰了,可暫緩進攻盜賊,收軍回營。等吃了飯以後,再反擊盜賊不遲!”
都護將軍賈複,不願意貽誤戰機,當即回答劉秀派來的使節都管劉安說道:
“劉安啊,請你回去,告訴大王。我軍將士饑餓疲憊,盜賊的情況,也是如此,也到了強弩之末。狹路相逢勇者勝。等我們先把盜賊破了,再回營吃飯慶功好了!”
答複劉安之後,都護將軍賈複,立即背負鳥羽,作為旌旗,率先赴敵,衝鋒陷陣,指揮漢軍將士,拚命向前突擊。
見自己的主將都護將軍賈複,衝鋒在前,漢軍將士,無不爭先恐後地跟進,一道反擊“青犢”等部流民軍隊。
漢軍勇氣倍增,所到之處,敵皆望風披靡。“青犢”等部流民軍隊,終於無法抵禦,於是退軍敗走。
戰鬥勝利,漢軍諸將,都信服都護將軍賈複的神勇剛強,紛紛讚揚賈複。
劉秀愛惜賈複,也專門召見賈複,獎勵賈複的英勇無畏,並特別出言,叮囑都護將軍賈複道:
“都護將軍啊,你衝鋒陷陣,令人十分欽佩,本王將重獎於你,褒揚你的赫赫功勳。
但你是一軍主將,擔負指揮全軍的重任,不是一個普通的士卒,能夠代替的。征戰之時,將軍一定要主意安全,盡量少衝鋒陷陣,不要舍身犯險,以免留下遺憾。”
賈複聽了,十分感動,答應劉秀道:
“多謝大王的善意提醒。
末將身為大軍主帥,如果不率先垂範,身先士卒,怎麽能夠,號令部屬將士呢?
末將答應大王,從此以後,一定多多注意自身的安全,不再隨意涉險,讓大王擔心。”
然而,賈複作戰勇敢,英勇無畏,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始終也難以改正。
5
如今,聞聽都護將軍賈複,在戰場身受重傷的消息,劉秀心裏,十分難過,十分擔心賈複的安危。
於是,劉秀急忙再次派遣都管劉安,擔任自己的使節,前往真定前線,去慰問都護將軍賈複,探望賈複傷情。
劉安臨行,劉秀親自派人,去叫來劉安,表達自己對賈複的問詢和擔心。
劉秀痛心疾首,十分哀傷地對劉安說道:
“哎,劉安啊,你應該最清楚本王心思了。本王之所以經常不給君文(賈複字號),獨當一麵的機會,讓君文獨自領兵作戰,也許君文,一直都並不了解,本王的真實心意啊!
君文一向自恃勇敢無畏,喜歡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本王其實,是擔心君文輕敵,給自己帶來禍患啊!
不想今天,本王的擔心,竟然變成了現實。本王失去了君文這樣一位名將,真是令人痛徹心扉啊!
本王聽說,君文的妻子,已經身懷有孕。請你立即前去真定,前去告訴君文,讓君文放心。
如果君文的妻子,生下兒子,就娶本王的女兒為妻;如果君文的妻子,生下的是女兒,就嫁給本王的兒子。
請你千萬千萬要告訴君文,讓君文一心一意,安心養病,不要掛念自己的妻子兒女、身後之事!本王對天發誓,一定會照顧和安排好君文的一切後事的!”
6
聽了劉秀安慰賈複的話語,劉安心裏也是感動不已,急忙代替都護將軍賈複,答謝劉秀道:
“蕭王殿下:
劉安在這裏,先替都護將軍,感謝大王的寵愛、信任和無上的恩賜!
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
都護將軍,聞知主公的心意如此,定會感動不已,感激涕零的!為人部下,能得主人如此,雖死又有何憾呢!”
劉安說完,急忙辭別劉秀,前往真定,看望慰勞賈複。
吉人天相。後來,都護將軍賈複十分嚴重的傷勢,竟然很快就好轉了。
傷好以後,都護將軍賈複,急急忙忙地趕往薊城,覲見蕭王劉秀,感謝劉秀的關心。
劫後餘生,君臣相見,兩人都十分興奮,欣喜異常。
劉秀專門下令,大宴士卒,令都護將軍賈複,坐在最前麵最崇高的位置,榮耀備至,對賈複的恩賞,無人能夠相比。
都護將軍賈複,十分感激蕭王劉秀對自己的的厚愛和親近。從此以後,都護將軍賈複,感激劉秀的知遇之恩,對蕭王劉秀,更加地死心塌地,發誓為劉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7
此時,已經到了更始三年(公元25年)四月。天下形勢的變化,瞬息萬變,更加撲朔迷離。
赤眉三老樊崇統領的近百萬赤眉軍隊主力,已經兵臨西京城下,逼近京師長安。
更始帝朝廷,岌岌可危,搖搖欲墜。
這時,蜀郡太守公孫述,又在成都(今四川成都)正式宣布自立,自稱成家皇帝,號為“成家”帝國,建元“龍興”元年。
“成家”皇帝公孫述,下旨為部下功臣,加官進爵。
公孫述下旨,任命自己的謀士李熊,為大司徒;任命自己的大弟弟公孫光,為大司馬;任命自己的小弟弟公孫恢,為大司空。
公孫述另立“成家”帝國,這就意味著,公孫述獨樹一幟,已經不再承認玄漢王朝,實際上已經公開與玄漢王朝為敵了。
玄漢朝廷四麵受敵,麵臨的局勢,更加窘困。
8
雖然在上次慶賀溫城大捷的慶功宴上,劉秀一口拒絕了捕虜將軍馬武等部將請求他盡快登極稱尊的建議,但蕭王劉秀部下的官員將領和士大夫們,卻並沒有死心。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中旬,劉秀率軍,從薊城南下,征討各路流民軍,路過範陽郡。
劉秀下令,收葬當初在範陽陣亡的官吏將士,隆重祭祀,安慰陣亡吏士的亡靈,撫恤他們的家屬。
收葬祭祀完畢,蕭王劉秀,率軍繼續南下,回到中山縣(河北省定縣)駐紮。
護軍朱祐等部屬將領官員,再次在中山縣向劉秀提出書麵建議,請求蕭王,順應民心,登極稱帝。
劉秀依然不同意,親自召見護軍朱祐等僚屬士大夫,向他們解釋說道:
“大師兄啊:
本王心裏,十分清楚,將領和士大夫們,之所以這麽心急火燎地希望本王登基稱帝,是因為他們這些人,也渴望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名留史冊啊!
但這個問題,十分重大,本王怎麽能夠,草率決定,落得聖公一般的下場呢?”
見蕭王劉秀,再次明確拒絕,護軍朱祐等,也不敢直勸,隻好下去,與諸將士大夫討論,再次選擇適當的時機,去說服蕭王。
9
不久,公孫述稱帝的消息,也傳到了河北。
劉秀手下諸將和士大夫們,確知了公孫述在西蜀成都自稱成家皇帝的消息以後,越發擔憂,天下人心轉移,士大夫向公孫述靠攏效忠,會背離蕭王。
護軍朱祐與諸將,心裏更加著急。於是,大家商量妥當,再次急不可耐地一同上表,向蕭王劉秀急切勸進道:
“大王啊:
我們大漢王朝,經曆莽賊之亂,宗廟盡廢,豪傑憤怒,百姓哀啼,渴望聖人臨世,拯救蒼生,恢複大漢社稷。
所以,大王與大司徒大哥,首倡義舉,打出義旗,天下立即響應。大王諸兄弟,也立下蓋世功勳,聖公因此而暫居帝位。
可是如今,聖公顢頇糊塗,治國無方,卻根本就沒有能力,去發揚光大,漢室大統,拯救天下蒼生啊!
更始帝敗亂大漢社稷,縱容綠林逆賊,天下盜賊日多,國將不國;而逆賊公孫述,又在成都,以異姓僭立稱帝,分裂大漢社稷、荼毒百姓,天下共憤。
麵對社稷將傾,民之不附,四海動蕩,民不聊生的局麵,功勳卓著、恩德巍巍的大王你,更應早日,順應天心民意,登極稱帝,以籠係天下人心,不辜負官吏百姓、賢明士大夫的希望。
昆陽大戰,大王你就名揚天下;邯鄲之戰,賊人更是聞風喪膽;巡行河北,安民除弊,百廢俱興,百姓士大夫稱頌。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帶甲百萬,民心思歸。
論武,大王兵精糧足,天下已經無人,能夠與大王匹敵;論文,大王順應民意,天下歸心,天時地利人和俱備。
盼望大王,不可謙拒天命,宜當早正大位,以滿足天下百姓士大夫的希望,讓大漢社稷,祖宗神廟,有所寄托!”
劉秀見了,更加猶豫不決。
1http://yw.api.qq.com/html-chapter-24234-125602
麵對護軍朱祐等諸部屬官員將領,屢次勸進的局麵,劉秀卻十分清醒,再次明確表態,堅決拒絕道:
“諸君:
孤聞不自量力,草率自立,首倡稱孤道寡者,沒有一個,不最終覆滅的。
諸君一心一意,要把孤抬上高位,成為祭壇上的祭肉,豈不是要孤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天下人的靶子嗎?
人貴有自知之明。
本王的勢力,雖然已經較為強盛。河北郡縣,也大略變成本王的囊中之物,大都成為了自己的屬地。
本王的聲望和威信,也已經大為提高,要說登基稱帝,也可以說,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
但審時度勢,考察天心民意,本王還是始終以為,如今本王稱帝登基的時機,並未十分成熟。
如果孤過早稱帝,就意味著與長安朝廷的徹底決裂,也意味著本王,可能會樹立更多更加強大的敵人。
孤怎麽能夠,不度德量力,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為了虛名而遭實禍,落入他人的陷阱,成為眾矢之的,最終眾叛親離,遺憾終身,成為千古笑話呢?”
劉秀依然毫不猶豫,嚴辭拒絕護軍朱祐等部屬將領,勸進的建議道。
11
不久,劉秀按照自己既定的計劃,繼續率軍,進入南平棘(河北趙縣南)駐紮,討伐各路割據勢力。
在南平棘紮營安頓以後,各部將領和士大夫們,先先後後地湧進蕭王劉秀住宿的傳舍裏,再次三番五次地上書,堅決地敦促,勸導蕭王,盡早稱帝,以維係天下民心。
劉秀依然意誌堅決,拒絕接受,並以不用質疑的語氣,回答勸進的諸將道:
“諸君:
你們的建議,再也休提。現在盜賊未平,四海不寧,百姓不順,本王有何必要,急慌慌地稱帝稱尊,遭來強敵呢?
你們是否知道,如果本王妄自稱尊,勢必與長安徹底決裂,以致四麵受敵,召來更多的敵人。
請你們大家立即出去,各安其職,安撫部屬將士,勸進之類的話語,請諸君不要再議。”
劉秀依然堅決推辭,不肯答應諸將,登基稱尊的請求,揮揮手,示意諸將,立即出去,不要談論這個話題。
護軍朱祐等部屬將領,見劉秀至始至終都不同意他們的請求,也都無可奈何。
部屬將領一路嘀咕著,隻得下去,另行商議新的謀略,勢必要說服蕭王,接受大家的擁戴,登上漢帝之位,肩負起維係漢室宗廟的大任。
12
一天,劉秀依照慣例,親自主持軍事會議,召集諸將,商議進軍方略,博采眾長。
軍事會議進行得十分順利,很快就有了定論。諸將紛紛散去,各歸自己的軍營,安排進軍事宜。
隻有前將軍耿純,卻一直逡巡著,沒有跟隨大家一道,離開蕭王劉秀的大帳。
劉秀察言觀色,了解到了前將軍耿純的心思,於是前將軍耿純說道:
“耿將軍,你有什麽重要的話語,想與本王私下交流嗎?請暢所欲言,不要有什麽顧忌!”
劉秀點點頭,示意前將軍耿純單獨留下來,欲與前將軍耿純私下交流。
13
前將軍耿純,眼見護軍朱祐等多位將領,與蕭王交換心得,竭力向蕭王勸進,蕭王都依然不肯答應部屬將領勸進的請求,心裏也非常著急擔心。
耿純審時度勢,心裏也非常希望,蕭王劉秀,能夠順應民心,立即登極稱帝,給部屬的官員將領、士大夫們一個,享受封官進爵,青史留名的機會。
為了此事,前將軍耿純,也曾經思考了好些日子,一直在尋找著一個,能夠與蕭王真誠交流,最終說服蕭王登基的策略。
14
諸將也似乎明白,耿純的留下的深意,不肯打擾劉秀與耿純兩人密談,慢慢散去了。
前將軍耿純,聽到劉秀問話,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仔細看了看蕭王劉秀幾眼,欲言又止。
劉秀神采奕奕,麵目和善地看著前將軍耿純,似乎在耐心地等著耿純,發言說話。
前將軍耿純,自從追隨劉秀以來,就非常了解劉秀的性格,知道劉秀善於察納雅言,非常樂於接受大家的意見。
看了劉秀幾眼,耿純終於想妥了談話的言辭。
於是,耿純開門見山,十分爽快懇切地對劉秀問道:
“大王英明睿智,你一定能夠猜到,末將單獨留下的深意。我們君臣同心,臣就直言不諱了。
微臣心裏有一些疑惑,很是不解,想與大王交流交流,聆聽一下請求大王教誨。
登基稱帝,唯我獨尊,那是天下人都求之不得、夢寐以求的事情。為什麽大王你,卻不肯接受士大夫們的請求,諸將的擁戴,繼位稱尊呢?
難道大王,心裏有什麽難言之隱嗎?”
聽了耿純的坦率之言,劉秀笑了笑,害怕部將們不理解自己心意,誤會自己推卸責任,急忙向耿純解釋說道:
“不瞞將軍說,本王也是貪圖名利的俗人一個,並不是什麽完美的聖人賢哲。
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壟斷天下的財富,當上萬人景仰的皇帝,那可是萬千人的夢想啊!
陳勝一介為人傭耕的小民,都知道自立為王,妄自稱尊。何況我劉秀,乃帝室之末,出生貴胄之家呢!
隻是孤王擔心,帝位雖然令人稱羨,恐怕登上帝位以後,最終會沒有梯子,能夠下得來了。
曆史上那些急吼吼最先稱帝稱王的人,他們的下場,莫不如此,幾乎沒有一個例外啊!”
劉秀深有感觸地說道。見劉秀如此推心置腹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耿純十分感激,正和己意,當即說服劉秀道:
“大王啊,情況的確如此!
大王如此坦誠,耿純也絕不喜歡掩飾自己的內心想法。耿純竊以為,我們要想知道別人的想法,了解他人的處境和心思,實際上並不需要絞盡腦汁進行猜測,我們隻需要,進行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就行了。
對於擁戴大王稱帝這件事,同樣也是如此道理。普天之下,並不是每一個英雄豪傑,都能夠像大王一樣,一片公心,做到天下為公,一心為民的。
今天,屬下不談別的,首先十分坦率地,為大王談談屬下所了解的人性問題。
有人說人性本善,有人說人性本惡,實際上都不全麵正確。不可諱言,幾乎天下的所有人,都是有著自己的私心雜念的。
那些自稱,沒有一點私心雜念的人,不是欺世盜名,想愚弄百姓,就是真正的聖賢之輩、超越塵世的君子。
既然如此,那麽幾乎所有的天下人,都會為了他們,自私自利的目的,擁立他們,自以為放心的首腦和領袖,以謀取他們的最高、最大的利益。
前世的李斯、趙高,霍光,王莽,近世的綠林三部豪傑,長安更始帝陛下等,莫不如此。
分析當初淯陽初創之時,綠林三部豪傑定國上公、成國上公等,之所以一心一意,欲擁立昏庸短視的聖公,而排斥賢明果斷的大司徒大人,都是因為,綠林豪傑目光短淺,缺乏遠見卓識,太過看重,眼前的浩大利益,認為擁立昏庸無能的聖公,會帶給他們綠林豪傑,更大、更多的利益。
殊不知,綠林三部豪傑的唯利是圖,鼠目寸光,最終害了他們自己,把聖公陛下也拖入絕境,這就是所謂的天命吧!
說實話,大王啊,我們這些士大夫們,之所以最終,與大王走到了一起,能夠匯聚在大王的麾下,聽從大王旨意,其實都是一些共同理想和利益的驅使。
司馬主公你看,現今天下的士大夫,大王麾下的諸位官員將士,他們之所以,拋棄自己的親戚朋友於不顧,背井離鄉,追隨大王於槍林彈雨之中,真實的目的,其實就隻有一個啊,那就是希望,能夠攀龍附鳳,以成就他們,複興社稷,拯救百姓,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的偉大誌向啊!
而今,大王的偉大功業,已經大體建立。天下也望風響應,翹首以待,等待他們的英明君主,出麵領導他們,步入天下太平的盛世之境。
大王卻違背諸位賢明士大夫的意願,不肯即位稱帝,實在令諸位賢明士大夫,灰心喪氣,傷害了諸位賢明士大夫們的崇高心願和最大的利益。
大王拒絕稱帝的種種表現,已經讓諸位賢明士大夫十分失意,甚至有些失望怨恨了。
他們私下裏,都在忖度、猜測大王的心思,不知道大王,是否還有什麽別的想法和考慮。
末將私下以為,如果大王,不能早早地確定至尊的尊號,恐怕賢明士大夫以及麾下的部屬將士們,將會由悲觀失望,而因此產生絕望怨恨的心理,從而產生離心現象,背棄大王。
賢明士大夫們,不能長久地忍耐,等待高官厚祿降臨的種種痛苦,最終可能就會考慮,離開英明睿智的大王,轉而去投靠別的明主,謀取他們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實現他們人生的理想,獲取他們自己的更大、更多的利益。
末將私下以為,恐怕最終,大王部下的賢明士大夫,人心一散,就難以再次積聚。
所謂時不再來,機不可失,天意不可違,眾心不可逆,就是這個道理。
大王何苦,瞻前顧後,為了那些太多的,太周全的思慮和擔憂,而輕視大漢社稷,怠慢祖宗神廟,忽視黎民百姓的盼望,失掉士大夫的向往和追隨之心呢?”
前將軍耿純的言辭,十分激烈,態度誠懇,句句在理。劉秀聽後,感觸頗深,一時之間,心潮澎湃。
劉秀看看耿純,心潮起伏,他的心裏一陣感動,沒有回話,獨自沉吟道:
“耿將軍發自內心的勸解,實際上是代表了諸位賢明士大夫以及官吏將士,對本王的殷切期待啊!本王豈不知曉呢?
如果本王,依然瞻前顧後,固持己見,豈不會怠慢了官吏將士們的心,傷害賢明士大夫的追隨之情嗎?”
劉秀沉吟良久,如有所悟,急忙出言,向前將軍耿純致謝說道:
“感謝耿將軍的良言!本王已經了解,諸君的心意,孤意已決。請將軍幫助本王,努力地勸慰,帳下諸將和賢良士大夫,請大家暫時不必著急,本王不會讓諸君失望的!
容本王慎重考慮片刻以後,本王將很快決定,稱尊之事,以滿足賢明士大夫的心意!
請諸位賢明士大夫相信,本王不是越王勾踐一般的君王,隻能共患難,不能夠同享富貴。
本王與諸君,同舟共濟,休戚與共,願意與諸君同富貴,共安樂,是絕不會傷害,賢明士大夫和官員將士們的誠心好意的!”
劉秀向耿純許諾道。
聽了劉秀的答複和承諾,耿純十分滿意,興高采烈地告辭劉秀而去。
15
實際上,前將軍耿純、護軍朱祐等部屬將領的心裏,也都非常清楚明白,蕭王劉秀,之所以遲遲不肯登基稱帝,其實還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還不具備。
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蕭王劉秀,還沒有得到,令天下官吏百姓賢明士大夫所信服崇拜的所謂圖讖“符命”。
圖讖“符命”這一神秘莫測、占卜預言之類的東西,從前漢末年,一直到王莽的新王朝,在天下官吏百姓士大夫的心目中,一直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上至至高無上的皇帝大臣,下到普通的士大夫、庶民百姓,都已經到了,十分癡迷的地步。
當年,王莽就曾經多次利用“符命圖讖”,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乃至奪取漢王朝的帝位。
新王朝的國師劉歆,之所以改名劉秀,除了避哀帝劉欣之諱以外,也是為了印證那幾句,名聞天下的“劉秀發兵捕無道,卯金修德為天子,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的圖讖符命。
而這一些由讖緯家、野心家們精心製作的晦澀難懂的“赤伏符”之類的符命圖讖,甚至還左右著,當時的輿論和民心,就連號稱英明睿智的劉秀,也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