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 表誠心朱鮪歸順 取洛陽劉秀定鼎
字數:11970 加入書籤
1
廷尉岑彭,返回河陽答應,急忙前去覲見劉秀,把他與朱鮪的交談情況,以及朱鮪思想上的種種顧慮,一五一十地向劉秀,做了詳盡的交流和匯報。
劉秀聽後,興奮不已。他非常高興地拍了拍岑彭的肩膀,爽朗一笑道:
“岑廷尉,你的任務,完成的很好!你把朕的意思,交代的非常清楚,朕十分感謝你!
欲建大業者,豈能記人小過呢?
廷尉肯定明白,任何一個,追求偉大目標的英雄人物,是絕不會死死地記住,別人的一點小小的怨仇和冒犯的。
隻有那些半吊子的虛偽的家夥,才會眥睚必報,會念念不忘,別人的一點冒犯和仇怨啊!
大司馬朱鮪,如果肯獻城投誠,那他就是朕的部屬大臣將領了,官爵等,均可保留,還談什麽誅罰呢?”
劉秀轉身,指著身邊的滔滔黃河,神色凝重,一臉虔誠地對著岑彭,大聲發誓道:
“廷尉大人,黃河水神作證,朕以黃河為誓,絕不食言。否則,天誅地滅!大業難成!”
2
廷尉岑彭,得到劉秀的保證以後,急忙再次匆匆地回到了洛陽城下,把劉秀的發誓和承諾,告訴了玄漢左大司馬朱鮪知曉。
但朱鮪的心裏,還是猶豫不決,有些半信半疑。
朱鮪從洛陽的城牆之上,放下一條用繩索做成的軟梯,對廷尉岑彭說道:
“岑廷尉,我非常了解,你的為人和品行!如果廷尉大人,你說的是真話,沒有欺騙我朱鮪的話,就請廷尉大人你,順著繩梯,坦然爬上城來。我好和廷尉大人回府,細細地再商議商議!”
“大司馬大人,我說的完完全全是真話,沒有隻言片語是欺騙大司馬的,這有什麽不敢的呢?”
岑彭一邊說著,一邊就走到了城牆邊上。他拉住繩梯,毫不遲疑地往上爬去。
剛剛爬了一段,朱鮪就已經看出,岑彭的的確確是真情實意,心裏一片赤誠,不是詐欺。朱鮪的心裏,一陣感動,一陣感激。
朱鮪立即阻止岑彭道:
“岑廷尉,請你不要再登了!我相信廷尉大人的真心誠意,不是使詐,欺騙朱鮪的!
請廷尉大人回去,告訴建武皇帝,容我先準備一下,與部下們好好商議商議以後,再做最後的決定!”
廷尉岑彭,得到朱鮪的保證,滿意而去。
3
五天以後,玄漢左大司馬朱鮪,終於說服了部下堅守洛陽的大部將領。
與部下諸將,商量妥善以後,左大司馬朱鮪,決定一探虎穴,親自到劉秀的河陽大營之中,去一探虛實。
臨走之時,左大司馬朱鮪,特別叮囑自己部下的守城將領將軍蘇茂等人說道:
“將軍們,本司馬先去河陽,探探建武皇帝的虛實。大家不要為我擔心。
隻要是為了大家的安寧安全,朱鮪我死不足惜。你等依然嚴密戒備,著力守城。
如果建武皇帝,背信棄義,我被他們扣留不歸,那就表明,建武皇帝這人,不講信用,無情無義,喜歡運用陰謀詭計,不值得托付我們的終身。
你們就堅守洛陽,與漢軍抵抗到底,或是率軍南下,前去投奔郾王尹尊等!”
將軍蘇茂等部下,依然對左大司馬朱鮪去河陽大營不放心,繼續勸左大司馬朱鮪說道:
“司馬大帥,你此行是凶多吉少,還是不去為宜,不要白白犧牲司馬大人寶貴的生命!”
“怕什麽呢!蘇將軍。我們身在孤城之中,最終也是一死。早死,遲死,都是死!我們怕什麽呢?
我們綠林兄弟,都是英雄豪傑,不能讓建武皇帝那幫人,小看了我們,把我們綠林兄弟,都看成孬種了!
就是要死,我也想要去看看,建武皇帝,究竟是憑什麽,凝聚人心,取得最終勝利的!
黎民百姓,士大夫,部下將領,為什麽都會對他,心悅誠服,死心塌地追隨呢?
兄弟們,你們好好地堅守城池,不要讓敵人鑽了空子!我去了以後,軍事行動,由蘇茂將軍,全力主持。”
大司馬朱鮪,果斷地命令將軍蘇茂等部將道。
“好!大司馬保重!如果你遇害,或是被漢軍扣留不放,我們就是拚個魚死網破,也要斬殺那些背信棄義之徒,與他們決戰到底!”
將軍蘇茂等將領發誓道。
4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月二十六日,玄漢左大司馬朱鮪,把自己五花大綁,由廷尉岑彭陪同,一同來到了河陽行宮,去拜見建武皇帝劉秀。
劉秀其時,衣著隨意,正坐在榻上,聚精會神地批閱奏章,處理政事。
聽見內臣劉安的通報,劉秀急忙丟下手中的奏章,親自走下殿台,去迎接朱鮪。
劉秀親手解下,朱鮪捆綁的繩索,沒有一點戒備之心,下令親隨劉安、岑彭道:
“廷尉大人:
傳旨下去,設宴招待大司馬大人,為大司馬大人接風洗塵。”
朱鮪感激涕零,心悅誠服,長跪地上,拜服不起道:
“陛下:
臣知道自己,罪業深重。當初,臣一時愚蠢,利令智昏,設計陷害司徒大人和陛下,望陛下恕罪!”
劉秀急忙伸開雙手,扶起朱鮪,並為他彈去膝蓋上的灰塵,大聲撫慰朱鮪道:
“大司馬大人:
你為聖公,設計謀略,堅守城池,盡心盡力,是恪盡職守,忠心耿耿的表現,有什麽罪過呢?請將軍再勿此言。
朕如果能夠與將軍一道,興複漢室,撫慰百姓,這是社稷之幸,黎民之幸啊!不知將軍,是否有意?
賜將軍坐!快,擺上酒席!
朕今天有興,正好與大司馬大人,廷尉大人一道,好好地聊聊,天下大事。”
酒宴很快齊備,劉秀下旨,賜大司馬朱鮪與岑廷尉,與自己一道,不拘禮節,君臣同飲。
席間,君臣談笑風生,氣氛融洽。不知不覺中,朱鮪的顧慮和疑心,已經完全消逝。
君臣閑談一會,劉秀舉起酒杯,回敬左大司馬朱鮪,讚揚朱鮪守城的功績道:
“大司馬大人,忠於職守,堅守孤城,為國盡忠,真是大大的忠臣!
大漢朝廷,就是需要大司馬大人這樣的,恪盡職守,忠君為國之賢明士大夫啊!
就像當初,廷尉大人為王莽,堅守宛城城池,盡心盡力,竭盡忠誠,深得伯升大哥的欣賞一樣。
朕的伯升大哥,也能不計前嫌,讚賞廷尉大人的盡忠職守,對廷尉大人,加以任用。
你看如今,廷尉大人,不是已經成為了,大漢朝廷的棟梁之才了嗎?
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朕與廷尉大人,君臣二人,相處快樂融融,配合十分默契。哪裏還有什麽嫌疑、猜忌呢?
朕推心置腹地對大司馬大人說,朕當初,的的確確,對伯升大哥的遇害,悲憤至極,發誓要手刃仇人,以報大哥的在天之靈。
而今,朕已經貴為一國之君,非同往日,當以國家大業,百姓命運為重。如此的話,就不能光是計較個人的恩怨情仇,個人得失了,而是應該考慮社稷大業,黎民百姓的安危了。
朕一向對人至誠,坦率,喜歡胸懷大度的君子,最討厭虛偽狡詐的行徑。
說老實話,愛卿啊,朕如果與大司馬大人,兵戎相見,必然會血流成河,讓萬千無辜的百姓,生靈塗炭,平添無數的冤魂與累累白骨,就會令天下蒼生,更加地不得安寧。
相信這種百姓生靈塗炭、玉石俱焚的局麵,是朕與大司馬愛卿,都不願看到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所以朕衝破阻力,決定徹底打消,將領們洗劫城池、擄掠發財的夢想,拋棄一切的恩冤情仇,與大司馬大人,化幹戈為玉帛。
這既是為了天下的蒼生著想,也是為了大司馬大人的前途,和大司馬大人的家族的命運著想啊!
想必,大司馬大人,能夠深深地體會這一點。
如若大司馬大人,能與朕同舟共濟,則天下幸甚,百姓幸甚!大司馬大人何必擔心,個人和家族的前途和命運呢?
朕剛才所說的這些話,都是朕發自肺腑之語,沒有一點誑言虛語,違心之言,蒼天後土明鑒。
先前,朕曾經當著廷尉大人,對著黃河發誓。
如今,朕願意重申朕當初的誓言,但願大司馬大人,能夠理解朕的心意。言就到此,不再冗敘。
朕與大司馬大人,都是堂堂男子,頂天立地之諍諍漢子,言而有信。
何去何從,請大司馬大人自己抉擇!”
劉秀一臉誠懇之意,與朱鮪娓娓而談,岑彭也非常動容,感歎不已。
5
朱鮪聽到這裏,大受感動,感激涕零,泣不成聲道:
“陛下寬宏大量,饒恕臣的罪過,臣十分感動,感激涕零!
臣先前,與廷尉大人交談,心裏還有些將信將疑,不敢相信陛下的寬廣胸懷和恢弘的氣度。
臣如今,親耳聆聽陛下的教誨,親眼看見陛下,對待臣民的赤子之心,臣怎麽敢不聽從呢?
陛下的闊大胸襟,博大胸懷,亙古未見,實在沒有那個君王,能夠與陛下,相提並論。
請陛下允許臣盡快回去,臣將盡快說服,洛陽全體守城將士,讓他們心悅誠服地,一同投效陛下,做陛下忠貞不二的臣子,以報陛下的寵信深恩!”
“好!好!爽快!爽快!大司馬大人的爽直表態,真乃英雄豪傑所為。
請諸位愛卿,舉起酒杯,為朕君臣的相互了解,捐棄前嫌,複興漢室,幹杯!”
劉秀舉起酒杯,率先一飲而盡道。
“大司馬大人,你可以隨意四處走走,了解一下真實的情形。你來去自由,可以選擇任何一個,你認為合適的時機,再回去不遲。
到時候,朕將派岑廷尉,陪你過河。然後請大司馬大人,自行率領你的衛士,回到洛陽去!”
“感謝皇帝陛下的寵信!臣一定不負皇恩!若背誓語,必遭五雷轟頂,身首異處,家族覆滅!”
朱鮪大聲地起誓道。
“不必如此!不必如此!朕相信大司馬大人的誠意!請大司馬大人不用拘束,慢慢地飲用!
廷尉大人,朕不好飲酒,不勝酒力。你替朕,好好地敬敬司馬愛卿,與大司馬大人盡興地享用!”
劉秀勸酒道。
大司馬朱鮪,果斷地做出了決定道:
“陛下,微臣今天,就不再飲酒了!
臣打算,立即與廷尉大人一道回去,說服洛陽眾將,一起棄暗投明,匡扶漢室,做陛下的中興之臣!”
6
當天晚上,在岑彭的陪同下,大司馬朱鮪,重新回到了自己守衛的洛陽城裏。
朱鮪回到洛陽城裏以後,立即下令,召集自己的部下,召開緊急會議。
朱鮪一五一十,詳詳細細地把與劉秀交談的經過,他對劉秀的了解和認識,以及他自己的種種設想和打算,統統毫無保留地告訴了諸將道:
“諸位兄弟:
建武皇帝,的確非同凡品,值得我們投效盡忠。建武皇帝,寬宏大量,不記舊怨,乃聖明之君!
當初,他對銅馬歸降之眾,就是如此地推心置腹,寬待有恩,看成自己的部屬,沒有絲毫嫌疑猜忌。
本司馬已經打算,放棄抵抗,率領士大夫們,一同投誠,一起歸附建武皇帝,匡扶漢室!
兄弟們,你們有何異議?”
將軍蘇茂,還是有些懷疑,他勸阻大司馬朱鮪說道:
“大司馬大人啊,知人知麵不知心。你敢肯定,這不是建武皇帝的陰謀詭計抑或是緩兵之計?
大司馬大人,真的不擔心,建武皇帝報複嗎?長平之戰,秦軍坑殺士卒的慘劇,會不會在我們身上發生呢?
還請大司馬大人三思,慎重其事!”
“蘇將軍,你說的話,不無道理。但據我的觀察與了解,建武皇帝,的確不是那種不講信用,陰險狡詐之人。我相信建武皇帝的誓言和承諾。
如果建武皇帝,真的違背自己的諾言,失信於天下人,殺害我等,誰能夠保證,建武皇帝,不會成為更始帝陛下第二呢?
諸君不要再猶豫,我意已決!
我與建武皇帝,曾經有殺兄之深仇大恨。我朱鮪尚且不怕殺戮,你們不過是盡忠職守,服從我的命令,還擔心什麽呢?”
朱鮪說服蘇茂等洛陽諸將道。
“好!我們一切聽從大司馬的號令!反正,困守洛陽,早遲也是死!
如今投誠,至少還能夠多活幾天,我們還怕什麽呢?”諸將一致同意道。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月二十七日淩晨,大司馬朱鮪,跟將軍蘇茂等守城將領,率領洛陽全體守城將士,出城歸降了劉秀。
劉秀大喜,心裏十分慶幸。
兵不血刃,就能和平地解決東都洛陽的問題,這實在是以智取勝,攻戰為輔策略的偉大勝利。
劉秀立即下旨,任命玄漢大司馬朱鮪,為平狄將軍,進封扶溝侯;將軍蘇茂等其他守城將領、士卒等,也一一加以任命,妥善進行安置。
後來,扶溝侯朱鮪,被晉封為成德侯,擔任了大漢朝廷的少府(宮廷供應部長)高官。
朱鮪成德侯的爵位,也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7
劉秀深謀遠慮,既然已經決定,要把東都洛陽,作為大漢京師,當然不願意失去民心的支持,讓洛陽百姓,把自己的建武漢軍,看成一股盜匪,讓漢軍與洛陽官吏百姓,形成對立的局麵,進而影響都城洛陽的穩定。
劉秀非常清楚,漢軍的現狀,知道自己所謂的仁義之師,違反軍紀的事件,也是層出不窮,屠城、燒殺搶掠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因此,劉秀非常擔心,漢軍進入京師洛陽駐紮之後,將領們故態複萌,報複百姓,擄掠殘害百姓的事件,再次發生。
劉秀於是召集大臣將領,三令五申,強調入城的紀律,督促將領們,約束自己的部屬,嚴令不要作奸犯科。
劉秀依然不放心,於是下旨,任命侍禦史河內郡人杜詩,負責安撫洛陽百姓,督察軍風軍紀,處罰違法亂紀的將士官員。
8
杜詩,字君公,河內郡汲縣人。
年輕之時,杜詩就顯示出了自己的卓越的理政才能。
在河內郡(今河南武陟西南)擔任普通吏員時,人們就讚揚杜詩,說他人品正直,處事公平。
玄漢建立以後,更始帝下旨,征召杜詩,到劉秀的大司馬府中任職,從此成為了劉秀的親信部屬。
劉秀登基以後建武元年這一年的時間裏,杜詩就三次升遷,最終成為了侍禦史。
如今,進入東都洛陽,劉秀又特別下旨,命令侍禦史杜詩,督察軍風軍紀,嚴懲為非作歹之輩、邪惡之徒。
9
雖然建武皇帝劉秀,三令五申,強調軍紀,但預料中的違法亂紀的事件,還是發生了。
將軍蕭廣以及其他一些將領,當時率領自己的部隊,入住洛陽,接替玄漢大司馬朱鮪的防禦陣地。
但將軍蕭廣,大而化之,治軍不力。蕭廣還是像從前那樣,認為洛陽,曾是所謂的匪區,百姓不思棄暗投明,而是幫助玄漢將領大司馬朱鮪,奮力堅守孤城,罪不可赦。
進入東都洛陽之後,將軍蕭廣,放縱自己的士卒,燒殺搶掠,侮辱婦女。
百姓士大夫怨氣衝天,紛紛咒罵漢軍,如同盜賊一般。
侍禦史杜詩,得到報告將軍蕭廣違法亂紀的報告,大驚,心裏很是震驚,大怒道:
“陛下三令五申,整頓軍紀,嚴明紀律。蕭廣居然膽大妄為,公然違背陛下的旨意,肆意殘害洛陽無辜百姓,真是豈有此理,膽大包天。
不嚴厲懲罰,怎麽維護朝廷的綱紀和東都洛陽的安定呢?”
侍禦史杜詩,親自率領衛士,來到了蕭廣的將軍府中,下令蕭廣,立即約束住自己部下的士兵,不得違反軍紀,騷擾百姓。
將軍蕭廣,卻對侍禦史杜詩的命令,不以為然,滿不在乎,不以為意地說道:
“侍禦史大人,漢軍兄弟們,進入匪區,搶奪一點盜賊附逆的一點財務,有什麽關係呢?
以前漢軍兄弟,進入攻占的城市,對待百姓、官吏,不是也是如此的作為嗎?”
侍禦史杜詩,見將軍蕭廣,不識大節,拒絕服從皇帝命令,越加憤怒道:
“將軍啊,洛陽既然已經歸順漢庭,就成為了大漢子民,理應得到陛下保護。
況且,陛下已經有旨,多次三令五申,強調軍紀。你怎麽敢公開違背,對抗陛下聖旨呢?
來人啊,給我抓住將軍蕭廣,立即處決,梟首示眾,警示那些違法亂紀的將士。”
侍禦史杜詩,立即下令隨從的左右衛士,執行軍法,處死了將軍蕭廣。
大臣將領聞訊,驚恐不已。
處罰完畢,侍禦史杜詩,庚即將情況,奏報給劉秀知道。劉秀對將軍蕭廣的所作所為非常震驚,對侍禦史杜詩,非常欣慰滿意,對杜詩大加讚譽。
劉秀立即下旨,召見侍禦史杜詩,賞賜侍禦史杜詩木戟,並頒布聖旨,擢升杜詩的職位。
木戟是一種衛隊前導所用的,象征威嚴的刀斧形狀的武器。
劉秀此旨一出,駐防洛陽的各部將領聞訊,心裏十分震撼,立即約束自己的部將。
漢軍將士的暴虐行為,霎時收斂,將領們都約束自己的部下,不敢再出營門,去肆意地騷擾百姓。
洛陽百姓,終於得以安定,保持城市的繁榮。
當初,綠林玄漢,赤眉軍進如西京長安,民怨沸騰,雞犬不寧的場麵,不再顯現。
1http://yw.api.qq.com/html-chapter-24234-125610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十月十八日,在隆重熱烈的歡迎儀式之後,在東都洛陽官吏百姓、士大夫們,興高采烈的夾道歡迎中,劉秀的皇帝車駕,在文武百官和侍從武士的護衛下,莊嚴肅穆、浩浩蕩蕩地開進了洛陽城。
在莊重的祭祀典禮之後,劉秀親自率領自己的侍從大臣,住進了洛陽南宮的濫非殿(卻非殿)。
洛陽南宮至洛陽北宮,中央建有大屋,還有複道。三道平行,天子從中道,從官夾左右,十步一韂。
南北兩宮,大約相距七裏的路程。
劉秀在洛陽南宮的濫非殿,正式向天下人宣布,漢朝廷已經定都東都洛陽,預示著大漢王朝,已經徹底複興,很快就將恢複天下太平,四海一統的盛世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