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玄漢舊將生叛意 厚待降人係人心
字數:11936 加入書籤
1
當初,玄漢舊將蘇茂,在東都洛陽,跟隨玄漢左大司馬朱鮪一道,歸順劉秀。
不久,劉秀命令玄漢舊將蘇茂,與淮陽郡太守潘蹇等官員將領一道,駐紮在淮陽,率軍鎮撫漢朝廷新近收複的淮陽郡以及屬縣。
玄漢舊將蘇茂,雖然歸降了劉秀的漢朝廷,但一直鬱鬱不得意,對當初玄漢左大司馬朱鮪,放棄堅守洛陽,歸順劉秀,並不認同。
那時,劉秀新近收複的淮陽郡以及屬縣,軍民還未順服,人心不定。玄漢舊將蘇茂,認為有機可乘,可以利用。
於是,玄漢舊將蘇茂,重新萌生叛意,決定背叛漢朝廷,並與周圍的各方割據勢力聯合,獨占淮陽郡以及屬縣,割據一方。
玄漢舊將蘇茂,遂趁新上任的淮陽郡太守潘蹇不備,乘機率軍,擊斬了淮陽郡太守潘蹇等漢朝廷官吏,公開背叛了大漢朝廷。
蘇茂很清楚,依靠淮陽郡以及屬縣難以獨存,於是派兵,占領廣樂縣(河南虞城)等地,並向困守睢陽的漢帝劉永稱臣,尋求睢陽漢帝(原梁王)劉永的支持。
睢陽漢帝(原梁王)劉永,有了大將蘇茂歸降的軍隊支持,實力大增。
睢陽漢帝(原梁王)劉永,絕處逢生,大喜過望,立即下旨,用高官厚祿,去賞賜蘇茂,任命蘇茂擔任漢大司馬,進封淮陽王。
淮陽王蘇茂屬下,都是以前玄漢時代守衛東都洛陽的老部屬,兵精糧足,軍力十分強大。
自此,大將蘇茂叛離,投奔睢陽漢帝(原梁王)劉永,睢陽戰事,又生變數。
見敵我態勢發生巨變,建武皇帝劉秀,不得不迅速修改既定的戰略部署,以應對大將蘇茂的反叛。
幸好此時,大司馬吳漢等漢將,領兵討伐南陽郡等地,大軍的進展,十分順利。
大司馬吳漢,連戰連捷,先後攻擊玄漢將領占據的宛城、涅陽、酈縣、穰縣、新野諸城,都十分順利攻克了。
宛王劉賜,帶著更始帝劉玄的妻子兒女,前往東都洛陽,歸降了劉秀。
劉秀見自己的救命恩人和堂兄宛王劉賜來奔,大喜,下旨封劉賜為“慎侯”,褒獎有加。
自從宛王劉賜等玄漢舊將,歸順劉秀的漢朝廷以後,南方荊州以及所屬的南陽郡等地的局勢,基本恢複穩定。
2
當初,更始元年(公元23年)八月,大司徒劉縯、抗威將軍劉稷兄弟,被左大司馬朱鮪、五威將軍李軼等更始朝廷大臣將領設計所害,蒙冤而死。
不久,更始帝下旨,任命自己的堂兄劉賜,接任大司徒(宰相)一職,令大司徒劉賜,先行入關,修理西京長安的皇家宗廟宮室,做好迎接皇帝還都舊京的準備。
大司徒劉賜傳檄天下,不辱使命,順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久,大司徒劉賜又派人回來,迎接更始帝君臣一行,定都西京長安。
不久,更始帝褒獎功臣,賜封同姓,異姓王。
更始帝遂封大司徒劉賜,為宛王,拜前大司馬,讓宛王劉賜,持符節,前去鎮撫關東諸地。宛王劉賜,欣然受命。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春季,宛王劉賜,辭去大司徒之職,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宛城駐守。
宛王劉賜,開始掌管,最初由堂兄柱天都部劉縯,在舂陵創立的舂陵家族子弟兵六部兵事。
赤眉軍在西京長安,破了更始帝以後,玄漢朝廷大勢已去。宛王劉賜所率領的舂陵侯家族六部兵,也逐漸叛離散去。
宛王劉賜,見勢不妙,知道宛城是兵家必爭之地,難以堅守,於是主動放棄了自己駐守的首府宛城,率軍保守育陽縣城。
更始帝失敗被殺以後,部屬大臣將領,紛紛叛離逃跑,宛王劉賜接到趙憙的報訊,得知更始帝妻子兒女流離失所的消息,急忙派人,西去通往武關方向的道路,迎接更始帝的妻子兒女,回到了南陽。
大司馬吳漢,進兵南陽郡之時,宛王劉賜,見大勢已去,無力抗拒漢兵,遂在育陽縣城,歸降了大司馬吳漢,帶著更始帝劉玄的妻子兒女等親人眷屬,到了東都洛陽,拜見劉秀。
劉秀十分感激堂兄劉賜當初的救命、保薦之恩,盛情接待劉賜,封賞劉賜,為“慎侯”。
3
經曆漁陽郡太守彭寵,功高不賞,最終背離漢朝廷的反叛事件以後,劉秀深有感觸。
在朝會之時,劉秀常常十分坦誠地對大臣將領言道:
“諸君:
如今漢室已經複興,舊的典章製度已經恢複,朝廷決心,依法治國,重樹大漢的威嚴。
君等是社稷之臣,希望諸君,體察民心,關懷下屬百姓和士大夫,籠係人心,令天下歸心,重歸天下太平。
朕對天發誓,願意與諸君有福同享,有禍同當,充分照顧到功臣,宗室以及百姓、豪強的利益,要用博大的胸懷,宏大的恩賜,去收複人心,複興大漢。”
聽了劉秀的許諾,大臣將領,眾皆歡喜。
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三月,深刻地體會到籠係人心,體察大臣將領的情緒,關懷官吏將領士大夫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建武皇帝劉秀,頒布詔書,大赦天下說道:
“布告天下:
惟酷吏殘賊,頃獄多冤人,用刑深刻,獄多寬人,朕甚湣之。自今以後有犯者,將正厥辜。
孔聖人不雲乎:‘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其與諸中二千石、諸大夫,議省刑罰。”
劉秀的詔令頒布之後,眾皆喜悅。
各地猶疑觀望的前玄漢朝廷大臣將領、地方官員,聞聽建武皇帝劉秀,寬解刑罰,頒布大赦的詔書,紛紛歸順。
前綠林軍下江兵首領、玄漢王朝的鄧王、廷尉大將軍王常,也帶領自己的的妻子兒女以及自己的部屬將士,歸降建武皇帝劉秀,並前往東都洛陽,朝見劉秀。
劉秀一見鄧王、廷尉大將軍王常來歸,喜不自禁,對王常非常重視。
劉秀急忙下旨,召見鄧王、廷尉大將軍王常,並非常高興熱情洋溢地與王常,談論往事,君臣相得,其樂融融。
4
當初,更始帝(公元23年)元年之時,漢兵在南陽舂陵興起,綠林漢軍諸將商議,擁立宗室子弟為帝。
漢軍大權,被綠林軍三部大統領王匡、王鳳、朱鮪、陳牧、張卬等綠林軍龍頭大哥控製。
綠林軍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三部大統領,大多出生下層,沒有多少遠見卓識和學問,一個個目光短淺,鼠目寸光。
為了一己之私,綠林軍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三部大統領,大多忌憚,柱天都部劉縯的法令嚴明,認為劉縯不易控製,均不肯接受,柱天都部劉縯的領導,堅持擁立聖公劉玄為帝。
隻有綠林軍下江兵首領王常等,與南陽郡士大夫、豪族大姓,十分投契,一致同意,擁立柱天都部劉縯,為漢帝。
最終,南陽郡士大夫,豪族大姓,因在在綠林漢軍軍中的實力不濟,最終敗北。更始帝遂被綠林軍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三部大統領王匡、王鳳、陳牧、朱鮪等,擁立為漢帝。
更始帝即位以後,大肆封官任爵,任命綠林軍下江兵一部的大首領王常,為廷尉、大將軍,封知命侯,命令王常,攻城略地。
廷尉大將軍王常遵旨,率軍攻取了汝南郡、沛郡等戰略要地,功勞十分顯赫。
不久,廷尉大將軍王常,跟隨綠林漢軍主將,成國上公王鳳統領的北征軍一道,進入昆陽等地征討,與太常偏將軍劉秀等諸將一道,參加了昆陽大戰,共同擊破了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統率的新莽數十萬大軍,名揚天下。
更始帝西都長安以後,下旨獎賞功臣宿將功勞,任命廷尉大將軍王常,擔任南陽郡太守,令廷尉大將軍王常,專命誅賞,封為鄧王,食邑八縣,賜姓劉氏。
廷尉大將軍王常,性情恭讓儉樸,遵守法度。擔任南陽郡太守之時,南陽郡官吏百姓及士大夫,都非常欽佩王常,聽從王常的號令。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四月,夏天已經來臨,大司馬吳漢,率軍征討南方,大兵壓境,逼近南陽郡境內。
南陽郡太守、廷尉大將軍王常,自知以一郡之力,無力抵禦漢軍大軍。
為了避免生靈塗炭,玉石俱焚,王常於是順應形勢,帶著自己的妻子兒女,裸露自己的上身,畢恭畢敬地前往東都洛陽,歸降劉秀。
5
看見廷尉大將軍王常,來到京師洛陽歸順,劉秀非常歡喜,親自前去,接見王常,給王常披上衣服,扶王常起來,善言慰勞王常說道:
“廷尉大人辛苦了。人各為其主,你沒有什麽錯誤,不用向朕負荊請罪!
朕每想到過去,我們共曆艱難困苦時候的情景,如此多的往事,何日能忘呢?
廷尉大人,你離開朕已經很久了,而不來與朕相會。難道廷尉大人,已經忘記了當初,共扶漢室的諾言了嗎?”
廷尉大將軍王常,聽了劉秀親切誠懇的話語,異常感激,以頭叩地,再次向劉秀謝罪道歉說道:
“陛下:
臣蒙天命,得以執鞭,托身於陛下,為陛下鞍前馬後奔走效勞,真是臣的幸運。
臣始遇陛下,於宜秋之地,後來又相會於昆陽城下。幸賴天地神靈保佑,成為同心之交。
更始不棄愚臣,捐棄前嫌,委任愚臣,為廷尉大將軍,代理南陽郡太守。愚臣豈敢心懷二心,首鼠兩端,不竭盡忠誠呢?
赤眉破更始,使人傷心失望。臣本以為,天下綱紀,再度破壞,不可恢複。
聽說陛下,即位河北,心裏如撥雲天,豁然開朗。今有幸得見陛下於帝庭,王常死無遺恨了,臣心裏,還有什麽遺憾呢?”
聽了王常的效忠之言,劉秀十分欣賞,大喜道:
“廷尉忠心耿耿,劉秀怎麽不知道呢?朕將召集公卿將軍以下大臣,舉行朝會,特為群臣,介紹廷尉大人的赫赫功勳和一秉忠心。”
第二天,舉行朝會。
朝會之時,王常遵旨盛裝出席朝會。劉秀興高采烈,指著廷尉大將軍王常,對群臣介紹說道:
“諸君:
這就是朕常常和你們談到的廷尉王常大人。
回想當初,廷尉大將軍大人,與綠林豪傑,天下英雄,大興義兵,明於確知天命。所以,更始聖公,封廷尉大將軍,為知命侯。
當年,廷尉大將軍與朕,相遇在軍中,一見如故,一直十分投契,尤相厚愛親善。
回想曆曆往事,朕至今依然記憶猶新,感慨不已,沒齒難忘,一刻也不能夠忘記。”
王常見劉秀回顧往事,禁不住涕零交流,感慨良多,情不自禁地流淚說道:
“陛下啊:
臣回歸來遲,實在是罪該萬死!臣非常感謝,陛下的不殺之恩,感激陛下,依然不忘臣當年的微末之功。
臣無功無祿,還蒙陛下的召見與撫慰,這皇恩浩蕩,實在是無人能比啊!
臣對天發誓,當一心一意,誓死效忠皇帝陛下,做皇帝的不二忠臣。”
劉秀聽見王常的效忠誓言,心裏更加高興。劉秀大笑著,讚揚王常的效忠誓言道:
“哈!哈!哈!哈!
王廷尉勿怪朕的肺腑之言!朕提起更始聖公,當初封廷尉大將軍為知命侯的事情,不過與廷尉回憶往事,以此取樂罷了。王廷尉言之太謙,不要放在心上!
朕當初與伯升大哥等宗室兄弟,與太尉大人等諸位英雄豪傑初次相見,就一見如故,非常投契,惺惺相惜,永生難忘。
朕如今見到了廷尉大人來歸,就不再擔心和憂慮,南方個州郡的戰事了。
有廷尉大人的襄助,朕還擔心什麽呢?
廷尉大人,朕品評你立下的功勞,和複興漢室所做的貢獻,決定任命你,為朕的左曹(宮廷尚書),侍奉左右,封你為山桑侯。
不知廷尉大人,對於朕的獎勵,是否還算滿意呢?”劉秀誠懇地問廷尉大將軍王常道。
“謝謝陛下的厚恩,臣是感激涕零,無以言表!
臣剛剛歸順陛下,無所貢獻,怎麽能夠享受,如此優厚的待遇和恩賜呢?臣無以報答,唯有對陛下,以死效忠而已!
回想當初的往事,臣還曆曆在目,記憶猶新,一直感慨萬千,感觸頗深。
當初,王匡、王鳳兩位大哥,以及張卬、成丹等綠林諸兄弟,他們皆不聽小弟的勸說,為了一己之私,而要一意孤行,自行其是,以至於自絕前程,令人哀婉歎息。
綠林諸位大哥,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硬要摒棄剛正無私、紀律嚴明、英明果斷的大司徒大人,偏要擁立優柔寡斷,性情懦弱,沒有度量遠見的聖公為帝。
最終結果,因為這一念之差,一己之私,而荼毒生靈,害人害己,禍國殃民,後患無窮。
由此可見,無論是做人臣子,還是為人做事,都不可太過自私自利,摒棄應有的公心。
否則,將會害人害己,貽害無窮啊!輕者,害己害人,重者禍國殃民,危害蒼生社稷。”王常深有感觸地感歎道。
“是啊!諸君。太尉大人的話,確是發自肺腑的至理名言,警世之語!
諸位愛卿,希望大家,以王廷尉的話為戒,盡心盡力,輔佐漢室,共建功業,名留史冊!
朕將與諸君,共享富貴,子子孫孫,永不斷絕。”劉秀激勵諸位大臣將領道。
大臣將領聲諾道:
“陛下放心。陛下視我們如子女,臣等怎麽能夠,不侍奉陛下,如君父呢?”
後來,劉秀還念念不忘王常的忠誠,常常於君臣大會之時,當麵稱讚王常,勉勵群臣道:
“諸君:
此家率領下江諸將,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是漢室的大忠臣啊!諸君勉乎哉!”
不久,劉秀下旨,遷升王常,為漢忠將軍。
接著,劉秀下旨,派遣漢忠將軍王常,擔任主將,率領漢軍諸將,南擊鄧奉、董等叛將,命令部下諸將,都歸屬於漢忠將軍王常帳下,由王常親自指揮,對漢忠將軍王常,十分信任。
漢忠將軍王常,也不負劉秀所望,很有成就,為大漢做出了傑出貢獻,建立了卓越功勳。
6
從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三月到六月之間,劉秀大張旗鼓地下旨,分封宗室功臣為王侯,拱衛皇室。
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三月之時,劉秀的二叔國三老劉良,堂叔劉歙與其子劉終,堂兄劉祉等,見更始帝被赤眉右大司馬謝祿所害,也都從玄漢王朝的京師長安,輾轉奔波逃亡,順利地抵達了大漢首都洛陽,前來朝覲劉秀。
劉秀見宗室親人前來投奔,興奮異常,立即下旨,舉行盛宴洗塵,歡迎諸位宗室親人,順利歸來。
看見自己的二叔國三老劉良、堂叔劉歙、劉終父子,劉秀激動不已,忍不住就要落下淚來,扶著叔父劉良、堂叔劉歙等長輩親人的手臂,問寒問暖,嗬護備至。
幼年、青年時代,二叔劉良與二嬸夫妻,含辛茹苦,撫養教育劉秀諸兄弟的情景,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在,劉秀的眼前。
回想二叔、二嬸夫妻,撫育自己幾兄弟的艱辛,想起二叔劉良一家,為複興漢室,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想起大哥劉縯當年的慘死和二叔劉良為保護自己,所作出的種種努力,劉秀感慨萬千,激動不已,有千言萬語,欲向親人們述說。
諸位長輩親人,感慨良多,也跟著劉秀,喜極而泣,泫然欲涕。堂兄劉祉、劉終等,也淚花盈眶,難以自持。
7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四月二日,劉秀下旨,晉封自己的二叔國三老劉良,為廣陽王;晉封自己的堂兄前舂陵侯家族族長劉祉,為城陽王;晉封大哥劉縯的長子劉章,為太原王,劉縯的次子劉興,為魯王。
更始帝劉玄的三個兒子,也於四月二日這一天,被劉秀下旨,封為了侯爵。
更始帝劉玄的嫡長子劉求,晉封為襄邑侯;二兒子劉歆,晉封為穀孰侯;三兒子劉鯉,晉封為壽光侯。
前太常將軍堂兄劉祉,是舂陵康侯劉敞的嫡長子,也是舂陵劉氏宗族的宗子和族長,受到全舂陵宗族人的尊敬。
其時,赤眉軍占領長安,更始帝劉玄,投降赤眉軍以後,堂兄劉祉趁亂,帶領自己的親人和部屬,偷偷地逃出了西京長安,最先趕往東都洛陽,去投奔劉秀。
堂兄劉祉,是最先來洛陽,投靠劉秀的宗室親人,劉秀一見,心裏非常欣喜。
劉秀遂下旨,晉封劉祉,為城陽王,並賞賜城陽王劉祉,乘輿、禦物、車馬、衣服,待之很厚,恩寵備至。城陽王劉祉,十分感激劉秀的皇恩浩蕩。
劉秀對大哥劉縯,創業未半,而中途遇害慘死,極為痛心。於是,劉秀對大哥劉縯的孤兒劉章、劉興兩兄弟,撫育恩愛甚深,視同如自己的親子。
為了鍛煉劉章、劉興兄弟倆治理地方的才幹,劉秀決定對兄弟倆,委以重任。
不久,劉秀下旨,任命劉縯的長子劉章,為平陰縣令,後來又升遷,為梁郡太守;劉興也被劉秀,任命為緱氏縣令,再後來,升遷為弘農郡太守。
為了讓,在小長安聚中戰死的二哥劉仲,後繼有人,劉秀還決定,將劉縯的次子劉興,過繼給了自己的二哥劉舯,讓劉興去繼承二哥劉仲的香火。
8
建武二年(公元26年)五月十九日,劉秀繼續大封宗室親人,晉封自己的堂叔劉歙,為泗水王;六月十五日,晉封堂叔劉歙的兒子劉終,為淄川王。
當初,劉縯、劉秀諸兄弟,在舂陵起兵興漢反莽之時,堂叔劉歙的兒子劉終,也隨軍參戰。
攻打唐子鄉之時,劉終就立下了首功,設計誘殺了湖陽縣縣尉,為綠林漢軍攻占湖陽縣,立下了大功。
後來,劉終與自己的父親劉歙一道,跟隨更始帝劉玄入關。更始帝劉玄下旨,任命堂弟劉終,為侍中,隨侍左右。
劉終與劉秀的年紀相仿,小時候,就與劉秀,誌趣相投,是劉秀的兒時玩伴與好友。
因此,劉歙、劉終父子倆,到了東都洛陽投奔劉秀以後,劉秀感念劉歙、劉終父子倆的功勞和情分,下旨晉封劉終與父親劉歙,皆為王爵。
劉秀還當著群臣之麵下旨,大力讚揚劉歙、劉終父子的功勞和貢獻道:
“諸君:
狐死首丘,隻因不忘本啊!朕使堂叔劉歙、劉終父子,都受封為王,就是為了彰顯和報答,他們父子的深恩啊!”
接著,劉秀還履行當初的諾言,正式頒布聖旨,晉封前真定王劉楊之子劉德,繼任真定王,以撫慰河北豪傑大姓和妻子郭聖通忐忑不安的心。
到了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當初被王莽所廢的劉氏宗室列侯的爵位,也被劉秀下旨,一一恢複。
漢室宗室子弟,皆大歡喜,天下歸心。
9
劉秀對功臣、宗室的封賞與關心,順應了人心思漢的形勢,很快就贏得了功臣宿將和劉姓宗室部眾的心。
劉秀對功臣和宗室皇族的寵信和恩賜,就是要用事實表明,他劉秀才是漢朝廷的合法繼承者,隻有他劉秀,才能夠充分地考慮和照顧到功臣,宗室的利益。
劉秀這一舉措,贏得了宗室與功臣的擁戴和忠心,穩定了動蕩不安的新興政權。
漢朝廷的官吏百姓,賢明士大夫,已經看到,建武皇帝對功臣宗室的封賞,希望功臣宗室,與朝廷患難與共的主張,已經很快起到了,凝聚天下人心,拱衛輔佐皇室的顯著作用。
雖然大漢朝廷的局勢,是越來越穩定,發展是如此令人欣喜,但建武皇帝劉秀,頭腦依然十分清醒。
漢朝廷君臣十分清楚,創業未半,複興漢室大業未成,還有很多很多的難題,在等待劉秀君臣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