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劉文叔釋放奴婢 漢朝廷休養生息
字數:19060 加入書籤
1
到了此時,劉秀已經成功地爭取到了涼州牧竇融等河西五郡士大夫的歸順,並授予竇融等河西五郡士大夫以涼州牧、太守等官職,將河西五郡,納於漢朝廷的統一管理之下。
但劉秀卻為,未能順利地爭取到西州上將軍隗囂,心向漢朝廷,為隗囂的缺乏洞察力,不肯心向漢室,感到深深的遺憾和痛心。
朝會之時,劉秀常常不無遺憾地對馬援等大臣將領說道:
“諸君:
隗季孟一代豪傑,卻狹隘自私,缺乏洞察力,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迷失了自己,認不清時局,一意孤行,令人哀婉歎息!
到了最終,隗季孟歸於覆滅,一世英名,也將化為灰燼,真是令人痛惜萬分啊!
以前,隗季孟是如此的聰明睿智,卓有遠見。
可是如今,隗季孟卻不能看出,恢複天下太平,漢室一統,已經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恐怕其中並沒有別的原因,隻因季孟的一己之私,蒙蔽了隗季孟的聰慧的眼睛了啊!
天下官吏百姓士大夫們,早已厭倦了多年的戰爭,渴望長久的和平。
他們對抗拒統一,挑起戰爭的國賊獨夫們,早已是深惡痛絕,恨入骨髓。
隗季孟自以為高明,想憑借險要的地勢,專製一方。
隗季孟卻不知道,審時度勢,不知道自己的實力,不考慮自己的舉動是以卵擊石。
所以,朕判斷,隗季孟最終的結果,必然是死路一條,自取滅亡,真是令人歎息。”
馬援等大臣將領,十分讚同劉秀的分析,也皆歎息不已道:
“陛下言之極當!悖逆潮流,違背百姓心願,怎麽能夠稱得上,是英雄豪傑所為呢?”
2
隗囂不僅屢次拒絕漢朝廷君臣的勸諭,而且也不接受,身邊有識之士的規諫,不理睬他們深謀遠慮的意見和建議了。
不僅僅是劉秀、馬援君臣,為隗囂的不理智決策,感到深深遺憾惋惜。
隗囂這樣做,自然而然,就引起了西州集團內部,一大部分擁有人心思漢思潮,至始至終忠於漢朝廷的官員士大夫的不滿和怨恨。
見隗囂執意圖謀自立,背叛漢室,隗囂身邊的官吏將領,賢良士大夫,也是心灰意冷,不肯愚忠隗囂,死心塌地地追隨。
西州的官員將領,士大夫們,無不憂心忡忡,彷徨不安。
大家心裏都十分清楚,西州上將軍隗囂最後的結果,必然就是,眾叛親離,身敗名裂,最終,隗囂身邊的部屬士大夫們,也會跟著自己的主子,一道走向覆滅。
3
而此時,統領涼州的涼州牧竇融等河西五郡官員士大夫的歸順,對大漢朝廷,也是更加地有利了。
漢朝廷一下子實現了,可以從西北部牽製,夾擊隗囂的目的,從而就使西州隗囂的處境,日漸窘困。
漢朝廷君臣,一道探討分析了隗囂的處境和應對措施以後,更加堅定了朝廷要信守的原則,對戰勝隗囂、公孫述,一統天下,增強了必勝的信心、意誌和決心。
漢朝廷君臣堅信,隻要對隗囂采取軍事打擊與政治分化瓦解相結合的原則,就一定能夠達到攻心為上,最終破滅隗囂的目的。
采取軍事行動時,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壓力與安撫相輔相成,通過赦免隗囂控製區的有罪官吏和百姓的手段,來動搖其統治區的民心,進一步打擊與瓦解隗囂的統治基礎,就能夠分化孤立和瓦解隗囂的勢力。
4
然而此時,利令智昏,鼠目寸光的西州上將軍隗囂,卻沒有清醒地認識到,眼前麵臨的那些潛在的威脅。
隗囂不僅沒有意識到劉秀的漢朝廷,可能會對隴山之戰的失利,很快做出強烈的反應。而且,隗囂還對西州軍隊,在隴山之戰的勝利,而感到沾沾自喜。
不久,西州上將軍隗囂,甚至很不理智地用調侃的語氣,上書漢朝廷,向劉秀請罪,更加激怒了劉秀及其漢朝廷大臣。
隗囂在給漢朝廷的上奏中,桀驁不馴地說道:
“陛下:
請原諒微臣,無意間冒犯王師的舉動。
隴山之戰,臣無意中,使陛下的百戰百勝的雄師失利,這完全是微臣的責任。
微臣的官民大眾,那時聽說陛下的大軍,突然進逼西州,他們一個個驚慌失措,恐懼萬分。
為了自救,我們不得不奮起抗命,與陛下作對,以求苟延活命,保存我們卑微的性命。
臣,隗囂,本事低微,能力有限,一時無法禁止,將士們的衝動與激憤,以至於犯下大錯。
雖然隴山之戰,微臣的大軍,僥幸獲得勝利,但微臣等,並不敢違背,作為一個臣子的身份和禮節。
所以臣,親自快馬加鞭,去把那些敢於追擊和冒犯陛下的大軍將士,立即追回。
臣的將士所獲得的戰利品,臣不敢廢臣子之節,決定親自追還送還陛下。
臣飽讀聖賢之書,時時念及虞舜,侍奉父親的事跡。
臣深刻地理解,父親用小棍打,他就坦然接受;用大棍打,他就逃跑的道理。
微臣雖然不夠機敏,但絕對不敢忘掉,這個道理和君臣的大義。
如今微臣的事情,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中。君賜微臣死,微臣就去死;君加微臣刑,微臣就去服刑。
如果微臣,能夠蒙陛下的大度寬恕,使微臣依然有洗心革麵的機會,那麽微臣,就是粉身碎骨,也會感謝不盡了!”
西州上將軍隗囂,高傲輕謾的言語,果然激怒了漢朝廷朝中文武大臣。
漢朝廷主管單位大臣,禦史大夫趙曉等,上書彈劾西州上將軍隗囂道:
“陛下:
隗囂上書的言語,態度十分傲慢輕蔑,不是作為一個臣子,所能說的話語。
臣等請求陛下,立即誅殺隗囂派遣的人質,隗囂的長子隗恂等,以懲罰這個大逆不道逆賊的以下犯上惡行。”
劉秀於心不忍,還不願放棄最後的努力,告誡禦史大夫趙曉等大臣說道:
“閣下的彈劾有理!
然而,和平不易,百姓士大夫的生命至重。朕不願意因為一個人的冒犯,就遷怒與天下人,讓他們也陪著隗囂遭罪,陪著季孟殉葬。
朕決定,再作最後的努力,做到仁至義盡,問心無愧,希望能夠說服季孟,幡然醒悟,回心轉意。”
劉秀再親筆寫下一封信送給隗囂,做再一次最後的努力,並派表哥來歙,把信件送到汧縣(陝西隴縣南),轉交給隗囂道:
“季孟將軍:
隴山之戰,將軍以下犯上,使漢軍蒙羞,將領們惱怒不已,發誓報仇雪恨,屠戮西州士大夫。
朝中眾臣,都以為將軍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罪不容赦,唯獨朕一力反對。
從前,柴武將軍曾經有言道:
‘陛下(指高祖劉邦)寬厚仁愛,胸襟寬闊。部下將領雖然有叛變逃亡的事情,但隻要棄暗投明,重新回歸陣營,仍然會恢複他的官職和爵位,絕不誅殺!’
如今將軍的情形,就是如此。朕不是小肚雞腸、心胸狹窄的君王,也會寬恕你的一時的冒犯。
將軍一代英傑,見識卓絕,通曉義理,深明大義,所以朕親自賜書與你。
如果說得清楚明白一點,就顯得有些不夠客氣,如果說少了,事情又難於決斷。
如果從現在開始,你能夠讓你統屬的軍隊,複員回鄉,恢複舊有的恭順態度,不再心懷二端,猶疑不決;再派遣隗恂的弟弟隗仲舒,前來朝廷任職,則將軍的爵位和官祿,都可以保全,還會有非常浩大的福分。
吾年將四十(三十七歲),已經在兵馬生涯中,度過了十年之久,朕久早已厭倦了征戰不休的日子,也最厭惡,沒有誠心的花言巧語,浮語虛辭。
如果將軍你的決心已定,不再同意朕的意見和建議,願意一意孤行,頑抗到底,請不必答複,朕的好心的旨意!”
劉秀在信中,一針見血地揭露了隗囂的欺詐,不容隗囂,再有拖延時間的機會。
5
西州上將軍隗囂,見到劉秀的信件,發現劉秀已經探知了他遷延的意圖,大驚道:
“陛下已經已經洞察到了吾的拖延戰術,吾隻好另作迎擊朝廷大軍反擊的準備了。
為了不讓吾,陷入孤軍作戰的境地,吾應該立即派人,到成都,向成家皇帝稱臣歸順,尋找強有力的盟友才是。”
西州上將軍隗囂無奈,隻好與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捐棄前嫌,表示歸順,成為了公孫述的臣子。
6
成家皇帝公孫述,得知西州上將軍隗囂的歸附,喜不自勝,對自己的弟弟大司馬公孫光等三公大臣誇耀道:
“諸君:
如今,隗季孟來歸,朕的成家帝國的勝算,又多了幾分。建武皇帝兩麵作戰,朕還憂慮建武皇帝幹什麽呢?”
成家皇帝公孫述,庚即於建武七年(公元31年)的三月,下旨,策立西州上將軍隗囂,為朔寧王,並派出成家帝國的軍隊和隗囂一道協防天水郡和隴西郡,作為對朔寧王隗囂的支援和扶持之勢。
成家皇帝公孫述,與朔寧王隗囂,從此開始結盟,開始共同抵禦劉秀的漢朝廷大軍。
然而,從實力對比,人心歸附來說,兩家結盟,依然難以與大漢帝國抗衡。
7
漢軍討伐西州上將軍隗囂的隴山之戰的失利,讓漢朝廷君臣,清醒了許多。
雖然朔寧王隗囂,狂妄叛離,與成家帝國公孫述,勾結在一起,劉秀卻不想立即派兵,收拾隗囂,而是欲將主要精力和漢朝廷的注意力,轉移到釋放生產力,發展生產上。
其時,東方的割據勢力,已經大體平定,朝廷在洛陽的統治,已經較為穩定。
由於曆年的戰亂,千裏蕭疏,田地荒蕪,百姓死傷累累,國家的勞動力,大為減少。
漢朝廷君臣,已經非常清楚,如果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充實到農業生產等發展經濟的活動中去,整個國家的生存基礎,就無法穩固地建立,漢朝廷的複興就無從談起。
強大的國家經濟實力,才是戰爭的堅強後盾,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要素之一。劉秀也最最清楚,勞力問題,一直是製約東漢初經濟發展的瓶頸。
現在漢朝廷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大刀闊斧地改革地方兵製,以適應建國初期,國家經濟蕭條,小農大量流失的不利經濟形勢。把複員的士卒,用於軍事屯田和發展地方經濟。
劉秀與前將軍鄧禹等卓有遠見的大臣商議以後,決定首先就從解放奴婢、複員士兵出發,來解決勞動力缺乏的嚴重問題。
8
建武七年(公元31年)三月,建武皇帝劉秀,頒布聖旨,宣布將士複員的詔令道:
“布告天下:
茲下旨,撤銷各郡與各封國的‘戰車’、‘騎兵’、強弓’等民兵武裝,戰士複員返鄉,著令地方官員,妥善安置。”
將士複員的詔令頒布以後,劉秀依然十分憂慮。劉秀深深地懂得,製約生產的勞動力問題,依然存在很多問題。
9
其時,西漢末年就已經愈演愈烈的奴婢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不僅使國家戶籍上的勞動力日益減少,影響生產和土地收成,而且納稅的人口減少,財賦窘迫,直接威脅著朝廷的正常治理。
當初,漢末之時,漢哀帝、王莽等漢朝廷君臣,也早就已經認識到了奴婢增多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然而,漢朝廷君臣,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害怕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朝廷那些前後自相矛盾、無法觸動問題根本、無關痛癢的政策,不僅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奴婢的問題,反而更加激發了日益嚴重的深層次的社會矛盾。
1http://yw.api.qq.com/html-chapter-24234-125644
看著新興漢朝廷麵臨的種種危局,漢朝廷君臣無不憂心忡忡,擔憂著新興王朝的命運。
所以,劉秀定都洛陽之後不久,就與文武大臣商議,下決心複員士卒,釋放奴婢,以解決勞動力短缺,國家戶籍上納稅人口短缺的嚴重社會問題。
漢朝廷君臣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不讓農民擺脫蔭護戶、奴婢的身份,從豪強,官僚,商人的控製下,回到國家的土地上來,就無法解決,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力問題。經濟發展,國家的財力賦稅保障,也就根本無從談起。
解決勞動力短缺,解決國家戶籍上,納稅人口短缺的嚴重社會問題,這對新生的漢王朝,可是命運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與新興漢王朝生死攸關的大問題。
11
自建武二年(公元26年)開始,劉秀就在緊張、忙碌地進行統一戰爭的過程中,通過釋放奴婢,將士複員等手段,堅持不懈地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劉秀心裏非常清楚,奴婢這一問題,非常嚴重而又十分普遍,涉及到豪族大姓的根本利益。釋放奴婢這一問題推行的阻力,可以說是異常之大。
然而,釋放奴婢這一國策,這是關係到大漢帝國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須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
劉秀先先後後,曾經多次下詔,宣布釋放奴婢的國策和法令,禁止虐殺奴婢,宣稱虐殺奴婢,與傷害平民同罪。
12
漢朝廷君臣的努力,沒有白費。
最終的事實表明,大漢朝廷釋放奴婢,禁止虐殺奴婢的這一國策,很快就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成為了碾壓西州上將軍隗囂、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等割據勢力的利器。
釋放奴婢,禁止虐殺奴婢的這一國策,對大漢王朝的農業發展,納稅戶口以及賦稅的合理增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贏得了天下民心的大力支持。
建武二年(公元26年)之時,漢朝廷建國不久,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大漢帝國的廣袤國土上,很多州郡的土地,還是野草叢生,人工墾殖的土地和桑園,都很少很少。
那時,糧食短缺嚴重,財力十分緊張,就連漢朝廷文武百官的俸祿,皇宮家屬、軍隊將士的供應,也存在極大的問題。
然而,到了建武五年(公元29年),隻不過僅僅兩三年左右的時間,漢朝廷就已經發生了巨變,是“野穀漸少,田畝益廣”了,國家賦稅、糧食短缺問題,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
最終,也才有了建武六年(公元3http://yw.api.qq.com/html-chapter-24234-125644
年)十二月之時,劉秀下旨,恢複漢朝廷三十稅一的定製,減輕百姓賦稅,從而使漢朝廷百姓,欣然附之的局麵出現。
13
想起不堪回首的往事,一向樂觀豁達的劉秀,也有些憂傷起來,仿佛又回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建國之初,那些令人揪心憂愁的日子裏。
劉秀依靠河北而發跡,他建立的漢朝廷最初主要的統治區域,正當中原的核心區域。而由於多年戰爭的蹂躪,中原地區,也是經濟破壞最嚴重的地區。
由於連年的戰亂,人口的大量死亡,百姓四處流亡,大量的土地荒蕪,到處是野草叢生。僅有的丁壯勞力,也由於參戰,而脫離了農業生產。在田地裏從事勞作的,也大都是一些老弱病殘的老人、婦人和孩子。
為了保證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解決軍隊的糧草錢財問題,滿足軍隊有比較充足的糧食供給,便成為了漢朝廷君臣,日夜操心,經常焦慮不安的最主要的問題。
恢複農業生產,確保軍糧賦稅的正常供給,維持新生大漢朝廷的生存,就成為了當時大漢朝廷當務之急,最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
從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在高邑建國,到建武六年(公元3http://yw.api.qq.com/html-chapter-24234-125644
年),這六年時間,是劉秀的大漢朝廷,平定各方割據勢力,拚命擴大自己地盤的日子,也是大漢朝廷,最最艱難的日子。
當時軍隊的糧食供應,主要是依賴於,遭受兵災相對較少的河內郡和劉秀的二姐夫鄧晨治理的常山郡兩郡的供應。
河內郡、常山郡兩郡,就成為了劉秀唯一可以依靠的最最重要的軍糧基地。
然而,河內郡、常山郡兩郡百姓的財力、物力,畢竟十分有限,竭澤而漁的供應,畢竟不能夠持久。
雖然經過河內郡太守寇恂、常山郡太守鄧晨等官吏的不懈努力,“轉輸前後不絕”,但就是漢朝廷,對京師文武百官糧食俸祿的供應,也隻能夠論升、論鬥地定量供給,根本就無法充分地滿足供應。
就連皇帝後宮家屬的供應,也是十分的困難,常常有捉襟見肘,難以為繼的感覺。
當時,劉秀的結發妻子陰麗華,雖然已經是貴人的身份,可是陰麗華的母親與諸位弟弟等親人,都隻能留在老家南陽郡的育陽縣生活,不能夠來到京師,投靠親人維生。
全國各郡縣的道路,也常很不太平。貴人陰麗華,日日夜夜,都要為家鄉親人的安危和衣食生活等問題擔心揪心。
為了解決國家的糧食供應問題,漢朝廷君臣,其時可說是費勁了心機,迫使漢朝廷君臣,不得不采取應急的措施。
起先,劉秀是派軍隊,向敵占區進行掠奪,甚至放縱部下的漢軍將領,在攻占區內,燒殺搶掠,違法亂紀,胡作非為,來維持軍隊的供應,保證軍隊的生存。
後來,就是在漢朝廷自己的統治區內,劉秀則下旨,實行繁重的十一稅。
但是,初創的漢朝廷,當時控製的地方十分狹小,所轄的州郡不多,加之州郡人口的死亡與流散,依附於豪強大姓堡壘營寨的農民,也很多很多。
漢朝廷實際掌握的納稅編戶並不多,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軍糧短缺與財政支出,十分窘困的問題。
鑒於這種情況,劉秀不得不千方百計,尋找其他的非常方法和途徑,去加以解決。
正在這時,馬援奉西州上將軍隗囂之命,來到了大漢朝廷,為劉秀提出了軍事屯田的構想,劉秀頓時茅塞頓開,絕處逢生。
從此以後,劉秀就開始把自己的軍隊一分為二,一部分原本用於作戰的軍隊,專門用於從事生產,進行屯田守衛。
劉秀軍事屯田的這一超凡舉動,不久就顯示出了他的深遠的戰略意義。
軍事屯田的施行,不僅保證了軍糧的供應,而且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為天下太平以後的軍隊戰士,複歸於農業生產,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自然而然,軍事屯田的施行,對恢複大漢朝廷的經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了。
大漢朝廷興利除弊,革新政治等施政措施的恰當實施,使大漢朝廷國勢,日漸興隆,充滿勃勃生機。
14
想起登基幾年來,興利除弊,革新政治所取得的累累碩果,劉秀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一絲笑意:
“但願朕對待隗囂,公孫述的策略,也能取得預想的成就,使中興漢室大業,能夠早日完成。”
劉秀在心中默默祝願,向天帝神靈求祈。
15
轉眼之間,就到了建武七年(公元31年)正月。
這時,海內新安,民得休養生息,官吏士大夫,皆樂吏職,而勸農桑。風俗和同,人自修飾。
劉秀有感於王莽偽薄之化,思考改革虛浮的弊政。
劉秀決定,鞏固興利除弊,革新政治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於是再次頒布詔書,宣布大赦令等新的興利除弊國策道:
“天下囚犯,不是死罪者,一律赦免,不加治罪還鄉,允許囚犯們,改過自新。”
不久,劉秀下詔,貶黜虛虛浮華之士,獎勵淳樸忠誠之士,聽其言觀其行,明試以功,名實不相符者,就予以貶斥驅離。
不久,劉秀又想到前朝之時,王侯官吏百姓,爭相競爭顯比,修建墳墓太盛,白白浪費國家和私人財富。
於是,劉秀下詔提倡薄葬,禁止厚葬道:
“世俗不以厚葬為鄙陋,富者過奢,貧者殫財,刑法不能禁,禮義不能止,倉卒以來,乃知其咎。
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薄葬送終之義。”
眼見戰事減少,天下逐漸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朝廷治理,逐漸走上正軌,劉秀君臣,稍稍安心。
16
然而不久,建武七年(公元31年)二月,一次令漢朝廷官吏百姓士大夫,都十分恐懼的日蝕,再次在京師洛陽出現。
漢朝廷君臣,都恐懼不安。
劉秀反省施政的失誤,下罪己詔,責備自己當政的治理,鼓勵官吏士大夫,上書言事,匡扶國政說道:
“陰陽錯謬,日月薄蝕。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其赦天下。
公卿百寮,各上封事,無有所諱,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17
劉秀罪己詔下達以後,漢朝廷的官吏士大夫,甚至庶民百姓,都紛紛上書言事。
於是,曲陽縣令馮衍,也上書陳事,條列八條要事:
一叫做顯文德,二叫做褒武烈,三叫做修舊功,四叫做招俊傑,五叫做明好惡,六叫做簡法令,七叫做差祿秩,八叫做撫邊境。
劉秀深以為是,下詔讚許曲陽縣令馮衍的意見和建議,下旨擇時實施。
18
建武七年(公元31年)三月三十日,劉秀下詔,禁止個人崇拜,下令從今以後,文武百官在向皇帝呈遞親啟密奏時,奏章上不可以運用“英明睿智”、“神聖英武”之類文字,來形容皇帝。
在與大臣將領們談論國事,劉秀常常以非常善於洞察人心的態度,告誡大臣將領道:
“諸君:
朕心裏非常清楚,處在皇帝這樣的高位,是最容易受到,臣下們的諂媚和恭維的,更應該時刻保持,頭腦清醒。
臣子們為了謀取他們自己的最大利益,常常會不惜一切手段,拚命討好皇帝。
最高領袖最易患上的毛病,就是高高在上,自以為是,不知人間疾苦,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
實際上,朕非常清楚,朕雖然貴為皇帝,但實際上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長處與短處,與普通人,在智慧上,情感上,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有時,為了一件行政事務的順利完成,朕的要求,常常是過於嚴格,過於急迫。
結果,反而是欲速則不達,帶來了種種的後遺症和弊病,必須及時改變。”
群臣聽了,相視一笑,誠摯地對劉秀說道:
“陛下真是善於洞察人心,善於反省自己。所謂君明臣忠,是相輔相成的。”
劉秀頷首稱是,稱讚群臣的諍言。
見劉秀樂於接受臣屬意見,群臣大悅,爭相上書議事,匡救時弊,劉秀也欣然接受。
19
那時,民俗頗為因循守舊,不思改變。雖然漢朝廷君臣,都勤於吏治,但漢朝廷的宰相等三公大臣的人選,多是根據功勞大小,來進行選拔任用。官員的任命,也多由舊恩蔭庇。
太中大夫鄭興等賢明士大夫,遂認為,漢朝廷這樣因循的弊病,頗多,不利於朝廷長期有效的治理。
為此,太中大夫鄭興,專門上奏,規勸劉秀道:
“陛下啊:
臣聞‘國家沒有善政,則於日月上,顯示出來,故為政不可不慎啊!
為政行善,其道務不過是三項而已:
一叫做推舉賢才,一秉大公;二叫做順應民心,聽從民意;三叫做因勢利導,把握時機,此應變之要務啊!
如今,大司空的職位有空缺,公卿們多推薦漁陽郡太守郭伋接任,而陛下一直不肯,做出最終決定。
道路上謠言紛紛,大家都在私下議論說道,朝廷的職位有缺,一定是推舉一位功臣,來擔任要職。
微臣私下以為,一旦功臣擔任要職,則鮑、趙之類賢才,就不能夠任用了。
也不能夠保證功臣的才幹,能夠勝任這個職務,恐怕就會荒廢政事,有傷陛下的英明。
請求陛下,上師陶唐,下覽齊晉,以成就委屈自己,成就他人之德,以濟群臣舉善之美。
臣聞上竭聰明,則下懼其罪。故日者君象啊,月者臣象啊!君威亢急,則臣道迫促。
願陛下留神寬恕,以崇柔克之德,考慮采用柔和的手段去治理國家,安撫百姓。”
劉秀接受太中大夫鄭興的意見和建議,反省自己選拔官吏,任用人才的失誤道:
“太中大夫說得很對!的的確確,朝廷任用人才,有專挑功臣這樣的毛病。朕自己處理政務,有時過於嚴格,急迫,卻一時沒有什麽改觀。
希望諸君,不吝賜教,朕一定盡力改正。”
司空椽(最高監察府秘書)陳元,於是也就任用賢才,對劉秀提出建議說道:
“陛下:
任用人才,就應該充分相信他的才幹和品行。
如果陛下任用了三公大臣,又派人去監視三公大臣的行動,就不太合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原則,恐怕君臣產生隔閡。”
劉秀雖然認為,司空椽陳元,說得有理,但在心裏,依然改不了對大臣將領猜忌的毛病。
建武七年(公元31年)五月,劉秀還是拒絕接受太中大夫鄭興等人的意見,堅持任命前將軍李通,為大司空。
旨意下達,太中大夫鄭興等士大夫,對皇帝說一套做一套,依然堅持任用功臣,都沮喪不已。
劉秀見了,稍稍警覺。
2http://yw.api.qq.com/html-chapter-24234-125644
建武七年(公元31年)八月,已經進入了秋季,即將進入寒冷季節。
就在此時,隴右傳來了壞消息。
朔寧王隗囂,擔心自己隴右的安全,於是主動出擊,向東攻擊漢朝廷的關中諸地。
朔寧王隗囂,親自率領步騎聯合兵團三萬人,攻擊漢朝廷的安定郡,隗軍抵達了陰槃(陝西長武縣西北)地界。
聞聽朔寧王隗囂,主動發動進攻,征西大將軍馮異,不敢怠慢,急忙率領大軍,阻截隗軍。
見漢軍有了準備,朔寧王隗囂,又命令其他將領,沿隴山而下,攻擊征虜將軍祭遵駐屯的汧縣,試圖牽製漢軍,來一個各個擊破。
但漢軍馮異、祭遵兩部,奮力迎擊西州軍隊,隗囂全都不能獲勝,隻好認輸,率西州軍撤退。
見朔寧王隗囂,竟然敢主動出兵,進擊朝廷西部邊塞,劉秀勃然大怒,決定親自出兵,反擊朔寧王隗囂。
劉秀於是下旨,與涼州牧竇融,約定漢軍與河西聯軍,出軍會師的日期,決定選擇良機,夾擊朔寧王隗囂的大軍。
不想,天佑朔寧王隗囂。
正好遇上秋季的秋雨,綿綿不絕,大雨一直不斷地下著,道路紛紛斷絕。
朔寧王隗囂,見大雨滂沱,道路泥濘,無法進軍,已經提前,率軍撤退了。
劉秀見形勢對討伐不利,也下旨取消了,討伐朔寧王隗囂的軍事計劃。
21
雖然劉秀下旨,取消了討伐朔寧王隗囂的軍事計劃,但是卻加緊了招撫攻勢。
建武七年(公元31年)九月,劉秀下旨,命令太中大夫來歙,寫信給朔寧王隗囂的部下將領王遵,爭取王遵,歸附漢朝廷,分化瓦解隗囂的部屬。
22
王遵,字子春,京兆霸陵(今西安市東北)縣人,官宦子弟出生。其父曾官至上郡太守。
王遵為人,豪俠仗義,且口才非凡。
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亂,王遵開始追隨隗囂,一道起兵,被隗囂任命為,明威將軍。
更始二年(公元24年),隗囂應更始帝之詔,去到西京長安。王遵作為其賓客,與隗囂同行。
次年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在高邑稱帝,勢力漸強。赤眉兵臨長安城下,形勢危急,禦史大夫隗囂,勸更始帝,歸政於劉秀的叔父國三老劉良,更始帝勃然大怒,不肯聽從,事情沒有成功。
王遵即與禦史大夫隗囂以及綠林諸將密謀,欲劫持更始帝,然後回歸南陽郡。
王遵的密謀,最終泄露,更始帝欲斬殺隗囂等。王遵與雲旗將軍周宗等隗囂親信將領,率領軍隊,力保隗囂,衝出重圍,殺出長安城,逃回天水郡,重振旗鼓。
王遵因此,而被隗囂,任命為大將軍。
王遵雖然與隗囂一同起兵,但認為隗囂,割據自立,最終不能成就大器。
而隗囂又利令智昏,一意聽從大將王元的謀略,欲圖自治割據,不肯聽從王遵的建議,與王遵的意願違背。故王遵後來,有了歸附漢朝廷之心,但不忍背叛隗囂,一直不敢決定。
在天水郡之時,王遵與劉秀的使者太中大夫來歙交往,曾經在私下裏,對劉秀的使者太中大夫來歙,表達自己的心意說道:
“君叔啊:
我王遵之所以戮力不避矢石的緣故,哪裏是想貪圖什麽富貴爵位啊!隻是因為,人們都思念恩寵自己主人的緣故啊!
先君蒙受大漢的厚恩,位列二千石的高官位置。所以,微臣常常思量,報答漢朝廷的皇恩罷了!”
來歙知道了王遵的心思,於是告訴劉秀。
後來,來歙奉劉秀之命,寫信給王遵,要王遵入朝廷為官,以成就自己,興複漢室的理想。
王遵因數次諫爭隗囂,都未被隗囂采用,不禁有些心灰意冷,最終對隗囂失去了信心。來歙的勸說,終於取得了效果。
不久,王遵便辭去自己的官職,離開了朔寧王隗囂,舉家東遷,來到東都洛陽,歸降了漢朝廷。
劉秀下旨,任命王遵,為太中大夫,封向義侯。
23
爭取到了馬援、鄭興、申屠剛、王遵等西州著名的士大夫和將領的歸心,劉秀又增強了幾分戰勝朔寧王隗囂的信心。
馬援、鄭興、申屠剛、王遵等西州著名士大夫,對西州隗囂的情況,都非常熟悉。
他們不僅可以充當,漢朝廷的軍事顧問,而且還可以離間朔寧王隗囂的部屬,達到出其不意地分化瓦解朔寧王隗囂內部的目的。
24
建武七年(公元31年)這一年,就在這樣平靜祥和的日子中,慢慢地過去了。
大漢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家家戶戶,開始變得富足起來。漢朝廷的國勢,也越加強盛。
複興漢室的雄心壯誌,促使劉秀一統天下,恢複天下太平的心情,變得更加的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