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梁伯孫苦尋依據 漢皇帝封禪告績

字數:14744   加入書籤

A+A-


    1

    太仆虎賁中郎將梁鬆,駙馬都尉竇固等臣子,年青聰明,乃一代俊傑,善於察言觀色,洞察人心。

    太仆虎賁中郎將梁鬆,駙馬都尉竇固等,時常隨侍在劉秀的身邊,早就看出了嶽父皇帝愛麵子,不肯主動說出心願的小心思。

    於是,虎賁中郎將梁鬆,適時覲見劉秀,提出建議說道:

    “陛下:

    如今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百業興旺,百姓安居樂業,可謂亙古未見的盛世。

    而陛下繼位,複興漢朝廷,已經整整三十二年了!陛下的赫赫功勳,感天動地,豈能不向天帝神靈,昭告陛下偉大的治理呢?”

    劉秀見女婿虎賁中郎將梁鬆,道破自己心思,不由得大喜,欣然應諾道:

    “賢婿言之有理。麻煩賢婿,考察預言書《河洛讖文》等聖賢典籍,與有司大臣,研究製定,封禪的的有關禮儀。”

    虎賁中郎將梁鬆遵旨,立即前去研讀和考察《河洛讖文》等聖賢典籍、符命圖讖,很快就得出結論,於是上報劉秀道:

    “稟告陛下:

    《河洛讖文》等聖賢典籍、符命圖讖,已經明明白白地指出,漢皇帝九世之時,皇帝應該去泰山,祭祀天地。

    臣查看符命圖讖等先賢典籍,已經找到了總計三十六條理由和依據。請陛下審閱。”

    虎賁中郎將梁鬆,庚即呈上自己對符命圖讖等典籍的研究成果。劉秀聞奏大喜,對虎賁中郎將梁鬆說道:

    “辛苦賢婿了。聽了賢婿所言,朕不禁想起了前年,朕東巡魯國時,群臣勸朕封禪一事。

    如今,賢婿呈上的《河洛讖文》等聖賢典籍、符命圖讖上麵的記載,與群臣的意見一致。豈不是天意如此嗎?”

    虎賁中郎將梁鬆見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皇帝欣賞,興衝衝地下去,與大臣們協商封禪禮儀。

    見劉秀的心思,有了鬆動,太尉趙憙、司空張純等三公大臣大喜,急忙不失時機,再次慎重其事地,向皇帝提出了封禪泰山的建議。

    這一次,沒有什麽問題,劉秀很快批準。

    2

    經過一番波折,劉秀封禪泰山的主意,終於徹底打定。

    於是,劉秀下詔有司大臣,認真考察先漢武帝(劉徹)封禪的檔案,製定有關封禪的詳細禮儀。

    公卿大臣們很快查出,在祭祀天帝神靈,封禪泰山之時,需要“方石再累”,“玉檢”,“金泥”等封禪大典用品,於是上報皇帝,請求批準製作。

    “方石再累”,即一種可以對合的巨型方石;而“玉檢”,即玉製封檢;而“金泥”,即用水銀和黃金製成的封泥。

    劉秀開言道:

    “諸位愛卿:

    刻石費功,恐怕製作新的‘方石再累’一時難成。朕打算,重複利用,漢武帝陛下使用過的舊‘方石再累’,將上奏天神的玉牒,存放在其內即可。諸君以為如何呢?”

    漢武帝時使用的“方石再累”,製作費時費工,十分精致尊貴,來之不易。

    虎賁中郎將梁鬆等大臣,據理力爭,表示異議道:

    “陛下:

    臣私下以為,陛下建立漢朝廷,名義上是複興漢室,實際上是開創了一個新的基業,不宜照搬一切。

    重複利用武帝陛下使用過的舊方石再累,不太妥當,恐怕會褻瀆神靈,惹天帝神靈發怒,質疑陛下的虔誠。”

    劉秀十分讚同,當即下旨道:

    “虎賁中郎將等大臣的意見,十分妥帖。著即有司大臣,命令石工,采用完整的青石,重新刻製,新的‘方石再累’,不一定要五色俱備,以免勞民傷財,耗費國家和民間太多的財力。”

    大臣們領命而去,封禪泰山大典的工作,逐步準備妥帖。

    3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封禪泰山的重大典禮,開始舉行。

    東海王劉強、沛王劉輔、楚王劉英、濟南王劉康、淮陽王劉延、趙王劉盱等諸侯王奉召,都按時進京,朝拜皇帝,準備跟隨皇帝一道,封禪泰山。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二十八日,劉秀親率封禪泰山的龐大皇家車隊,東行巡視。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初十日,劉秀一行,順利抵達魯國,做好前往泰山封禪的各項準備。

    北海王劉興(劉縯次子)、齊王劉石(劉縯嫡長孫,嫡長子劉章之子)等親王,也奉召前往魯國接駕,在東嶽泰山,朝拜皇帝。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十二日清晨,封禪泰山的大典,正式隆重開始。

    封禪隊伍,燃起熊熊柴火,劉秀親率文武大臣,登上泰山南麓的封禪台,在泰山南麓的封禪台上,祭祀天帝以及天庭的所有神祗。

    祭祀之時,使用洛陽南郊,祭祀天神的禮樂和禮儀,一如在京城南郊,舉行的祭天之禮。

    祭祀禮成,劉秀君臣一行,才進早餐。

    此項祭天儀式結束之後,至“食時”(即上午辰時),劉秀乘坐禦用挽車,親登泰山山頂封禪。

    “日中”(即中午午時)時分稍後,劉秀終於順利到達了泰山山頂,更換祭服,準備封禪大典之中,最盛大隆重的祭祀儀式。

    到了“晡時”(即下午申時),劉秀親自登上祭壇,神情莊重,麵對北方而立。

    尚書令,獻上玉牒及玉檢(呈給上帝與神仙的奏章),劉秀親手,用一寸二分的禦璽,在玉牒上蓋印,並密封起來。

    封好玉牒之後,太常命勇武有力的禁衛軍騎兵將士二千餘人,抬起祭壇上,碩大無比的“方石再累”,尚書令將密封好的玉牒,親自藏入“方石再累”之內,然後把“方石再累”蓋好,恢複原狀。

    其後,又由尚書令,用五寸之印,鈐封石檢,密封已經藏好了玉牒的“方石再累”。

    告慰天帝神靈的儀式,舉行完畢,劉秀再次畢恭畢敬地叩拜天帝神靈的護佑,文武百官,齊呼“萬歲”。

    漢朝廷的封禪大典,順利禮成。

    4

    當初,秦始皇帝泰山封禪之時,保守秘密,其事十分隱秘,連司馬遷等史官,也慨歎無從考察查證。

    漢武帝上泰山封禪,隨從也極少,其事也十分隱秘,很少有人看見,難以講述其中經過。所以《史記》和《漢書》等典籍,都對封禪大典,語焉不詳,記載不多。

    隻有劉秀,上泰山封禪,前呼後擁,隨從眾多。光是護駕,舉抬“方石再累”巨石的禁衛軍將士,就有數千人之多。祭祀陣勢浩浩蕩蕩,聲勢浩大,儀式公開而又完備。

    封禪儀式結束以後,劉秀不顧年老體衰,身體疲憊,率領文武大臣,又從原路,返回下山。

    過了“夜半”(深夜子時)之後,年老體衰、疲憊不堪的劉秀君臣,才終於順利地抵達了泰山腳下,駐蹕休息。

    隨行的文武百官,護駕將士,人數眾多,老少不一,隊伍一直走到了“明旦”(次日清晨寅時)時分,人們才全部下山。

    在夜間下山的途中,一些年老體衰,身體虛弱的大臣官員,如履薄冰,走得是上氣不接下氣,氣喘籲籲,一路之上,心驚膽戰,戰戰兢兢。

    公卿大臣們,在侍從們的護衛下,常常無可奈何,筋疲力盡地癱倒在岩石下,吃喝休息。

    天亮之後,劉秀不顧自己身體的疲勞,親自派太醫和親隨們,一一前去,看望那些年老體衰,身體虛弱的公卿大臣,看護和問候他們的身體狀況。

    君臣全部順利下山之後,劉秀十分喜悅,認為天帝神靈護佑,此次封禪典禮,進行得十分的順利,沒有任何波折,心裏十分滿意。

    於是,劉秀一邊休息,一邊興高采烈地,與臣僚們閑聊,封禪的經過,慰勞群臣說道:

    “愛卿們啊:

    到了此時此刻,朕終於輕鬆了,放下心來。

    愛卿們可知道,昨天上山的時候,朕的心裏,一直是忐忑不安,擔心不已。

    朕的車駕,若要快行,擔心催逼了前邊的人群;若要停止前進,又怕踩踏了後邊的人眾。

    封禪路上,道路險峻,危險異常。朕一直戰戰兢兢,十分憂慮,恐怕會有什麽意外和變故突然發生,大家會上不了山啊!

    幸好,天氣晴朗,一切順利,朕的身體還好,不覺十分勞累。隻是讓你們,諸位愛卿,露宿澗飲,實在是辛苦你們了。

    朝廷這次封禪儀式,人馬眾多,卻沒有一人摔跤,也無一人生病,這實實在在,是天帝神靈,保佑我漢朝廷的結果啊!

    有天帝神靈的護佑,我大漢何其有幸啊!

    這一天,山上的雲氣,也形成了宮闕的樣子,豈不是天上神靈,也在觀賞整個盛大的典禮嗎?

    此情此景,怎麽不令人感動不已呢?

    不僅是朕,感慨不已,欣喜萬端,就是官吏百姓,皆見此雲遮霧繞的海市蜃樓的美景,也無不高呼萬歲。

    我大漢朝廷,得到天帝神靈護佑,天下太平,國泰民安,豈能夠不慶幸欣慰呢?”

    群臣聞言,群情振奮,立即山呼道:

    “陛下英明睿智,治國有方,神靈感應。臣等欣逢盛世,何其有幸!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武大臣,護駕衛士們的呼喊聲,響徹了整個山穀。

    5

    劉秀帶領群臣,在泰山腳下,稍事休息,養精蓄銳。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二十五日,劉秀君臣一行,又駕臨梁父山,舉行祭地儀式,完成全部的封禪儀式。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二十五日(甲午日),劉秀在梁陰(梁父山北麓,山東泰安縣南),祭祀地神,以高後呂氏(劉邦妻子-呂雉)配享。

    同時祭祀山川眾神的儀式,一切按照,西漢平帝(劉箕子)元始年間,在西京長安北郊,舉行祭地之禮的舊典。

    當時,陪同劉秀,登上泰山,設壇祭天,舉行封禪大典的,不僅有諸位親王,護駕禁衛軍將士,還有以太尉趙熹、高密侯鄧禹、司空張純等三公為首的漢朝廷德高望重的公卿大臣,以及孔聖人的後裔,褒成侯孔誌等名人,以及十二位四方蠻族“藩王”。

    封禪隊伍,聲勢浩大、浩浩蕩蕩,完全超越了前世,沒有人能夠相比。

    四方蠻族的首領,也跟隨漢皇帝劉秀,一道封禪泰山,這大約還是,開天辟地以來,亙古未見的第一次。

    6

    在舉行封禪祭祀儀式之前,劉秀就派人前往泰山,打造好了一塊石碑,在石碑上麵,刻好了一篇石文。

    此時的劉秀,已經預感到,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好,似乎自己的壽命將盡。

    所以,劉秀提前打造好了這篇封禪的刻石文,對自己一生的功績和貢獻,一生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和曆史成就,做了一個簡要的總結。

    泰山刻石文,其文寫道:

    “建武三十二年二月,皇帝劉秀,巡狩東方郡國,順利到達了泰山,在泰山舉行封禪儀式,昭告諸神,巡視東方土地的情況。

    隨從的大臣,有太尉趙熹、大司空張純,執行司徒職事的高密侯鄧禹等人。

    此外,尚有十二位外族蕃王,漢朝廷的諸侯王等臣子隨從,一道參加了,盛大的祭祀天帝神靈的典禮。

    《河圖赤伏符》上麵說道:

    ‘劉秀起兵,捕殺大逆不道的人,四方少數民族,也乘機爭鬥,二十八歲的劉秀,定能繼承火德,最終成為天下之君。’

    《河圖會昌符》也說道:

    ‘高祖皇帝(劉邦)的九世孫劉秀,巡行天下,治國有方。進行封禪,所作所為,皆合於帝王之道,和孔聖人的禮儀。於是,天帝顯現靈異,地神呈現,祥瑞之兆。

    正確地利用這次封禪,可以使奸邪行惡的人,不會出現。到泰山封禪的行為,非常正當,大漢之德,一定會興隆發達,劉秀一定會使漢朝廷,中興昌盛。

    《河圖合古篇》說道:

    ‘皇帝劉秀,到泰山封禪,接受天命。天帝扶助,‘九名之世’,這是崇尚經書的常識。

    漢朝廷必定興盛,已經應在了劉邦九世孫劉秀的身上。要祭祀天帝神靈,於泰山,刻石紀功,要祭祀地神,於梁父山。

    《河圖提劉予》說道:

    ‘九世之帝,方明聖,持衡拒,九州平,天下予。’

    《雒書甄曜度》說道:

    ‘赤三德,昌九世,會修符,合帝際,勉刻封。’

    《孝經鉤命決》說道:

    ‘予誰行,赤劉用帝,三建孝,九會修,專茲竭行封岱青。’

    《河》、《雒》命後,經讖所傳。

    ‘昔在帝堯,聰明密微,讓與舜庶,後裔握機。

    王莽以舅後之家、三司鼎足,塚宰之權勢,依托周公、霍光,輔幼歸政之義,遂以篡叛,僣號自立。

    宗廟墮壞,社稷喪亡,不得血食,十有八年。

    楊、徐、青三州,首亂,兵革橫行,延及荊州,豪傑並兼,百裏屯聚,往往僣號。

    北夷作寇,千裏無煙,無雞鳴狗吠之聲。

    皇天睠顧皇帝,以匹庶,受命中興,年二十八載興兵,以次誅討,十有餘年,罪人斯得。

    黎庶得居爾田,安爾宅。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舟輿所通,人跡所至,靡不貢職。

    建明堂,立辟雍,起靈台,設庠序。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贄。吏各修職,複於舊典。

    在位三十有二年,年六十二。

    乾乾日昊,不敢荒寧,涉危曆險,親巡黎元,恭肅神祇,惠恤耆老,理庶遵古,聰允明恕。

    皇帝唯慎《河圖》、《雒書》正文,是月辛卯,柴,登封泰山。

    甲午,禪於梁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永茲一宇,垂於後昆。

    百僚從臣,郡守師尹,鹹蒙祉福,永永無極。

    秦相李斯燔《詩》、《書》,樂崩禮壞。建武元年已前,文書散亡,舊典不具,不能明經文,以章句細微相況八十一卷,明者為驗,又其十卷,皆不昭晰。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受其禮。’

    後有聖人,正失誤,刻石記。”

    刻石完畢以後,劉秀就派專人,將石碑運到了泰山之上,妥善安置,其後率眾,登上泰山,舉行完了所有的封禪儀式。

    整個封禪過程,完全按照漢朝廷,固有的郊祀之禮進行。儀式非常順利,盛大而又隆重。

    7

    漢朝廷的此次封禪大典,非常振奮人心。

    漢朝廷的文武大臣,官吏百姓士大夫們,對國家的良性發展,繁榮昌盛也越來越有信心。

    一天,處理政事完畢,三公們很難得地聚在一起閑聊。執行司徒職事的高密侯鄧禹,情不自禁地對著太尉趙熹、大司空張純,由衷地讚頌劉秀道:

    “兩位大人:

    我們敬愛的陛下,從建武元年,在高邑登基,複興漢室,到了如今,在位三十二年,年齡已經六十二歲了,依然頭腦清醒,並不糊塗,完全不同於前世的昏君庸君啊!

    我們敬愛的陛下,年紀老邁,依然勤於政事,一心為國,雖為國事,殫精竭慮,十分辛苦,但從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依然保持樂觀自信,從不自暴自棄,也不灰心喪氣的進取態度。

    我們敬愛的陛下,不僅常常不畏各種艱難困苦,跋山涉水,四處巡行天下,安撫四方百姓,而且很虔誠地信奉天地神靈,體恤年高老邁的長者,尊重賢明士大夫。

    我們敬愛的陛下,在治理天下之時,也是悉遵古製,但又切合實際,並不墨守成規。

    我們敬愛的陛下,聰慧過人,多謀善斷,而又明智寬厚,樂於接受諫言,怎麽不算是亙古未見的一代明君呢?”

    太尉趙熹、大司空張純,也非常讚同,回應鄧禹道:

    “司徒大人言之有理啊!我們能夠與陛下共事,開創複興漢室的偉大創舉,何其有幸啊!”

    太尉趙熹心裏,對劉秀突然改變封禪態度,依然有些不解,帶著一絲疑慮,詢問大司徒鄧禹道:

    “司徒大人:

    趙熹心裏有些不解,前兩年,趙熹與大司空大人,也曾經建議陛下封禪,陛下一律不準。

    如今,陛下為什麽突然改了心意呢?司徒大人,你與陛下相識相知最早,應該知道其中的緣故吧?”

    大司徒鄧禹,笑了笑說道:

    “太尉大人太過謙遜,明知故問啊!鄧禹就班門弄斧,談談自己的淺見吧!

    實際上,漢朝廷卓有遠見的士大夫,太尉大人,大司空大人,你們倆,也早就已經看出來,陛下之所以在六十二歲的高齡,堅持遵照《河圖》和《洛書》等圖讖符命的指示,不顧自己年老體衰,身體疾病,親自登上泰山,舉行祭天大典,在梁父山,舉行祭地大典,這個盛大的封禪儀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啊!

    陛下深謀遠慮,有著穩定新興國家的深層次考慮,就是想以封禪的形式,以此彰顯,在陛下治理下的國家的祥瑞和安寧,為萬民求福,祈求天帝神靈,永不放棄的護佑。

    兩位大人,你們認為,仲華猜得對嗎?”

    太尉趙熹、大司空張純,大笑了起來道:

    “仲華足智多謀,看透了陛下心思,也難怪陛下,一直對司徒大人信任備至。”

    大司徒鄧禹,謙遜地笑了笑,繼續說道:

    “不瞞兩位大人,陛下這樣做,實際上也是迫不得已啊!

    其時,雖然我們漢朝廷,複興建國,已經三十多年,朝政日趨穩定,人心逐漸凝聚,可謂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但陛下的心裏,卻並不安穩,依然有很多很多隱憂。

    而陛下心中最大的隱憂,就是擔心,有臣民士大夫甚至野心家,質疑陛下及其子孫,繼位大漢皇帝的合法性啊!

    如今,太子殿下還非常年青。陛下擔心的是,陛下百年之後,會有後患出現,所以未雨綢繆,早作準備啊!

    兩位大人見識卓絕,你們認為,仲華說得有理嗎?”

    太尉趙熹、大司空張純,聽了鄧禹之言,立即頷首點頭,沉默了起來。

    8

    太尉趙熹、大司空張純、大司徒鄧禹,心裏都非常清楚,在這個講究宗法禮製的時代裏,發源於景帝(劉啟)庶子長沙王劉發,出生於舂陵侯家族旁支的皇帝(劉秀),雖然的的確確,有據可查,毫無疑問,是漢王朝的宗室子孫。

    但皇帝(劉秀)這個大漢皇帝,身上一個最大的短板就是,皇帝(劉秀)並不是近代漢朝廷君王的嫡係子孫,皇帝(劉秀)的親緣關係,與皇家大宗,可謂十分偏遠。

    就是在漢末、新莽之時,漢朝廷的皇族劉氏家族,計入皇家譜係,由九卿之一的宗正,負責管理,有據可查的人,就已經發展到了十萬之眾。

    可想而知,在這個十萬之眾的龐大家族裏,具有像皇帝(劉秀)這樣資格的遠屬宗室子弟,可謂是數不勝數。

    所以,盡管皇帝(劉秀)一再對天下人宣稱,自己複興了漢室,繼承了漢朝廷的事業,理所應當,是漢朝廷皇位的合法繼承者。

    但從漢王朝的宗法關係來說,皇帝(劉秀)繼承大漢皇位的合法性,實際上有很多很多,值得漢朝廷官吏百姓、士大夫們,質疑的地方。

    從血緣關係來說,皇帝(劉秀)不僅無法與前太子孺子嬰(劉嬰)等皇家近親相比,就是與真定王劉楊,梁王劉永、劉紆父子為代表的宗室子弟,也都無法相比。

    所以,在泰山舉行盛大隆重的封禪大典之時,皇帝(劉秀)在刻石文中,為什麽自始至終,都不願意,認自己的舂陵侯家族近親,或者舂陵侯家族一係的始祖長沙王劉發,為自己的祖先,而是追尋自己的遠祖高祖皇帝劉邦、呂雉夫妻,就很耐人尋味了。

    這充分表明,皇帝(劉秀)心裏,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雖係漢王朝的宗室子弟,卻非漢王朝的嫡係子孫,繼位漢帝的合法性,自然而然就可能,受到世人的質疑。

    因此,皇帝(劉秀)在預感到自己的大限來臨之前,大篇引用讖緯之語,如此這般地表演,對繼位漢帝合法性,強調一番,並以上泰山、梁父山,祭祀天地神靈的鄭重方式,來昭告天下百姓,就充分顯示了皇帝(劉秀)高瞻遠矚,未雨綢繆的遠見卓識。

    皇帝(劉秀)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為了防止自己駕崩,年青的皇太子(兒子劉莊)繼位以後,漢朝廷突然發生意外事件,以至於危及社稷的根本,讓皇帝(劉秀)辛辛苦苦創立的皇家基業,毀於一旦。

    皇帝(劉秀)是太學生出生,學問最高的皇帝,心裏當然十分清楚,西漢王朝劉氏嫡係真傳,奠定的二百餘年的皇家基業,對全國官吏百姓士大夫們,思想上的深遠影響,完全不容忽視蔑視。

    西漢劉氏的兩百年統治,對國家、對黎民百姓,士大夫們的思想行為上,都有著根深蒂固的深刻影響,完全不可漠視,不能不予以,足夠的重視。

    因此,皇帝(劉秀)自始至終,用讖緯之語,口口聲聲地宣稱,自己是出自,高祖皇帝劉邦一係的嫡係子孫。

    皇帝(劉秀)這樣做,就可以大大地緩和,在皇位繼承合法性這方麵,麵臨的種種矛盾和巨大壓力,在輿論上闡釋了,他繼位大漢皇帝的合法性、合理性。

    皇帝(劉秀)在刻石文中,大力地強調,自己治國平天下、安撫百姓的偉大功績,赫赫功勳,實際上也是如此目的,以努力獲得,漢朝廷官吏百姓、士大夫們,對自己創建的新興皇朝的擁護和支持。

    耐人尋味,也非常有趣的是,兩年前的皇帝(劉秀),自己還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這個皇帝的治理,並不是盡善盡美,朝廷嚴酷的現實是,天下“百姓怨氣滿腹”。

    而兩年之後,皇帝(劉秀)卻又自吹自擂地吹噓說道,“黎庶得居爾田,安爾宅”,百姓安居樂業了。

    皇帝(劉秀)之所以對自己,有如此前後自相矛盾、不能夠自圓其說的評價,實際上最終最大的目的,還主要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東漢王朝的統治,維持國家的安定。

    兩年之前,皇帝(劉秀)的身體狀況,還算比較健康,他的自我感覺,也還算良好。

    因此,皇帝(劉秀)自己,極需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努力地整頓吏治,施恩於民,希望國家,出現一個,強盛而安定的局麵。

    而兩年以後,皇帝(劉秀)的頭疼目眩病,不時發作,身體也每況愈下,老病交加,自我感覺,也很不佳。

    因此到了這時,深謀遠慮的皇帝(劉秀),不得不慎重穩妥地,考慮和安排自己的後事,以保證漢室的長治久安,皇權能夠在兒孫們手裏,平平安安地延續下去。

    自然而然地,皇帝(劉秀)就選擇了,借助封禪大典這樣的形式,盡力地宣傳,自己創立的這個漢朝廷的德政,申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以及美化自己的政績,神話自己的皇帝形象,以最終達到,籠絡民心,鞏固劉氏皇族治理的目的。

    9

    太尉趙熹、大司空張純、大司徒鄧禹三人,談到這裏,更加明白了劉秀的苦心。

    最後,大司徒鄧禹,用總結的話語對太尉趙熹、大司空張純說道:

    “兩位大人:

    你們卓有遠見,十分賢明,一定早就已經看出,貌似勞心費力、甚至有些勞民傷財的封禪大典,實際上,已經把我們敬愛的陛下,未雨綢繆,高瞻遠矚,一心一意地穩定國家的良好心願,展現無疑了。

    兩位大人,你們說,是這樣的嗎?

    陛下年老體衰,身體多病,都如此盡心盡力,事必躬親,廢寢忘食。臣等怎麽能夠,不竭盡忠誠,安撫百姓士大夫,報效國家的無上酬報,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呢?”

    太尉趙熹、大司空張純感動道:

    “多謝司徒大人指教!我們知道怎麽做了!”

    鄧禹謙遜地笑笑道:

    “兩位大人:

    指教就說不上了!陛下如此鴻恩,臣子們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死報答而已!我們共同努力吧!”(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