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雲台畫像獎功臣 不忘殊勳勉後人
字數:41273 加入書籤
1
長久以來,劉莊一直十分敬羨、懷念父皇等先輩們,當年創立的豐功偉績。
劉莊決心褒揚,當年那些協助父皇,興複漢室,為中興漢室,建立赫赫功績的功臣宿將,讓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不忘祖先,創業的艱難和貢獻。
於是,在永平三年(公元60年)二月之時,劉莊專門下旨,命令宮廷畫師們,在洛陽南宮的雲台之上,畫出了中興二十八位功臣宿將的肖像,用以彰顯和褒揚,功臣宿將們,為複興漢室,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建立的赫赫功勳。
到了如今,永平三年(公元60年)年末,二十八位功臣宿將的畫像繪製,終於大功告成。
劉莊得到有司報告,非常喜悅,於是統領文武大臣,親臨洛陽南宮的雲台,觀看雲台之上,已經繪製完好的,中興漢室的二十八位功臣宿將的肖像。
劉莊君臣,次第而入,依次觀看,看見中興二十八位功臣宿將,栩栩如生的肖像,想起他們當年,立下的赫赫功勳,無不感動涕零,讚美仰慕不已。
2
太傅、高密侯鄧禹,居於第一位。
當初,劉秀以行大司馬(代理大司馬)身份,撫巡河北之時,部屬侍從,隻有二百人左右,人單力薄,羽翼不成,前途難測。
鄧禹不顧亂世動蕩,盜賊橫生,劉秀前途難測的危險,單人匹馬,追上劉秀,與大司馬主簿馮異等人一道,為劉秀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為劉秀的最終崛起,複興漢室,謀劃甚多,貢獻很大。
父皇駕崩,劉莊即位之初,皇帝的地位不穩,麵臨的挑戰無數,可謂危機四伏,如履薄冰,急需德高望重的功臣宿將,擁戴支持,維持朝廷的穩定和新君的權威。
而高密侯鄧禹,作為足智多謀,曾經幫助劉秀中興漢室的首要功臣,臨危受命,率先服從,新君的領導,忠心耿耿地效忠劉莊,對穩定漢朝廷朝政,出謀劃策頗多。
劉莊十分感激高密侯鄧禹的全力支持,特地下旨,拜鄧禹,為太傅,給予鄧禹,進見東向的特殊禮遇,甚見尊寵。
後來,高密侯鄧禹生病,劉莊以皇帝之尊,數次大駕光臨鄧氏家族府邸,為太傅鄧禹探病,寵愛厚重,並任命鄧禹的兩個兒子,擔任郎官。
永平元年(公元58年),五十七歲的太傅鄧禹去世,諡號為高密“元侯”。
鄧氏家族與東漢王朝皇室共始終,數代子孫,享受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不盡。
3
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居於第二位。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之時,前大司馬吳漢,突然生了重病,一時之間,病情十分沉重,勢將不起。
劉秀得到報告,非常著急哀傷,親乘車駕,光臨前大司馬吳漢的宅邸,詢問吳漢,有什麽後事,需要交代。
吳漢對皇帝大駕光臨,探望自己病情,十分感激,當即涕泣交流地對劉秀說道:
“陛下:
臣一向粗俗愚鈍,從來沒有,什麽過人的見識。惟願陛下,要謹慎地對待違法犯罪之人,謹慎地赦免天下罪人,以免罪人,再次作奸犯科,殘害百姓,危害國家安寧。”
劉秀十分欣賞吳漢的公而忘私,在病重之時,依然不忘國事。劉秀當即大聲讚揚大司馬吳漢說道:
“大司馬竭盡忠誠,病重也不忘憂國,可謂前無古人,亙古未見。朕聆聽大司馬教誨,一定會牢記大司馬的諫言。”
大司馬吳漢,戎馬一生,性格嚴厲殘暴,善於治軍,很有文韜武略,軍功第一,帶兵撫民,與征南大將軍岑彭,征西大將軍馮異,建議大將軍朱祐等多行仁義,截然不同。
吳漢常常放縱自己的部屬士卒,燒殺搶掠,荼毒生靈,屠殺官吏士大夫,殘害百姓,而為人所憎恨。
破虜將軍鄧奉,就是被吳漢所逼反叛,屠殺成都已降軍民,更是罄竹難書,罪惡昭著。
雖然大司馬廣平侯吳漢,生性冷酷無情,為人殘暴不仁,嗜殺成性,而又貪婪無度,喜歡掠奪財富,但因為一直不改初心,以效忠君王,馴服順從為上,因此深受劉秀信任,長期擔任權高位重的大司馬一職,執掌軍事,經常統領軍隊出征四方,功勳卓著,也沒有遭到君王忌恨。
劉秀十分欣賞,吳漢的軍事才幹和耿耿忠心,經常稱頌吳漢忠誠能幹,吳漢終於得以善終,老死床笫。
等到大司馬吳漢去世,劉秀下詔,悼念安葬吳漢,特意征發北軍五校、輕車、介士等將士,為前大司馬吳漢送葬。葬禮的禮儀和規格,就如同當初,漢宣帝安葬大將軍霍光的先例。
劉秀賜吳漢的諡號,為廣平“忠侯”。
4
左將軍、膠東侯賈複,居於第三位。
膠東侯賈複的顯赫排位,在賈複生前死後,都備受非議。實際上,賈複並沒有多少,獨當一麵的赫赫戰功,完全是憑借護衛親近劉秀,與劉秀的密切關係,而超越於征西大將軍馮異等文韜武略的傑出將領之上,居於顯赫位置。
早年年青之時,膠東侯賈複,就與劉縯、劉秀諸兄弟,相識相交,感情深厚。
賈複在河北投奔劉秀以後,也主要是侍衛在劉秀的身邊,幫助劉秀出謀劃策,協助處理軍務政務,獨當一麵的機會很少。
但劉秀非常欣賞,賈複的忠誠聽話、和他的才智與和本領,給予賈複的賞賜,非常豐厚。
建武十三年,賈複定封為膠東侯,食鬱秩縣、壯武縣、下密縣、即墨縣、梃縣、觀陽縣,總共六縣之多。
那時候,功臣列侯中,惟有高密侯鄧禹、固始侯李通、膠東侯賈複三侯,得以享受封賞豐厚的殊榮,並能夠與公卿大臣一道,參議國家大事的決策,恩遇甚厚。
建武三十一年(55年)左將軍、膠東侯賈複病卒,諡號為膠東“剛侯”。
5
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居於第四位。
好畤侯耿弇,號稱“韓信第二”,當然是以軍功見長。其主要戰功,就是平定齊王張布,收複齊地。
好畤侯耿弇的第一大貢獻,就是給撫巡河北,但兵微將寡、處境不利的大司馬劉秀,招來了聞名天下的上穀突騎;第二大貢獻,就是平定齊王張布,蕩平齊地。
建武十三年(37年),劉秀下旨,增加好畤侯耿弇的封邑,令耿弇交回建威大將軍的印綬,以列侯奉朝請。當時,耿弇還非常年青,隻有三十四歲,可謂年富力強。
國家遇有疑難,劉秀仍然下旨,召好畤侯耿弇等功臣宿將,入朝谘詢籌畫,甚見倚重。
永平元年(公元58年),好畤侯耿弇,和高密侯鄧禹,同一年病逝,死時年僅五十五歲,諡號好畤“烈侯”。
後世之人,稱頌東漢王朝的著名文臣武將,常將高密侯鄧禹和好畤侯耿弇並列。
6
執金吾、雍奴侯寇恂,居於第五位。
雍奴侯寇恂,被稱為劉秀的蕭何。雍奴侯寇恂,明習經術,德行高尚,以治理地方,保障前線供應見長,朝廷倚重,聞名遐邇。
雍奴侯寇恂,一生戎馬,文韜武略具備。
起初,寇恂擔任最為重要的河內郡郡守。寇恂奮其智勇,為劉秀堅守河內郡等基地,保障前線供應,是劉秀最可靠的後勤部長。
如同蕭何當初鎮守關中一樣,寇恂也成為了劉秀的堅強後盾,把河內郡建設成為了,劉秀最穩固、最可靠的後方基地,完美保證了前線征討的需要,為複興漢室,建立了赫赫功勳。
雍奴侯寇恂,與大司馬吳漢的貪財殘忍,冷酷無情,荼毒生靈,大大不同。
雍奴侯寇恂,不貪錢財,愛惜自己的官吏部屬和百姓士大夫,自己所得的俸祿,卻往往用來,厚施親友故舊和從征的將士。
寇恂崇尚,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常常將自己的賞賜,分給自己的部屬士大夫,並誠懇親切地對自己的屬下說道:
“諸君:
我是靠士大夫的美好名聲,陛下的信任和寵愛,大家齊心協力的幫助和輔佐,才達到如今的高位的。
我怎麽可以,自以為功,忘記諸君的貢獻,獨享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呢?”
部屬分享賞賜,心裏十分感激,願效死命。
寇恂長期治理地方,治民有方,威望素著,常常屈己為國,非常顧全大局。
當時,無論是劉秀本人、朝廷同僚士大夫,還是屬下的官吏百姓,無不景仰,寇恂的胸襟開闊,大公無私。
官吏百姓士大夫們,都一致認為,寇恂有長者之風,具有宰相的器度胸懷和才能。
無奈好人命不長,同征西大將軍馮異一樣,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也死得很早,沒有能夠,成為漢朝廷宰相。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執金吾、雍奴侯寇恂,因病去世,諡號雍奴“威侯”。
7
征南大將軍、舞陽侯岑彭,居於第六位。
舞陽侯岑彭,文韜武略俱備,善於以仁義為號召,收複人心,能夠獨當一麵,建立赫赫功勳。
自從歸降大司徒劉縯帳下以後,岑彭就對劉縯、劉秀諸兄弟,敬佩不已,跟隨劉縯、劉秀諸兄弟,建立了不少功勞。
舞陽侯岑彭,一生的貢獻頗多,主要的就是和平收複東都洛陽和率軍討伐成家帝國。
討伐西蜀的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之時,征南大將軍岑彭,首破荊門,長驅武陽,持軍整齊,秋豪無犯,百姓擁戴。漢軍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歸順。
邛穀王任貴,聞聽征南大將軍岑彭的仁義和威望信用,遣使從數千裏外,歸降漢朝廷。
邛穀王任貴的使者,到達漢朝廷東都洛陽之時,征南大將軍岑彭,已在軍營,被成家帝國刺客刺死。
劉秀下旨,把邛穀王任貴,貢獻給朝廷的禮物,統統都賜給了征南大將軍岑彭的家屬,賜岑彭的諡號,為舞陽“壯侯”,其子岑遵,繼承父親岑彭的舞陽侯爵位。
巴蜀之人,哀憐舞陽侯岑彭,多行仁義,不幸遇害,給舞陽侯岑彭,在武陽立廟,歲時祭祀。
舞陽侯岑彭的仁義愛民,大度慈愛,與大司馬吳漢的暴虐成性,殺人如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8
征西大將軍、夏陽侯馮異,居於第七位。
隻因夏陽侯馮異,英年早逝,所以,其才幹學識和功勞貢獻,受到了埋沒,實際上馮異的排位,有嚴重低估的嫌疑。
馮異原來是新莽郡縣官吏,很早就在潁川郡父城縣追隨劉秀,是劉秀最忠心,最能幹,最足智多謀的謀臣和武將,為劉秀的崛起,複興漢室,居功甚偉。
馮異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貢獻,足以與高密侯鄧禹相比,尤其是在劉秀草創,猶豫不決,彷徨不安之時。而其戰功,主要在於驅趕赤眉軍,剪除關中諸豪,收複鎮守關中。
建武十年(公元34年)夏,征西大將軍馮異,與諸將一道,齊攻落門。
落門尚未攻克,馮異突然病發,在軍營中去世,真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秀十分哀痛,賜馮異諡號,夏陽“節侯”。馮異的長子馮彰,嗣位夏陽侯。
征西大將軍馮異,與高密侯鄧禹、征南大將軍岑彭、建義大將軍朱祐、征虜將軍、潁陽侯祭遵、執金吾寇恂等人,是劉秀部下,少有的愛惜民生、而又智勇雙全的佐命虎臣。
征西大將軍馮異,足智多謀,作戰勇敢,常為大軍先驅,衝鋒陷陣,立下殊勳。
征西大將軍馮異,又善用謀略,料敵決勝。與鄧禹一樣,馮異不僅僅能領兵打仗,還常常為劉秀,出謀劃策,製定戰略方針和興邦之策。
馮異不僅治軍嚴明,也非常關心民生疾苦。劉秀中興創業,馮異功勞至巨。
征西大將軍馮異,為人謙退低調,從不居功自傲,號稱“大樹將軍”,終為一代良將。
不幸,征西大將軍馮異,英年早逝,其赫赫光輝,也隨之泯滅,令人十分感歎惋惜。
9
建義大將軍、鬲侯朱祐,居於第八位。
鬲侯朱祐,講究仁義信用,重然諾,愛惜百姓士大夫,是劉秀部下典型的以仁義治軍理民的傑出士大夫代表。
當初,劉秀求學長安之時,朱祐也正好在長安太學學習,學問很好,比劉秀還有名氣,稱之為大師兄。
劉秀常常去拜訪,自己的這個同鄉和師長朱祐,向朱祐請教學問,尊稱朱祐,為“大師兄”。
那時,朱祐在太學之中,學習十分勤苦,學問非常淵博,在太學諸生中,赫赫有名。
朱祐常常與太學諸生,探討學問,甚至親自講解,典籍中的疑難問題,受到了儼然太學博士一般的尊敬和禮遇。
劉秀作為一個破落的貴族子弟,宗室的遠屬旁支,剛到太學,初來乍到,人地生疏。
朱祐雖然早就認識了舂陵劉縯、劉秀諸兄弟,但對劉秀不甚了解,當時並不看好劉秀。
下學以後,朱祐常常拋下劉秀,不理不睬,自顧自地先行回到自己的講舍,為太學諸生,講解典籍中的疑難問題。劉秀對此,很有些耿耿於懷。
後來,劉秀稱帝以後,一次車駕,臨幸朱祐家飲宴。劉秀一邊與眾臣宴樂,一邊大笑著,與朱祐開玩笑說道:
“大師兄啊:
今天,你這個主人家,還能夠像當初一樣,丟下朕,獨自跑去,給別人演講嗎?”
朱祐的表情,稍稍有些尷尬,也跟著哈哈大笑了起來,十分坦然地對劉秀說道:
“陛下早已經龍飛九天,一鳴驚人,非同昔日,今非昔比。臣這個主人,豈敢怠慢呢?”
因為早年,對劉秀有舊恩,而其本身,學問修養也很高,而又多行仁義,善於治民,貢獻頗大的緣故,朱祐受到了劉秀的敬重和推崇,數蒙劉秀的賞賜。
建武二十四年(48年),鬲侯朱祐病卒。
其時,朱祐的嫡長子早逝。劉秀下旨,額外開恩,由朱祐的庶長子朱商,繼承了父親朱祐的鬲侯爵位。
10
征虜將軍、潁陽侯祭遵,居於第九位。
祭遵早年,擔任大司馬劉秀部下的刺奸大將軍,負責整頓軍法,約束部眾。
祭遵竭誠奉公,盡忠為國,秉公之法,不畏權勢,整肅軍紀,深得劉秀的讚譽和信任。
祭遵一生,戎馬倥傯,可謂縱橫南北,屢立殊勳。
祭遵北平漁陽,西拒隴蜀;先登坻上,謀取略陽。其時,漢軍敗績,眾兵皆退,祭遵獨自堅守。
祭遵帶兵有方,善於製禦士心,不越法度,而且秋毫無犯,以愛護百姓,禮敬士大夫見長。駐軍之時,所在地方的官吏百姓,不知有軍隊駐紮。
建武九年(33年),征虜將軍祭遵病,最終死於征討隗囂的軍中。
劉秀聞訊,十分悲痛。至葬,劉秀車駕複臨,贈以將軍、侯爵印綬,朱輪容車,介士軍陳,為祭遵送葬,賜祭遵諡號,叫做潁陽“成侯”。
祭遵喪禮成,劉秀複親以太牢祭祀,如漢宣帝臨霍光故事,並下詔大長秋、謁者、河南尹,護喪事,死極尊榮。
11
驃騎大將軍、櫟陽侯景丹,居於第十位。
驃騎大將軍景丹,在大破五校等部流民軍中,顯示出了他的傑出的軍事才能,一戰成名。
驃騎大將軍景丹,連年征戰,不肯休息,致使身體很差,但景丹不下火線,依然堅持征戰,一心一意,為國家效力。
建武二年(26年),弘農郡盜賊蘇況,在弘農郡作亂,侵害官府百姓。
而驃騎大將軍景丹,卓有威信,民心歸附。
於是,驃騎大將軍景丹,奉劉秀之命,帶病作戰,鎮撫地方,最終,病死於軍中,為複興漢室,鞠躬盡瘁。
驃騎大將軍景丹的兒子景尚,繼承了父親景丹的爵位櫟陽侯,後徙封為,餘吾侯。
12
虎牙大將軍、安平侯蓋延,居於第十一位。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虎牙大將軍蓋延,與中郎將來歙一道,進攻西州上將軍隗囂駐守的河池,未克,因病而還。
不久,蓋延擔任左馮翊郡太守,所擔任的虎牙大將軍一職,依然保持。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劉秀增封虎牙大將軍蓋延的封邑,達到了定食一萬戶之多。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虎牙大將軍蓋延,薨於左馮翊郡太守位上,兒子蓋扶,繼承父親蓋延,安平侯的爵位。
13
衛尉、安成侯銚期,居於第十二位。
安成侯銚期,高大魁梧,威風凜凜,同馮異等人一樣,是最先在潁川郡一帶,追隨劉秀創業的著名部將之一,開始主要是護衛在劉秀身邊,保護劉秀為主,很少獨當一麵。
實際上,銚期文武雙全,尤其善於治理地方。建武五年(公元29年),魏郡發生叛亂,劉秀調銚期,任職魏郡太守,鎮守河北著名大郡魏郡。
銚期沒有辜負劉秀信任。在銚期的治理下,魏郡局勢,很快就基本穩定下來,劉秀非常讚賞。
不久,劉秀也駕臨魏郡,見魏郡安定,就調銚期回朝廷,擔任太中大夫之職。銚期遂跟隨劉秀,重新回到了東京洛陽任職。
後來,劉秀又調升太中大夫銚期,擔任管轄宮廷禁衛軍的衛尉卿一職。
銚期重於信義,自為將領,有所降下,未嚐虜掠,其在朝廷,也憂國愛主,其有不得於心,必犯顏諫諍。
建武十年(公元34年),衛尉銚期病故,劉秀親臨銚期家裏,為銚期治喪,賜銚期諡號,為安成“忠侯”。
14
東郡太守、東光侯耿純,居於第十三位。
耿純是河北著名的豪族大姓,仕宦之家出生,久聞劉縯、劉秀諸舂陵兄弟的美名。
聞聽大司馬劉秀,撫巡河北,耿純遂率領自己的宗族部屬,追隨劉秀,不改初心。
在配合征伐各地,以及後來,平定真定王劉楊兄弟,意圖反叛的圖謀,耿純出力很多,貢獻很大。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劉秀改封耿純,為東光侯。
建武八年(公元32年),東郡、濟陰郡一帶,爆發民變。劉秀下旨,派耿純前往,安撫鎮壓。
由於耿純素有威望,耿純一到,流民軍就迅速歸順消散,很快平定了東郡動亂,劉秀遂任命耿純,為東郡太守。
耿純在東郡太守任上數年,深得東郡民心,東郡官吏白姓,無不心悅誠服。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耿純病逝於東郡太守任上,諡號東光“成侯”,其子耿阜嗣侯。
15
捕虜將軍、揚虛侯馬武,居於第十四位。
揚虛侯馬武,最早出身於綠林軍,是綠林三部大首領王匡、王鳳兄弟部屬的新市兵將領。
邯鄲劉子輿崛起河北,振威將軍馬武,與尚書令謝躬等玄漢將領一道,共攻劉子輿。劉秀一見馬武,十分欣賞,欲說服馬武,歸順自己,沒有成功。
蕭王劉秀,在河北射犬攻滅玄漢朝廷的尚書令謝躬之後,馬武見大禍臨頭,立即單騎前往劉秀射犬營地,歸順了劉秀。
揚虛侯馬武,是劉秀部下的中興二十八將中,最後一個去世的大功臣。
劉莊畫像之時的永平三年(公元60年),揚虛侯馬武,依然健在,是雲台二十八將之中,唯一一個,見到自己尊容,被畫於功臣閣的劉秀宿將。
永平四年(公元61年),揚虛侯馬武去世。兒子馬檀,嗣位揚虛侯。
16
中山郡太守、全椒侯馬成,居於第十五位。
全椒侯馬成,守成持重,善於治理地方,防守城池,是東漢王朝著名的戍邊將領。
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馬成奉命,在北方常山郡、中山郡一帶屯田,鎮守北邊。
後來,馬成又代驃騎大將軍杜茂戍邊。馬成上任守邊以後,立即開始,整治邊防。
自西河至渭橋,由河上至安邑,從太原到井陘,從中山郡到鄴郡,馬成皆建造堅固的工事,修築烽火台,並每十裏,設一守望。
馬成戍邊視事六年,保障了漢朝廷邊塞的安寧。
劉秀認為馬成,守邊有功,勤勞功高,而北方寒冷,環境惡劣,征還京師任職。
那時,邊民上書朝廷,請示讓馬成,回到原來的防地駐守,劉秀同意。
於是,馬成奉命,複回屯田守邊。直到北方太平無事,馬成才重新調回,任中山郡太守。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定封馬成,為全椒侯,回居自己的封地。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全椒侯馬成去世。馬成的兒子馬衛,嗣位全椒侯。
馬衛卒,馬衛的兒子馬香,嗣位全椒侯,後來,馬香徙封為棘陵侯。
17
河南尹、阜成侯王梁,居於第十六位。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王梁奉命,轉擊五校流民,追至信都、趙國,擊破五校流民軍,悉平諸屯聚。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冬季,劉秀遣使者持節,拜王梁,為前將軍。
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前將軍王梁,擊肥城、文陽,攻拔城池。
不久,前將軍王梁,與驃騎大將軍杜茂一道,擊佼韁、蘇茂,於楚、沛間,拔大梁、齧桑等城池。
而捕虜將軍馬武、偏將軍王霸等,亦分道並進,一年餘時間,各地悉平定。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前將軍王梁,跟從皇帝劉秀,救桃城,破叛將龐萌等。
此次作戰,前將軍王梁的戰鬥,尤其給力。劉秀下旨,拜王梁為山陽郡太守,鎮撫新附的將士,將兵如故。
數月以後,前將軍王梁,繼歐陽歙之後,擔任河南尹。河南尹王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陽城下,東連鞏川。
由於設計施工上,存在失誤,渠成而水不流。建武七年(公元31年),有司大臣彈劾,河南尹王梁,穿渠引水,出現失誤,以致勞民傷財,枉費民力。
河南尹王梁,心裏慚懼不安,於是向劉秀上書,乞辭職,骸骨歸家。
幸好,劉秀十分了解,穿渠的實際情況,知道河南尹王梁,秉公執法,實際上是遭到了東都洛陽達官貴人的嫉恨,並不認為王梁辦事無能,諒解了王梁的失誤,乃下詔,安慰王梁道:
“從前,王梁將兵,征伐叛逆,眾人稱賢,故擢升王梁,到京師任職。
王梁建議開渠,為人興利,費力甚多,迄無成功。百姓怨憤,談者喧嘩。雖蒙朝廷的寬宥,猶執謙退。
君子有成人之美。王梁的功過,足以相抵。茲改命王梁,為濟南郡太守。”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劉秀下旨,增加王梁的封邑,定封王梁為阜成侯。
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阜成侯王梁,卒於濟南郡太守任上。兒子王禹,嗣位阜成侯。
18
琅琊郡太守、祝阿侯陳俊,居於第十七位。
祝阿侯陳俊,與賈複,都有雄才大略,而且誌向遠大,以前皆是漢中王劉嘉的屬下官吏。
漢中王劉嘉,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於是推薦陳俊與賈複二人,前去投奔大司馬劉秀。
於是,陳俊與賈複一道,前往河北,投奔大司馬劉秀,成為了劉秀的親信部屬。
建武五年(公元29年)時,陳俊與建威大將軍耿弇一道,領軍共破齊王張步,立下卓越功勳。
其時,琅琊郡未平,劉秀乃徙陳俊,為琅琊郡太守,領將軍如故。
齊地百姓,素聞陳俊的美名。琅琊郡太守陳俊,率軍入界,盜賊皆解散歸農。
琅琊郡太守陳俊,將兵擊董憲於贛榆,進破朐賊孫陽,皆平定了他們。
建武八年(公元32年),齊王張步兄弟,再次反叛漢朝廷,逃歸琅琊郡,妄圖東山再起。
琅琊郡郡太守陳俊率軍,追討張步兄弟,斬殺了他們。劉秀讚美琅琊郡太守陳俊的功勞,詔琅琊郡太守陳俊,得專征青州、徐州。
陳俊撫貧弱,表有義,檢製軍吏,不得與郡縣相幹。州郡官吏百姓,都讚美歌頌他。
琅琊郡太守陳俊,數次上書劉秀,自請率軍,願奮擊隴、蜀,建立功勳。
劉秀下詔,回答琅琊郡太守陳俊說道:
“東州新平,大將軍之功啊!負海猾夏,盜賊之處。國家以為重憂,且勉將軍鎮撫之。”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劉秀下旨,增加琅琊郡太守陳俊的封邑,定封陳俊為祝阿侯。
第二年,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征琅琊郡太守陳俊入朝,為奉朝請。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祝阿侯陳俊卒。兒子陳浮,嗣位祝阿侯,後徙封為薪春侯。
19
驃騎大將軍、參蘧侯杜茂,居於第十八位。參蘧侯杜茂,與全椒侯馬成一樣,都擅長守衛邊塞城池。
建武七年(公元31年),劉秀詔驃騎大將軍杜茂,率兵向北,屯田晉陽、廣武一帶,以防備匈奴汗國軍隊的入侵。
建武九年(公元33年),驃騎大將軍杜茂,與雁門太守郭涼一道,在繁畤擊敗了盧芳的部將尹由。
盧芳的部將賈覽,率匈奴騎兵萬餘人,前來救援尹由。杜茂與賈覽交戰,敵強我弱,漢軍失敗,杜茂率軍,入據樓煩城堅守。
當時,盧芳占據高柳,與匈奴汗國連兵,經常入侵邊境,劉秀深以為患。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劉秀遣謁者段忠,將諸郡大權,交給杜茂,命令杜茂,全力以赴,鎮守北邊郡縣。
杜茂於是令邊疆士兵,築亭候,修烽火。他又將金帛繒絮,供給軍士,並賜邊民,使其冠蓋相望。
杜茂還建屯田,運用驢車轉運等,使邊塞農業,得到了很大的恢複。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劉秀下旨,增封杜茂食邑,更封為修侯。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杜茂坐斷兵馬稟縑,而使軍吏殺人之罪,被朝廷免官,減少封邑,定封為參蘧鄉侯。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參蘧鄉侯杜茂病逝,歸葬故裏(今文渠鄉孔樓村小龍廟組)。
參蘧鄉侯杜茂的兒子杜元,嗣位參蘧鄉侯杜茂。
20
積弩將軍、昆陽侯傅俊,居於第十九位。
最初,傅俊在新莽時任小吏,擔任新莽的襄城縣令屬下的一個小小亭長。
傅俊身在官場,對新莽朝廷的黑暗和腐敗,體會得十分深刻,早就已經知道,王莽的統治,難以長久。
太常偏將軍劉秀,率部平定郡縣,經過襄城縣之時,傅俊就起兵,追隨劉秀,被劉秀委以,校尉之職。
那時,忠於王莽的襄城縣官吏,以“投敵之罪”,殺害了傅俊的母親、弟弟和傅氏家族親族多人。
校尉傅俊,為報滅族之仇,跟隨太常偏將軍劉秀一道,參加了昆陽大戰。
在昆陽大戰之中,傅俊奮勇殺敵,與鄧晨、鄧奉叔侄一道,大破王莽部下的大司徒王尋的軍隊,因戰功赫赫,升任偏將軍。
司隸校尉劉秀,北進東都洛陽之時,命偏將軍傅俊,獨率一軍,擊破洛陽以東的京、密二城。
司隸校尉劉秀,嘉獎偏將軍傅俊的戰功,特準傅俊,回歸襄城故裏,去殯葬自己,被新莽官府殘害的親屬。
更始帝元年(公元23年),大司馬劉秀,奉旨撫巡河北。
正在家鄉襄城縣殯葬被害親人的偏將軍傅俊,聞聽大司馬劉秀,撫巡河北的消息,急忙迫不及待地帶領,傅氏家族親屬賓客十餘人,從襄城起身,日夜兼程,追趕劉秀。
一直趕至邯鄲,偏將軍傅俊一行十餘人,才終於追上了大司馬劉秀的隊伍。
劉秀被偏將軍傅俊,千裏迢迢,追趕自己的忠心所深深感動。
於是,劉秀下令,把自己身邊,一直帶著,一向由自己,親自指揮的最精銳,最嫡係的潁川郡將士兩百人,統統交給了偏將軍傅俊去統率指揮。
每戰,偏將軍傅俊,所部潁川兵,常為諸軍先鋒,奮勇衝鋒陷陣,屢建奇功。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即皇帝位,組建中央朝廷,傅俊開始出任侍中,一直侍從在劉秀左右,出入宮廷,參與朝廷機密,很受信任。
建武元年(公元25年)那年,侍中傅俊,作為劉秀最最親近信任的使者,帶領以潁川兵為班底的侍從將士,前往南陽郡新野縣等地,將劉秀的大姐劉黃、小妹劉伯姬等姐妹,以及妻子陰麗華等南陽郡親人接到東都洛陽。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劉秀大封功臣,以傅俊立下首功發跡的昆陽,定封傅俊,為昆陽侯。
次年,建武三年(公元27年)年,劉秀又下旨,拜傅俊,為積弩將軍。
積弩將軍傅俊,與征南大將岑彭一道,率軍出征南方,擊破了荊襄地方的割據勢力秦豐等,然後揮師江東,平定了揚州等地,成為了東漢的開國元勳。
建武七年(公元31年),積弩將軍傅俊,因病英年早逝,諡號昆陽“威侯”。
積弩將軍傅俊的兒子傅昌,嗣位昆陽侯,後改封為蕪湖侯。
21
左曹、合肥侯堅鐔,居於第二十位。
起初,堅鐔為郡縣的小官吏。大司馬劉秀,征討河北,有人推薦堅鐔,因而得到劉秀的召見和任用。
劉秀認為,堅鐔很有才幹和能力,署任大司馬主簿一職,與馮異一道,協助大司馬,處理政務、軍務。
不久,堅鐔被拜為偏將軍,跟從平定河北,派軍擊破了大槍等流民於盧奴。
劉秀即位,拜堅鐔,為揚化將軍,封隱強侯。
揚化將軍堅鐔,與漢軍諸將,攻打東都洛陽之時,玄漢左大司馬朱鮪部下的別將,守衛洛陽東城門,願為漢軍的內應。
玄漢別將,私約揚化將軍堅鐔,早晨打開了東都洛陽的上東門,歸降漢軍。
揚化將軍堅鐔與建義大將軍朱祐,乘早晨殺入城中,與玄漢左大司馬朱鮪,大戰於武庫下,殺傷玄漢守軍甚眾,至旦食乃罷。
玄漢左大司馬朱鮪,見戰事不利,因此最終在岑彭的說服下,決定放棄抵抗,歸降劉秀。
不久,揚化將軍堅鐔,又率軍別擊內黃,平定了內黃等地。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揚化將軍堅鐔,與右將軍萬脩,撫巡南陽郡諸縣。
而堵鄉人董,在南陽郡郡城宛城,反叛劉秀,俘獲劉秀任命的南陽郡太守劉驎。
揚化將軍堅鐔,乃與右將軍萬脩一道,引軍趕赴宛城,參與朝廷的平叛。
揚化將軍堅鐔,選拔敢死之士,夜自登城,斬關而入,董遂棄宛城,走還老巢堵鄉。
後來,破虜將軍鄧奉,被大司馬吳漢逼反,在新野率軍,攻破了大司馬吳漢的軍隊。
當時,右將軍萬脩病卒。
揚化將軍堅鐔,遂率領一支孤軍,與破虜將軍鄧奉作戰,南拒鄧奉,北當董,兩路叛軍。
一年之間,道路隔塞,朝廷糧饋不至,揚化將軍堅鐔,食蔬菜草根,與士卒共勞苦,堅守危城。
每當情況緊急,揚化將軍堅鐔,就先當矢石,身被三創,最終以此,保全了他的部眾。
等到劉秀率軍,親征南陽郡,擊破董、鄧奉軍以後,非常讚賞堅鐔堅守城池的功勞。
劉秀下旨,任命揚化將軍堅鐔,為左曹。堅鐔常隨從劉秀左右,一同征伐。
建武六年(公元20年),朝廷定封揚化將軍堅鐔,為合肥候。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40年),揚化將軍堅鐔卒。兒子堅鴻,嗣位合肥候。
22
上穀郡太守、淮陽侯王霸,居於第二十一位。
淮陽侯王霸,以守城見長,是與馮異一樣,最早在潁川郡一帶,追隨劉秀的忠實部將之一。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劉秀下旨,改封王霸,為向侯,增加封邑戶數。
當時,盧芳和匈奴汗國、烏桓部落聯手,不斷在北方邊塞滋事,邊疆寇盜連連,邊郡官吏百姓,大為所苦。
劉秀命令向侯王霸,率領六千多弛刑徒,與大將軍杜茂一道,駐守北方要塞防守。
向侯王霸,修治飛狐道,堆石布土,築起亭障,從代城(今河北蔚縣東)一直,延伸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全長三百多裏路。
向侯王霸,守衛北方邊塞,屢屢與匈奴汗國、烏桓部落軍隊作戰,非常了解邊疆的事務。
於是,王霸數次上書,提出應與匈奴汗國和親交好,還曾提出,可以從溫水,漕運糧食,以節省陸地轉輸之勞。
向侯王霸所做的這些實事求是的建議,都先後被漢朝廷采納實行。
王霸以上穀郡太守身份,鎮守上穀郡,一共有二十多年之久。
後來,南匈奴汗國單於、烏桓部落,先後歸降漢王朝,北部邊疆,漸漸無事。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朝廷下旨,定封王霸,為淮陽侯。
永平二年(公元59年),淮陽侯王霸因病,免去了上穀郡太守之職。
幾月後,王霸去世,其子王符,嗣位淮陽侯。
23
信都郡太守、阿陵侯任光,居於第二十二位。
信都郡太守、阿陵侯任光,與和成郡太守邳彤,是最早死心塌地地擁戴劉秀的兩個太守級別官吏。信都郡與和成郡,也是劉秀最早的兩個,比較可靠的根據地。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劉秀更封信都郡太守任光,為阿陵侯,食邑萬戶。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征信都郡太守任光,詣京師任職,擔任奉朝請。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冬季,阿陵侯任光卒。其兒子任隗,嗣位阿陵侯。
24
豫章郡太守、中水侯李忠,居於第二十三位。
李忠的父親,曾經是高密郡的都尉。在元始年間,李忠以父蔭,被朝廷任為郎官。
其時,郎署中共有郎官數十人,而李忠與眾不同,獨以好禮而修整,而著稱於世。
王莽篡位之後,李忠擔任新博屬長,郡中官吏百姓,都很尊敬和信任他。
更始帝稱帝以後,派遣使者行巡郡國,看重李忠的才幹,即拜李忠,為信都郡都尉。
後來,大司馬劉秀,撫巡河北,李忠遂與信都郡太守任光一道,歸順了大司馬劉秀。
那時,劉秀正窮途末路,前途未卜,見信都郡都尉李忠與信都郡太守任光等人擁戴,大喜,遂任命信都郡都尉李忠,為右大將軍,封武固侯。當時,劉秀解下自己所佩的綬帶,親手送給了信都郡都尉李忠。
信都郡都尉李忠率軍,跟從劉秀,攻下了屬縣。
其時,劉秀的部將,搶掠成性,習以為常,以維持大軍的軍需給養供應。
至苦陘之時,劉秀召集部下諸將,問各部所搶劫的財物究竟如何,唯獨信都郡都尉李忠所部,獨無所掠。
劉秀正欲整頓軍紀,收服人心,遂對諸將說道:
“諸君:
本司馬欲特別賞賜右大將軍,以表彰右大將軍嚴肅軍紀、不肆意擄掠百姓的義行。
諸卿心裏,難道就沒有一絲愧意嗎?”
劉秀即以自己所乘的大驪馬,及繡被衣物,統統賜給了右大將軍李忠。
不久,漢軍進圍巨鹿郡,久久未能夠攻下。趙漢皇帝劉子輿,秘密遣將,反攻信都郡。信都郡大姓馬寵等作為劉子輿的內應,開城歸降趙漢皇帝。
馬寵抓獲了太守宗廣及李忠的母親、妻子、兒女等,而令親屬,招呼李忠,要李忠歸順劉子輿。
馬寵的弟弟,跟從李忠為校尉。李忠即時召見馬寵的弟弟,責備他們兄弟,背恩反城,因此格殺了馬寵的弟弟。
諸將對李忠的做法,十分驚異,皆不解地說服李忠道:
“右大將軍大人:
你的家屬,皆在馬寵的手中,誅殺馬寵的弟弟,是不是做得太過火了呢!”
李忠大義凜然地說道:
“若縱賊不誅,則是對漢室心懷二心啊!”
後來,漢軍取勝,劉秀聞聽了右大將軍李忠的行為,對李忠的舉動,十分讚美,就對李忠說道:
“愛卿:
如今吾兵已成功,將軍可歸家去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幫助救助家屬的人,賜錢千萬,來從本司馬這裏領取。”
李忠感激劉秀道:
“蒙明公的大恩,思得效命,誠不敢內顧宗親。”
劉秀乃使任光,率領兵將,去援救信都郡。
任光部下將士,皆是本地人,隊伍在道路上,紛紛潰散,投降了劉子輿,任光無功而還。
會更始帝遣尚書令謝躬,振武將軍馬武等將領,支援大司馬劉秀,攻破了信都郡,李忠的家屬,才得以保全。
因此,劉秀使李忠率軍,還信都郡,行太守事,收郡中大姓依附邯鄲劉子輿者,誅殺了數百人,才終於穩定了信都郡。
等到任光歸郡,繼續擔任信都郡太守職位,李忠乃還,複為信都郡都尉。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朝廷更封李忠,為中水侯,食邑三千戶。
其年,征拜李忠,為五官中郎將,從劉秀一道,討伐叛將龐萌、董憲等。
建武六年(公元30年),遷李忠,為丹陽郡太守。
是時,海內新定,南方海濱,江淮各地,豪傑多擁兵據土,獨霸一方。
李忠到丹陽郡就任以後,招懷降附。其不服者,悉誅滅他們,旬月,丹陽郡皆平。
李忠以丹陽越俗不好學,嫁娶禮儀,不同於中國。於是,丹陽郡太守李忠,在丹陽郡修建學校,教習禮容,春秋鄉飲,選用明經,郡中向慕之。
丹陽郡的墾田增多,三年間,流民成為丹陽郡的正式居民的,有五萬餘口。
建武十四年(公元39年),三公奏丹陽郡太守李忠的政績,為天下第一,遷豫章郡太守。
不久,李忠因病去官,征李忠,詣京師任職。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中水侯李忠卒。兒子李威,嗣位中水侯。
25
右將軍、槐裏侯萬修(即萬脩),居於第二十四位。
萬修跟任光、李忠等,皆是信都郡同事。後來連同信都郡一道,歸順了大司馬劉秀。
更始年間(公元23~25年),槐裏侯萬修,任信都縣令,迎接大司馬劉秀,被劉秀拜為偏將軍,一道平河北。
建武二年(公元26年),萬修因功,封槐裏侯。
後來,右將軍、槐裏侯萬修與揚化將軍堅鐔一道,率軍攻擊南陽叛軍鄧奉、董等。
在戰爭中,萬修病死軍中。兒子萬普,嗣位槐裏侯,後徙封泫氏侯。
26
太常、靈壽侯邳彤(又作邳肜),居於第二十五位。
邳彤,字偉君,信都郡人。邳彤的父親邳吉,為遼西郡太守。邳彤最初,為王莽的和成郡卒正(太守)。
大司馬劉秀,徇河北,至下曲陽,留止數日,邳彤舉城降,複以為和成郡太守。
大司馬劉秀,北至薊城,會劉子輿兵起。
劉子輿派遣其將徇地,所到郡縣,莫不奉迎,隻有和成郡、信都郡,為漢堅守不下。
邳彤聞大司馬劉秀,從薊城還,失去軍隊,欲至信都郡,乃先使五官掾張萬、督郵尹綏,選精騎二千餘匹,緣路迎接大司馬劉秀前來信都,劉秀正走投無路,見天無絕人之路,不由得大喜。
不久,劉秀來到信都,與邳彤相會。劉秀雖得和成、信都二郡之助,而兵眾未合,部下議者多言,希望借信都郡兵自送,西還長安。
在廷會時,和成郡太守邳彤,堅決反對退卻逃跑。劉秀認為,邳彤說的很對,遂打消了還意。
劉秀即日,拜邳彤,為後大將軍,領和成郡太守如故,使將兵居前。
大軍開到堂陽縣,堂陽已反叛劉秀,歸屬了劉子輿。
和成郡太守邳彤,使五官掾張萬、督郵尹綏,先曉諭吏民,劉秀率軍夜至,堂陽即開門,出迎漢軍,重新歸降。
邳彤後來引兵,擊破白奢賊,於中山郡。自此以後,邳彤常從劉秀一道,征戰各地。
後來,信都郡複反,歸降劉子輿。
劉子輿所置信都王馬寵,捕係邳彤的父弟及妻子,使為手書,呼邳彤歸順說:
“降者封爵,不降族滅。”
邳彤涕泣回報說道:
“事君者不得顧家。邳彤親屬,所以至今得安於信都者,劉公之恩啊!
司馬公方爭國事,邳彤不得複念私事啊!”
恰好更始帝所遣將領,攻拔了信都郡,劉子輿的軍隊敗走,邳彤的家屬,才得以幸免。
及拔邯鄲,劉秀乃封邳彤,為武義侯。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更封邳彤,為靈壽侯,行大司空事。
劉秀入洛陽,拜邳彤為太常,月餘,轉任少府。
不久,邳彤免職,複為左曹侍中,常從劉秀一道,征伐各地。
建武六年(公元30年),邳彤回到了自己的封國就國。
不久,邳彤卒,兒子邳湯,嗣位靈壽侯。建武九年(公元33年),徙封邳湯,為樂陵侯。
27
驍騎將軍、昌成侯劉植,居於第二十六位。
劉植,字伯先,钜鹿郡昌城(今河北巨鹿)人,是真定王劉楊的宗室兄弟。
劉子輿起兵之時,劉植作為钜鹿郡地方豪強大族,在亂世中占據昌城,擁兵自保,後歸大司馬劉秀,為驍騎將軍。
劉植曾經親自前去,說服真定王劉楊,與劉秀聯合,為劉秀和劉楊牽線,搞定了劉秀與郭聖通的聯姻,為劉秀立足河北,建立了卓越的功勞。
劉植跟從劉秀,平定河北,封昌城侯。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劉植在平定密縣的殘餘亂兵之時,戰死沙場。
為了表示對劉植擁戴的感激,以及對劉植功勞的肯定,劉秀對劉植在世的幾個兄弟,都給予了很高的待遇,先後對他們加官任爵。
在雲台二十八將之中,昌城侯劉植,是死得最早的一個將領。
28
城門校尉、朗陵侯臧宮,居於第二十七位。
臧宮字君翁,潁川郡郟(今屬河南)縣人,也是最早在潁川郡,跟隨劉秀的部屬之一。
年輕時,臧宮曾任縣中亭長、遊徼等職。後來,臧宮率領賓客參加下江兵,任校尉,有機會追隨劉秀征戰,諸將都誇臧宮勇敢。
劉秀見臧宮話語不多,做事勤勉,也很器重他,把他收納為親信。
劉秀進兵河北,任命臧宮為偏將軍,屢次衝鋒陷陣,立下大功。劉秀即位後,任命臧宮為侍中,騎都尉。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又封臧宮為成安侯。
建武三年(公元27年),臧宮率領突騎(指精銳驍勇的騎兵)和征虜將軍祭遵一道,擊降了更始帝部下的將領左防、韋顏等人。
建武五年(公元29年),臧宮率兵徇江夏,攻克代鄉、鍾武、竹裏,劉秀派太中大夫持節,任命臧宮,為輔威將軍。
建武七年(31年),改封臧宮期思侯,進軍平定梁郡、濟陰郡。
後來,臧宮跟隨征南大將軍岑彭,大司馬吳漢等將領,攻滅了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功勳卓著。
臧宮常說:“有德之君,以樂樂民。無德之君,以樂樂身。”由此可見,臧宮的見識。
永元元年(公元58年),城門校尉臧宮去世,諡朗陵“湣侯”,其子臧信,嗣位朗陵侯。
29
驃騎將軍、慎侯劉隆,居於第二十八位。
劉隆是南陽郡安眾侯劉崇的宗室子弟,是安成侯劉禮的兒子,與劉縯、劉秀諸兄弟的舂陵侯家族,同出於長沙王劉發。
王莽居攝年間,劉隆的父親安成侯劉禮,與劉禮的大哥安眾侯劉崇一道,起兵誅莽,事泄,反被滅族。
當時,安成侯劉禮的兒子劉隆,年紀還未到七歲。最終,劉隆幸免於難,劫後餘生。
新莽末年,漢軍興起,劉隆前去投奔了更始帝,被更始帝拜為騎都尉。
後來,劉隆追隨大司馬劉秀一道,南征北戰,功勳卓著,被封亢父侯,拜誅虜將軍,率軍討平了李憲等。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劉隆任南郡太守。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更封為竟陵侯。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南郡太守劉隆以度田不實之罪,免去南郡太守職位,罷黜為庶人。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劉隆戴罪立功,隨伏波將軍馬援一道,平定了交址二征,俘獲征貳,封長平侯。
不久,劉隆以驃騎將軍,代吳漢行大司馬事。後來,劉隆封還印綬,以列侯奉朝請。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劉隆定封慎侯。不久,劉隆卒,諡“靖侯”,兒子劉安,嗣位慎侯。
30
稍後,為了表彰,功臣宿將們對興複漢室,立下的千秋功績,激勵後人。
劉莊又下旨,增補了王常、李通、竇融、卓茂等四位功臣的畫像,進入南宮的雲台之上,共計三十二人。
俗稱的“雲台二十八將”,主要就是指前麵所講的二十八位功臣宿將。
31
綠林豪傑出生的王常,早年就與劉縯、劉秀諸兄弟十分投契。
當初,建武二年(公元26年)夏天,鄧王王常,攜自己的妻子兒女,到東都洛陽,歸順漢朝廷,劉秀見王常來歸,十分欣喜。
劉秀十分激動,大宴群臣,當著群臣之麵,高興地回憶,與王常結交的往事,感慨萬千地對王常說道:
“顏卿啊:
每當回憶起當初,我們共患難,同殺敵的日子,朕的心情,就十分激動,一直難以忘懷。”
王常也感歎道:
“陛下:
當初咱們君臣,相交於宜秋,會戰於昆陽(今河南葉縣),賴皇帝神武,君臣同心,得以成就大業。”
劉秀立即下旨,拜王常為左曹,封王常為山桑候、漢忠將軍。
建武五年(公元29年)秋,漢忠將軍王常,率兵北擊河問(今冀獻縣)、漁陽(今冀密雲縣)之後,攻占了湖陵(今魯魚台),與劉秀會師於任城(今魯濟寧)。
而後,漢忠將軍王常,破蘇茂、龐萌等叛將,平定了下邳等地,消滅了在沛郡作亂的苗虛。
建武六年(公元30年)春,王常還兵洛陽,後屯兵長安,在朝那(今甘平涼西北)擊潰隗囂的部將高峻。
進而,漢忠將軍王常,驅兵保塞,平定諸羌。
建武七年(公元31年),劉秀派專使持璽書,拜漢忠將軍王常,為橫野大將軍。
建武九年(公元33年),橫野大將軍王常,又受命征戰內黃(今豫內黃)、屯兵故安(今冀易縣)。
這位綠林出生,一開始就與劉縯、劉秀兄弟相識,十分投契的豪傑,是綠林三部將領裏,少有的最終得到善終的著名首領。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這位為東漢開國,南征北戰,東拚西殺,立下顯赫戰功的名將,橫野大將軍王常,死於自己的屯所,諡號山桑“節候”。
橫野大將軍王常的兒子王廣,嗣位山桑候。
32
當初,南陽郡宛城的李氏家族諸兄弟,李通、李軼、李鬆、李泛、李寶等豪傑,跟隨舂陵侯家族的劉縯、劉秀諸兄弟,一道首倡舉義,立功甚偉。
更始帝劉玄,被綠林三部首領,王匡、王鳳諸兄弟,擁立為漢帝以後,玄漢王朝下旨,褒獎功臣
參與舉義的李氏家族諸兄弟,紛紛封官任爵,其中長兄李通,被任命為柱國大將軍、輔漢侯。
李通跟從更始帝,到了西京長安以後,被拜為了大將軍,封西平王;
李通的弟弟李軼,則被拜為了舞陰王;李通的堂弟李鬆,封為了司徒司直(副丞相)。
南陽宛城李氏家族的其他幾個兄弟,如李泛,李寶等幾人,也沒有拉下,被封侯進爵,委以重任。
一時間,李氏家族諸兄弟,權傾中外。
更始帝定都西京長安以後,就命令西平王李通,持節還鎮荊州,駐守玄漢王朝的發跡之地。
因為與綠林朱鮪一道設計,殺害大司徒劉縯,李通之弟舞陰王李軼等兄弟,與劉秀家諸兄弟逐漸疏遠,紛紛投靠了更始帝和綠林三部首領王匡、王鳳兄弟。
隻有李通,矢誌不移,與最親密的反莽戰友劉秀,一直非常親近,不離不棄。
後來,李通娶了劉秀的小妹妹劉伯姬為妻,成為了劉秀的妹夫,更是與劉秀更加親近。劉伯姬,就是後來的寧平公主。
後來,玄漢朝廷內訌,綠林三部首領,反叛更始帝,與赤眉軍勾結,與更始帝武力對抗。最終,玄漢朝廷四分五裂,更始帝大勢已去,無力控製全國局勢。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高邑即位,後來占據了東都洛陽定都。
李通得到劉秀召喚,到東都洛陽,去朝見劉秀。劉秀大喜,任命妹夫李通為衛尉,十分信任。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劉秀下旨,封李通為固始侯,拜大司農。
劉秀每次禦駕親征,討伐四方,常令固始侯李通,居守京師洛陽,鎮撫百姓,修建宮室,起造學宮。
建武五年(公元29年)春,李通代王梁,擔任前將軍。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夏,前將軍李通,領破奸將軍侯進、捕虜將軍王霸等十營將士,攻擊漢中的流民軍。
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遣兵,赴救漢中流民軍。前將軍李通等漢將,與公孫述的救兵,大戰於西城,破滅了公孫述的救兵。
凱旋以後,前將軍李通,屯田順陽。
當時,天下略定,前將軍李通,思量欲避榮寵,就聲稱自己有病,上書乞身辭職。
當初,舉義之時,宛城李通家族一家,因為參加舂陵義軍,全家被新莽官府,殺害了六十四人。
劉秀下詔,令公卿群臣,討論李通辭職這件事。
大司徒侯霸等大臣說道:
“陛下:
王莽篡漢,傾亂天下。李通懷伊、呂、蕭、曹之謀,建造大策,扶助神靈,輔成聖德。
李通破家為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義。李通的功德最高,海內所聞。
李通以天下平定,謙讓辭位,著實可親可佩。安不忘危,樂不忘悲,堪稱表率。
臣等以為,宜令李通,居職療疾,以慰功臣。李通欲就諸侯還國,陛下不可聽從。”
劉秀讚揚大司徒侯霸的意見道:
“大司徒大人言之有理。固始侯有功於國,當初艱難之時,依然堅守奇誌,不忘舊主,堪稱忠臣。”
於是,劉秀下詔李通,勉致醫藥,以時視事。其夏,拜李通,為大司空。
李通布衣唱義,助成大業,又以皇妹寧平公主的緣故,特見劉秀的親重。
然而,李通的性情,謙恭低調,常欲規避權勢。
李通素有消渴疾,自為三公(大司空),謝病不視事,連年乞骸骨,再次固辭大司空的職位。劉秀常常優寵李通,令李通以三公之位,歸第養疾,堅決不許辭職。
等了二年,劉秀擔心李通,不能夠視事,恐怕貽誤國事,終於接受了李通辭讓大司空的請求,以特進奉朝請。
不久,有司奏請,封諸皇子。
劉秀感念李通諸兄弟,首創大謀,而李氏家族破滅,即日首先封李通的小兒子李雄,為召陵侯。
李雄,是劉秀的小妹劉伯姬,所生的嫡長子。
劉秀每幸南陽郡,常遣使者,以太牢之禮,前去祭祀李通父親李守的墳塚,表彰李氏家族,在興複漢室過程中,做出的巨大犧牲、貢獻和功績。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固始侯李通卒,賜李通諡號,為固始“恭侯”。
劉秀及皇後陰麗華等皇親國戚,親臨為李通吊喪,送葬。
33
涼州牧竇融,自從歸附劉秀以後,自知不是劉秀的親屬和南陽、河北、潁川郡嫡係舊臣將領,故一直小心謹慎,竭盡忠誠。
竇融歸順劉秀陽以後,多次辭讓自己的爵位,劉秀都不同意,一直留用竇融,擔任三公之職,竇融不敢再提,拒絕任命的請求。
直到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劉秀才下策,免去竇融的大司空官職。
次年,加竇融特進奉朝請。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劉秀令竇融,代陰興行衛尉事,特進如故,又兼領將作大匠。
那時,竇融的弟弟竇友,擔任城門校尉。兄弟兩人,並典朝廷禁兵,威重天下。
竇融內心,十分恐懼擔心,又再次向劉秀要求,辭去衛尉之職。劉秀則屢加賞賜,對竇融的恩寵更深。
到了這時,竇氏家族,一門貴顯,有“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並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於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
永平二年(公元59年)之時,竇融堂兄的兒子竇林,因罪下獄死。
劉莊認為,作為竇氏家族家長的竇融,犯有重大的責任,多次下詔,責讓竇融,並“戒以竇嬰、田蚡禍敗之事”。
竇融惶恐不安,複乞骸骨退休。劉莊下詔,命令竇融,歸第養病。一年以後,竇融交還了衛尉的印綬。
竇融年事已高以後,對自己的家人,漸漸無力約束。而竇氏家族的子孫們,又多在富貴中長大。驕傲、放縱,成為了竇氏家族子弟的習性,作了許多荒唐、蠻橫、違法亂紀之事。
竇融的長子竇穆,是內黃公主(劉強之次女)的夫婿。竇穆依仗竇氏家族的權勢,以及皇帝的寵信,違法亂紀,胡作非為。
因竇氏家族的封地,在安豐,他們居然想讓姻戚們,都占據原來的六安國地盤。
想不到,竇穆竟然敢於假傳陰太後的詔令,令六安侯劉盱,與自己的妻子離婚,轉而讓六安侯劉盱,娶竇穆的女兒為妻子。
六安侯劉盱,懾於竇家權威,不敢拒絕。
永平五年(公元62年),六安侯劉盱正妻的娘家人,心裏不服氣,就上書劉莊,控告了此事。
劉莊認真調查,得知了事情的原委。
劉莊勃然大怒,下旨將竇穆兄弟,全部罷免。凡竇氏家族中作官的,一律帶著家屬,返回他們的原郡。隻準竇融一人,留在京城洛陽。
竇穆等免官以後,家屬受到株連,準備回到故郡。隻把父親竇融一人,孤苦伶仃地留在京師洛陽。
竇融日夜為竇氏家族之事,感到憂愁恐懼,時刻擔心大禍來臨,但自己又沒有好辦法解決。不久,竇融便在憂鬱中,生了重病。
幸好,劉莊見達到了懲戒竇氏家族的目的,念及竇融的功勳,詔諸竇,悉還京師。
竇穆等竇氏家族被貶的家人,當時已經棲棲遑遑地走到了函穀關。
劉莊有詔,又將他們,全部追回。竇氏家族的家人,轉憂為喜,重新回到京師洛陽居住,稍稍收斂了一些。
永平五年(公元62年)十二月,安豐侯竇融逝世,終年七十八歲,諡為“戴侯”。
劉莊下旨,送了竇家很多錢財,幫助竇家,辦理安豐侯竇融的喪事。
劉莊認為,安豐侯竇融的嫡長子竇穆,不能修養自己的高尚品德,而又擁有大量財富,勢必仗勢欺人,違法亂紀,趁機作惡,就常令謁者一人,監護其家。
過了數年,謁者麵奏皇帝,指控竇穆父子,自從失勢以後,幾次口出怨言,抱怨詛咒皇帝。
劉莊遂令竇穆,帶自己的家屬回到原郡。隻有竇穆的嫡長子竇勳,因為是沘陽公主(劉強長女)夫婿的緣故,得以留在京師洛陽。
竇穆回到原籍以後,再被控告,犯有賄賂小吏的罪名,被扶風郡逮捕歸案,與兒子竇宣一道,都死在了平陵縣的監獄之中。
不久,竇穆的嫡長子竇勳,也在東都洛陽犯法被捕,死在了洛陽獄中。
竇穆跟兒子竇勳、竇宣,父子三人,都被捕入獄,統統死在了大牢之中。
又過了很久,劉莊才格外開恩,下詔準許竇融的夫人,和竇融的小孫一人,重新回到京師洛陽的府邸居住。
當初盛極一時的竇氏家族,受到了沉重打擊,從此由盛轉衰。而其中的原因,其實與馬氏家族,當年落難之時,受到竇氏家族的鄙視和落井下石的陷害有關。
34
雲台三十二位功臣中,排行最末的卓茂,實際上是著名的儒家學派大儒,士大夫。
起初,漢末新莽之時,卓茂擔任丞相府掾史,侍奉丞相孔光,很受孔光賞識,孔光稱讚卓茂為長者。
一次,丞相府掾史卓茂,駕著自己的馬車,獨自出行,到丞相府上班。
不巧,正好有一戶人家張福的馬失蹤了。
那叫張福這一戶人家的人,看見卓茂的馬,跟自家的馬,很相像,就口口聲聲地說,卓茂騎的馬,是他們家的。
卓茂非常疑惑,就問張福道:
“張福啊,你的馬丟失好久了?”
張福回答說道:“我的馬,丟失已經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
卓茂擁有這匹馬,已經數年了,心知張福其言必謬,也不跟張福解釋,默默地解下馬,交給張福,自己挽著馬車,準備離開了。
卓茂對自己的馬有些不舍,回頭對張福說道:
“張福啊,如果這不是你的馬,幸至丞相府,來歸還我啊!”
不久,馬的主人張福,終於找回了自己的馬,心裏很是羞愧。張福就親來丞相府,送還了卓茂的馬匹,叩頭道歉而去。
丞相孔光,見了卓茂的舉動,非常欽佩卓茂的修養。卓茂不喜歡與人爭執,居然達到如此地步。
後來,卓茂出京,前去擔任密縣縣令,很有政績官聲,百姓士大夫歡愉。
更始帝劉玄立,急於網羅人才,聞聽密縣縣令卓茂的大名,遂任命卓茂,為侍中祭酒,卓茂遂跟從更始帝一道,至西京長安任職。
到了長安,卓茂見更始帝政亂,心懷憂懼,預感更始帝不能夠長久,於是以自己年老體衰為由,乞骸骨歸家,更始帝批準。
劉秀在河北即位以後,也聽見了卓茂的大名,就下旨訪求卓茂出仕。
卓茂欣然同意,詣河陽,謁見劉秀。劉秀乃下詔,表彰卓茂說道:
“前密縣令卓茂,束身自修,執節淳固,誠能為人所不能為。
夫名冠天下者,當受天下重賞。故武王誅紂,封比幹之墓,表商容之閭。
今以卓茂,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戶,賜幾杖、車馬、衣一襲、絮五百斤。”
不久,劉秀複以卓茂的長子卓戎,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為中郎,給事黃門。
建武四年(公元29年),卓茂薨,賜棺槨塚地,車駕素服,親臨送葬。
卓茂的次子卓崇,嗣位褒德侯,徙封泛鄉侯。後來,泛鄉侯卓崇,官至大司農一職。
35
實際上,劉秀部下的功臣宿將中,伏波將軍馬援和中郎將來歙的功績和貢獻,也非常突出,與雲台二十八將,至少在伯仲之間,甚至可以位列前列。
當初,馬援周遊於西州上將軍隗囂、洛陽漢帝劉秀、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之間,對統一天下,貢獻很大。
馬援精忠報國,戎馬一生,最終馬革裹屍,死在疆場。
隻因為馬援是馬皇後之父,而來歙是劉秀的表哥,皇家親戚的緣故,所以唯獨馬援、來歙兩人,功勳卓著,貢獻很大,卻沒有肖像,位列雲台其中。
當時的漢朝廷大臣將領,王公大臣,都對此頗有異議,曾經提出過質疑。
劉莊笑而不語,沒有立即作答,破解眾臣疑慮。
36
在雲台表彰的大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中,除了這三十二位功臣以外,卻一直沒有立下赫赫功勞的伏波將軍馬援的畫像。
之所以會這樣,除了伏波將軍馬援,是馬皇後之父,屬於皇親國戚以外,其實,還另有其他更加重要的原因。
馬援的元配妻子,早亡無子,隻留有一個大女兒,即馬皇後的異母姐姐馬薑。
馬皇後的這位異母姐姐馬薑,後來嫁給賈複的嫡長子賈武仲,總共生下了四個女兒。
其中賈武仲的大女兒、二女兒賈氏,後來也都被選進了太子劉莊的宮裏。
大女兒賈媛,還給劉莊生下了大兒子劉炟,即後被立為皇太子的劉炟。
馬援後來又娶了藺氏夫人,生下了四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小兒子馬客卿,六歲時便能接待賓客,馬援十分鍾愛他。
後來,馬援遭受太仆梁鬆等人的誣陷,馬家失勢。
馬援的小兒子馬客卿,因為過度悲傷父親的去世,哀歎家庭的悲慘遭遇,也得病而死。
藺夫人悲痛不已,漸漸地患上了老年癡呆病,有時十分清醒,有時又神誌不清。
馬家外麵的事情,都由馬援的侄子馬嚴、兒子馬廖等人,去主持,而家務事,則主要由三個女兒,去負責料理。
當時,馬援的小女兒馬皇後年僅十歲,才智本領,卻遠遠超過了兩位姐姐。
許多算命看相的人都說,馬援的小女兒,將來必定大富大貴,貴不可言。
馬家人,包括藺夫人在內,雖然心頭高興,但怕給家裏惹上,不必要的麻煩,所以都不敢深信。
馬援的侄子馬嚴,因馬嚴的父親早逝,由叔父馬援,養大成人,與馬援情同父子,與馬援一家,關係非常親密。
馬嚴見叔父馬援,受到太仆梁鬆和駙馬都尉竇固等人的誣告,悲傷憤怒極了。
本來,馬嚴已經和竇氏家族的女兒,結了婚。馬嚴見竇家無緣無故,設計陷害馬家,惱怒不止,因此就遷怒自己的妻子竇氏,將竇氏休回了竇家。
由此,馬家與竇家的積怨,就更大了。
那時,馬嚴的幾個堂妹妹,已經分別與梁家、竇家等朝廷權貴之家訂婚了。
梁家、竇家等,見馬援被奪爵,馬家已經敗落,似乎翻身無望,遂暗中決定賴婚,馬嚴心裏,更加憤怒。
後來,馬嚴聽術士說道,自己的堂妹妹,有貴人之相,貴不可言,頓時心念一動。
於是,馬嚴請求嬸母藺夫人,將自己的堂妹妹們,統統送進宮裏,去侍奉太子、諸王。
馬嚴與嬸母藺夫人等馬家親人商議說道:
“叔母夫人:
我們把妹妹們送進宮裏,就是妹妹們不得寵,馬家也不過損失幾個女兒而已;萬一妹妹們,受到了寵幸,那麽我們馬家,就有了翻身的機會。”
藺夫人也認為可取。全家計議已定,一致同意馬嚴這樣做。
當時,劉秀尚在世。
於是,馬嚴親自向劉秀上書,請求將馬援的三個女兒,選入東宮,去侍奉太子劉莊。劉秀同意。
馬麗雖然在三姐妹中,年紀最小,隻有十三歲,卻很善解人意,知道如何去侍候夫君,和奉承自己的婆母陰皇後。
後來,馬皇後長大成人後,變得亭亭玉立,長發飄飄,越加魅力非凡,光彩照人。
劉莊還沒有即位之時,就已經對馬麗,寵愛異常了。等到劉莊登基以後,便冊立馬麗,為貴人。
永平二年(公元59年),劉莊在母親陰麗華的支持下,又下旨立馬麗,為大漢皇後。
當時,雲台繪像,與立後、立太子這些事,都是漢朝廷的大事,幾乎同一時間進行。
驃騎將軍東平王劉蒼,陪同劉莊,一道觀看,雲台功臣宿將的畫像,卻不見功勳赫赫的伏波將軍馬援的畫像,心裏感到十分驚異。
驃騎將軍東平王劉蒼,專門詢問劉莊道:
“陛下:
臣見伏波將軍,勞苦功高,立功甚多,先帝曾經十分賞識他。按照伏波將軍的功勞和貢獻,無論如何,伏波將軍,都應該位列雲台之上的。
為什麽雲台之上,卻沒有伏波將軍的畫像呢?請問陛下,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其中有什麽奧秘嗎?”
劉莊隻是微笑著,看著自己的弟弟驃騎將軍東平王劉蒼,笑而不語,不做回答。
東平王劉蒼,十分聰慧,後來,東平王劉蒼仔細思索一下,頓時恍然大悟,對劉莊說道:
“陛下:
臣弟知道了。原來,陛下一秉大公,大公無私,是要避嫌疑,不願意被人私下議論啊!
陛下的想法,無非是因為,第一,陛下已經考慮到,伏波將軍,是皇後的父親,為了避免,皇親國戚說閑話,惹起非議。
第二,陛下如今,正要糾治違法亂紀的行為,很有必要,限製外戚的勢力,才沒有將伏波將軍,列入其中了啊!”
劉莊莫測高深地笑了笑,看著東平王劉蒼,不置可否。
實際上,驃騎將軍、東平王劉蒼的看法,已經一語中的,猜中了劉莊抑製外戚權貴的心思。
實際上此時此刻,劉莊不僅要麵對國內豪族大姓、皇親國戚等勢力逐漸壯大的挑戰,還要麵對外部四方蠻族勢力壯大的困擾。(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