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談:21世紀-我們如何做家長?

字數:4306   加入書籤

A+A-




                      21世紀的家長是最難當的。

    21世紀,當年獨生子女們又有了子女。

    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開始成為一種全新的社會現象,子女的失敗就是一個乃至幾個家庭的失敗,日益激烈的競爭,迫使家長不僅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學業優秀,以謀求未來的“前途”和發展,更要培養孩子的創造性、藝術特長、社交能力等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競爭。為了全方位地培養孩子,家長們使出渾身解數,恨不得也把自己“鍛造”成為教育、心理、藝術、體育等諸多方麵的專家。

    21世紀的都市,現代而繁華。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大多數剛剛擺脫溫飽困擾的家長來說,生活的質量使得家庭更關注子女的成長。生命的延續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繁衍,家庭的光榮在於能夠實現過去那些不可及的夢想。

    給孩子創造一個優良的教育環境和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已不再是件難事。幾乎每一個家長都會坦承,孩子的花銷已是家庭中的主要消費。家長的急切和無奈傳遞著對教育的關切之情。麵對教育資源的迅速增多,社會變幻的紛繁複雜,家長們麵臨著更多的選擇和困惑。比如很實際的問題,從四五歲開始,就想著如何讓孩子參加名目繁多的興趣班。孩子到了入學年齡要不要擇校?很多城市的家長托門路,也想讓孩子上一個好學校,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至於上學和入學接送,那都不是一個事。初中還未畢業,是上普高還是職高?上哪所高考率好的中學,請家教,搞補習,都成為全家的大事。還有麵對叛逆期的孩子如何進行教育?孩子的“網癮”如何矯治等等,家長們要操心的事太多了。

    由於大多數年輕的父母自己就是在“寵愛”中長大,根本不可能再像我們的父母那樣,雖然文化不高,卻未曾積累出那麽多豐富的教子經驗,這種現實中的“弱能”與第二代獨生子女的現實教育問題,形成尖銳的矛盾!他們不會管孩子卻又不太信任以前的“土八路”,他們根本管不了孩子卻又偏偏想用最現代、最科學的方式去管。

    問題由此而來。

    家長們說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孩子給我們的卻不是最好的回報。孩子讓我們煩透了,這到底是怎麽了?

    孩子們說我們渴了,家長給的卻是麵包,期望與需求總是對不上號。是誰奪走我們童年的快樂?是誰把我們變成學習的機器?是誰讓我們叛逆?早晨6點起床,晚上10點不能睡覺,雙休日還逼著我們參加到少兩個培訓班,這一切都能怪我們嗎?

    現狀在選擇中疲於奔命

    家住某市桃源居的張女士孩子今年兩歲多,半年前她以家為支點,“搜索”離家一公裏左右的五六家公辦、民辦學校,最後選定一家民辦學校的教育實驗班,雖是民辦,但同樣是省級示範。長輩感慨說,過去的孩子上不上好學校無所謂,現在的孩子不但要,還有公辦與民辦之分,示範與普通之別。對大多數家長來說,更關注的是能否上一所優質學校,能否遇到適合自己孩子的好老師。

    “擇校”一度是使用頻率特別高的詞。某市市區王女士的孩子從家門口的幼兒園跳到市四幼,小學再從某小學跳到廣場路小學,中學又輾轉兩所學校。回顧擇校之路,王女士覺得代價不僅僅是精力和金錢,還有自尊和孩子不斷適應新環境的苦痛。即便如此,在孩子成長道路上,家長們總是想方設法給孩子提供盡量多一些、好一些的條件。一些家長甚至把擇校的觸角伸到一線條件特別優越的城市,以及國外。

    國家城市調查隊有關調查表明,投資熱點第一是房地產,第二就是教育消費。優質和特色教育,已成為家庭對教育的普遍、迫切需求。

    不僅要擇校,還要擇師。孩子英語不好的,希望找英語老師做班主任;孩子學習不大主動的,希望找個“盯”得緊的班主任;孩子內向的,又想找個工作細致、管理相對寬鬆的班主任……家長們千方百計把孩子送到“口耳相傳”的知名老師班級。

    甚至,到了學校,能不能當個小班幹?坐位能不能排得更前一點,什麽時候能入隊都是家長的事。從出生到入學,再到上大學,安排工作,已經把全家拖累的疲憊不堪。

    在龐大的校外培訓機構和家教市場,作文、奧數、鋼琴、畫畫……五花八門,大多數孩子都有或曾經參加過兩種以上的培訓班。

    “選,還是不選?選哪裏?”家長在不斷的選擇中疲於奔命,焦慮不堪。

    困惑麵對孩子束手無策

    某實驗中學胡玨老師曾做過一個小調查,發現家長主要有四個困惑能不能考上理想學校——這是學習的憂慮;會不會偷偷地跑去上網、打遊戲——能不能抵禦外界誘惑的憂慮;孩子能否與同學、老師搞好關係——人際交往的憂慮;不知道怎麽跟孩子溝通——兩代人之間的憂慮。

    據有關部門在一線等十幾個省(市、區)的調查結果在孩子成長的做人、求知、健體、健心、審美、實踐、創新、生活八大素質中,家長最關心的前三位是求知、做人、健體;最困惑的是“孩子的逆反心理”、“與孩子心靈的溝通”、“麵對孩子,感到束手無策”。

    教育專家章毓光老師認為,家長感覺孩子難教,恰恰是教育發展的體現。這說明孩子在迅速成長,而家長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家長們現在感覺到的苦痛,是家庭教育水平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苦痛!

    另一位教育界資深人士認為,家庭教育中必須解決好三對矛盾一是高期望值與低實現值。一項調查顯示,48以上的家長認為孩子應該是本科生,42以上的家長希望孩子能讀到博士。這可能嗎?就連教育十分發達的美國也達不到這麽高的成才比例。所以,有人提出教育應避免“高、大、空、遠”,力求“近、小、實、親”的主張。成才的路子很多,上大學並不一定是成才。二是情感關懷與行為苛求。由於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任務過重,要求過嚴,使孩子感受不到關愛的溫暖和快樂,品嚐到的隻是苛求和壓力的苦澀。其實,讓孩子變被動為主動,變“要孩子做”為“孩子要做”,才是雙贏的途徑。三是家長知識觀念陳舊滯後與孩子知識觀念超前的矛盾。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有一項調查表明,40的青少年每天和父母溝通時間不足15分鍾,許多孩子都感覺和父母無話可說,有些甚至因此不願與父母同桌吃飯!

    有一個女學生給筆者寫過這樣一封信,她寫道從小到大我一直很乖巧,但是由於父母離異,我開始出現了逆反,我恨爸爸媽媽不能給我一個完整的家,我恨他們自私!這麽多年了,我一直生長在仇恨中,始終擺脫不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陰影,媽媽隻會給我物質上的享受,而爸爸隻會在我受到委屈的時候才來看我,帶我出去吃飯,給一把錢,但是我要的不是這個,我要的是關愛。我在社會上結識了許多不良青年,他們中有很多和我一樣,都是缺少關愛才走到了一起,校長,在你打了我那巴掌後,我清醒了,我以後不會再踐踏自己的生命,我害的你生了病,是一個壞孩子,我對以前很慚愧,隻希望您能原諒我,重新接受我,我真的對不起您。

    這封信讓我想起了很多,現代教育要求,父母必須學會“蹲下來”與孩子交流,與孩子互幫互學,共同進步。

    關注問題少年是社會熱點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專家注意到,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問題少年的出現成正比例關係,也就是說,社會的文明進步伴隨著青少年犯罪率的攀升,同時在所有的青少年犯罪中,低齡化、犯罪手段成年化、犯罪性質惡性化越來越高,據有關部門統計,青少年犯罪已占整個社會犯罪的37左右,據筆者所在的城市少年法庭調查,每年青少年違法和犯罪的人數(特指已滿12周歲未滿18周歲而受到嚴重違紀處理、公安部門行政治安處罰、國家依法收容教養和勞動教養、檢察機關免予起訴和不訴、人民法院判管判緩)約占整個同齡學生的5‰左右。

    問題少年的大量出現,帶來不少家長、學校的恐慌。

    筆者曾經對問題少年的罪錯進行過分類,主要是小偷小摸、尋釁滋事、搶奪搶劫、故意傷害、黃色汙染、白色汙染等等,而造成這些罪錯的主要根源則是網絡成癮、輟學、父母離異、擇友不慎、父母管教方式不當等。

    問題少年與殘疾少年、失學少年都有所不同,後者往往隻是影響到一個家庭單元,而前者則是對社會的高危害度,不僅傷害影響到自身和自身的家庭群體,同時還會傷害影響到受害方和受害方的家庭群體,影響到一大片甚至整個社會。在社會關注的工程中,人們更樂意做後者的慈善事業,而不願去資助一個劣跡斑斑的少年,實際上“心殘少年”要比“身殘少年”和失學少年更需要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