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齊國使臣

字數:6928   加入書籤

A+A-


    盧伯曾見過文崢到棗香坊來買點心,棗香坊內的食客雖然眾多,但像文崢這樣親自來買點心的官員卻不多,因此小六每次都小心翼翼的招待著。

    問過小六後,盧伯知道了文崢喜歡的點心。

    糯米涼糕晶瑩白潤,口感細膩綿密,清香縈繞在鼻尖,久久不散。

    椒鹽酥和龍井茶酥也是文崢非常喜歡的點心,不同於其他點心的軟甜,酥酥脆脆味道幽香。

    文崢拿著點心盒子,正要開蓋時,忽然愣了一下神。

    就見那蓋子上頭,被印出了雞蛋大小的虎頭,這虎頭看起來又與正常的虎頭不同。

    他立馬放下點心盒子,招呼道:“瑞曾,把我父親留的手劄給我拿來。”

    文崢的父親去世多年,不過死前給文崢留下了話和東西,隻不過文崢接過他父親的責任一直在保家衛國,因此對於自己狩虎軍的身份,還未研究透徹。

    從小父親就告訴他,他乃先帝創立的狩虎軍的一員,待他長到十幾歲時,已是一身的好本領,父親又多次暗中告誡他,要以先帝治國的方法為先。

    先帝為人和善寬厚,憂國愛民,知人善用,好賢求治,是個朝內朝外都承認的明君。

    可惜,在文崢父親心中,後繼位的隆康帝與先帝完全沒可比的地方,因此文崢父親教導文崢,事事要以皇命為先,卻也不能失了內心的想法,不論隆康帝如何決斷,都要想上一想這件事若是先帝所為,又該會如何做。

    看著這點心盒子上的虎頭,文崢不由想到了過世的父親。小廝取來手劄後,文崢翻來細看,果然看見上麵記載的狩虎軍虎頭。

    在父親還活著時,有一次父子倆去外頭打獵,中間休息的時候父親用樹枝在地上畫起過那個虎頭,文崢依稀記得,沒想到竟然猜對了。

    “這棗香坊和狩虎軍有關?”文崢合上手劄:“幫我好生收起來。”

    小廝接過手劄離開,文崢坐在座位上,看著一盒子的點心隻覺得沒了胃口。

    何雲曦來到承宜宮,陪曲皇後用晚膳。

    了解曲皇後的人都知她口味素淡,不喜大葷大油的吃食,這與隆康帝的口味合不來,隆康帝也幾乎不與曲皇後一起用膳。

    魚肉泥被剁成肉糜包成了餃子,味道鮮美,令人回味無窮。

    鮑魚肉厚飽滿,湯汁鮮香四溢,因是蒸出來的,保留了鮑魚原本的鮮味。

    作為曲皇後的女兒,何雲曦的口味也偏淡一些,這些味道鮮美的吃食,她吃起來正合適。

    “母後,聽說弟妹溫氏經營的棗香坊重新裝繕了一番。”

    曲皇後夾了口菜:“她未出嫁還在伯府時,日子就不好過,出嫁成了六王爺的兒媳,卻攤上那樣的夫婿和婆婆,日子想來也不好過,便把心思都放在那棗香坊上頭了,說起來也是個可憐人。”

    “所以兒臣想,等棗香坊裝繕完事,想出宮一趟。”

    曲皇後看向女兒:“怎麽,想去找溫氏說說話?她每每進宮都要被你捉去嘮好一會兒呢。”

    何雲曦笑著為曲皇後添湯:“兒臣喜歡和溫氏相處,舒服又不累,況且她救過母後一命,兒臣和她多多相處,也免得那些狗眼看人低的東西欺負她,這也算是變相的保護了她。”

    “成,那你切記早些回宮,秋天的景色固然好,卻也要記得安全為主。”

    宮裏發生了各種各樣的事,一件比一件聽著讓人心驚,曲皇後是真不放心讓女兒就這麽出宮去。

    但她也不好阻攔,畢竟何雲曦長到這個年歲,同齡的姑娘都已經嫁人生子,不好與她往來,溫氏雖也嫁了人,卻比何雲曦要小幾歲,二人竟然十分合得來,曲皇後心裏是高興的。

    不知怎的,她總覺得好像虧欠了何雲曦什麽。

    將食盒給了文崢後,第二天盧伯又推著小吃車來到了文家門前。

    秋風吹過,院子裏的樹葉整齊變黃,落地無聲。

    街上到處都是蕭條之意,文崢走出府門,停在了小吃車的麵前。

    盧伯正忙活著為食客裝點心,也沒抬頭看,笑著說:“稍等。”

    文崢回答:“不急。”

    盧伯抬起頭,見是文崢站在麵前,急忙說道:“原來是文將軍。”

    眼見那食客買了點心離開,文崢同盧伯說:“我看這天暗的很,估計是要下雨,不然你到我院子裏躲躲雨?”

    酒樓中的溫南蕁目不轉睛的盯著文崢,可惜她聽不到文崢說了什麽。

    盧伯思索片刻,說道:“文將軍客氣了,我這小攤位地方不大,沒裝那麽些點心,既然要下雨那我就將別推回去,明日再來就是!”

    文崢也沒強求,淡笑著說:“你說的有道理。”

    “對了文將軍,棗香坊兩天後重新開張,到時候您若不忙可以來捧個場!”說著,盧伯送上了一份包裝精致的點心:“這依舊是我們東家送您的,您請收好。”

    送出點心後,盧伯便推車走了,文崢拿著點心同一旁的小廝說:“給我備份賀禮,準備過兩日去棗香坊,見一見那位東家。”

    “盧伯是個辦事妥帖的人,瞧著應該是成了。”何明燭說。

    “既如此,明日也就不必叫盧伯過來了。”

    當天下了一場大雨,第二日推開窗子時,水氣帶著寒意直往人的衣袖子裏鑽。

    何雲曦寫了封帖子,讓人去給送到恒郡王府去。

    述柳問:“公主是打算請溫少夫人來宮裏坐坐?”

    “我請的並非是弟媳,而是我那擅於做點心的堂妹。”何雲曦抿唇淺笑道:“等人進宮後你去接,別把人帶這兒來,待會兒我要與母後說話去,你就將人帶去承宜宮吧。”

    齊國使臣見等候這麽久,隆康帝也沒給一個確切的消息,明明沒有兒子無人繼承他的皇位,卻又不給個明確的辦法,這讓齊國皇帝有些等不及了。

    對比,隆康帝也有些生氣,卻也不好發脾氣,隻說:“朕如今龍體康健,未來幾十年都可以將大周治理的井井有條,無需旁人關心!且老天爺若是垂詢,未來定會賜朕一子,再不然朕的兄弟眾多,其中也不乏生有聰慧兒子的。”

    齊國使臣聞言,立馬說道:“我們大齊陛下見前次六王爺的二公子到大齊,對他是不住的誇讚,二公子為人和善又聰慧,事事做的都出色,竟然他一來我們陛下的幾位皇子都不及光芒,皇帝很喜歡二公子呢。”

    他的話猶如一記重錘,敲在隆康帝心頭。

    “既然你們皇帝那麽喜歡明煜,朕不如就把明煜送給你們齊國做皇子吧!”

    “這怎麽能行,陛下您說笑了。”齊國使臣開始把話往回圓:“我們皇帝生有多位皇子,日後傳位定然沒有問題,因此皇帝格外關心您,擔心您這皇位無人可繼承,日後會惹的周邊的小國紅了眼。陛下您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周比大齊的國土麵積大上許多,如若大周出事,大齊也自身難保,我們皇帝想這個法子也是為了陛下好。”

    隆康帝語氣不善的說道:“明煜乃你們齊國後人所生,朕怎知你大齊的想法是善是惡。”

    “陛下萬不能聽那些小人讒言,誤會了皇帝的真實想法!正因為二公子是大齊公主所生,他將來繼承皇位,大周作為親信也定然會多多幫助二公子,到時候齊周兩國關係更進一步,周邊的小國哪個敢不長眼招惹咱們?”

    聽著頭頭是道,但隆康帝不是傻子,他當然知曉齊國皇帝的真實意圖。

    現在把太子之位給了何明煜,回頭他過世,孟思屏把持著朝政,何明煜的心當然向著生母向著大齊,連皇帝都是大齊的,整個大周豈不是成了大齊的囊中之物?

    可如今的大齊兵強馬壯,大周卻不似從前輝煌,手底下沒幾個能打的將領。

    許盡川這個人隆康帝信不過,如若不是為了留著大將軍的名頭,他早就殺了許盡川,對於這種有心謀逆的人,隆康帝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至於其他幾個能帶兵的,要麽是像文崢蒲元這種沒見過大場麵、缺乏經驗的,要麽是一群老將,比如從前的定國公,年紀相當有本事又有經驗的,完全找不出一個來。

    隆康帝當真是頭疼,對於大齊的打算氣的牙疼,但又一時半會想不出個應對的辦法。

    “明煜那孩子,的確算是優秀,但我大周國力昌盛,才華橫溢又昂霄聳壑的男子實在是不缺,明煜到了大齊你們人人都誇他好,根本原因並非是他真的優秀到了極致,而是你們齊國的幾位皇子需要多多教導,勤學苦練才是。”

    齊國使臣一聽這話,一時半會沒了話接。

    隆康帝又說:“況且前些日子明煜傷了腿,腿骨斷了是大事,傷筋動骨一百天,他傷的那樣重不休養個一年半載是好不了的,朕也不願多勞煩他。”

    “陛下聖明。”齊國使臣腦筋一轉,又說:“也可等二公子的腿傷養好,或是先定下來,再做封也來得及。”

    隆康帝眉頭一豎,不悅道:“此事該如何去做,朕自有想法,你們本身並非大周人,怎麽說也輪不著你們關心朕的國事吧?”

    兩位齊國使臣對視一番,其中一個笑了笑道:“陛下誤會我們的意思了,我們也是為了陛下好,如若不選出一個德行才能都兼備的皇儲,我們皇帝也是寢食難安。畢竟皇帝誠心與大周交好,也希望陛下您的傳承能與大齊交好,兩國不交戰也是為了兩國的百姓好,您說是與不是?”

    劉智看著他們說話愈來愈過分,幹脆道:“陛下,皇後娘娘還等您用午膳呢,不好叫娘娘久等,您看看用不用奴才去告訴皇後娘娘一聲,叫她別等您了?”

    隆康帝明白劉智的意思,抬手說:“不用,朕這就去陪她用膳,你派人將兩位使臣送回住處。”

    使臣們並不打算走,但隆康帝已經邁步出門,劉智也態度強硬道:“什麽事也沒有陛下要緊,此事不算要事,既然陛下已走,改日再談也不是來不及,請兩位客隨主便!”

    話說到了這份兒上,使臣也隻得先回去。

    回到住處,越想越憋氣,一人罵道:“這大周皇帝還真是不知好歹,給臉不要臉!”

    “你輕聲些!”另一個使臣說:“現在他軟的不吃,皇帝想如何做,那就如何做吧,你我操心又有何用?”

    很快,二人寫了封信,將方才的事簡單寫在信上,言明隆康帝並不接受讓何明煜為太子的建議,之後將信紙折好,派人送到了百香樓。

    百香樓中的白衣女子得到信後,看了個大概,便叫人快馬送去齊國。

    路途遙遠,信鴿恐怕飛不到,隻好讓人傳信了。

    “縣主,如今大周的皇帝並不打算按照陛下的話行事,這該如何是好?”鴇媽媽問道。

    白衣女子拿起一盞茶,隻小呷了一口,便放下了茶盞。

    “不急,不急,這種事急不得。陛下既然要拿下大周,就不是能急出來的事兒。大周與大齊征戰多年,你咬他一口他咬你一口,今日我奪了一整個城池,明日他占了百裏之地,小打小鬧終歸不是做大事的法子。”

    鴇媽媽又問:“這件事真能同陛下想的一樣嗎?”

    “二公子的生母是我們大齊的公主,你我都是大齊的人,大齊的人藏身京城的可不少,想算計那沒長腦子的隆康帝不費吹灰之力。他既然覺得自己的兄弟兒子眾多,那便一個個將他們殺了,最後隻留下何明煜,到時候他立也是立,不立也隻能立!”

    “縣主,這麽做豈非太冒險了些?到時候大周皇帝定然有所察覺。”

    白衣女子冷笑一聲:“他現在就已經察覺了,那又能怎樣呢?不想靠一兵一卒就拿下整個大周,隻能用智謀。”

    “可現在大周皇帝不上當,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不易。”

    “我已經另寫一封書信表明陛下,讓他加派人手攻打大周,不給那蠢皇帝施壓,他還真當我們是軟柿子。”(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