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小人贖罪

字數:5187   加入書籤

A+A-




    孟冬寒氣至,北風細雨淒。

    下元祭東湖後,臨城水鄉人人皆知‘相君顯聖’。

    有關‘君家生前身後事’於坊間傳開,百姓對於鬼神之信更添熱衷。

    今早家家門前燒紙錢,或是祭奠親人,亦或祈神保佑。

    香火氣一時蓋過了城中煮藥氣、造飯氣,與天地間風雨雜糅在一起,&nbp;給水鄉添幾分靈韻。

    陸侯早起巡視放藥,見街巷百姓都在燒紙錢告念神明,感歎‘民心敬鬼神,遠勝敬聖賢’。

    楊萬山與他笑談觀點,說:“劉世才尚與鬼神親近,百姓禮神又何妨?”

    “東湖君家非野神邪神,乃神道正神水官,他施仁義濟鄉鬼,&nbp;該得百姓信奉。”

    “世才兄說,&nbp;百姓迷信鬼神,意在討心安,是對‘福壽安康’之向往,此乃人之常理。”

    “官家治民,不能隻用嚴苛律法,還要善使心計。”

    “此‘心計’非愚民之計,而是順應民意之計。”

    “隻要民心順應,那治下就會太平,這便是春秋‘牧民之道’。”

    “我倒覺得‘百姓禮神’對臨安大有利處。”

    “內兄因當順應民意,借大眾之所信,引大眾共治瘟疫。”

    陸侯琢磨內弟的話,心頭靈光閃爍,點頭道:“萬山言之有理,卻不知如何‘借大眾之所信,引大眾治疫’?”

    萬山眼望前方小巷,&nbp;看各家各戶門前燒紙,&nbp;說:“昨日下元祭神,今日可以祭鬼。”

    “如今滿城鬼神氣,百姓必然想念已故親人。”

    “不如大開南城門,引大眾前去東山鬼穀祭祀。”

    “這般,人鬼相隔陰陽而親近,彼此都得慰藉,不就達到世才‘治疫六法’之精妙?”

    陸侯明悟了,稱讚內弟道:“賢弟好敏思。我這就回去寫榜文,等辰時放完藥便張貼。”

    “正好此前找工匠雕刻的‘鬼城冥界碑’也送來縣衙。”

    “今日一並過去立上,世才若是無事,請他同往!”

    “小弟也有此意。”

    楊萬山轉看南城說:“世才兄身上,有太多可學之處。他就如一座靈山,山中見靈秀無數,你我應當多與他求教。”

    “不恥下問,才是君子。”

    “嗯……”

    陸侯並望點頭,內弟的話他深以為然。

    話不多言,兩人回縣衙擬寫榜文。

    來到北城衙門,見華明淵和汪清河撐傘立於門口。

    二人見陸知縣回來,各放下手中傘施禮。

    陸侯隻是點頭,&nbp;連來意都沒問,便獨自進衙門。

    楊萬山笑看內兄回衙,撿起二人雨傘歸還說:“內兄公事繁忙,&nbp;不知兩位仁兄此來何事?”

    華明淵持禮分看汪兄道:“我二人非為自己,乃為他人而來。”

    “蔡、陶、李、章四家想獻上幾船草藥,施贈鄉民,略表贖罪之心。”

    “哦?”

    楊萬山心中幾分明了,大概猜出那四家為何‘贖罪’,卻裝作糊塗,邀兩人後衙敘話。

    堂內落座後,萬山問道:“那藥材有多少?現在何處?四家所犯何罪?”

    汪清河轉顧華明淵,見他不開口,便接話說:“蔡陶李章四家一共從蜀地置辦一萬七千斤良藥,貨船現停靠於東湖南山岸邊。”

    “除他們四家,小生與潘家也想捐些銀兩,為我鄉盡一些薄力。”

    “我家捐文銀一千兩,潘家捐三千兩。”

    “求大人寬恕我等小人之心。”

    “我等賭誓,再不敢有謀取不義之財的念頭。”

    楊萬山聞言失笑,餘光掃過華明淵,斂濕袖自語說:“當日東城酒樓設宴,你等六家聯名送帖請劉世才,所圖不就是那‘仙方’?”

    “為何當日敢,今又不敢了?”

    “你等好謀算,早便把藥材采辦好了,如今見取利不成,便想捐藥捐銀謀個好名聲。”

    “錢財賺不來,就想賺名節。”

    “天下美事可是讓你們占盡了!”

    汪清河心抖擻。

    他一聽此話,便知‘劉世才全與知縣說了’。

    如果此番捐贈,官家不受,那他們六家怕要逐一被治理。

    一時汪清河心慌神亂,急看置身事外的華清、華明淵。

    華明淵沉吟少許,拱手道:“萬山兄明見。”

    “他等六人,確不該心生不義之念。幸在世才兄當日棒喝,一語點醒他們,方知不義之舉不可為,及時懸崖勒馬。”

    “昨日東湖伯顯聖,更應世才兄‘舉頭三尺有神明’之言。”

    “他等六家,有心改過,往後定會端正做人,仁善經商。”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若知過錯而改,豈不是善莫大焉?”

    聽他引經據典,所言也頗有道理。

    楊萬山笑說:“明淵不愧為寒山書院弟子,你能不被小人所染,潔身自好,他年定入真學。”

    “此事我會同內兄商計,除了潘子逑,另外五位無需過多擔憂。”

    “劉世才早就替你等‘美言’過了。”

    “他說,你等隻是一時利益熏心,尚未行謀利事實,若能引以為戒,無須追究過錯。”

    “汪兄可以回去告訴另外四家……”

    “取利當從太平取。亂世謀利,必遭殺身。往後多行仁義。”

    汪清河萬沒想到劉彥這般君子。

    他舒緩心氣,站起身深施一禮,禮謝說:“小生定當謹記在心。”

    說罷,再拜告辭。

    華明淵目送一眼,欽佩說:“世才兄厚德,萬山兄明理,小生受教。”

    楊萬山笑了笑,引他去後園用茶,談起‘君子之道’和‘劉世才治小人的謀略’。

    談話間,萬山多提到‘真學儒術’……

    華明淵記在心裏,尋個時機,適時問道:“世才兄可入了真學?”

    楊萬山仰望細雨珠簾,伸手接道:“世才心中之明光,就如這清澈雨珠。其學問之厚,亦如天上之雲氣。”

    “他不單單孔學明經,孟學亦得正氣。”

    “這般君子,天下少之。”

    “我觀明淵聰明在心,不可失了機緣。”

    華明淵抖擻,對他點撥甚是明白,答謝一禮後說:“小弟渴望真學已久,願以千金換一點明光入心竅,以證求學之心。”

    “萬山兄可否相助?”

    萬山甩去手上雨水,扶他腕道:“世才說你是可交之人,因此我才引你入後園敘話。”

    “你既然有此誠意,過會與我同去見世才。”

    “以明淵之聰明,若得他一番點撥,養文光入心竅不是難事。”

    “我自從與君子相近,每日必生文光,這就是親君子好處。”

    “你今日幫助六人,已算仁至義盡了,萬不可再近小人。”

    華清聞言,似禾苗喜雨,如沐三春風。

    當即應喏聽教,說起‘今日幫六家之緣故’。

    這場寒雨越下越大,兩人越談越歡,三句話不離劉世才。

    而劉彥此時,正在家中書屋‘觀風雨、聽驚雷’,為今日‘齋心’做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