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冬至湯圓

字數:5653   加入書籤

A+A-




    冬至寒來日複寒,雨去風平桂花殘。

    今日是‘冬至節’。

    一夜寒風瀟雨後,臨安大街小巷得洗淨,地上香灰紙灰皆被衝刷。

    連日來祭祀產生的香火氣,也被一陣西風吹散,換來乾坤清爽氣。

    晨光破開寒霧,微風裏人間煙火拂麵,&nbp;米粥清香和柴氣遍布這座水鄉。

    見東南西北四城五十口大鍋,翻滾著濃稠米湯。

    原本煮藥的鍋,今日改成煮粥。

    倒不是百姓都病愈了,而是緩一日再治。

    這三日以食補代替藥治,此乃本縣兩位醫官提出的。

    用他們的話說:“仙方本是斷腸藥,毒性大過尋常方子,&nbp;百姓多日飲此藥,&nbp;腎髒有損,肝中積毒。可以用清淡米粥加養肝腎之藥,&nbp;化解五髒淤積之毒。”

    “之後再用仙方,百姓病疾才好得快。”

    陸知縣認為醫官之言在理,今日便以粥代藥。

    此時東街放藥處,占滿領粥的百姓。

    沈煉與眾官差巡視隊列,維持現場秩序。

    楊萬山和藥局醫官聞著粥氣,笑談‘冬至食補之方’。

    平兒、桃花挎竹籃找來,告訴楊公子‘今日我家吃湯圓,我公子請你晌午來吃’,說完便走了。

    楊萬山還來不及詢問‘湯圓為何物?’

    他思量典籍,也沒找到對應美食佳肴。

    以為是徐州美食,於是去問沈煉。

    沈煉也不知‘湯圓’,說:“我徐州冬至隻喝五穀羹,吃紅豆糕……,楊兄剛才何不問不平兒?”

    楊萬山笑望人群道:“書童走的急,不容我後問。”

    “世才六日不見客,隻在家做心齋養學問,我猜測‘湯圓’必是學問中所見,&nbp;有其典故。”

    “今日相見與他請教。”

    這世間並無‘湯圓’,也無其典故。

    今早劉彥從東湖回來,得知今日是冬至節,驀然想起‘前世冬至包湯圓、吃湯圓的一些事’。

    一時前世種種回味入腦,勾起他心竅中的饞蟲,所以就想包湯圓,甜一甜心腹,與家人朋友分享。

    借美食來養情暖心。

    這六日他連著與相君論學,修習《君心化龍》外篇四卷,所得所獲甚豐。

    昨夜相君講第四卷《君子篇》。

    此篇章,由內而外剖析‘君子’,如庖丁解牛闡解的非常細致。

    大體把‘為君子之道’講通透。

    最後歸總,一切君子行徑皆出自‘德性’與‘心性’。

    二者是關聯的,既要養君心,也要修德性。

    那如何養君心?

    司徒夫子說:“以人情養人心。君子知情懂道,保持君心熾熱,可使心力充沛,心氣不消減,&nbp;做任何事都不乏力。”

    “世態炎涼,&nbp;人情冷暖,&nbp;君子知人心變化,&nbp;而從中領悟真情。”

    “看得見美好,忍得住苦厄,方能君心常恒,通達至理。”

    “若隻見世間疾苦,不見人間溫暖。”

    “那心性必被私利蒙蔽,做不成兼濟天下的君子,也注定不會快樂。”

    劉彥一夜聽教,對老師之言深以為然。

    他在徐州經曆生死,看見了世間真情。

    他在陰山沸河苦熬心性,得一場‘去偽存真’。

    今日冬節,他要用一用老師之學,以湯圓養情,暖君心,養身學。

    半個時辰後,平兒、桃花挎著竹籃回到家。

    見前院福伯燒火煮水,後院一片歡聲笑談。

    老夫人坐在門前太陽下,公子在身邊說話,玉娘月兒母女在屋內。

    眾目都望著院中賣力揉麵的阿九。

    做湯圓要用糯米麵,所幸江南不缺此米。

    上次祭祖,家裏還剩不少。

    今早阿九用‘鬼推磨之法’,把所剩糯米都磨成麵粉。

    眼下遵照公子指點和麵,玉指光滑不被濕麵粘連,很快就揉好一大團,又臉盆那麽大,白白胖胖甚是喜人。

    劉氏更喜歡這鬼娘子,直對兒郎誇讚阿九好。

    看到平兒桃花回來,母子斷了笑談。

    劉彥上前詢問:“可與萬山、沈兄、佛家說了?”

    “都說了,就是公子要的東西沒買齊。”

    平兒提起竹籃給他看:“街市上沒有黑芝麻,隻有白芝麻,花生核桃也沒有,隻有幹杏仁。米酒蜂蜜倒是買來一罐。”

    劉彥大致看一眼,指點他:“去灶台夾幾塊碳火,一會我教你如何炒製杏仁、芝麻。桃花會舂東西嗎?”

    “會。”

    小桃花接話問:“是不是等杏仁、芝麻炒好了,然後舂碎?”

    “聰明。”劉彥誇讚一句,安排她找‘石臼’、‘木杵’。

    桃花哎聲跑去院子。

    不多時,平兒端一盆碳火過來,桃花從李家搬來‘杵臼’。

    劉彥親自動手,把炭火倒在地上,將芝麻杏仁用簸箕一篩,全部倒進銅盆,拿著鏟子一圈圈的翻炒。

    周圍雙雙眼睛觀看,各有神采瞧著公子炒製。

    片刻芝麻香味就在小院彌漫開,劉彥轉手把鏟子遞給平兒,叫他照方法把芝麻炒黃。

    劉氏新奇看著兒郎,笑問道:“我兒何時學會這等手藝?”

    劉彥與阿九相視,笑顏說:“動動手的事,算不得手藝。這些都是書中所教。”

    “母親且做,孩兒去把米酒蜂蜜化一化。”

    劉氏點頭讓阿九跟著去。

    ……

    午時,劉家前院飄起米酒清香。

    楊萬山、沈煉、慧靜如約而至。

    灶房內,劉彥端著一碗剛剛煮好的‘米酒湯圓’品嚐。

    在阿九、桃花、平兒、還有小黃犬注視下輕咬一口,便見濃濃蜂蜜帶著芝麻杏仁糊流出。

    入口軟糯香甜,微微帶點杏仁甘苦,可謂‘甜而不膩,相得益彰’。

    勝過他前世吃過的所有湯圓。

    “這就是親手做的比買的好吃?”

    劉彥品味時,灶房外又添四雙眼睛。

    楊萬山莫名咽口水,望他手中瓷碗問:“世才吃的莫非就是湯圓?”

    劉彥聞言一笑,轉對阿九吩咐:“給老夫人送去一碗。”

    後,端湯圓給門外好奇三人過目。

    萬山、慧靜、沈煉低眉一看,見碗裏漂著米粒,幾個蛋黃大的白丸子一個挨一個的擠在碗裏。

    “此物……可是米做成?”

    “好似洛陽麵丸子。”

    “不止糯米,裏麵還有芝麻杏仁和蜂蜜。”

    說著,劉彥安排福伯平兒盛三碗待客,邀他們入堂敘話。

    沒多久,後院老夫人和前院賓客皆品嚐到‘米酒湯圓’的味道。

    楊萬山吃下一個,讚賞‘好湯圓’,稱:“這白圓子如君子,表麵不顯奇異,扒開腹方知乾坤。”

    慧靜接說:“這一碗浮圓,一碗酒湯,是人情亦是美食。貧尼有緣結識君子,實乃三世修得善緣。多謝公子施齋。”

    沈煉聽二人品嚐後各有說詞,自己卻不知說什麽,張口憋出三個字:“真好吃。”

    “哈哈哈……”

    萬山仰麵歡笑,跟著前堂眾人笑聲迭起。

    一場人情似酒化在湯碗,被眾人飲入腹中。

    一碗吃完,劉彥問阿九‘還剩多少’,叫她給巷子裏鄰居送去些,再端兩碗送去李府,也讓書玉子、於成業嚐嚐。

    他卻不知這一送,送出後世一篇典故。

    後賣湯圓的人,都要尊稱他為‘祖師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