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感悟變化

字數:5496   加入書籤

A+A-




    “心無他圖,正心在中,萬物得度。”

    “當下之感,和老師《內篇》之言一致。”

    “而我正心之中又多了仁德,故此我心暖熱。”

    “這即是仁心炙熱。”

    “胥先生曾說,凡有仁心者,不因世態而改性,    一意固守仁道。”

    “成仁者,身可殺,心不得誅,道不能毀,即‘仁者無敵’所在。”

    “如今我感受到仁義之溫,君心氣神通,    見身性流光……”

    “此正心境地與之前明經境,    真是天差地別。”

    “如‘入學’到‘成學’……”

    “學業有成,還要篤行不怠,便是第三重境‘乾道’。”

    “乾道者,君子終日乾乾。”

    ……

    通達正心後,劉彥細細體會感悟內在變化。

    最直觀之感,便是心竅暖熱。

    過去他能做到‘心見’,以自己之心見他人之心。

    亦能做到‘觀念’,即是‘以不動心,見心念動’。

    但他不能時常感知自心溫度。

    人之所以感知心冷心熱,在於人情的變化。

    受傷時知‘心冷’,感動時知‘心熱’。

    而劉彥現在,能在感情未動之時,而知‘君心熾熱’。

    其溫來自心中仁德,他能直觀感覺到仁心流光。

    此光即是氣,此氣乃精氣、心氣、意氣、神氣,直通周身九竅,致整個內在溫暖如春。

    使他‘人得靜,    心得正,身得安,    神思聰,    耳目明’。

    這一切都是實質的感受,更有靈明之感存玄妙之處。

    那靈明之感,乃統禦之感。

    猶如內在意誌統禦自身性命,全氣全神,皆由夫誌。

    譬如孟子講浩然正氣時,所言【夫誌,氣之帥也】

    劉彥正心之後,就像一身精氣有了統帥,誌心有了神明,而他即是駕馭之人。

    “夫誌,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正心,方能駕馭夫誌,篤行至誠,把握神氣!”

    一念思量,    劉彥再添明悟。

    內視身學,    見此前積攢的三千文光消耗一空,隻剩一盞文燈明亮心竅。

    那些文光全部浸入身性,    如水澆築田地,而非從身體中消失。

    現在他根性得文光水潤,以後便能自然生長,而且根源可以儲水了,積攢文光不再受限製。

    劉彥之所三千文光合根性,是因為三千文光是明經的瓶頸。

    達到三千之數心竅就飽和了,即是‘明經圓滿’。

    所以需要正心明德,以三千文光浸潤身性,使身性產生俱備【德】,有德有容,有容乃大。

    今後,他可心竅隻存一盞明燈。

    明悟道理所得文光可儲於身性之中,把根性作為蓄水之地,亦能借著文光不斷的溫養德性,明明德。

    “翻山見通途,道路寬闊了。”

    睜開眼眸,劉彥一語抒發。

    他起身推開書房門,背手而立,門前望天。

    眼眸與日相映,身氣與風交匯,上下與自然融合,給人予正和靜的感受。

    南房眾女止住話音,眾眸透過門窗聚於此君身上。

    三郡主神目如洗,刷去神靈中劉世才舊貌,換成當下所見新貌。

    與妹道:“他神氣德行俱新,必是通達所致,此時觀君子頂天立地,乃正心之故。”

    七郡主道:“我看不止於此,他身上氣蘊藏仁和,他身形顯現中正……”

    “我猜是其魂風骨之形,合入了身骨。其身性仁義,合入了正心。”

    “其正心有仁義,乃真正明德。”

    “儒家三達德【智仁勇】,他已得其一。”

    兩位郡主細聲談話。

    李憐雲、阿九一字不漏的聽過在耳中,各擁欣喜看著郎君、公子。

    那邊劉郎感應眸光,引歸神思,轉顧相視。

    其目視如同清水,眾女皆感舒適。

    憐雲起身迎出去,笑顏相接:“夫君今日更上一層樓,妾身恭喜夫君。”

    劉彥把手托住娘子,笑道:“路漫漫其修遠兮,跨過這座山,更見前路長。日後還要篤誌前行。”

    “不過,今日通達,確實快哉!”

    聽君子暢快之言,眾女各是好神采。

    劉彥請她們入書房敘話,問四位郡主來意。

    七郡主道:“爹爹多為你想,今日讓我們過來問你幾個問題,想助你自解而悟,不想你自悟明德了。”

    “可惜爹爹失了人情!”

    劉彥聞言笑道:“人來即是情義,何故言失?不知師兄要考我什麽?”

    三郡主說:“父親出了四題兩問,四題分別是【格物】【致知】【親善】【誠意】、兩問是【夫誌】【正道】。”

    “父親說,這些都是你身學所具備的,一定能答出來,答完必有所得。”

    劉彥坐思‘四題兩問’,少時道:“師兄所言不虛,”

    “四題答完我可‘明德’,二問用意則在於讓我明白‘道義可加正心,夫誌作為主帥’。”

    “真是聰明,你說的與我爹爹所言,分毫不差。”

    八郡主出口誇讚。

    六郡主問:“君可都做到了?”

    劉彥點頭應和其言,喝口冷茶把正心後感悟、所獲講與她們知。

    說完,請郡主回府轉告相君‘今夜他領娘子拜府,敘談所得,求教後學’。

    三郡主笑顏點頭,領眾妹回東湖。

    她們走後,劉彥和憐雲商議‘回門’之事,定下今日拜嶽父,又問這兩日家中事。

    阿九說:“這兩日家裏無事,就是那邊丈人等得急。見娘子三日未回門,昨日派人來問。”

    “此外,東鄉周慕白登門拜府,送來結婚請帖,邀請公子佳期赴宴。”

    劉彥問:“他與匡娘佳期定在幾日?”

    阿九道:“臘月初十,就是後天。”

    劉彥點點頭:“初十正好無事,可去東鄉吃喜酒。母親去何處了?”

    憐雲接話回道:“今日臘八,母親領小妹去白雀寺布施,為夫君討臘八粥。”

    “妾身本欲相隨,但母親不讓,說新婚之女不可讓客人看。”

    “妾身就叫素兒、明兒跟著同去。”

    兩人順著話題而談。

    不久聽院裏說話聲,母親、表妹她們回來了,一同進家的還有慧靜法師。

    劉彥出門見母,告知娘親:“孩兒得正心了。”

    老夫人甚是高興,上下打量兒郎,感覺氣貌有變化,仔細看又沒變化。

    唯有慧靜眼目明亮。

    她秉持心中般若明燈,能照見君子身正氣和,山勢更顯,舉手投足意氣相隨。

    稱讚道:“公子正心,竹節更顯。”

    此讚譽恰到好處點明變化,沒有虛言浮華之詞。

    老夫人怕兒子餓著,忙叫丫鬟把臘八粥盛出來。

    劉彥也的確餓了,吃著佛家五味粥,與母親、慧靜法師談論正心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