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大品正心
字數:6658 加入書籤
“今年佛粥,煮的真香啊。”
“是啊,有句話說‘臘八天越寒,臘八粥越香’……”
“哎你們看,劉家老母來了……”
……
清早臨安,東城白雀寺外信眾聚集。
今日臘月初八,乃佛成道之日, 白雀尼僧設五味粥,廣施大眾。
禪院內架起兩口粥鍋,熱氣騰騰,香氣四溢,慧靜與幾個小尼姑攪粥、燒柴。
門外信眾有百十個,都是些大娘、婦人、小娘子, 一個個端著碗、抱著罐,提著甕, 項背相望說話,等著佛粥熬好。
這時劉府老夫人與侄女少卿手挽手,在眾丫鬟擁簇下來到廟前。
有眼力尖的大娘,認出這是劉奉義之母,左右相告眾人。
一婦人驚奇道:“原來他家也信佛啊。”
旁邊大娘接話:“有何稀奇的。劉郎之母信佛多年了,每年臘八都來布施……”
有小娘子笑問:“那奉義可信佛?”
大娘調笑:“不如你去問問?”
小娘子羞怯不肯:“奴家怎敢去問?”
那邊劉氏聽見這邊聊話,笑顏轉顧道:“我兒他不信佛,也不仰道,更不拜鬼神,隻修聖人之書,明天底下的道理。”
眾女不想老夫人與她們搭話,有幾個膽大的近身見禮。
其中一婦人請教:“聽聞令郎公子,能通鬼神,驅瘟趕妖,又如何不信佛陀、不拜鬼神、不仰仙道?”
劉氏稍作思量,說:“因為我兒心正。”
“我兒不信佛,乃因知佛法。不仰道,乃因明道理。不拜鬼神, 乃因心有誠敬。”
“我兒說‘拜鬼神不如敬鬼神, 隻要保持內心至誠,就能感動神明’。”
“嗯嗯,有道理。”
信眾中不少附和點頭。
又一娘子請教:“怎麽才能使自己心正至誠?”
劉氏一時被問著了,身邊戚少卿回答說:“問心無愧即是心正,不敢詐偽即是至誠。”
“俗人隻要不做壞事,不做愧對良心的事,就是心正之人。”
“但要做到【至誠】就有些難了。”
“至誠,乃君子篤行之要術。無妄方能至誠。”
“無妄者,不行邪道,不敢詐偽,不妄為,不欺心,至誠亨通,利於堅守正道。”
“正心者,無妄也。”
“無妄者,至誠也。”
“守正無妄,元亨利貞。”
眾女信眾聽聞她這番話, 都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卻覺得有道理。
劉氏含笑點頭。
這話她昨晚就聽過, 乃是兒妾憐雲轉述兒郎之言。
從初五開始,她家兒郎劉世才便閉在書屋,連著三日思學,外客也不見,內事也不理。
家中諸事皆由妾室李憐雲、侍婢阿九操持。
劉氏對於兒子思學知道一些,卻不知為何要‘閉門正心’。
昨夜與憐雲聊話時,便談問起此事。
李憐雲與老夫人詳解【儒家正心之道】。
其所言皆出自劉郎閉門所思,少卿所言隻是其中一小段。
後來劉氏問憐雲:“我兒何時能正心?得光明心性?”
憐雲回答:“妾身不知。”
說:“郎君儒術境界已經圓通了,通達‘明經圓滿’,但還有一步需要走完,即是‘闡道問心’。”
“夫君初五做心齋,總覽身學。”
“初六初七,闡道問心,就是圍繞【正心】闡解自身疑問……”
“何時把道理闡解透徹了,通達了,問心無疑,便得正心。”
“夫君當下就在這一步。”
當時劉氏聽完解釋,大抵明白‘真儒做學問,如佛家了禪,皆要一個悟通。’
今日早起,她看兒郎如舊閉門,便想來廟禮佛布施。
布施乃佛門六度之首,能度人到彼岸。
劉氏知道佛度不了兒郎成學,卻想討個吉利,希望兒郎功成圓滿。
說著話,劉氏不與信女多敘,領著侄女、眾丫鬟入寺內禮佛。
主持歡喜相迎,慧靜持禮相見。
與此同時,劉府後宅來了一眾女眷,乃東湖四位郡主及雪珠、粉珠二婢。
李憐雲請入南房招待,取一耳勺麝香點燃。
霎時香氣滿溢,眾女皆受用。
三郡主品香,眼望對窗書屋問:“今日奉義進展如何?”
憐雲伴望道:“早起我見夫君,他說‘幾近透徹,隻一點存疑未通達’。郡主此來,莫非有君家之言相告?”
三郡主點頭。
七郡主說:“我爹爹得知他閉門正心,昨夜思量出幾句話,叫我等帶話來問他,助他一臂之力。”
“現在能進去嗎?”
李憐雲不敢貿然回答。
她不知劉郎是否進入‘心齋之境’,有恐攪擾,打斷心境,使郎君遺失感悟。
這時見阿九從書房出來,招來問道:“夫君可入了心齋?”
阿九分視東湖神女,點頭說:“公子已入心齋問心闡道。”
“適才公子飲茶,忽有明悟,端坐著就澄神內觀,與胎身本性問道。”
四位郡主齊看窗外書房。
八郡主問:“奉義明悟什麽?”
阿九道:“公子明德。”
七郡主驚訝分顧三姐,笑對憐雲道:“我父讓我帶來的話,也是‘明德之問’。不想你夫君卻能明德自問。”
“我猜,他今日必能闡明道理而正心!”
李憐雲笑顏回眸一顧書屋,打聽起‘君家問夫君【明德】是何深意?’
三郡主答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乃正心關鍵。”
七郡主接說:“故此爹爹思出幾個‘明德之問’,欲借此問題,使他答而自通,從而明明德。”
憐雲稱讚君家用心,借著話題請教起‘君家所思那幾個問題’。
……
書房內。
劉彥兩手扶膝,正坐書桌前閉目。
其身勢如山,正氣自然而發,似辰時山氣。
其眉目印堂處,三重光輝重疊掩映,一是胎光,二是仁光,三是文光。
胎光之內,又顯胎身本相,即是書生相。
此時此刻,腦內靈台。
劉彥魂兒與書生本相對坐,好似對鏡而談,亦如對友而論。
他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誠意最難之處,就在於使意念發於精誠。”
“我見你,即見了誠意。”
“若要正心,需明明德。”
“我觀大學之道,從‘格物’‘致知’至‘親民’‘平天下’,隻是一個‘明明德’。”
“‘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孟子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荀子曰【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
“故此,從格物、致知到平天下,皆是明德和大而化之。”
“大而化之,天地萬物與我為一體,故而吾心之仁與天地之理為一體。”
“我已得仁義。”
“今日正心,當仁義歸心,心存天理而明德!”
話落,一指胎身本相。
那書生胎光大顯!
從腦外觀看他印堂,原本重疊的胎光、仁光、文光開始交融,似水融合一起……
胎光吸納了仁光、文光,暈染出前所未有的明亮光輝。
內在胎身本相也在發生變化!
原本愚直書生之貌,變成明堂堂君子貌,眉心仁光閃爍,遍體文光通透。
劉彥魂兒觀看身性變化,麵貌也跟著微變……
至末尾時,身性與我,表裏如一。
他和本性對笑,魂兒、身性刹那相合。
其魂中的風骨之形,合入了身性之中。
身性之中光明仁德,亦合入他魂兒內。
此刻,劉世才性命交匯,裏外光明,身心合一,心氣神通。
即【天地一體,內外同仁】。
這便是明明德,便是仁心同德,亦是《司徒心學》所言——【大品正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