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滴水之恩
字數:6131 加入書籤
見過徐大人審案時候的鐵血手腕,不曾想在其他方麵,徐大人竟也這般當機立斷。
這樣的徐大人,真讓人眼冒星星,心肝亂顫呀。
不過……
李小英控製住崇拜的小心髒,站在科學的角度,委婉拒絕。
“徐大人,培育稻種並非土壤越肥沃越好,我考察過,李家村的土質與南裏縣大部分地方相似,在李家村培育的稻種,在整個境內種植都較為適宜。”
言下之意是不必換地方。
寧鈺活了兩輩子,今天是第一次幹農活。
之所以不參與李小英和李芳芸的討論,隻靜靜聽,真不是藏鋒裝深沉,而是確實不懂,一竅不通。
什麽山林沙土、水田缺口、犁田平田……
沒一個詞兒認識。
不過她想,既然是種莊稼,土壤肯定很重要,應該越肥饒越好。
要不然平坦的膏腴之地往往是農業大省,而貧瘠的荒蕪之地卻往往代表貧窮苦寒呢。
這才想到處於山坳中的一處莊子。
“在培養稻種上,你是行家,大家,你說李家村好,那就在李家村。”
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
這道理她懂。
午飯是在李小英家吃的。
家裏唯一一隻雞昨天晚上睡了,今早沒能起來。
李老太燉了雞湯,用雞湯煮冬花菜,雞肉拌擂辣椒,炒了兩道小菜,切了半碗泡酸菜,主食是玉米窩窩。
對莊戶人家來說,十分豪華豐盛的一餐。
小思源也被李小英接來吃飯。
對早上捉弄寧鈺的事情,小家夥挨了揍,反思了一上午。
七叔給他拿了好多點心,還有糖,萬一七叔生他氣,下回不給他拿了怎麽辦。
小家夥覺得有必要挽回一下形象。
於是夾起一截酸蘿卜遞到寧鈺嘴邊,“七叔,嬢嬢家的泡酸菜不辣,你吃。”
玫紅色的泡蘿卜色澤豔麗,蜀地泡菜獨特的酸味逸散,強烈的刺激著味蕾,光是聞著,口水已經止不住。
知滿如臨大敵,急忙夾一塊放進嘴裏。
“公子,微微辣。”
寧鈺環視一圈。
小思源眼裏亮晶晶的,明晃晃的期待掛在臉上,其他人也全盯著她看,尤其是李老太,眼裏閃爍著和小思源相似的光芒。
寧鈺把酸蘿卜咬進嘴裏。
嚼了嚼。
咽下。
唇角揚起一個明顯的弧度。
“好吃。”
聞言,小思源眼裏的光蹭一下綻放。
李老太眼裏的光也開成一朵花。
下午,寧鈺教小思源和李家大妮、二毛讀書認字,知滿接著幫李家壓稻種。
不是寧鈺想偷懶,而是李小英不讓她幹。
一是不好意思讓她接著幹,但她覺得,第二條占主要因素——嫌棄她幹的活兒。
同樣是學徒。
知滿壓完六塊板子,她隻壓完一塊。
知滿幹的又快又好,而她幹的慘不忍睹。
上午總共壓了七塊板子,兩塊忘記鋪底灰,剩下五塊也不合格,十個洞裏有兩個沒稻種——密密麻麻的小孔,真好奇他們是怎麽做到眼不花手不抖,百分百精準投放的。
除此之外,還打翻一碗稻種。
擦黑,天色昏暗。
寧鈺和知滿隨李芳芸回家。
一日之內,寧鈺發現了二嫂嫂的兩大優點。
幹活麻利,廚藝好。
尤其是廚藝,絲毫不遜色於徐府高薪聘請的大廚,不起眼的野菜也能做出千般花樣,連玉米窩窩,都比李小英家的香軟好吃。
如果滿分一百,打九十九分。
辣度直衝天際的酸泡菜,扣一分。
吃過飯,銀月高掛,星子鋪滿無垠天幕,徐徐夜風吹起細柳枝條在河畔悠閑的飄蕩。
四道人影投在鄉間小路,慢悠悠的走。
比搖擺的柳枝還閑適。
聽徐寧城說完今日跑山的情況,寧鈺恍然發覺靠兩條腿,非累死人不可。
進度也慢。
“二哥哥,明日你們晚些出門,我讓人給你們牽兩匹馬來,四條腿怎麽也比兩條腿快。送馬的人就跟著你,聽你差遣。”
過分陡峭的山路馬上不去,但山與山、壑與壑之間的輾轉,騎馬能省不少力。
徐寧城沒有拒絕。
“城哥兒,你去那邊兒等等,我同鈺哥兒小滿子說兩句悄悄話。”
說完正事,黃朝神秘兮兮把徐寧城支走。
“鈺哥兒,送馬的時候,再送一車肉,你二哥哥家太窮了,我瞧小思源營養嚴重不良。”
徐寧城的冷兵作戰經驗和軍事見解讓他歎服,徐寧城媳婦的廚藝讓他欲罷不能,他太喜歡徐寧城兩口子了,小思源也很好玩,他還想在這兒住幾天,但夥食實在太差。
從昨晚到現在,他才吃了兩頓肉。
一頓也沒吃夠。
除了肉,別的食物他吃不飽。
“是黃神醫自個兒嘴饞吧。”
知滿無情拆台。
小公子和李娘子家大閨女同歲,卻比大妮高出整整一個頭,小臉黑是黑,但手腳特別有力,習武的時間比讀書還多,小身板別提多結實。
哪裏像營養不良的樣子!
“營養跟不跟得上,神醫瞧不出,你個小丫頭片子瞧得出?健不健康,可不能看表麵。”
“我……”知滿被黃朝懟的啞口無言。
黃朝心裏那點小九九,寧鈺門兒清。
念在他爬山下坡辛苦的份兒,加上也不是他一個人吃,就滿足吃貨的小小心願吧。
寧鈺吩咐知滿:
“回去讓人連夜準備,明早同馬匹一起送來,牛羊魚雞鴨鵝兔子,盡量齊全,水果糕點也送一些,以後每隔七天送一次。”
黃朝衝寧鈺豎起大拇指。
“鈺哥兒真是好叔叔,小思源會感激你的。”
……
徐府。
大老爺、二夫人、三夫人等了寧鈺一晚上。
見她回來,迫不及待匯報兩日來的成果。
首先是大老爺。
“商會成員表態,鼎力支持知縣大人的決策,願意拿出四成家資用於護衛南裏縣。”
“另外城北王員外說他能搞到兜鍪,數量太多不行,一兩千沒問題,我讓他盡量多弄來一些。”
“還有陳記糧鋪,他家在成都府有倉庫,存糧足夠南裏縣所有人吃三個月,陳老爺願意捐獻存糧,但沒有足夠的人手運糧。”
兜鍪,即將士作戰戴的頭盔。
重要性不言而喻。
至於糧食……
南裏縣土壤貧瘠,糧食產量遠達不到自給自足,現在的餘糧,官府儲備加上商戶儲備,隻夠維持半年。
如果李小英的三季稻稻種培育順利,最快也要後年才能實現自給自足。
但今年、明年,還要外購補充。
夠全縣百姓吃三個月的大米,如果單用於養兵,至少夠八個月。
必須拉回來!
“二伯母,張家武館有多少人?”
“弟子三十六,如果加上我爹他們,一共四十一人,不過有四人要演武打戲,能派出三十七人。”
二夫人猜到寧鈺的打算,直接報了可用的人數。
“明日讓這三十七人上午去縣衙,聽我安排。”
“好,一會兒我親自去說。”二夫人應道。
“大伯,麻煩你通知陳老爺,明天下午前往成都府運糧,另外告訴他,拉回來的糧食,按比收購價多一成的價格計算,縣衙買了,雖不能掙錢,也不讓他賠本。”
縣衙能有幾個錢。
說是縣衙買,其實就是徐家掏錢。
在場眾人心知肚明,但沒有一個人反對。
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當年老夫人帶著三個孩子逃難到縣城,三位老爺吃百家飯吃了五六年,徐家發跡也離不開街坊鄰居幫襯。
而為母子四人送上第一碗熱飯的,正是陳記糧鋪。
發達後的徐家,之所以還留在南裏縣,並在這裏成立商會,創辦書院,也是為了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