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尋覓千年 第二十四章 欲言無忌
字數:3218 加入書籤
昭月還回想著張儀吟唱的這幾句說是屈原所作,搜腸刮肚也沒有印象,怎麽說自己對屈原的作品熟的不能再熟,怎麽這幾句完全沒有印象,屈原作品傳下來有上千年中間失傳了多少誰有知道,想到這裏昭月的心裏暗暗慶幸,能夠和屈大夫相處這段時日,見證到他早年的詩作。原來屈原和張儀年少時也是相談甚快的至交好友,隻可惜史書沒有記錄下這一筆,就連整個戰國史對屈原的記錄也是寥寥幾筆,等到了西漢年間《史記》的問世更難還原屈原和他所處的時代,所以後人無法理解屈原
張儀“最近靈均轟動郢都,終於得空來看我了,哈哈哈”
屈原“子修又去了哪國遊說,前幾日我朝堂辯駁是想到了子休提出的合縱抗秦策略,而子休的合縱比起昔日蘇秦的要更為完善,便於執行一些”
張儀“靈均學以致用,隻是合縱並不是沒有破解之法,靈均日後還需謹慎使用”
昭月見二人相談甚歡,又見日上正午,該是午飯時間,唉,好餓,聽說古人生活習性與現代不同自然每日正餐時間會有差異。估計用飯時間要等到午後了,隻是昭月現代人雖然來了古楚也有好幾日了,還是不太適應這樣的用餐習慣。
又回想在屈府這幾日用飯時間也差不多是這個點,做飯應該要提前半個時辰。便說到“你們聊,我去給你們準備餐食”
昭月正在發愁,這個時代都有哪些食材,可以做些什麽吃食,張儀過來叫住昭月。
張儀“昭月姑娘,我帶你去廚房,剛好我要取些水來”
昭月“子休,不必這麽客氣,和靈均一樣稱我小月或者昭月就行”
張儀“小月果然是爽快之人,廚房這裏還有些青菜,大米,粟,你隨便做些就行。哦,對了,還有我剛帶回來的魚,現在給你取來”
不一會屈原也來到小廚房。
屈原“小月,要不要我來幫忙”
昭月“靈均,你和子修這麽久沒見,你們先聊,我稍後就做好飯”
邊說邊還在找尋廚房裏的食材,除了剛剛張儀說的想看看這個年代有哪些調料會在人們日常飲食中,很不幸隻有鹽,就連油都沒有,更別說辣椒花椒之類的,肉桂,花椒都在《楚辭》中出現過,可能這個時候這些香木還沒有被人們發現可以食用。
先不管這麽多把魚收拾了醃上再說,洗好了青菜,見張儀家米不多估計這是張儀還不是秦相,經濟應該不寬裕,所以想想還是做稀飯,突然發現了張儀家裏有很多小麥,這個時代的人們還沒發現小麥的價值,所以都充作最低等的食材,不過看到小麥讓昭月放棄了煮稀飯的想法,將一些小麥舂碎,大概可以揉出一大塊麵坨,不到半個時辰煮出了一鍋麵條,再炒上盤青菜,魚直接烤著吃的,剩餘的青菜摻著雞蛋煮了湯。飯菜準備好,叫來張儀和屈原。。。
屈原“小月,這碗裏一條條也是你家鄉吃的糧食嗎?楚國物產豐富竟然也從未見過。”
昭月“誒!不過是一些麵食,不過需要二次加工一下才行,這是用小麥舂成粉,加一定量的水揉成麵團”
張儀和屈原聽的目瞪口呆,不過屈原很快就想開了,這就更印證了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列國沒有食用小麥的做法,除非饑荒實在沒糧了。
昭月“靈均,子休快別看了,坐下來嚐嚐,我們家鄉管這叫麵條,這是小麥粉的一種做法還有很多吃法,如果日後還有機會再一一展示給你們,快坐下來!”
屈原為張儀引薦了昭月之後,張儀很快融入了氛圍,三人聊天更是無所顧忌,席間昭月,屈原,張儀交流很愉快,氣氛好不融洽。
屈原,張儀二人未入仕本就是無所不談的至交,如今二人並不是處於敵對的立場,誰又能料到現在的至交好友會在將來各自為政的國家鬥的不死不休。
想到這裏昭月不禁感到惋惜,心中感慨萬分,如果能將張儀留在楚國,二者乃至楚國的曆史會不會改寫。
張儀“靈均,昨日日朝堂覲見,和朝堂眾臣辯駁,你對楚國朝局有什麽想法嗎”
屈原“楚國的朝局明顯朝親秦和反秦分化”
其實二人說話昭月也插不上話,隻想靜靜的聽著二人爭辯。
屈原“隻是不知子休日後有何打算,不如和我一同入仕為官吧”
張儀“靈均,你忘了之前在昭令尹府上竊璧事件嗎,當時我還被汙為盜賊,如今在楚國是沒有發展的機會了,倒是希望靈均日後能一展雄才偉略,名垂千古”
據昭月了解的關於張儀的曆史,他還是很重名利的,輾轉各國之間最終選擇在逐漸變強大的秦國,如果不是因為在楚國昭陽的府上發生了齟齬,此時以楚國在列國裏的地位,肯定會在楚國發展。
而屈原似乎更看重的是楚國在各國的地位,對他來說如果楚國無他發展之處,那他還能去哪?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命數,楚國的興衰與屈原命運息息相關
昭月“我可是拜讀過靈均的《橘頌》,詠物言誌,以昂揚之筆觸細膩地描繪了橘樹之‘內美’與‘外修’。,此乃靈均自身高尚人格和美好品質之追求與體現,足見靈均之磊落胸懷與高風亮節……””
屈原會心一笑,理解,世上還有比被人理解更幸福的嗎?
張儀“靈均,如今七國爭戰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像春秋時代那樣為了爭奪霸主,而是要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統一的政權,一個統一的中國的出現,正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今最有條件統一中國的是秦與楚,因而楚便成了秦進攻的主要對象。在這種形勢下,楚隻有和齊結成聯盟,才能與秦相對抗。然而,外交上的策略固然重要,關鍵的關鍵卻是國內政治製度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