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思齊歸宋

字數:3789   加入書籤

A+A-


    現在的大宋國策自相矛盾。窮苦人出身的朱元璋和一眾淮西舊將都對地主士紳沒有任何好感。從內心裏,他們希望消滅一切曾經壓迫過他們的階級。

    可在淮西之時,孫炎曾經勸說他優待士紳。在那段時間,朱元璋也嚐到與士紳聯手的好處。

    故此,在朱宋建國後,他一直在百姓和士紳之間搖擺不定。一方麵,他利用各種手段清理不聽話的士紳;另一方麵,他又利用新興貴族和服從皇權的士紳去管理百姓。

    近幾年,新興貴族和原有士紳勾結在一起,令境內百姓苦不堪言。明軍進攻山西時,無數百姓反戈一擊就是明證。

    為此,朱元璋再次想對士紳集團舉起屠刀。

    可他知道屠刀一旦舉起,自己苦心經營的仁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

    偏在此時,道衍為他提供了一個新思路——肅貪!

    在所有官僚和士紳的惡行之中,百姓最為痛恨的就是貪汙。曾經有多少百姓因為官員克扣賑災糧而被餓死,多少百姓因為貪汙而求告無門。

    肅貪之舉不僅可以幫助朱元璋建立一個純淨的王朝,使官員清廉、百姓安居樂業;還可以借此機會殺掉一批官員和士紳,減少新興貴族對朝綱的控製。

    次日,朱元璋召集眾臣發表講話。

    “朕為布衣時,常見貪官汙吏不理民間疾苦,大肆侵吞公款和田地。對此,朕至今仍心有餘悸。以朕看來,大宋必須定立法紀,嚴懲敢於危害百姓的官員和士紳!”

    起初,眾臣隻是以為陛下有感而發,可能是想起往事所至。

    可等朱元璋和道衍頒布肅貪法令後,眾人才發現一場噩夢剛剛開始。

    在法令中,朱元璋規定貪汙六十兩銀子以上者,立殺!同時,他要求在所有縣衙的大門和二門之間設置一個土地祠。

    所有因貪汙被處死的官員,劊子手將會在土地祠中“剝皮充草”,懸於公座之旁。

    法令剛剛分布,檢校司就從淮西舊將中揪出一個名叫蔣大誌的都督同知。

    此人是最早跟隨朱元璋的紅巾士卒。因為屢立戰功,逐級升遷為都督同知,負責鎮守河曲。

    在河曲任職期間,他勾結當地士紳侵吞良田,大肆斂財,曾經造成當地百姓揭竿而起。

    利用此次肅貪之機,朱元璋將他和當地的地主士紳連根拔起。所有沒收的土地一律分給窮苦百姓,所有沒收錢財一律充公。蔣大誌也成為第一個死後被剝皮充草的大臣。

    朝廷多了財政收入,百姓獲得了土地。山西境內的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士紳和新興貴族感到了死亡的恐懼。

    為了洗脫罪名,不少官員開始給檢校司遞上檢舉信,紛紛揭發自己的上司或同僚的罪行。

    由於官員和士紳相互攀咬,朱元璋也錯殺了部分忠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道同案。

    絳州州尹道同為官清廉,一直替百姓打壓地方士紳。在肅貪活動中,幾名劣跡在身的官員怕他提前揭發自己,就夥同當地士紳上書誣告。

    在接到誣告信後,朱元璋信以為真,直接下達處斬之令。

    道同被抓,激起當地百姓的憤慨,連夜圍堵檢校衙門。朱元璋聞訊,連忙讓檢校司重新審理此案。等相關大臣交上調查結果,他才發現自己冤枉了忠臣,馬上派人去收回成命。

    可惜,等欽差到達絳州時,劊子手已經在貪官們的指使下行刑完畢。

    絳州之事令朱元璋火冒三丈。事後,他拘捕了所有絳州官員,不管有罪沒罪,皆抄家滅門。絳州的所有士紳也被殺戮一空。

    雖然青天一般的道同被冤殺,但最終分到土地的百姓依然對朱元璋感恩戴德。

    麵對一群“朝獲派,夕腐敗”的官員,朱元璋痛定思痛,也在不斷考慮如何清理朝堂。

    最終,他決定誅殺原有官吏,啟用一批新人。

    為了找理由誅殺官吏,著名的“郭桓”案再度上演。唯一不同的是,這回的“郭桓”名叫老的沙。

    經過檢校司的偵查,戶部侍郎老的沙與他人合謀,私分州府上交的賦稅。其金額之大,足以和大宋的全年賦稅相抵。

    不管其他人信不信,朱元璋借此舉起屠刀,將所有跟老的沙有關係或沒關係的官員一律治罪。

    經過幾次大案,大宋之中,除了朱元璋的心腹外,所有官員都被株連獲罪。

    要不是道衍及時出麵製止,隻怕各部連主官都沒有剩下幾個。

    最終,在誅殺近一半的臣子後,一批新的儒生開始走上官員崗位。

    麵對朱元璋的心狠手辣,道衍和席應真連連咋舌。其他人屠戮功臣都是點到即止。這位陛下還真是殺無止境。

    不過,他們也覺得朱元璋實在是命好。在他屠殺官員之時,大明一直忙於與北元交戰,竟然沒能騰出手來收拾大宋。

    不久,心生懼怕的道衍連忙趕奔陝西勸降李思齊,借此脫離山西的屍山血海。

    到了衛輝府,李思齊降階相迎,一臉熱情地將他迎入帥府。

    等二人分賓主落座,道衍開門見山地說道:“邠國公,貧僧此次是來給您指點迷津的!”

    故意自稱貧僧而不稱外臣,他是想拉近與對方的距離。

    李思齊當然了解縱橫家的那一套,不以為意地笑道:“大師何出此言?”

    “邠國公可曾想過,如今天下三分,何處才是您的歸宿?”

    他的話不禁讓李思齊陷入沉思。

    自己與察罕帖木兒和太子已經勢如水火,根本不可能回歸大元。大明之中,又有王保保和觀音奴身居高位,很難保證他們將來不會與察罕帖木兒暗通款曲。

    如此說來,大宋好像是除了自立以外的唯一出路。

    想到自立,他又盤算一番。

    關外依然是大元的地盤,關內又有大明和朱宋,自己好像哪邊都打不過。

    也罷!

    所謂“響鼓不用重錘”,李思齊畢竟是個識時務的梟雄,迅速拿定主意。

    “軍師,罪臣願意歸降大宋,還請您在陛下麵前替某美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