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文具和寶塔糖
字數:3731 加入書籤
白天上工,忙忙活活又是一天。
吃過晚飯,李鵑招呼孩子們:“走,去我那屋,給你們買了點兒文具。”
韓采秀恰好聽見,立刻道:“她小姑又花錢,去代銷點給他們買就行。”
李鵑揮揮手:“這不是要上學嘛,文華那會兒有,他哥仨哪能沒有。”
文華上學時,還是林誌遠去縣城買的,軍用書包、鐵皮文具盒、鉛筆橡皮本子一整套。
文華的嘴唇動了動,想說小姑父還說從京城給他帶吸鐵石的塑料文具盒呢,但他畢竟大幾歲,已經懵懂知道些事兒了,這話就沒說出口,在舌頭尖上打了個轉兒,又咽了回去。
李鵑見幾個小的往外跑,隻有文華沒動,於是笑著招手:“文華也來,也有你的份兒。”
文華臉上一喜,隨即又不好意思道:“我都有了。我就不要了。”
李鵑笑道:“那些東西都是消耗品,用完了不得補充啊。快走,快走!”
大小六個孩子來到西屋,李鵑從牆上摘下兩個新書包來,分別遞給文廣文良。
然後,又從她自己的挎包裏拿出鉛筆、橡皮等物,還有一遝六本連環畫。
文良眼睛一亮:“小人兒書。”
文華、文廣和文錦的眼睛也是亮晶晶的。
李鵑笑笑,把連環畫放在炕桌上,暫且不分,隻把鉛筆和橡皮分給文良和文廣,文錦文程和琤琤三個小的,嘰嘰喳喳替倆哥哥出著主意,挑哪個哪個。
這時,文廣順著文程的意思拿了個大鬧天宮的文具盒,文良慢一點,拿起另一個,皺著眉道:“這小孩兒是誰?”
文程搶答:“哪吒!”
回來的路上,李鵑已經把哪吒鬧海的故事給倆小孩講了,文程已經是一個知道哪吒鬧海的小孩兒了。
文良有些懵,習慣地看看文廣,兩人又齊刷刷看向大哥。
文華淡淡道:“就是個神話故事裏的小孩兒,很厲害。”
李鵑適時地地拿出連環畫,交給文華,讓文華給一群孩子講一講哪吒鬧海的故事。
李鵑拿出一隻英雄鋼筆和一瓶藍墨水,遞給文華:“文華,這是給你的,你上四年級了,該學著用鋼筆了。”
一支普通的英雄牌學生鋼筆並不貴,隻需要一塊二毛錢,但在這個年代,對一個作業本用正反麵的農村小學生來說,已經是奢侈品了。
文華驚訝極了,遲疑著不敢接,李鵑直接把鋼筆和墨水放到他手中,拍拍他的肩膀,道:“剛開始用鋼筆可能不太習慣,這個不能用橡皮擦拭修改了,寫作業時要更加認真才行。慢慢適應就好了,加油。”
“謝謝小姑,我知道了。加,加油!”文華露出一個略帶羞澀的笑容,學著李鵑的樣子在胸前握了握拳頭,做了個加油的手勢。
文良也跟著湊熱鬧,高舉起拳頭揮揮:“加油,加油!”
文廣向來不吝吐槽自己的同胞兄弟,撇嘴道:“你那是打人!”
大小一屋子人都笑起來,笑聲從西屋傳到了東屋。
韓采秀好奇地探頭看看:“鵑子給幾個臭小子買了好東西,聽聽歡喜的,都要把屋頂子給掀了。”
妯娌倆刷洗完了,還不見孩子們出來,就約著一起拿了針線笸籮,往李鵑屋裏來了。
李鵑和六個大大小小的孩子圍桌而坐,文華正拿著一本小人書給弟弟妹妹們講故事。
“東海龍王敖廣邀請了四海龍王,一起來到陳塘關,逼李靖交出殺害龍王三太子的哪吒……”
“喲,這是開會呐?”韓采秀大嗓門的一聲,把故事會給打斷了。
“娘,大哥給俺們講故事呢。”文良不滿地抗議一聲,轉而催促文華:“大哥,快講,快講,下邊咋樣了?哪吒是不是把老龍王也打死了?”
幾個小的紛紛催促,文華卻有些窘迫地停住,微微紅著臉不肯往下講了。
李鵑笑著起身,安撫地朝文華示意:“我們去外間屋說話,你們繼續。”
說著,下炕拉著兩位嫂子挑門簾去了外屋。
隔著一層布門簾,裏屋文華講故事的聲音清晰地傳出來。
李鵑先扶著二嫂劉虹在椅子上坐了,又拿一條長凳招呼大嫂一起坐,然後壓低聲音笑道:“還有幾天就要上學了,我想著讓文華帶著他們講講故事、認認字、識識數,等到了學校也好坐得住。”
韓采秀一拍大腿道:“還是鵑子有法子,俺也正發愁倆皮猴子進了學(xiao)屋門兒坐不住,念書念不進去可咋治啊!”
屋裏講故事的聲音又是一頓。李鵑連忙示意韓采秀小聲。
說了幾句話,聽到文華已經把故事講完了,李鵑這才和兩個嫂子進屋。
李鵑把寶塔糖拿出來,按服用量分給每個孩子,“這是治肚子疼的藥,一回吃完。”
至於服藥後避免多油食物的注意事項,李鵑直接沒說。
一大家子現在都是一個鍋裏吃飯,早上就是玉米餅子、紅薯粥就鹹菜,連油星子都找不著,哪裏來的高油攝入?
大大小小幾個孩子好奇地研究著寶塔糖,這種糖甜滋滋的,樣子也好看,都有點兒舍不得吃。
文良還小聲嘀咕:“這麽好吃的糖,要是留兩顆明天給韓二牛他們看看,指定眼饞的不行。”
“快吃,不許剩下。”李鵑一瞪眼,文良個皮小子利落地把手裏的兩顆糖一起塞進嘴裏,怪模怪樣的,引得一屋子大大小小的都笑起來。
李鵑檢查過,確定寶塔糖都吃完了,才揮揮手讓皮猴子們出去玩。
等到了外邊,大孩子們湊一幫,小不點兒們自成一隊,在場院邊的草垛旁玩躲貓兒。
林琤和文程也跟上玩了兩回,然後,林琤就變戲法一樣拿出自己的鉛筆來給小孩子們看。
“哎呀,真好看,還帶橡皮的呢。”有小孩立刻嚷起來。
另一個傲嬌的小孩兒則問林琤和文程:“你倆又不上學,買鉛筆做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