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第 108 章

字數:18685   加入書籤

A+A-


    老夫人從高府回來後,便把那高二爺夫婦的所為告訴了老太君和魏若。

    老太君聞言就道“依我看,你嫂嫂很不該再把希望寄托在你侄子的那點惻隱之心上。他對林姐兒可一點維護之情都沒有的。”

    “我也是這麽想的,所以就勸嫂嫂,與其總是退讓,不如向前一步,先發製人。”老夫人就道。

    “你想的很是,若是遇到那等良善的人,那你嫂嫂讓一步倒也沒什麽。可對耿氏那樣自私的理所當然的人,她越是退讓,就越會被欺壓。還不如放手扶植人與那耿氏纏鬥上一番,讓她知道在這個家裏,到底誰才是做主的人。”老太君總結道。

    老夫人自給高夫人出了那個主意後,就時不時的關注著高府裏的情況。

    高大夫人聽高夫人說她們和公府的老夫人都覺得高大少爺是可塑造之才後,哪裏能不明白她的意思。

    如老夫人所言,縱然再是軟弱,沒誌氣的人,在子女前程方麵那也是絕不會退讓的。

    更何況高大夫人本不是軟弱之人,她之前一直屈於高二夫人之下是覺得,她在高家沒什麽好爭的。

    與其這樣,還不如立於是非之外。

    但如今的形勢同以前可不一樣了。

    她那個二弟夫婦把婆母得罪的太狠了。

    林姐兒嫁過去後,她們又不顧婆母的感受,動輒找林姐兒的茬。

    婆母想必是對那兩口子徹底失望了,所以決定以扶植她兒子為條件,換取她對林姐兒的庇佑。

    高大夫人明白她那個二弟妹並不省心,她雖不算絕頂聰明,但有股胡攪蠻纏的執拗勁兒。

    早些年,高二夫人和外頭官眷家的夫人發生了爭執。

    如果換做是她或者其他的官眷夫人必定想著以和為貴,不管誰先讓,反正大家互讓一步便罷了。

    可高二夫人卻一直不肯讓步,還說什麽,她想讓我讓步,我就是不讓步。

    就是這件事讓高大夫人看清了高二夫人的本性,她就是一個披著官眷夫人皮的潑婦罷了。

    無論是誰,隻要與她纏鬥上,並因此結怨了,那往後餘生,隻管每日受她白眼和冷言嘲諷吧。

    自明白這件事後,高大夫人就更不願意和高二夫人結怨了。

    可高夫人給她的條件太誘人,她就算明知這是個燙手的山芋也得把它接過來。

    自她公爹致仕並病倒後,高家這輩的資源就全被把持在高二爺手上了。

    高二爺又不是那等願意扶持侄子的性子。

    去年她們家老爺想給兒子請個蔭封,他們便托高二爺找吏部的人從中說和。

    哪知道高二爺卻說和吏部的人不熟,直把他們夫婦氣的不行。

    他們也是因此看出,隻要有高二爺在一日,那他們兒子就不要有出頭之日了。

    高二爺不僅自己要壓哥哥一頭,也要讓他家兒子壓堂兄弟們一頭。

    以前若是沒有機會便也罷了,現在既然有機會,那她就絕不會允許高二爺的心思得逞。

    高大夫人笑著答應了高夫人的條件。

    自那以後,她就和兒媳們一起和高二夫人打起了擂台。

    高二夫人縱然是個潑婦,可她到底勢單力薄,她便想拉著自己的兒媳與高大夫人婆媳打擂台。

    可高二夫人的兒媳也不是沒受過她的擠兌的,自然不肯如高大夫人的兒媳們那樣盡心盡力。

    高二夫人去找高二爺哭訴。

    可高二爺也煩著呢,因為安國公越過他將他大哥的兒子安排到了工部。

    這個差事可比他給他兒子找的差事還要好呢。

    高二爺再一聽高二夫人說高大夫人婆媳一起擠兌她,哪裏能不明白高大夫人私下同高夫人做了交易

    他也是舒服日子過的久了,忘了以往是如何在高老爺夫婦麵前做小伏低的了。

    高二爺聽了高二夫人的話後,竟然去找高老太爺告狀,說他姑母插手他家的家事。

    他滿心以為自己到底是高老太爺的孫子,他老人家看到姑母在背後為高夫人撐腰攪亂高家內宅定會極為生氣。

    可他卻猜錯了高老太爺的心思。

    若是老夫人讓李浩淼直接擼了高二爺的官職的話,那高老太爺或許還會把老夫人叫來擺一擺道理。

    畢竟高二爺是高家這一輩官職最高的人,把他擼下去了,那高府的實力就會下降。

    高老太爺並不允許這樣的事發生。

    但老夫人不過是讓李浩淼給高大爺的兒子找了個差事,這在高二爺看來是件有損於他權威的事。

    但在高老太爺看來卻是件極好的事。

    至於高大夫人和高二夫人打擂台這些事,在高老太爺看來就是純屬高二夫人活該了。

    他老人家雖然礙於輩分,不好直接訓斥孫媳婦。

    可林姐兒是他的曾孫女,看到她被高二夫人如此薄待,他哪裏有不生氣的道理。

    如今看到高大夫人願意為林姐兒出頭,且又沒有損害到高家的利益。

    高老太爺高興還來不及呢,哪裏會如高二爺所想替他出頭。

    高二爺垂頭喪氣的離開了高老太爺的院子。

    高二爺夫婦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又有高大爺夫婦為了自家的利益不停的和他們打擂台。

    他們自顧尚且不暇了,更遑論去找林姐兒的麻煩了。

    林姐兒的日子一下子過的舒服了許多。

    高夫人過來府上找老夫人時還笑著說“現在老大媳婦對林姐兒比對自己的親兒媳還要好,她那幾個兒媳看了非但不吃醋,還處處照顧著林姐兒。果然還是妹妹說的對,我早就該醒悟過來才是。”

    說到最後,高夫人的神情有些失落。

    老夫人就拍了拍她的手道“都過去了,不過你也不能讓林姐兒萬事都隻靠著別人。將來他們終是要分家的,林姐兒總要學著撐起一個家才是。”

    “我醒得的,隻是林姐兒現在身子太弱,我是想這兩年先把她的身子調養好,等之後再慢慢教她管家理事。”高夫人同老夫人解釋道。

    老夫人聞言沉吟道“既是想好好調養身子,你們不妨帶著父親和哥哥去京郊住一段時間。那兒人少空氣又好,最適宜養病。況且離了耿氏,林姐兒的身子或許能快些好起來。她的病情總是反複,未嚐不是因為那耿氏屢屢挑事之故。”

    老夫人這話正好說到高夫人心坎裏去了,她就道“我以往倒是也想帶著爹和老爺去京郊休養,隻是家中總是不安定,心中煩悶,也沒心情過去。現下家裏的事既不用我操心了,那等開春了,我就帶著他們過去吧。”

    老夫人聞言很是喜歡,她就對高夫人道“你們到了那裏之後,萬事都不要想,隻安心養病就是。”

    高夫人欣然應是。

    高家的事情了結後不久,就要過年了。

    今年的除夕和往年一樣,眾人按品大妝去了宮裏。

    唯一與往年不同的就是,啟和帝現在似是對幼兒很感興趣。

    眾人聚在保泰殿用膳的時候,他讓人把五皇子、大皇孫和二皇孫都抱到了身邊。

    二皇子和三皇子看啟和帝喜歡自己的兒子,自是心中喜悅。

    大皇子卻覺得心裏很不是滋味。

    啟和帝和兒子、孫子們閑話一會兒後就轉頭問淑妃“老大府上還是無子嗎”

    淑妃心中苦澀,麵上卻陪笑道“是的,不過他府上的萬氏已經有身孕了。”

    “也不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啟和帝聽完就頗為悵惘的道。

    淑妃聽了心裏就更難受了。

    啟和帝卻像是想起了什麽似的,又將目光放到了坐在下首的純嬪身上。

    眾嬪妃看他看向純嬪,心內苦澀。

    以往貴妃才是這宮裏最得寵的人,可自純嬪和慧嬪進宮後,貴妃倒退了一射之地。

    思及此,眾人不由得看向貴妃。

    貴妃坐在啟和帝的下首位置,正在與她的兩個外孫女,安國公府的兩位小縣主講話,似是沒注意到啟和帝在看誰一樣。

    不過她瞧著倒是比以往消瘦了一些。

    眾人看著這樣的貴妃,心中就是一陣快意。

    你霸著陛下近二十年了,也該讓你嚐一嚐這噬心噬骨的滋味了。

    德妃的目光卻未同眾人一般落到貴妃身上。

    她看到坐下下首的那個十幾歲的少女,恨不得抓花了她的臉。

    自純嬪入宮後,太後對她就比以往冷淡了些。

    德妃自聽說陛下要把純嬪納進宮中後就已經做好了被太後冷待的機會,可她沒想到的是太後竟會做的如此明顯。

    想到太後這段時日連二皇孫都不甚待見,甚至還常宣太醫為純嬪看診的時候,德妃忍不住又是一陣氣悶。

    純嬪這還沒懷孕呢,太後和承恩公府的那些人就想拋開他們母子了。

    純嬪要是真懷上了的話,那還怎麽得了

    這邊想,德妃還在暗自生氣。

    啟和帝卻在和淑妃及太後商議為大皇子納庶妃的事情。

    “按理說這種事情不該由朕來管的,可是大皇子自成婚到現在都還沒個兒子,朕要是再不問就說不過去了。”啟和帝略微憂愁的道。

    “正是。”太後聞言就道“大皇子是陛下的長子,可他到現在都還沒個兒子,也屬實有些不像了。”

    淑妃聽到上首這天家母子倆的對話,心內苦澀。

    她隻得口稱都是臣妾的錯。

    啟和帝聞言就和藹的對淑妃道“子孫的事乃是緣分,這事倒也與愛妃無關。不過等年後愛妃還是多宣召幾個臣子家的女孩進來,看有合適的給大皇子挑幾個吧。”

    啟和帝這話一說,淑妃心中十分的喜歡。

    若是那臣子家的女孩進了大皇子家的後院,那大皇子在朝堂上豈不是又多了些助力嗎

    而德妃和成妃聽到啟和帝說讓淑妃麵見臣子家的女孩後,心中警鈴大作。

    那二皇子和三皇子就算再拉攏臣下,也沒有姻親關係來的穩固。

    要真是讓淑妃趁此多挑了幾家女孩,那大皇子豈不是威勢大增。

    德妃和成妃便也同啟和帝求情,說尋常人家的孩子到了二皇子和三皇子這個年齡,早就子孫成群了,可他們卻各自隻得了一個兒子。

    兩人便也想為二皇子和三皇子再相看幾個女孩。

    聽完德妃和成妃的話,啟和帝果然為難了起來。

    他就道“二皇子和三皇子與大皇子的情況到底不同。”

    縱使德妃和成妃素日害怕啟和帝,但事關兒子,兩人也不願輕易讓步。

    兩人都道,二皇子和三皇子隻有一個兒子,實在不是子孫繁茂之像。

    淑妃看德妃和成妃在這件事情上要自己的強,氣的臉都白了。

    除夕過後,正月裏走親戚的時候,魏若就聽有夫人議論此事。

    那些人說陛下原本是見大皇子至今無子,所以便叮囑淑妃為大皇子擇幾個庶妃。

    可德妃和成妃見了也不甘示弱,便也求陛下說要為二皇子和三皇子再添幾個庶妃。

    陛下左右為難,又不好讓人說他偏心,便說那就三位皇子都納庶妃吧。

    現下宮裏的德妃、成妃和淑妃幾人全都摩拳擦掌的隻等出了正月,為幾個皇子們挑選庶妃或是側妃呢。

    魏若回來後便將這話學給了老太君和老夫人聽。

    老太君聞言就笑了起來,她對魏若道“接下來的半年到一年,那幾個妃子和皇子隻怕會鬥的不可開交,娘娘和五皇子也能過個安生日子了。”

    老夫人聞言也笑道“是呀,正好開春就是公主的婚期,娘娘也可以把精力都放在公主的事情上了。”

    魏若也覺得這樣很好,她回去後就將此事告訴了李浩淼。

    李浩淼沉思片刻後道“宮裏的局勢在我們這些外人看起來都比較亂,更不如說娘娘這個身處其中的了人。陛下既有心護著娘娘,娘娘便關起門戶自過日子。切不可摻和到那些人的事情裏麵。”

    “還有五皇子,因著陛下故意縱容的緣故,五皇子聰明卻很是調皮的名聲已經傳滿了大周。陛下也曾對臣下說過,說五皇子是幼子,上麵還有幾個哥哥們在。所以他要想做什麽就隨他去吧。那些臣子們揣摩著陛下言語間透露出的意思便覺得陛下隻是寵愛幼子,但看重的仍是幾個成年的皇子。也是因為此,五皇子才能平平安安的長大。”

    “可五皇子現在還小,還能這樣混過去。但他總有長大的一天,到那時就不得不去麵對朝堂上的那些爭端了。”

    魏若聽完後,站起來在屋子裏走動了一會兒。

    隨後她歎息道“就算不得不麵對,那也必須去麵對。這皇位的鬥爭那麽殘酷,就算咱們想要退讓,那些人也不會放過咱們的。”

    李浩淼見她於皇位鬥爭上並無什麽懼意,反而有一股勇往無前的勇氣,就點了點頭道“你能這麽想就再好不過的了。我就擔心你和娘娘婦人之仁,到最後心生怯意,總是猶猶豫豫。這樣反不能成事。”

    魏若聞言就笑道“我明白公爺的意思。公爺想要做什麽隻管去做就是了,我們不會給公爺和五皇子拖後腿的。”

    李浩淼見她目光堅定的看著自己,心中喜悅。

    他上前一步擁住她,複又打橫抱起她。

    魏若忍不住驚呼一聲。

    房內珠簾搖動。

    出了正月後,再過一個月就是五皇子的生辰了。

    因為平寧公主的婚期定在了三月底。

    雖說她的婚事自有內務府操持,可貴妃作為生母自也有許多事要操心,因此五皇子今年的生辰隻是簡單的辦了一下。

    此事在旁人看來雖沒有什麽,但啟和帝卻覺得心中有些不舒服。

    他總覺得有些委屈了五皇子。

    因此在五皇子跟他說,想要和晏哥兒一起去他們府上看國公府的侍衛們比試的時候,啟和帝就答應了。

    不過因為魏若也在為了平寧公主的婚事忙碌,啟和帝擔心她們府上現在忙不開,便對五皇子說,等他姐姐出嫁後再去安國公府。

    五皇子倒也不是那等蠻不講理的人,見啟和帝已經答應他過去了自然不會再鬧。

    貴妃和魏若忙忙碌碌了近一個月,總算把此次婚禮一些細節上的事情安置妥當了。

    按照本朝規矩,公主成婚前,需得派遣試婚宮女先去公主府上。

    貴妃一開始原本有些拿不住要不要派試婚宮女過去,魏若就說可以派她們過去,但隻是充個場麵,不讓別人說閑話就似了。

    等平寧和唐元郎成婚後,她們再給那兩個宮女尋戶好人家,把她們風光嫁出去就是了。

    貴妃就說這樣唐夫人看了會不會覺得平寧善妒。

    魏若就勸貴妃,說這些事她們不讓平寧插手,她們出手把那些宮女打發走。這樣唐夫人縱然有些說辭,那她也不會說到平寧身上。

    別人就算說起來但也頂多說她們心疼女兒妹妹罷了,但這些也不過是些婦人家的小心思,她們頂多在背後嘀咕幾句罷了。

    魏若還說,她們這樣也不算違背宮規,畢竟宮規隻說要派試婚宮女過去,但沒有公主們就必須把那兩個試婚宮女留在身邊。

    貴妃想著那些大長公主、長公主們嫁過去後也把試婚宮女們打發了,她們這樣做也不為過,且她也不想讓女兒女婿之間橫插一人,便也答應了。

    及至三月底,總算是辦完了平寧公主的婚事。

    平寧公主成婚之後和唐元郎相處頗為和睦。

    唐元郎是個寬厚敦敏的人,但凡駙馬們剛成親的時候,總會自怨自艾一陣子,覺得自己為了家族榮耀斷絕了仕途。

    實則這些駙馬中有人確實是有真材實料的,但有些人確實是萬萬不成的。

    但唐元郎,卻表現的極為滿足。

    他私下對平寧公主說自己本就無心仕途,隻想潛心鑽研武學。

    如果平寧公主不嫌棄他的話,他此生就做兩件事了,一為鑽研武功,一為陪伴平寧公主。

    平寧公主聽後覺得十分的喜悅。

    她和那些一心攀高枝,想要給家族帶來榮耀,獲得家族長輩認可的女孩不同。

    她是皇帝最為寵愛的女兒,自出生起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那些別人苦苦追求的名利與財富,與她而言不過是如喝水一樣的玩意。

    她自然沒有那等督促夫君上進的心思。

    況且在平寧公主五皇子剛出生的時候,貴妃和魏若都同平寧詳談過。

    彼時的平寧公主尚小,正處於一個你以為她不懂事,其實她卻也懂得了一些情理的年紀。

    可礙於年紀,她又根本沒有辦法看明白在這盤棋局上,誰才是執棋人,而她們這些人要扮演怎樣的位置

    貴妃和魏若商議過後覺得與其讓平寧摻和進來反生事端,還不如就讓她做一個讓啟和帝喜歡的女兒。

    啟和帝喜歡的女兒是什麽樣子的呢

    自然是天真的,快樂的,甚至可以是莽撞的。

    唯獨不能是心機深沉的,是憑借著啟和帝的愛憐之情去獲取利益的。

    因此,貴妃和魏若細細的和平寧分析了一番,讓她不要去想什麽奪位,想什麽爭寵。

    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她都不要做。

    她隻要把啟和帝當成一個父親來敬愛就可以了。

    啟和帝要的其實就這麽多。

    平寧也是個聰明的性子。

    她自是明白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是在相互算計中逐漸消磨掉的。

    而她乃至她母妃和她弟弟,她們所能依仗的就是她父皇對她們的憐愛。

    貴妃告訴她,但凡她有了這些念頭,那她日後和啟和帝相處時,言語或是行動間一定能帶出來一星半點。

    所以,索性就不要有這些念頭。

    自那以後,平寧公主便再也沒有想過爭寵或是奪位這樣的事情了。

    她就如同往常一樣,如一個世間最平凡的小女兒那樣與啟和帝相處,甚至有時會惹一些小麻煩。

    而啟和帝雖說有時會生氣平寧公主總惹麻煩,可他身居高位多年,早已厭煩了別人恭恭敬敬的對他,也厭煩了別人在他麵前演戲。

    平寧公主這樣其實正好。已決意近十年甚至此生都不摻合朝政的平寧公主聽到唐元朗這麽說後便也對她說了自己的想法。

    當然他沒有那麽傻,把貴妃和魏若告訴他的一番話告訴唐元朗。

    她隻是說自己日後隻想縱情山水,問唐元朗是否願意陪她一起。

    唐元朗自然願意。

    徹底放開了的平寧公主和不醉心功名的唐元朗自那以後就開始了時不時遊山玩水的生活。

    這兩人時不時的就帶著一隊人馬去京郊遊玩。

    等天氣再暖和一些了,他們便又去了南平等地。

    啟和帝和貴妃看到這小兩口恩愛,自是十分的歡喜。

    魏若看到他們相處和睦,也總算是放下了一顆心。

    平寧公主出嫁後,宮內又發生了一件事情引得啟和帝雷霆大怒。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自純嬪和慧嬪入宮後,啟和帝對這兩人還算優待。

    他既優待這兩人,去貴妃那裏的次數不免就少了一些。宮人們看在眼裏自是各有心思。

    隻是礙於以往平寧公主還在宮裏,他們知道這是個炮仗性子,不敢出頭惹她不快罷了。

    現下平寧公主出嫁了,又和駙馬每日如同蜜裏調油般的待在一起,自是回宮少了。這些宮人們見貴妃和氣,五皇子尚且年幼不知事,又見啟和帝近日對貴妃沒有往日那般上心了,自是起了怠慢貴妃母子的心思。

    不過他們一開始並不敢做的如此明目張膽。

    他們是先拿晏哥兒做了筏子的。

    至於為什麽要先挑晏哥兒慢待,是因為在他們看來,晏哥兒得啟和帝喜愛不過是看在貴妃和五皇子的麵子上。

    眼下,啟和帝對貴妃都沒有以前那般上心了,更遑論晏哥兒了。

    此為其一。

    其二是他們想著,貴妃如今皇寵益薄,縱使知道他們慢待了晏哥兒,她也不會為了此事去驚動啟和帝。

    若是她忍了這一次,那她能忍一次就能忍第二次,日後退步的次數就會更多了。

    再退一步說,就算貴妃真向啟和帝告狀也沒什麽,他們也算是借此事試探出她的底線了倒也不虧。

    那些宮人們想通之後,就故意克扣了晏哥兒房內的分例。

    南嬤嬤過來同貴妃說後,貴妃果然不欲聲張,但她也不想讓外孫受委屈,便自掏腰包補了這些分例。

    那些宮人們見貴妃果然一副息事寧人的態度,自是心中欣喜。

    漸漸的,送往貴妃那裏的分例也沒有以往好了。

    貴妃一概沒有聲張,也不讓宮人們去鬧,而是讓南嬤嬤拿著銀子去打點一二。

    這事瞞了差不多有一個月了,到最後還是被啟和帝發現的。

    至於他是怎麽發現的,那就要說到五皇子和晏哥兒了。

    五皇子和晏哥兒現在都還沒有啟蒙,且啟和帝又覺得他們現在還小,與其把他們關在屋子裏,還不如讓他們出門跑一跑。

    在他的刻意縱容下,五皇子和晏哥兒成日裏都在皇宮裏跑來跑去的,直玩到夕陽西下才回宮。

    在黃昏前,啟和帝總會歇息上半個時辰。

    在歇息的時候,他就會把五皇子和晏哥兒宣過去,讓他們陪他說說話或是玩鬧一會兒。

    就在他們玩鬧的時候,啟和帝發現五皇子的裏衣很明顯的過過好幾次水了。

    他當時雖不動聲色,等五皇子和晏哥兒走後,卻將陳福叫過來痛罵了一通。

    陳福自是知道這是怎麽回事。

    五皇子自小就被啟和帝金尊玉貴的養著,他的衣服最多過幾次水就不再穿了。

    如今之所以貴妃給五皇子穿了過過好幾次水的裏衣,自是因為宮人們送到景和宮的分例變少了。

    貴妃雖出錢打點,可有些分例還是會發的遲了些。

    陳福之前隱瞞不報,是因為他見啟和帝近日常去純嬪和慧嬪處,便起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心。

    如今事情既暴露出來了,陳福自是不敢再隱瞞了。

    啟和帝聽明事情真相後,先是讓人將陳福拉出去打了板子。

    等陳福被人拖進來後,啟和帝當著眾內侍的麵對陳福道“去讓人把那些怠慢貴妃的人處置了,另外日後若是再隱瞞貴妃的事,你的腦袋就不要要了。”

    陳福聽到後嚇的差點連命都沒有了。

    他連夜讓人處置了那些宮人。

    啟和帝也親去貴妃宮中安撫,並連著在貴妃宮中歇了好多天。

    隻要啟和帝不刻意瞞著,宮內的事向來是瞞不住京內的朝臣們的。

    眾臣及其家眷原本見啟和帝近日常寵純嬪和慧嬪,以為他對貴妃淡了下來。

    哪想到此次傳出宮人們慢怠貴妃一事後,啟和帝竟會雷霆大怒。

    他們這才恍惚想起,就算貴妃現在色衰而愛馳了,可她到底還育有一子一女。

    啟和帝就算是為了兩個孩子,也不會讓人慢怠他們的生母的。

    眾人的想法如何,魏若不想去管。

    她知道貴妃的分例被克扣後,第一時間就想入宮去看望貴妃。

    李浩淼見她要帶著東西進宮,便勸阻她道“出了這樣的事情,你進宮看看也是應該的。但是陛下已經讓人處置了那些宮人,你若是還帶著這些東西進去,豈不是在打陛下的臉嗎”

    魏若剛剛隻是一時情急有些顧不得其他的事情了。

    此刻聽李浩淼說的有理,她便沒有再帶這些東西,而是獨自進了皇宮。

    “娘很不該瞞著我才是。”魏若進宮後,和貴妃敘完家常後便說起了此事。

    貴妃聞言就笑道“倒也不是什麽大事,他們哪裏敢真的克扣我呢,隻是給的少些罷了。我縱是跟你說了,你也不能帶著東西進宮,隻能在府裏幹著急。”

    魏若聞言沉默。

    貴妃說的確實沒錯。

    她就算知道了也隻能幹著急罷了。

    貴妃見她神色有些鬱鬱,便對她道“你放心,我在宮裏自會照顧好自己。這些都是小事,你若是因此難受,那我反而也要擔心你。”

    魏若見貴妃果沒有因此受影響,想她說的有理,便也撂下此事不提了。

    她們原以為此事已經過去了,哪想到還有後續。

    啟和帝那裏又有新的動作了,他私下就對著朝臣們歎息道“朕中年才得此一子,原想著能讓這個孩子承歡膝下,享一享含飴弄孫的快樂。哪想到朕不過一時半會兒的功夫沒顧上貴妃母子,宮內那些人竟敢慢怠他們。可見朕是老了,有些人是不把朕的兒子放在眼裏了。”

    啟和帝這話一傳出去,旁人猶可,永林候卻再也坐不住了。

    啟和帝雖然不甚喜歡皇後,但他並沒有因此奪了皇後管宮的權利。

    因此現在皇宮內當家作主的人是皇後,或許還要再加上一個淑妃。

    啟和帝雖隻說有人慢怠了貴妃,沒有明說究竟是誰慢怠了她。

    可整個皇宮的內務都歸皇後管,出了事大家不指摘她,還能指摘誰呢

    永林候府的夫人和姑娘們頓時成了眾矢之的。

    那些出了嫁的姑娘們成日裏回府哭訴,說婆家人總陰陽怪氣的說她們永林候府的姑娘家教不好。

    有的姑娘還說此事一出,婆母便將孩子都抱到了她們那裏。

    而那些未出嫁的姑娘們日子也不好過。

    原本正在與她們議親的人家也都以各種借口推了親事。永林候夫人以及世子夫人一早就遞了牌子趕到了宮裏。

    皇後聽說因此此事影響到了府裏姑娘們的婚事後,麵色青白不定。

    於此事,她也確實並不冤枉。

    那些宮人們慢怠貴妃純粹是覺得貴妃現下沒落了,所以他們要去踩她一腳。

    皇後掌管宮務自是看出了那些宮人們的心思。

    她自也樂得借刀殺人,便也默許了那些宮人們的所為。

    可她沒想到的是,啟和帝竟然會在朝臣們麵前訴苦。

    永林候夫人及世子夫人一離開,皇後便到乾清宮去向啟和帝請罪。

    啟和帝如何作想,外人不得而知。

    但他並沒有處罰皇後,而是讓淑妃協助皇後打理後宮事務。

    啟和帝此聖旨一下,京城內各世家便又開始思襯了起來。

    陛下現正有五個兒子,其中四皇子自身才幹不顯,生母出身卑微且不得聖寵,自是不必多言。

    五皇子雖極得聖寵,可他年齡實在太小,且十分頑劣,據說常與那安國公府的幼子到處淘氣玩耍。

    而陛下竟沒有任何管教他的意思,似是真的把五皇子當成了小兒子,而不是可以承繼宗祀的繼承人。

    相反,這幾年他漸漸放寬了對已成婚三位皇子的限製。

    眾臣冷眼旁觀覺得啟和帝好像是在看,到最後究竟是哪位皇子可以托付江山

    從陛下讓淑妃協助皇後處理後宮事物而不是德妃或是成妃甚至貴妃來協助皇後這件事來看。

    雖則現下二皇子和三皇子都已有了兒子,可陛下似乎更倚重長子。

    不然他為什麽隻單挑了淑妃出來

    顯然淑妃和大皇子也是這麽想的。

    淑妃近來春風得意,大皇子也是心情甚好。

    據陛下殿前的宦官說,大皇子近日常借口請教學問一事過來找陛下。

    出乎臣子們意料之外的是,陛下竟然樂嗬嗬的和大皇子探討學問。

    一時間,啟和帝和大皇子之間的感情甚好。

    二皇子和三皇子的外家知道後坐不住了。他們過來勸說兩位皇子,說陛下年輕時雖不喜歡和兒子們說些閑話,但他現在人到中年,心境自然與年輕時不同。

    他們讓二皇子和三皇子也想想有沒有什麽話好同陛下聊一聊,培養一下父子感情,不能讓大皇子領了先。

    二皇子和三皇子也顧不得其他的了,他們也開始同大皇子一起去向啟和帝請教學問。

    大皇子見了氣的牙直癢,可他又不能攔著兩位弟弟說你們不要來。

    他隻能把氣憋在心裏。

    這邊廂幾位皇子為了爭寵用盡手段。

    那邊後宮三妃也鬥得不可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