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神秘木盒 化學之門
字數:5525 加入書籤
“不行,絕對不行!”趙昀聽說了趙維要去襄陽前線的想法之後,斷然回絕。
“爹……”
趙昀說:“蒙古人打到襄陽了,戰場上刀劍無眼,你是太子,萬一出點什麽差錯,我大宋江山怎麽辦?”
“爹,蒙古人隻是在大勝關和墨鬥關跟襄陽府守軍僵持,還沒打到襄陽城下呢,再說了,孩兒又不親上戰場,沒有刀兵之災。”
“那也不行!”趙昀還是不同意,“臨安城裏夠安全了吧?你肩膀上的傷怎麽來的?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那是我沒防備、沒準備,沒想過在臨安城裏還有如此猖獗的黑道勢力,我要是有準備,一身鎧甲穿身上,那幫地痞就是再多十倍也不礙事!”趙維說。
“沒準備?難道蒙古人要砍你之前還要先通知你,讓你有準備嗎?”
……
爺倆正爭論著,趙葵說道:“官家,老臣認為,太子殿下去襄陽亦無不可。”
“這……趙相,你站著說話不腰疼,不是你兒子你不心疼……”趙昀一時語無倫次起來。
趙葵一副和氣的笑容說道:“官家,好男兒誌在四方,太子年少,處世經驗、閱曆不足,應當四處曆練一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襄陽乃我大宋之兵家要地,常年駐有重兵,蒙古此次犯邊,並無破關之打算,看似凶險,實則安全,正好適合太子熟悉兵事。”
“有你這個太子太傅教導,難道太子還會差了不成?”趙昀反問道。
“官家此言差矣。”趙葵不緊不慢地反駁,“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昔日蜀漢的馬謖,談論兵法頭頭是道,孔明將街亭交托於他,不料此人卻是紙上談兵,根本沒讀懂兵法的精髓,白白失了街亭,連累孔明又一次出祁山的計劃失敗。老朽就算教得再好,太子不親臨戰場,親身踐行,與馬謖又有何區別?”
趙昀說:“趙相,朕也從沒打過仗,依趙相的意思,朕也是紙上談兵了?”
“官家……”趙葵頓了一頓,然後問道,“難道不是嗎?”
“你這老頭,還真不給朕留麵子呀!”趙昀假裝氣憤地說,沒麵子歸沒麵子,但是趙葵年長他近二十歲,又是左丞相,群臣之首,不給自己麵子又如何,當年開封府尹包拯,大朝之上跟官家吵架,唾沫都濺到官家臉上了,最後吵完也就吵完了,仁宗照樣上朝,包拯照樣開噴。
“為人臣者,當直言犯諫,您帶兵打仗的能耐確實不怎麽樣,我又何必給官家您留什麽麵子呢?官家,您要是不想太子以後也跟您現在一樣沒麵子,您就該讓他去襄陽曆練,而且依我說,太子不僅要去襄陽,還應該去一趟成都,現下那兒才是蒙古千方百計想要奪取的地方,大軍嚴陣以待,比襄陽更緊張。”
“不行不行,朕最多允許維兒去襄陽,絕不能去成都!”
“多謝父親允準!”趙維連忙搶著說道,趙昀這才反應過來,他好像被趙維、趙葵兩人聯合起來糊弄了,可是自己具體怎麽一步步上套的,他又想不明白,整個人都是懵的。
趙葵和趙維師徒倆相視一笑,他們的配合是越來越默契了。趙葵發現,趙維其實不需要自己怎麽引導,他的很多政見和自己幾乎是完全一致的,隻不過年紀尚淺,官場爭鬥的經驗不足,需要自己多磨煉磨煉。
趙維在樞密院說自己準備去襄陽,吳潛和呂邯當即反對,那時候他就猜到自己的父親也一定不同意,所以他就先和太傅趙葵通了氣,一起聯合起來搞事情。
從臨安去到襄陽,水路是最便捷的,可以經過長江和漢水(漢江)直接到達襄陽城下,雖然這一路上是逆流而上,但是比起陸地交通方式,走水路還是最快捷的。
出發前一天,趙維給了程怡一張便箋:“師姐,明天就要出發去襄陽了,你去一趟將作監,找公孫大匠拿一樣東西。”
程怡接過便箋問:“什麽東西?很重要嗎?”
“你把便箋給大匠,他自會把東西給你!這東西很重要。”
程怡點點頭,沒有再問,徑直去了將作監。公孫誨見到程怡,問:“喲,程姑娘,有什麽事嗎?”
程怡將便箋拿出來,說:“殿下差我來向大匠取一件東西。”
公孫誨接過便箋,笑著說道:“哦,好,姑娘請稍候。”說完,他親自入到後衙,取出一隻貼了封條的長木盒交給程怡,說:“殿下吩咐的就是這個,有勞姑娘帶回東宮了。”
“多謝大匠。”程怡很有禮貌地感謝,她不知道這個其貌不揚的盒子裏究竟裝了什麽,如此神秘,還勞動將作大匠親自動手。
公孫誨笑嗬嗬地說:“姑娘客氣了,說實話,這麽個小東西,可費了在下不少腦筋和功夫。”這一句話,更是讓程怡摸不著頭腦,但是盒子上貼了封條,未經允許不能打開,她也知道自己這個太子師弟做的事情好些都涉及機密,萬一盒子裏是什麽十分機要的物事,私自開啟,泄密了可不是開玩笑的。
東西拿回來之後,趙維揭下封條,打開了木盒,拿起裏麵的物事看了看,然後眼睛湊上去一端瞄了一眼,臉上露出滿意的微笑,隨後立刻就放了回去,關上盒子,沒再打開,程怡瞥見了一下,那是一根長的、圓柱形的物事,但是離得遠,看不出來究竟是什麽。
……
趙維出發去襄陽之前,天機院正在進行的煉鋼平爐已經完成了所有的係統設計,第一座平爐樣品已經在軍器監的煉鐵坊建造完成,緊挨著旁邊的煉鐵高爐,便於就地取用鐵水進行測試。
平爐,是一種比較大型的煉鋼爐,原本的曆史上,歐洲急需將大量廉價的廢鋼煉成好鋼,這才促使了平爐的產生,平爐實際上比轉爐更晚誕生,但是到了21世紀,卻逐漸被新興的電爐取代,先於轉爐被鋼鐵行業所淘汰。
平爐煉鋼的優勢是可以以任意配比的鐵水、廢鋼和生鐵為原料,通過不同的石灰、螢石、空氣、鐵礦石等配比,將不同的原料煉成純度較高的鋼水。當然,不同的生鐵廢鋼材料需要搭配不同的石灰、螢石等造渣劑、不同的空氣流量和不同的鐵礦石量。總的來說,平爐比轉爐的優點在於,煉鋼的原材料需求比較低,出爐的鋼鐵品質也不差,但是缺點在於,平爐煉鋼時間比轉爐更長,需要額外提供熱量以維持煉鋼需要的溫度(轉爐隻需要通過氧氣和鐵水中的碳反應產生的熱量即可提供煉鋼所需的高溫),所以平爐煉鋼的能耗比轉爐高,經濟性不如,這也是在後世,平爐首先被淘汰的原因。
然而,平爐的劣勢是相對於轉爐和更先進的電爐而言的,相對於這個時代的煉鋼工藝,平爐那是完全碾壓性的優勢。
最古老的煉鋼法,叫做“百煉鋼”,就是將生鐵燒紅、燒軟,然後反複鍛打、冷卻、再燒紅、再鍛打,所以有“百煉成鋼”的說法,百煉鋼鍛打的過程,有兩個目的,其一是通過反複不斷地改變形狀,將鐵塊內部的碳暴露在空氣中氧化除去(所以工藝完成的標準是鋼塊重量不再減少),其二是通過反複鍛打,消除金屬內部的缺陷,值得質地密實(這也是後世衝壓和鍛造工藝最大的優勢,也是人類造幾萬噸水壓機、油壓機的目的)。
大宋的鋼鐵技術水平,可以說是這個時代首屈一指的,蒙古與之不相上下,但也隻是“炒鋼”的階段,也就是將生鐵熔化,然後攪拌,利用空氣中的氧去除鐵水中的碳,使之成為鋼或者熟鐵,然後再反複鍛打,這個攪拌鐵水的過程中,熔爐是完全敞開的,不僅耗時,而且很難控製除碳的程度,炒得時間短了,碳除不幹淨,時間長了,又會使得鐵水氧化,而且凝固之後的鋼水,還是要像百煉鋼工藝那樣反複鍛打,隻不過鍛打的次數比百煉鋼要少很多。
而平爐煉鋼,爐膛和空氣是不直接連通的,主要依靠精確的氧化劑、造渣劑配料比例,直接得到需要的鋼鐵成分,成型之後不需要像以前那樣反複鍛打,過程可控、生產連續性好,耗時短,這樣一來,優質鋼的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
為了保證鋼的品質,原料的品質也應該盡可能地高,也就是說從高爐出來的生鐵就必須要保證品質,所以,趙維專門要求,高爐煉鐵的時候,絕不能使用原質的石炭,必須使用木炭或者是煉焦後剩下的焦炭來煉鐵。
天機院的眾人均大惑不解,問趙維這是為何,趙維說:“你們家裏燒石炭的時候,都沒覺得石炭比木炭有種刺鼻的味道嗎?哪怕你窗戶大開、通風良好,湊近了炭爐,那股刺鼻的味道始終是存在的,不是嗎?”
趙維這一問,有幾個人點了點頭,說:“確實如此,不過這又代表什麽?”
“我從《墨經集注》裏讀到了一段記載,那就是隋唐之時,煉鐵的工藝和我們現在沒什麽區別,但是那時打造的鋼刀比我們現在產的刀互砍,折斷的往往是我們現在生產的刀。”趙維說,“可是大家都是用的同樣的鐵礦、同樣的工藝,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炭上麵,石炭的大規模開采和使用是我朝太祖時期開始的,隋唐期間煉鐵幾乎都用木炭,而我們用的幾乎都是石炭。”
“是了,那定然是炭的問題。”一個院事默然說道。
趙維接著說:“我又注意到一個細節,就是石炭好像並不像木炭那樣純,不同地方出產的石炭,燃燒的品質雖然不同,但總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那股刺鼻的問道,或濃或淡,總是有那麽一點,聞得多了還會令人產生頭暈、惡心等中毒的症狀,而木炭燃燒的時候隻要通風良好,就不存在任何的異味。”
“那這到底是什麽東西燃燒產生的氣味?”
“硫磺!”秦九韶閉著眼說道。
“對,就是硫磺!”趙維肯定地說道,“石炭燃燒的時候總是有淡淡硫磺味,我猜想可能就是石炭裏麵的硫使得鋼鐵變得脆弱。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我在城裏的一家鐵匠鋪,讓鐵匠用坩堝分別試過木炭、原質石炭和焦炭來煉鐵,然後打成同樣尺寸重量的鐵片,然後用1兩一個的砝碼一點一點地累在上麵,用木炭和焦炭煉出的鐵片加到一定數量就被壓彎了,而用原質石炭煉出來的鐵片沒有彎,而是直接斷掉了。事實證明,我的猜想是正確的,石炭裏麵含有少量的硫磺,這種成分對鋼鐵的韌性十分不利。”
趙維接著說:“我相信,鋼鐵裏麵有很多含量很少的東西,這些微量的成分雖然很不起眼,但是它們的含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鋼鐵本身的品質和性能,這個就需要大家一起去探索,通過大量的試驗去找出各成分對鋼鐵的影響,隻有了解了其中的奧秘,我們才能精準地調整鋼鐵成分,使其按照我們需要的品質產出。”
眾人皆是恍然大悟一般地點頭,趙維的一席話,從鋼鐵突破,開啟了化學的探索之門,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