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漢水炮火
字數:4404 加入書籤
漢水,後世叫做漢江,這是長江最大、最長的一條支流。漢水之名源於它上遊的一座城池——漢中,漢中之前稱沔水,自漢中之後,至鄂州府匯入長江,稱之為漢水。
漢中,古稱南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間形成了漢中平原,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自先秦時期便是重要的糧倉,曆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秦惠文王暫緩進軍中原的腳步,將漢中連同巴、蜀一並收入秦國疆土。秦末,項羽和劉邦約定:先入漢中者為王!東漢末年,天下三分,諸葛亮為劉備製定的戰略計劃,奪取荊州之後,下一步也是占領漢中……
到了大宋朝,漢中被叫做“興元府”,是利州東路官府駐所。但是在“端平入洛”之後,蒙古人汪世顯即率軍奪占了此城,改叫漢中。汪世顯死後,其子汪德臣世襲其位,成為了餘玠的勁敵。
自去年襄陽開戰,汪德臣也對成都方向發起了猛攻,一度攻占了利州城(今廣元),隻是因餘玠已整肅過四川軍,以成都為後方依托,連續不斷地反攻,又將利州奪回,雙方最終在劍門關一帶反複拉鋸,隻有小股騎兵能夠從戰線的縫隙中滲透。在和餘玠對峙的同時,汪德臣也積極地策應兀良合台對襄陽的攻勢,派騎兵沿漢水向襄陽方向進攻,在漢陰-石泉一帶被王堅擋住。當趙維來到襄陽並且受封荊北軍元帥,領20萬兵反撲忽必烈的同時,汪德臣在漢水方向的進攻也止步於石泉縣,此時兀良合台已經在大理建昌府(今西昌)方向集結兵力備戰,汪德臣的京兆府和鳳翔府需要全力向南征大軍供應糧草補給,隻得收縮兵力放手漢中、沔州一線,東部在漢水上從石泉開始直到漢中,依托饒風嶺的山勢,沿河設置水寨,以期用少量兵力阻擋王堅的反攻,主力全數防備餘玠。
三月下旬的時候,斥候有幾次向汪德臣稟報,漢陰下遊的河段,船隻來往日益頻繁,金州安康郡有騎兵集結。到四月初,斥候又報,金州和石泉一帶集結了近萬人的騎兵,汪德臣這時候有些急了,南宋向來缺少騎兵,餘玠麾下騎兵就占了南宋騎兵主力的大半,按照忽必烈去年的通報,這支騎兵全數去了襄陽,歸太子趙維指揮,此時竟然有如此多的騎兵在漢水上遊集結,想都不用想都能知道這是誰的人馬!
汪德臣此時完全沒有了可以增援的兵力,民夫大部分集中到鳳翔府去了,主力也去了一部分到雅州,剩下的隻能死守沔州和漢中,因為餘玠突然向利州增兵了,於是汪德臣趕緊具表向朝廷稟明情況,請求太原府、大同府派兵增援。
隻是,時間上有些來不及了。
四月二十七,大宋軍隊已經完成戰前準備,馮晟沒有幹等趙維回來,就立即下達了進攻的命令,石泉水寨是汪德臣在漢水上布設的第一道阻攔,這天夜晚,月黑風高,東南風沿著河穀向上遊吹來。淩晨時分,十幾張被張滿的風帆逆著水流向上遊疾馳而來,雖然夜晚的能見度很差,但是兩邊山崖上的點點火光卻是格外清晰,這些火堆是王堅的部下特意準備的,也是黑夜中船隊唯一的參照物。
“六子,你聽見沒有,這是什麽聲音?”一個蒙古軍哨兵問身邊的戰友。
“唔?什麽?”六子一臉惺忪,“哪有什麽聲音?”
“你仔細聽一聽,好像是江麵上傳來的。”
六子仔細停了一會兒,也沒聽見什麽聲音:“哪有聲音?深更半夜的你怎麽神神叨叨的?”
“你別聽上遊啊,聲音從下遊傳來的,你聽,現在聲音大了些了!”說著,他還把身子向崗樓外探了探,“別是宋人的船吧?”
“我覺得風吹過河穀的聲音吧?你也不看看這什麽時辰,這時候行船,也不怕撞了河底?”
過了兩刻鍾,聲音越來越大,這回那個六子雖然十分疲憊,但是也確切地聽見了,聲音確實從下遊的江麵上傳來,但是分辨不出來是什麽東西,隻聽得江麵上“轟轟轟”的,夾雜著帆纜被風吹動的“呼呼”聲,以及槳劃水的“嘩嘩”聲。
“你聽,像是水輪劃水的聲音,肯定是船!”最先聽到聲音的那個人說,“快去鳴鼓!我在這兒盯著再看看!”
“好!”另一人急匆匆下了崗樓,掄起鼓槌,用最大的力氣敲鼓,頓時鼓聲傳遍整個水寨,不,不隻是水寨,就連江上的船隊都聽得一清二楚。
那哨兵聽得不錯,隱藏在黑暗中的的確是一支船隊,而且是張世傑麾下的戰船!此時張世傑就站在第一艘船的船樓上。
“將軍,敵水寨已察覺!”副將向張世傑說道。
“嗯,聽聲音我們距離敵軍水寨已不過數百米。”張世傑應道,“傳令各船,準備戰鬥!輪機加大火力,全速突擊!右舷全炮備便!”
“是!”
不一會兒,蒸汽機的轟鳴聲再度增大,船艙裏水手們有條不紊地搬運著炮彈和火藥。這支船隊由16艘機帆船組成,所謂機帆船,就是同時配備風帆和輪機的船隻,這種戰船,長36米,寬7.2米,吃水1.7米,滿載排水量270噸,每艘船配備200千韶的蒸汽機,和那100艘“新式車船”的主機是同一型號。這是臨安船政司在五公斤炮問世之後,專門設計的內河炮船,主要特點就是吃水淺,在長江流域各條支流中都能來去自如,最初的設計,隻是一種純風帆動力的炮船,首尾甲板上各一門五公斤炮,船艙內左右各置3門炮,總共8門,甲板炮放在可以旋轉的圓盤上,有超過180的水平射角,也就是說它可以朝左右任一方向同時發揮5門炮的火力。
後來天機院研究側流論,設計出了在海上使用的三桅帆船,風帆效率大幅度提高,再後來蒸汽機出現,船政司的這種炮船設計就顯得落後了,於是在趙維的要求下,他們變更了設計,風帆使用側流論原理的新式軟帆,除主帆外,前後船頭布置三角帆,風帆麵積相比原來的硬帆增加一倍以上,同時將原設計的艙內炮位全部取消,隻留前後甲板炮,艙內炮位的空間用於安裝蒸汽機和水輪驅動機構。同時,甲板炮也不使用最初的五公斤炮,那東西對於內河小艇來說太大太重,軍器監另外設計了一種口徑更小的專門的艦炮——淳祐十二式炮,五公斤炮口徑大約是110毫米,十二式炮口徑隻有90毫米,采用雙聯裝方式安裝在船的前後甲板上的緩衝炮架上,身管、炮架和水壓緩衝機構加在一起,單座雙聯艦炮的重量隻有850公斤,雖然比單門五公斤炮更重,不過適當降低幹舷,也不影響船隻的穩定性,畢竟這種船不需要去海上,沒有大風大浪,重心高一點也無妨。
所以,這種炮船雖然總共隻有4門炮,但是卻能夠向左右任意一側集中全部火力,很是符合後世“無畏艦”的設計理念,十二式炮的身管仍是青銅鑄造成型的,但是炮管內壁經過熱處理,強度提高不少。十二式炮雖然口徑隻有90毫米,但是炮管長度足足有2米,由兩截1米的炮管通過熔焊拚接而成,這種火炮使用的不再是五公斤炮那種球形實心彈,而是一種新的,發射藥與炮彈綁定在一起的定裝榴彈,正因為如此,十二式炮放棄了以炮彈重量為等級標準的表述方式,直接以口徑定型號,稱之為“淳祐十二式90毫火炮”。張世傑第一次見到炮彈的外形,感到十分新奇,彈體呈長紡錘形,後麵和箭杆一樣還帶有尾翼,尾翼和前方彈體中間用紙包裹了一些甲改火藥——沒錯,這就是一枚典型的“迫擊炮彈”。
十二式炮的定裝榴彈發射藥重量隻有1公斤,炮彈全重5公斤,安裝在炮船上,最大仰角15時,最大射程可達800米,而在軍器監測試的時候,曾使用同樣裝藥量和35射角打出了1300米的紀錄!可以說,這種炮在五公斤炮的基礎上,又上了一個層次。
“將軍,敵水寨已進入我軍炮火射程!”
張世傑抬手:“再等會兒,把距離拉近到400米!”
“是!”
各船的風帆已被東南風撐得滿滿當當,所有蒸汽機都已達到最大功率,船隊以15節的航速迅速向水寨逼近。
桅杆上的觀察手根據山崖上的一處火光作為參照,對照地圖不斷地計算著船隊的位置:“700米……600米……500米……400米到!”
“開炮!”隨著張世傑命令下達,16艘船,64門火炮相繼開火,64枚榴彈飛向石泉水寨,過了十幾秒,水寨中的爆炸聲此起彼伏,首當其衝的便是最外層的營牆,哨樓上正在觀察水麵情況的哨兵,終究連敵人的麵都沒看清,哨樓就被炮彈炸塌了……這些主要用木頭做的營牆,本來就沒有準備對抗大宋的炮火的,汪德臣設置水寨的目的是對沿岸纖夫進行嚴格管製,攔阻和檢查過往船隻,防止宋軍兵船和糧草逆流而上,漢水的上遊落差普遍較大,普通的帆船或車船在經過湍急河段時,很難憑借自身的動力前進,這時候往往需要纖夫在岸上將船隻拉著走。汪德臣認為,這樣一來,宋軍除了小股人馬,無法將主力集結到漢中城附近。
可惜,這水寨防得住普通船隻,卻攔不住配備新式火炮和蒸汽機的戰船,他實在想不到,在漢水上遊最窄僅有二十丈不到的河道中,南宋竟然能使用炮船,火炮射程還能有800米!(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