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襄陽會戰(一)興元府會師
字數:4663 加入書籤
舉白旗表示投降,這一規矩是自秦朝就傳下來的,秦人自認五行屬水,水為黑色,所以秦人喜服黑色,以黑色為勝利,那麽相反的,白色即為敗降,秦一統天下,所以戰場上舉白旗投降的傳統就這樣延續了下來。在這一點上,東西方存在著殊途同歸的巧合。
一號石堡在楊輝的持續炮擊之下煎熬了六小時,就連站上城頭舉白旗都沒人敢去,因為擔心宋軍看不見,一輪炮彈過來把自己打成肉醬。確實,楊輝隻顧著觀察炮擊效果了,那麽大的一麵白旗愣是沒看見……
郭驥讓楊輝停火之後,帶人上去受降,這石堡之中本是一個千人隊駐紮,現下能動彈的還剩七百人,傷亡並不大,但是六個小時像老鼠一樣躲炮彈,讓所有人的心態都崩了。得到二號石堡的求援信,從上遊的城固趕來增援的人馬,遠遠的兩裏地開外就隻看見一號石堡碎石橫飛,數次想要靠近,戰馬都逡巡不前,眼睜睜看著石堡舉了白旗,不得不收兵撤回城固。
拿下了一號石堡,重裝步兵下船登陸,在南岸建立了穩固的防線,楊輝又將火炮帶著過河,用了兩個時辰,在二號石堡的對岸一片窪地中建立了陣地,並且已集結了近百噸炮彈。武安邦、武定國在原來一號石堡對岸的炮陣地中集結了三千重步兵,緩緩向二號石堡進發。
二號石堡相比一號石堡,地勢更低,是剛剛好貼著河邊建造的,張世傑命人向石堡中喊話,要求他們投降未果,指揮著炮船在離石堡三百米的位置全部下錨、落帆,集中64門甲板炮對著石堡中猛轟,在楊輝還沒準備完成之前,就已經將石堡城樓打得一片狼藉,這尾翼榴彈對人員和木質設施的破壞力遠遠不是球形鐵彈能比的。當楊輝命令開火的時候,100門五公斤炮集火轟炸兩座角樓,3輪齊射下來,角樓就徹底被轟塌了。
炮船的榴彈對石材堆砌的堡壘無法造成實質性損傷,隻能壓製住石堡的一切反擊手段,蒙古兵還能躲在射擊死角硬抗,當五公斤炮開火,他們才真正感受到了什麽叫絕望,蒙古兵都知道,與普通的磚牆不同,這石堡的城牆主體就是巨石,填充縫隙的都是糯米槳混合的三合土,裏麵連夯土都沒有用,建造這麽小的兩座石堡就用了大半年功夫,結果宋軍火炮的每一輪齊射,鐵彈砸在城牆上,碎石飛濺,僅僅兩刻鍾的時間,石頭城牆就已經像狗啃的一樣,石堡中的石砲連動都沒動就被摧毀。
二號石堡的千戶在城頭是親眼看著城固來的援軍幾個時辰都無法靠近,最後在一號石堡舉白旗之後撤走,輪到二號石堡被炮火蹂躪,還沒到一個時辰,他就決定投降了……
兩個最堅固的石堡,一天的時間就被攻克,饒風嶺河段已徹底落入大宋的掌控之中,可以說漢中的大門已經打開,汪德臣敗局已定,剩下的隻是大宋軍隊的行動速度問題了。
……
趙維一行再次到達襄陽的時候,同行的隊伍裏多了兩個人,陸秀夫和文天祥,他們倆在建康府趁著趙維的船隊補給煤炭的機會上了船。這書上也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去年元宵燈會,趙維跟陸秀夫也說過讀書不能太死板,要多出去走走看看,見見世麵,為此,文雲孫連名字都改成了文天祥。二人想要跟隨趙維去襄陽見識見識,趙維自然是熱烈歡迎,大宋自太宗朝以後,文人地位遠高於武將,讀書人極少有願意在軍隊中長見識的,當然,辛棄疾是例外。
王惟忠的騎兵已經突襲了城固,在炮艇的協助下,殲滅汪德臣一萬餘人馬,占領了城固縣城,同時餘玠的數萬兵力也已經奪占了沔州,分兩路追著蒙古人的潰兵,進入了勉縣和南鄭。也就是說,汪德臣的漢中已經被大宋中、西兩個戰區將近十萬兵馬三麵包圍。
“馮參謀長,南陽方麵如何了?”見著馮晟的第一句話,趙維就詢問與阿裏不哥的交戰情況,汪德臣向阿裏不哥求救,這個蒙古王爺如今手裏掌握了至少30萬兵力,當即就大舉南下進攻南陽。
“還好,開打已經7天了。”馮晟說,“我們在南陽外圍布置的層層防禦已經起到遲滯蒙古人進攻速度的效果,南陽糧草充足,城防也有加強,呂文德再堅守一個月絕對不成問題。”
“那就好。一個月的時間,興元府無論如何都可以拿下了。”趙維說,“對了,馮叔,我給你介紹我的兩位朋友,陸秀夫和文天祥。”說罷,趙維身後的兩個少年站出來向馮晟行禮,馮晟也還禮:“聽說過兩位公子,去年臨安城裏名噪一時,和殿下並稱‘三傑’,怎麽著,兩位公子可是效仿先賢,投筆從戎嗎?”
“馮將軍謬讚了。”文天祥說道,“在下一介書生,豈能和班超相提並論,隻是當日在一品軒聽得殿下一言,深有所悟,願以微軀報效國家。”
趙維說:“參謀長,我就把他們交給你了,當個見習參謀罷!”
“沒問題。”馮晟滿口答應下來,“不過,這軍中可不比書院,軍令如山,不得絲毫懈怠,二位公子可有決心?”
陸秀夫說道:“我們既決意來此,軍法自當敬畏,身入軍中一日,聽憑長官吩咐!”
馮晟滿意地點了點頭,這二人文才出眾,還願意深入軍隊一線,以後文武雙全,入了朝堂,必然前途無量,也將是太子最得力的臂膀。
……
在襄陽沒有待幾天,趙維就跟著補給的輪船去了漢中前線。
汪德臣此時已經完全處於劣勢,哪怕他已經把鳳翔府的兵力抽調到漢中,此時手下剩餘的兵馬也不過7萬,餘玠的兩路人馬加起來就是9萬,王惟忠、郭驥和張世傑這一路有7萬,還有100多門火炮。
按理說,此時汪德臣最應該做的是放棄漢中,走石門棧道撤回鳳翔府,依托秦嶺地勢層層布防,這樣的話大宋軍隊的大隊兵馬無從展開,沿秦嶺山路一座城堡一座城堡地拔過去,代價很大,即使楊輝的火炮可以摧毀堅固的堡壘,避免大量的人員傷亡,但這樣打需要消耗大量的鋼鐵和火藥,這不僅對大宋的火藥生產帶來壓力,同樣也給漢水上的運輸帶來巨大的壓力。另外,照這樣的速度推進下去,汪德臣在雅州的4萬多兵馬必然突破嘉定府,甚至威脅成都。
然而,汪德臣搭上了一個豬隊友,那就是阿裏不哥。在石門水寨剛開戰的時候,他就去了信函向河南府的阿裏不哥說明漢中的危急情況,也講明了襄陽的兵力出現在了漢中,這樣一來,阿裏不哥認為,襄陽、南陽的防守必然空虛,如今他得到了河北、太原府的兵力和補給,又有淮北張柔做側翼,手下可指揮的兵馬已有36萬,而襄陽、南陽肯定已不足10萬,正是南下收複失地的大好機會,隻要汪德臣黏住漢中的兵力,不讓王惟忠和郭驥的人馬回援,襄陽唾手可得,屆時他再和汪德臣沿著漢水兩麵夾擊,不僅漢中和沔州得保,就連成都也不在話下!所以,阿裏不哥以親王的身份命令汪德臣,堅守漢中,不得有失!
阿裏不哥知道汪德臣沿著漢水建造了一些堅固的堡壘,沿河建立了水寨,掌控了大量的纖戶,按照他的計算,襄陽逆流而上的兵力沒有兩三個月接近不了漢中。可是遊牧民族終究逃脫不了思維的桎梏,對於這兩年火藥技術的突飛猛進阿裏不哥沒有半點敏感,他沒想到楊輝這麽個小角色,把火藥和炮彈不要錢一樣地往堅固的石堡上砸,愣是砸開了漢水上最堅固的防線,不等他啃下南陽,汪德臣的主力已經被包圍在漢中。
秉承著“料敵從寬、料己從嚴”的原則,楊輝對於攻破饒風嶺石堡所需要的彈藥量計算是遠超實際需求的,所以在戰鬥結束之後還剩下一小半,攻破城固時王惟忠的騎兵行動十分迅速,平坦的地形又十分利於騎兵展開,所以從接敵到奪城,都沒有動用火炮,攻擊饒風嶺石堡所剩下的炮彈和火藥,被楊輝帶到了漢中。
阿裏不哥畢竟是大汗的親兄弟,是大蒙古國僅次於忽必烈的親王,他的要求汪德臣不敢違背,況且漢中一旦丟失,很難保證餘玠不會順勢進攻鳳翔府和京兆府,那樣忽必烈和阿裏不哥兩個親王的處境都危險了。所以,當汪德臣發現身邊所剩的兵力不過4萬,麵對的大宋兵力足足10萬有餘的時候,已經錯過了逃離漢中的時機,被餘玠、郭驥、王惟忠、張世傑堵在了城裏。
更糟糕的是,汪德臣前期為了死保漢中,不惜從鳳翔府(寶雞)抽調了5萬人馬分別增援沔州和漢中,去沔州的2萬還沒到達戰場,沔州就已經落入餘玠的手裏,長途跋涉而來的蒙古軍麵對占盡主場優勢的餘玠,可以說是一觸即潰,支援漢中的3萬人裏,隻有不到1萬人及時進入了漢中城裏,沒來得及進入漢中的2萬人在平原上遭遇了王惟忠的2萬騎兵,爆發了宋蒙戰爭開始以來最大規模的騎兵混戰。在郭驥的增援之下,王惟忠部以6000餘人馬的傷亡全殲了蒙古的2萬人,奠定了漢中之戰的絕對優勢。
趙維在襄陽沒有稍歇,帶了史昂、童虎等12人跟著汽輪就來到了漢中,啟程的時候,餘玠對漢中的最後一戰才剛剛打響,3天後趙維到達,眼前所見,隻有殘缺的城牆和大宋軍隊的旗幟,汪德臣麾下兵馬被全數殲滅,逃脫者寥寥無幾,他本人運氣倒是很不錯,不知道什麽時候從餘玠的重重包圍中溜掉了。
“餘樞密。”見到了餘玠,趙維十分謙和地招呼道,“多日不見,別來無恙!”
“呀~太子殿下親身來到前線,怎的不提前知會末將?”剛打贏了一場大勝仗的餘玠興高采烈。
“餘樞密乃是軍人,在意那些個繁文縟節可就不好了。”趙維說,“朝廷已下旨沿長江流域劃分東、西、中三大戰區,承蒙眾將士信任,小可忝居中戰區總督,餘樞密為西戰區總督,我來興元府,一是送來樞密院和兵部的公函,二來,兩大戰區通力合作奪回本屬於大宋的興元府,實乃宋蒙交戰之後難得的勝利,咱們兩個總督也該舉行個會師儀式不是?”(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