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 大理使團

字數:4431   加入書籤

A+A-


    三國演義中,官渡之戰前,曹操對部屬如此說:“以前袁紹有三十萬兵,我想我怎麽也要二十萬兵才能打敗他,後來袁紹有五十萬兵,我想我怎麽也要十五萬兵才能打敗他,現在,袁紹有七十萬兵,我覺得我隻要七萬就能打敗他……”

    書中對此評價,都說袁紹用兵越用越多,曹操用兵越用越少,曹操慣用以少勝多……其實這種評價還是過於膚淺。雖然真實的官渡之戰,雙方參戰人數沒有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描寫的那麽誇張,曹軍人數也確實比袁紹少,但是這並不代表他戰場上的人數就少於袁紹。因為受通訊條件的限製,古代戰爭,一場戰鬥中,一個將軍能直接指揮得到的部隊不過兩三萬,超過這個數字,就必須是多路出擊,多個統帥按照戰前約定各自為戰,所以,當時曹操和袁紹雖然總兵力有差距,但是具體到每一場戰鬥,那就不一定有差距了,在局部戰場上甚至可以反超袁紹的兵力,把局部戰場的每一次勝利累積起來就是整個戰役甚至戰爭的勝利。

    這就是兵法中所說“兵不在多而在於精”的道理,精銳部隊訓練程度高,紀律性強,可以在戰場上進行大範圍機動作戰而不至於發生混亂,這樣的話,以略高於烏合之眾的後勤補給,可以獲得數倍、數十倍的等效兵力。因此,古代戰爭,不管雙方投入幾萬還是幾十萬人,隻要最精銳的前鋒贏了,那就是摧古拉朽、橫掃千軍,輸了,就是兵敗如山倒,幾十萬人的部隊,真正進行高強度交戰的不過前鋒的幾千幾萬人,後麵的幾十萬人都是在前鋒獲得勝利之後,鞏固占領區用的。

    趙維在樊城城下的一次反擊,斬獲阿裏不哥的王旗,瞬間摧毀了這20多萬蒙古軍最精銳的力量,趙維率領的前鋒每個人配3匹戰馬,一路換乘急行軍,一天一夜就打到了南陽,那些還在路上來得及趕到襄陽的蒙古軍根本不知道前線已經失利,麵對突然之間出現的大宋具裝騎兵,那和伸著脖子讓人砍沒區別。

    ……

    “官家,大捷!前線大捷啊!”臨安皇城內,宦官董宋臣握著樞密院的奏本一路跑到了慈元殿。趙昀正在謝道清的宮殿裏和她說著閑話。

    “哎喲,慢點,什麽事讓你都這麽不顧儀態了?”趙昀看董宋臣的模樣,隨口責備道。

    “奴才失儀,還請官家寬宥則個。”董宋臣連忙遞上手裏的奏本,“官家,太子殿下在襄陽前線打了一場大勝仗,不僅襄陽之危得解,殿下還準備追著蒙古人的屁股一路打到汴京城去啊!”

    “這是真的?!”

    “當然是真的,樞密院不僅收到了太子的戰報,還有監軍賈似道的佐證,一點都不摻假。”

    謝道清不失時機地說道:“真不愧是陛下的兒子,太子的所作所為真有太祖一脈的雄風!”最近朝廷裏有些怪話,主要都是說太子在襄陽打仗耗費頗多,中戰區消耗了軍器監近8成的火藥和軍械,卻沒什麽實際建樹,有人甚至議論太子身邊有些奸佞,借戰事的名頭,鼓動年歲尚輕的太子擁兵自重,長此以往,或許對大宋江山不利。

    很難說這些言論裏麵有多少是蒙古奸細散播的,就連謝氏家族之中,謝道清都感覺有人賣國求榮,就是不知道具體有誰。所以,作為太子的嫡母,這時候她必須堅決地為太子分辯幾句:“官人,前些日子我內侄謝堂來臨安的時候曾與我說起,如今民間都在傳唱著歌頌太子的民謠。”

    “哦?是什麽民謠?”

    “八月半,望月圓,偏有胡虜犯邊關。漢水急,樊城堅,壯士一去不複還。聲如雷,勢如虹,三千克敵三十萬。趙東宮,戰神現,以一破百敵膽寒。寒光朔月鐵甲軍,追亡逐北黃河畔。”

    這一段民謠,其實是忠義社黃蓁編出來,令手下四處傳唱的,一來把襄陽會戰最後的樊城反擊戰大獲全勝宣傳出去,提振士氣,鼓舞民心,還能收服蒙古占領區的民心,二來給太子趙維歌功頌德,讓他的聲望大漲,黃蓁的表弟是趙維身邊的第一謀士,父親是趙維自己認的師父,忠義社又是趙維十分倚重的一支義軍力量,可以說,他們夫妻倆已經完全和太子綁在了一起,太子的地位越穩固,實權越大,郭家自然就跟著受到器重,她是忠義社的一把手,忠義社十萬義軍,讓任何統治者都無法小視的一支武裝力量,終究需要得到朝廷的認同,大家才能沒有後顧之憂,也不枉這些義軍的一腔熱血。

    趙昀和謝道清說著說著,又說到三日前來到臨安的大理國使團:“夫人,這大理國使團來訪,你猜是為了什麽?”

    “大理如今正與蒙古鏖戰,想來是要向我大宋求援?”

    “求援不假,但是大理國還帶來了一位公主,想要與我大宋結為姻親,修秦晉之好。”

    “公主?可段興智膝下不曾聽說有過女兒,這位公主是什麽身世?”謝道清問。

    “這位公主的身世要追溯到大理英宗段智廉那裏。”趙昀說,“這段智廉和段智祥皆是功極帝段智興之子,不過段智廉在位僅4年就死了,其膝下無子,唯有一女,所以皇位傳於其弟,但是段智廉的女兒嫁給了同宗子弟,當然,她的丈夫和她已經出了五服了,是大理中宗段正淳的五氏孫,所以她的兒女也姓段。這次來臨安的這位公主就是她的小女兒,雖然這公主還不到二八年紀,卻和如今的大理皇帝段興智同輩,所以受封為建昌長公主。”

    “以這建昌公主的年紀,倒是和維兒相仿,大理國是何用意?這段興智願意向官人你低頭認晚輩麽?”

    “大理使團此來,就是想讓這建昌公主和咱們的太子結親,想來維兒去年攻破南陽的事情大理也聽聞了,對咱們的孩子頗為欣賞啊!”

    “建昌公主……聽說大理的建昌府3個月前就讓蒙古軍給攻下了?”

    “不錯,是這樣。”

    “那恐怕這長公主的名頭也是使團出發之前現給的吧?大理如今丟城失地,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卻拿一個已經實現的府郡臨時加封,這段興智可著實有些敷衍,這不是明擺著想賴著我們出兵救大理嗎?”謝道清一臉鄙棄,“朝中眾臣和官人你是什麽意思呢?”

    “唉!朝臣針對此事也是分歧很大,支持聯姻的人認為,大理大宋如今是唇亡齒寒,麵對共同的敵人,應該同仇敵愾,反對的人認為,如今我大宋已然竭盡全力地抗擊蒙古,戰線綿延數千裏,耗費甚巨,實在無力顧及大理。兩方爭執不下,趙相也不在臨安,我也拿不定主意,看來還是得找個機會把趙相給叫回來。現在沒辦法了,想問問我最賢惠的皇後是個什麽看法?”

    “後宮不宜幹政,奴家對朝政的事不便過多插嘴。”謝道清說,“既然官人一時拿不定主意,那便不拿主意。”

    “哦?此話怎講?”

    “太子才剛年滿15,再過兩年考慮成親也不算晚,太子如今尚未婚配,建昌公主嫁過來,必然成為明媒正娶的正妻,若沒有不可饒恕的罪過,以後可就是皇後,茲事體大,不可輕率決定。太子此時正在前線禦敵,戰事正到關鍵時刻,不可臨陣易帥,他沒那麽快能回京,趙相、餘樞密、太子三人如今同進同退,誰也不可妄動,朝廷裏對外事宜最具權威的三人都不在,此等大事推後再議理所應當。至於大理使團那邊,令禮部好生招待著就是,官人也可以對使團說,作為太子的嫡母,我還未見過建昌公主,一時拿不定主意,這樣一來二去,總可以拖一段時間,慢慢考慮與大理聯姻的其中利弊。”

    “嗯,這樣也不錯。”趙昀點點頭,“對了,你知道黃堯這個人馬?”

    “黃堯……你是說之前馮晟帶著維兒隱居的那個東勝島的島主?聽說他是墨家的巨子,其它的就不清楚了。”

    趙昀眉頭緊鎖:“是啊,而且這人現在實際掌控著江南工業集團,那是咱們兒子一手創立的商團,卻交給他全權打理,由此可見太子對他特別信任,私下裏還稱他作老師,那是把他同趙葵一並看待了,可咱們對此人了解地太少了,萬一他心有不軌,這以後也是大麻煩。”

    “聽說朝中有不少大臣與黃堯相識,趙相與他就是舊識,官人不妨向這些人打聽打聽?”

    “能打聽的都打聽過了,可這些大臣又有多少真話呢?”

    謝道清想了想,說:“既然如此,你何不找個時機當麵相一相此人?一個人的品性,必然體現在言談舉止之中。”

    “也對!”

    過了幾天,宮裏就傳出了一道令各級朝廷官員反響不一的消息:官家深夜在書房召見了墨家巨子黃堯!兩人暢談了一整夜,但由於官家把所有近侍趕出了門外,沒有人知道官家和黃堯具體都談了些什麽內容。不過,從入內內侍省傳出來的消息,黃堯走後,官家心情大好,所以,朝廷裏就有人分析,官家與黃堯相談甚歡,黃堯說不定要入官場了。有的人又認為,黃堯已年過半百,縱然粉墨登場,又能叱吒風雲幾個年頭?(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