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大慶講堂 政治正確
字數:4148 加入書籤
“太子殿下,老臣鬥膽請問,你為何挪用重建大勝關的水泥去修黃河河堤?這不是用我大宋的血肉去填蒙古人鑿出來的窟窿……”
“殿下你一直主張對蒙古強硬作戰,一仗打了一年多,戰前你說要收複故都,可最後汴京城變成什麽樣了?黃泛千裏,天災人禍,餓殍遍地,簡直是人間地獄,這就是你想要的故土麽?”
“陛下,蒙古人接連敗退不假,可是我大宋為了這場戰爭,耗費頗巨,此時正是與蒙古重修舊好的良機,不能再打了!”
……
趙維回到臨安,第一次廷議就遭到一幫文官的指責,他抬眼看了看龍椅上的父親,麵色有些蒼白,神色頗為憔悴,看來趙維在前線打仗的時候,臨安城裏,自己父親的壓力也很大,天天都要麵對這些朝臣的閑言碎語。看到趙昀的這個模樣,趙維的內心頓覺十分的感動,想不到來了這個世界,自己的身後還能有個能撐起一片天空的父親。
以往聽到這幫文人嘰嘰喳喳,趙維肯定一條一條地當麵給他噎回去,上次不就差點把謝方叔活活噎死麽,但是這次趙維都懶得跟他們費這個口舌了,以“稍息”的姿態站在大慶殿**,抱著笏板閉著眼睛,一直聽著他們嗶嗶叨嗶嗶叨,等到這幫人口幹舌燥了,趙維才睜開眼睛,回頭掃視了一圈:“列位,說完了嗎?天色還早,要不要本宮再給你們一個時辰?讓你們說個盡興、罵個盡興!”
“這……”趙維的兩句話把這些人氣得夠嗆,謝方叔氣得脹紅了臉,“殿下小小年紀,沙場上就立了不朽戰功,真可謂是少年英才,不過這朝堂上都是見多識廣、德高望重的大臣,殿下如此無禮,實在有辱斯文!”
正當趙昀準備開口平息事端,卻不料趙維搶先了一步:“謝相此話好生無理?你們要罵我,我便站這兒任你們罵,這還能叫無禮?這還有辱斯文?我給你們機會讓你們說話,你們還不高興,那好,都別說了,都聽我說,這樣總該斯文了吧?”
“你,你,你……”
“不是,什麽意思啊?讓你們說話你們不高興,不讓你們說話你們也不高興,你們到底是來參加廷議的,還是抱團來這兒抒發你們對我趙維這個人的偏見的?”
這一段話寥寥幾句,一下子就把藐視皇權的帽子扣到了一群大臣的頭上,對啊,太子不讓你們不是,讓你們還不是,合著太子的存在就讓你們不痛快麽?
等了半晌,趙維又大聲問了一遍:“還有人要補充發言的沒有?沒有,那就輪到我說了,適才諸位臣工囉裏囉嗦一大堆——廢話,本宮一句也沒記住,我也不想跟你們浪費這些口水。大宋和蒙古的戰爭,諸位大臣,我說一句很不客氣而且很傷你們臉麵的話,你們都沒資格議論我在這場戰中的是非功過,我在前線和強敵拚命的時候,各位都在做什麽呢?前線將士浴血奮戰,拿自己的生命保衛我大宋疆土的時候,你們這些朝廷重臣,又起到了多少作用?襄陽會戰的時候,敵將張弘略帶了千餘精騎在襄陽周圍出沒,劫掠村鎮鄉舍,襲殺知縣通判,為了消滅這支騎兵,我以自己為誘餌去釣魚,為了生擒張弘略,我親自與他白刃相搏,那時候,你們在哪?為了堵住史天澤的後路,我親自帶著朔月騎士團,披星戴月,急行軍二百裏搶占許昌,冒著敵人的炮彈硬生生扛下3天的時間,這才將史天澤逼到絕路,你們有想過這是什麽樣的經曆麽?!我趙維,這一年多的戰爭中,出過很多錯,但和你們說不著,想知道,自己去前線問一問那些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戰士們……”
所有人都很明顯地感覺到,現在的太子,和一年前大不一樣,不僅身形魁梧挺拔,也沒有了當初的稚氣,上過戰場殺過人的儲君,他那一雙能盯得人心裏直發怵,趙維一番狂言,說得朝堂上鴉雀無聲,這些養尊處優的文官,雖然個個趾高氣昂,自覺高人一等,真碰到狠角色,該軟還是軟了!
“不好意思,諸位,適才本宮失態了,又多說了一堆廢話。”趙維嘴角微微上揚,“說回正事……陛下,臣下今日回朝,有幾份奏本需要麵呈,需陛下聖裁。”
說著,趙維從懷中掏出白暨等人的奏章,上前親手遞給了他父親。然後,趙維退回台階下,招呼內侍抬出來一個地圖展示架,架子上放著十幾張不同的地圖。地圖擺好了之後,趙維翻出一張宋蒙開戰前的邊界地圖開始給大臣們“上課”。
趙維先是講了大宋和蒙古在此次戰爭前,東邊主要以淮水為界,中間以襄陽、大勝關為界,西線以興元府為界,總體上南北分治,經過一年多的戰爭之後,宋蒙兩國當前的實控線是黃河,餘玠在西線也基本控製了關中盆地的各方隘口,關中西部的鳳翔府、涇水上遊的邠州(彬州)已重兵進駐,關中完全收入大宋領土。這一段講解,算是給這一年多的戰爭進行了一個大致的總結,也把大宋的戰果直截了當地擺在了大臣們麵前,雖然趙維表麵上隻是三大戰區的其中一個總督,但是餘玠和趙葵都在給朝廷的塘報中反複強調是趙維從中斡旋,三個戰區才能很好地協同作戰,不管這其中有多少馬屁和水分,三個戰區總督裏麵,趙維是無可爭辯的首功!
有此殊榮,趙維才能在一幹文官、勳略和權貴的彈劾之下仍有十足的底氣!然後,趙維開始講三大戰區目前的現狀,西戰區除了四川、利州、夔州、潼川等原有的五路之外,目前管轄漢中、關中兩地,屯駐軍和廂兵已經大量混編在一起,總兵力達到45萬,另有在押俘虜22萬。中戰區剛剛經過軍製更改,主力作戰部隊是3個軍,襄陽、許昌和洛陽各駐紮1個,共13萬人,其餘各守備部隊和歸義軍(史天澤部)共30萬,看押俘虜9萬,均是蒙古兵和色目兵,控製轄區包括荊湖北路和河南區域。東戰區屯駐軍、水軍共25萬,廂兵20萬,張柔的歸義軍22萬,李璮的歸義軍14萬,轄區包含了兩浙、淮南、淮北和山東等地。當下三大戰區的糧草、彈藥、軍械和甲具已不足以支撐繼續北進,但是固守現有防區沒有問題。
講完這一段,大家都看明白了,如果把西戰區那45萬兵力都算作屯駐軍,那大宋的正規軍便有80萬之眾,另有歸義軍和地方軍60多萬,這樣算下來,大宋的兵力短短兩年之內擴充了近一倍,兵力倒是富足了,可是軍費也水漲船高了,所以朝上有人歡喜有人愁。
接下來,趙維開始講黃河的問題,阿裏不哥掘了黃河,導致汴梁附近方圓百裏形成黃泛災區,災民上百萬,汴梁幾乎全毀,這是目前大宋最大的損失。趙維看了水部司的調查報告之後,認為汴梁已經失去作為大宋都城的價值,修複工程不必按照都城的標準進行,但是,北定中原的基本國策絕不能變,所以,趙維認為最適合作為未來都城的城市是——洛陽,此城池自炎黃時代便是中原王朝的發源地,夏時稱河洛,商時稱西亳,周時稱洛邑……粗淺算來,洛陽可謂是“十三朝古都”,能夠作為這麽多朝代的都城,足以說明洛陽的地理位置有多精妙,隋煬帝時,修建大運河,自涿州至江南,**達五千裏,洛陽就是中間點。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雖耗費民力甚巨,罪在當代,然功在千秋,大運河主河道早已形成,大宋隻需要疏浚淤塞的河道即可貫通這5000裏長的大運河,屆時,以大運河的中間點洛陽為首都,通過船隻的強大運力,向北可向燕雲十六州快速集結大軍,向南可輕鬆調動江南地區的糧食以滿足北部戰事需求。
而現在的黃河奪淮入海,不僅占用了通濟渠的河道,大量泥沙造成運河淤塞,還破壞了淮河水道,形成洪澤湖,以至於淮南江北一帶經常發生水災,邗溝、江南河也被中斷。所以,如果要疏浚大運河,發揮其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作用,從地理上就必須首先解決黃河的水患問題,恢複黃河入渤的河道,再清理淮水下遊的泥沙,根據水部司的意見,通濟渠河流淤塞嚴重,全段清淤的工程量太大,不如將淮水的第二大支流——渦河作為通濟渠的替代,從鄭州打通一條水道將渦河上遊與黃河相連,再重修邗溝,即可將洛陽至揚州的水道貫通,而揚州至臨安的江南河已不必整修,從海上行船更方便!至於永濟渠,完全處於蒙古的控製之下,不在當下的考慮範圍內。
趙維之所以講這麽多,最終目的就是說服父親放棄開封,將洛陽作為都城,相比起開封周邊無遮無攔一馬平川,洛陽背靠潼關和函穀關,至少有險可守,更適合北境有強敵的大宋。
來到大宋之後,趙維真的可以說成長了太多,他本就是後世的高材生,看問題的層麵就不是這個朝代的普通人所能及,來到大宋之後,既有趙葵、黃堯等名師教導,又有戰場上的親身經曆,在這個自太祖趙匡胤之後,戰略決策幾乎就沒正確過的朝廷裏,趙維的戰略眼光顯得十分高明、獨到。
雖然偏安一隅的臨安朝廷,權貴們天天“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但是“王師北定中原”自始至終都是“政治正確”,趙維提請遷都洛陽,那是在履行曆代先帝的遺訓,任何一個朝臣,你可以說洛陽可能有些地方不適合作為都城,但是你得找出一個比洛陽更好的地方,更不能否定往北遷都的基本方針!(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