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 愛子之深

字數:3926   加入書籤

A+A-


    “臣謝方叔,合一眾大臣,懇請官家出對——”福寧殿宮門前,謝方叔帶著一群文官在那裏高聲叫門,全然不顧董宋臣等內侍的阻攔。

    謝方叔本以為攔下了皇後要太子監國的意圖,還能有回轉餘地,他回去好好權衡了一番,哪怕是讓榮王趙與芮出任臨安府尹,也總好過太子趙維把控政局,不料官家醒來,一道聖旨加封太子做了尚書令……

    自隋文帝建立隋朝以來,三省六部製逐步趨於完善,所謂“三省”,即中書、門下、尚書,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這三省的最高長官分別是中書令、門下侍中和尚書令,三省之中,由於尚書省是負責政令的具體施行,所以機構最為龐大,尚書令之下設左右仆射,協助尚書令處理尚書省事務。尚書省之下設禮、吏、工、戶、刑、兵六部,每一部的主官、副長官分別稱為尚書、侍郎,這樣的一套體係構成了隋唐時代,中國的基本政治製度,故而稱之為“三省六部”。

    到了初唐時期,尚書令這個位置上出了個了不起的人物——李世民,李淵在位之時,李世民在尚書令位置上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奪權上位,自此之後,尚書令一職再無人可以出任(開玩笑,李世民坐過的位置,是能隨便坐的?),尚書省的實際事務均由左右仆射處理,唐太宗後期,中書、門下的職能開始合並,出現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職,便是以一人同時肩挑中書、門下兩省事務,再到武則天時代,中書省改成“鳳閣”,門下省改稱“鸞台”,中書令改稱“內史”,所以當初武則天授予狄仁傑的官職名是“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內史”,就可以知道他當時是朝廷上,皇帝之下的第一人,當之無愧的首相,而三省的其餘長官,也就是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左右仆射這些加起來,統稱為——宰相。也就是說,宰相和丞相的概念不同,丞相自秦朝開始就是具體的官職名稱,而宰相則是多個高級官職的總概念。

    經過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唐朝的製度延續到宋朝,就大變樣了,三省名義上還是三省,實際上已經合並成了一個省,另設了樞密院、殿前司等機構,三省原來的長官,那些令、侍中統統虛設了,隻留下尚書省的左右仆射。左仆射例兼門下侍郎,為門下**官,右仆射例兼中書侍郎,為中書**官,這樣一來,左右仆射等同於是朝廷百官實際的最高官職,再用多個參知政事平衡宰相大權,延續了下來。左、右仆射經過開封朝的多次演變,到了臨安朝,孝宗時期改製,最終改為了左、右丞相,中書令、尚書令、門下侍中這些極高的職位都形同虛設。

    另外,宋朝還有個非常有特色的職位,就是府尹,這個府尹可不是知府、知州,府尹隻有首都這一府才設,北宋的開封府尹、南宋的臨安府尹,其地位等同於六部尚書,第一個開封府尹是趙光義,也就是宋太宗,所以,開封(臨安)府尹一職十分重要,這也是謝道清毫不猶豫地拒絕謝方叔提議趙與芮擔任臨安府尹的原因!因為太宗趙光義的緣故,自此之後皇室成員擔任府尹一職,通常意味著此人便是儲君,謝道清怎麽可能放著嫡子趙維不管,讓小叔子上位?

    謝方叔原以為趙維監國,也就履臨安府尹一職而已,萬萬沒想到大病一場的趙昀竟然把虛設了幾百年的尚書令給翻了出來,加在了太子的頭上。這讓他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畢竟臨安府尹雖然也是位極人臣,卻仍在左右丞相之下,這尚書令卻是淩駕於丞相之上,名副其實的百官之首!所以,謝方叔拚死,也要拉上黨羽,去找官家“求對”,他和趙維已然勢同水火,有他沒我,有我沒他!

    趙維當然不可能放任一群無賴一樣的官員在福寧殿門口高聲喧嘩,若是平日也就罷了,如今官家大病臥床,正是需要安靜的時候,人家醫院都還禁止高聲喧嘩呢,一群半老頭子這麽不懂事!氣得他一把拉開福寧殿的宮門,大喝一聲:“都給我閉嘴!!”

    這群文官被突然出現的趙維嚇了一跳,立時安靜了,趙維毫不客氣地斥責他們:“官家大病臥床,需要靜養,爾等也是胡子一大把了,這般高聲喧嘩,好生無禮!君子六藝,禮居於首,爾等身為朝廷命官,身受皇恩,卻將聖賢訓誡拋之腦後,如此無禮行事,攪擾陛下病榻,不覺得羞愧嗎?!”

    趙維這番說話,音量並不大,但是字字句句,都猛戳這些文官的要害,拿孔聖人的“禮”去訓斥這些老家夥,真是再合適不過,幾句話說完,其他人都低下頭不好言語,隻有謝方叔頑固不化:“太子殿下,我等身為臣子,官家決策不妥,自當直言犯諫……”

    “哼,你們這說不上直言,不過,犯賤倒確實是犯賤!”趙維輕蔑一笑,“謝丞相,家父臥床養病,不能操勞,且有諭旨由孤代為監國,你有什麽事跟我說,若是因為爾等喧嘩吵鬧,使家父病情加重,以致有什麽不測,那爾等與孤便是殺父之仇!”

    最後“殺父之仇”四個字,趙維是咬著牙一個字一個字吐出來的,這些文官,都很明確地感受到了太子言語之中**裸的威脅,這種威脅很有效果,有理有據,而且,太子雖然才十五,卻是上過戰場沾過血,這手上沾過血的人,那種氣場是大不一樣的!

    “諸位好自為之,勿謂言之不預!”說完這句話,趙維回頭進了福寧殿,命內侍關閉宮門,留下一群臣子麵麵相覷。隨後,這些官員對謝方叔說:“相公,我等司裏尚有公務,不敢耽擱,實在對不住了……”便紛紛離去,不一會兒就隻剩下謝方叔孤身一人,沒了幫腔的,他也沒有氣力繼續叫門了,閉上眼歎息了一聲,失落地離去。

    趙昀在榻上,被謝方叔他們吵醒,看到自己的兒子奪門而出之後,便讓董宋臣扶著自己起來,去到門後,趙維斥責官員的話他一字不落全都聽得,憔悴的臉上浮現出欣慰的笑容,隨後讓董宋臣扶著自己回到了榻上。

    待得中旬的早朝,趙昀的氣色總算恢複了些,但還是明顯看得出病態,說話聲音也不能太大。他這幾天躺在床上,沒有政事的煩擾,倒是能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前前後後的事。他最初並不叫趙昀,而是叫趙與莒,與先帝寧宗本無父子關係,雖是太祖十世孫,但是到他這一代,早已與平民無異,先帝膝下無子,楊太後才在權臣史彌遠的協助下,從宗室之中找到了他,賜名趙昀,立為皇子。

    先帝大行之後,趙昀在楊太後和史彌遠的支持下繼承皇位,最初的十年,他幾乎就是個傀儡,對朝政全無發言權,直到史彌遠死。可是自己剛剛親政,就遇上端平入洛,大宋備戰不充分,本來已經收複的洛陽和汴京落到蒙古手裏,蒙古還借此指責大宋背信棄義,公開南下侵略。此戰失敗,大宋精銳折損不少,為了能保住江山,他不得不依靠孟珙、趙葵、餘玠等股肱之臣,雖然和史彌遠比起來,孟珙、趙葵既有能力也有忠心,可是把大權交到他們手裏,趙昀始終不得自在。漸漸地,他對政事也不太上心了,一旬一朝,也大多是出工不出力,丞相說什麽就是什麽吧。

    趙昀的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從他子嗣稀疏就知道,前前後後總共生過3個兒子1個女兒,趙維其實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可惜前兩個兒子一出生就體弱,早早就夭亡了,趙維算是唯一一個健康的,繈褓中也差點夭折,多虧皇後和禦林軍的馮晟庇護才讓趙維躲過一劫,健康長大。三四年前,趙昀的身體就已經出現了一些衰老的征兆,所以當初才會考慮要不要從親兄弟榮王的子嗣中選一個過繼,也就是這時候,謝道清才讓趙維回到臨安。

    因為自己本身能力不怎麽樣,長年被權臣架空,趙昀一直有不得誌的鬱悶,這也是導致他身體每況愈下的原因之一,趙維回來之後,他一直在想,如何避免兒子以後重蹈自己的覆轍,讓趙維拜趙葵為師,也有擔心以後趙葵成為第二個史彌遠,所以他才會同意讓趙維去襄陽,同意趙維去軍中曆練,掌握兵權,有自己能夠指揮的兵力,以後他的皇位才能坐得穩當。後來,他和黃堯深夜密談,黃堯一句“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更堅定了他培養趙維的決心,黃堯還對他說道,太子不同於公主,公主如同金絲雀,可以從小養在深閨中,百般嗬護、萬般寵愛,但是太子必須是雄鷹,必須經受磨難,才能有翱翔九天的能力。

    那時候起,趙昀認可了黃堯太子之師的身份,雖然趙昀能力平庸,算不上什麽明君,可是做了這麽多年皇帝,政治手腕和頭腦還是可圈可點的,在他看來,黃堯是可以用於製衡趙葵的人物,不知不覺中,他甚至意識到,沉寂了千餘年的墨家是可以借來削弱世家大族的一支力量,是兒子未來繼位後最好用的一支政治勢力。如今,趙維手中握有不可小視的兵權,又能在言辭上壓製朝廷裏的老臣(哪怕謝方叔算不上什麽權臣),趙昀的內心是十分欣慰的,這孩子總算不是個平庸之才,應該可以適當放手,讓這隻小鷹試著自己去飛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