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心理學概述
字數:4937 加入書籤
一、什麽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任何一門科學,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心理現象。
心理現象也叫做心理活動,它指的是人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反映。譬如人能看到東西,聽到聲音,記住並回憶自己經驗過的事物;人還可以分析情況,認識規律,解決問題;在實踐中,人還能依據外界事物與人的關係,產生並體驗著好、惡、喜、怒、哀、樂等各種心情並確定活動目的,克服困難,付諸實施……所有這些,都是人的心理現象。可見,心理現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它是人在學習、勞動及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動中,時刻產生的現象。
心理現象是十分豐富、極其複雜的現象,可以概括地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兩個方麵。
(一)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是指個人心理現象的動態過程。它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誌過程,反映正常個體心理現象的共同性一麵。
1認識過程
認識過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人對客觀事物的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過程。人通過這些不同的心理過程,認識客觀事物的品質、屬性以及它們之間的聯係和關係。
2情感過程
情感過程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同時所體驗的自己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如對客觀事物感到滿意、快樂、熱愛,或是不滿、痛苦、厭惡等等,都是人的情感的不同表現。
3意誌過程
意誌過程是人們在有意識地反作用於客觀事物的主觀活動中,自覺地確定目的,製定計劃,選擇實施的方法,克服內外困難,決心實現目的的內部心理活動。
(二)個性
心理過程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的,各種心理過程的發生、發展也有它們共同的規律。但是由於人們的遺傳素質不同,所處的環境條件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因而心理過程在每個人身上產生時,都帶有各自的特點,形成人與人之間精神麵貌的差異。有的聰明,有的遲鈍,有的活潑,有的沉靜,有的熱情,有的冷淡,有的踏實勤懇,有的浮躁怠惰,有的謙虛,有的狂妄……真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麵”。這些表現在心理過程中的一個人帶有傾向性、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就叫個性。個性的心理結構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兩部分。個性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動機、興趣和世界觀;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性格三方麵。
心理過程與個性既有區別,又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個性離開認識、情感與意誌過程就無法形成,而已形成的個性又製約著心理過程,並在心理過程中表現出來。因此,我們雖然把心理現象分成心理過程與個性兩個方麵,但它們並不是像生物學的動物與植物,或物理學中的光學與聲學那樣,屬於不同的對象,是同一現象的兩個不同方麵。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二、心理的實質
所謂“人的心理實質”,就是要從理論上弄清楚什麽是心理,心理與物質是怎樣的關係,心理如何發生以及人的心理有哪些主要特點等問題。
心理現象是人人都熟悉的,但是心理到底如何產生,與物質有什麽關係,又依賴於哪些條件,卻不是簡單的很容易回答的問題。人的心理是宇宙間最複雜的現象之一,也是人類自有史以來就企圖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
辯證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主觀反映。
為了說明這個定義,下麵我們從三個方麵進行論述
(一)心理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反映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本原是物質的,物質不斷地運動變化,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不同形態。事物在不斷變化中要相互聯係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時還會留下痕跡,物質的這種相互作用並留下痕跡的特性就叫做反映。我們可以說反映是物質的普遍屬性。但是隨著物質運動的形式不同,它所具有的反映形式也不相同。例如,用刀子刻木頭會留下刻痕,這是機械的反映形式;木柴遇到火就會燃燒變成炭,這是化學的反映形式。物質發展到高級階段,它所具有的反映形式也更加複雜,例如光線照射到眼睛產生視覺,聲音作用於耳朵產生聽覺,這些都是動物所具有的,由神經係統所實現的反映形式,這種反映就是心理。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動物和人一樣都有心理活動。
(二)腦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機能。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動物演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了神經係統。有了神經係統的動物就開始具有原始的簡單的感覺或心理現象。隨著動物的演化發展,神經係統更趨於完善,在勞動和語言兩種決定因素的影響下,人腦達到了物質發展的最高階段,人腦所具有的反映形式就是人的心理了。
在曆史上能夠確定人腦是心理器官之前,古代人們曾經長時期地把心髒看成是心理的器官。這是由於人在清醒時都可以感到自己的心髒的跳動,並且在人的心情激動或平靜狀態下可以感到心髒活動的差異。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事實經驗的積累,人們逐漸認識到心理現象並不是和心相聯係,而是和腦相聯係著的。例如,人們觀察到在睡眠和酒醉時,心髒活動沒有差異,而精神狀態大不相同了。再有,腦部受到損傷的人,心理活動可以受到嚴重的破壞,例如一些腦傷病人眼睛耳朵都完好卻變瞎或變聾了,有的人記憶力消失,有的人思維、言語或隨意運動發生障礙;此外,精神病患者也是在心髒功能正常的情況下出現神誌錯亂的,一旦腦的活動恢複正常,心理活動也會隨之改善。這些現象使人們逐漸明確了,心理活動與腦是直接聯係的。正如列寧所說“心理的東西、意識等等是物質的最高產物,是叫做人腦的這樣一塊特別複雜的物質的機能。”
能夠確認心理與腦的不可分割的關係,僅僅是在對心理進行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由於腦本身在結構和機能方麵的巨大複雜性,長期以來自然科學並未能很好地回答心理現象如何在腦內產生,即未能更加具體地說明心理的生理機製問題。
(三)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
心理是通過腦這一特殊的物質所實現的一種反映形式,而反映的對象則是客觀現實,客觀現實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內容和源泉。例如我們看到樹木,聽到歌聲,這是由於對現實世界中存在著的樹木和歌聲進行反映的結果。為此,列寧曾經把心理比喻為物質世界的複寫、攝影或者映象。列寧寫道“物存在於我們之外,我們的知覺和表象是物的映象。”這就是說,事物存在於我們的心理以外,我們的知覺表象等心理現象都是對外界事物進行反映的結果,它們乃是關於事物的映象。
在客觀現實與心理的關係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物質第一性、心理第二性的根本觀點,把客觀現實看做是心理的源泉(即來源)和內容。正如列寧所說“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賴於反映者而存在的。”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基本原理。反映論是指導我們對心理現象作科學分析的基本原則。例如,當我們發現有些學生不愛學習,日益變得散漫、缺乏紀律性,甚至與人打架鬥毆時,我們不能隻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而要考慮到他的周圍環境,他的實踐活動和他的發展變化。隻有從影響他的社會環境、家庭狀況、課內外活動、結交的朋友,以及他本身的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等多方麵地進行了解與分析,才能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心理是腦對現實的反映,人和動物都有心理,但是人的心理和動物的心理有本質區別。意識的能動性表現在人們不隻為了適應環境消極被動地反映現實,而是在反映現實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在反映事物的表麵現象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揭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且在掌握了事物的規律以後能夠預見事物的發展進程,有目的有計劃地去改造現實。例如,動物為了尋求食物可以不斷地搬家,但是不會搞生產,而人們看到在農業生產上有的地區減產後,就要通過思維活動去分析造成減產的原因,當總結經驗更好地掌握了農業發展規律後,就可以改進工作,主動地促進該地區的農業更快發展。
動物的心理如何發展成人的意識呢?這與心理的物質基礎的發展變化分不開。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客觀現實和腦這兩個方麵都發生了變化,猿的動物心理也逐步轉變為人的意識。我們知道,最初是大自然的變化,迫使人類祖先不得不從樹上生活改為地上生活。在地上生活時,這些形成中的人為了攝取食物維持生存,必須直立行走和從事勞動,並且根據勞動的需要又產生了語言。語言是一種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它用人所發出的某種聲音去代表某些事物。語言和動物的叫聲有本質區別,這是因為語言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兩個特點。所謂間接,就是通過語言人們能夠反映那些不直接作用於腦的客觀事物。例如,我們聽到“上課”一詞,就能在腦子裏喚起過去多次上課的映象,也能想到明天將要去上的課程,還能夠在這個詞的刺激下支配自己的行動走向課堂。所謂概括性,就是說每一個詞所代表的不是某一個單獨的事物,而是具有同樣特點的一類事物。例如,“學生”一詞既包括大學生,也包括中學生和小學生,既包括男學生,也包括女學生。“學生”一詞是泛指一切以學習為主要生活內容的人。由於有了語言,人的心理反映就更加豐富複雜了,它可以把多次反映的結果在頭腦中加以組織使它係統化起來,這樣就構成了每個人都有,但又彼此不同的主觀世界。
人的心理或者叫意識,或者叫主觀世界,從內容上看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但是客觀現實不能局限於當前的直接起作用的刺激物,它指一個人的全部生活曆程和社會實踐活動。已經形成了主觀世界的人,在進一步反映客觀事物時,既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又帶有每個人不同的主觀特點。心理學的目的就是研究主觀映象如何在實踐中產生、發展和變化,揭露人的心理活動規律並且確定影響人的心理的各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