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心理過程
字數:15584 加入書籤
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誌過程,它們既各有特點,又彼此緊密聯係。每種心理過程都是人的完整心理活動的某一側麵,心理活動的這三個側麵又是有機統一的。
一、認識過程
(一)感覺
1感覺的概念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客觀事物是具有多種屬性的。例如顏色、氣味、溫度、硬度、聲音等。感覺反映的隻是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例如光作用於視覺器官產生視覺,聲音作用於聽覺器官產生聽覺,氣味作用於嗅覺器官產生嗅覺等。同時感覺也反映有機體內的活動情況。
雖然感覺是一種簡單、低級的心理現象,但是,一切高級的較複雜的心理現象都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人如果喪失了感覺,也就喪失了從外界獲得信息的可能性,人的正常心理活動就無法維持。
2感覺的種類 根據感覺所反映事物的屬性的特點以及感受是來自軀體內部還是身體外部,可把感覺分為內部感覺和外部感覺兩類。外部感覺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屬性的感覺,例如視覺、聽覺、味覺等;內部感覺是接受機體內部刺激,並反映它們的屬性(機體自身的運動與狀態)的感覺,例如運動覺、平衡覺、內髒感覺等。在內部感覺中,也包括內部痛覺。
3感受性及其變化
(1)感受性和感覺閾限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稱做感受性。感受性又分為絕對感受性和差別感受性。絕對感受性是剛剛能覺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差別感受性是剛剛能覺察出刺激最小差異量的能力。
感受性是用感覺閾限來衡量的。感覺閾限是指引起某種感覺刺激的持續了一定時間的刺激量。感覺閾限又分為絕對感覺閾限和差別感覺閾限。絕對感覺閾限是指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差別感覺閾限是指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之間的最小差異量。
感受性同感覺閾限呈反比例關係。感覺閾限越小,感受性越高。
(2)感受性的變化各種感覺器官的感受性並非一成不變,常因內外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的規律主要表現為
感覺的適應在刺激物的持續作用下,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做感覺的適應。例如從明亮環境下突然進入黑暗環境時,起初眼前一片漆黑,經過一段時間後,就能看到周圍的東西,感受性有所提高,這種現象叫暗適應;相反,如果從暗室突然到明亮的室外,也要過一段時間才能適應,這時視感覺性有所降低,此種現象叫明適應。除視覺外,嗅覺、觸覺、溫度覺均有不同程度的適應現象。
感覺的對比兩種不同的刺激物同時或相繼作用於某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對比。例如萬綠叢中一點紅是同時對比;吃苦藥後再吃糖,感覺糖甜是繼時對比。
(3)實踐活動對感受性的影響人的感受性不僅能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暫時性變化,而且能在個體的實踐活動中獲得提高和發展。當某種感覺器官缺陷而造成相應的感覺性喪失時,可由其他感覺器官的發展和提高得到補償。例如聾啞人“以目代耳”。從事某種特殊職業者,長期使用某種感覺器官,相應的感覺就發展了起來。例如從事印染的技術工人能分辨出40多種深淺不同的黑色,而普通人隻能分辨出2~3種黑色。
4痛覺 痛覺對人類機體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起著報警係統的作用,可以阻止機體進一步受損害,確保機體的健康與完整。但是疼痛長期持續,則對機體有害。
由於痛覺沒有單一的適宜刺激,故可用多種方法來測量痛覺閾限(即痛閾)。在人的痛行為中,雖然可能有相應的軀體運動反應、植物神經反應、誘發電位等生理和生化指標,但在臨床上和實驗中仍以語言報告最為直接和有價值。
痛閾是受試者用語言報告有痛覺所需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閾是受試者開始拒絕忍受的刺激量。
痛閾和耐痛閾除受生理因素影響外,還受心理因素的影響。這些心理因素包括
(1)過去的經驗。如經曆過手術疼痛的患者,對即將發生的疼痛的不安心情可導致他對痛覺的敏感。
(2)注意。個體對痛的注意或分心,疼痛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如運動員在激烈的比賽時受損傷,表現出的耐痛閾是很高的。牙痛病人,白天工作緊張時,往往可以忍受,但晚上休息較少分心時,則感到疼痛難忍。
(3)暗示。暗示常是通過藥物、表情、言語實現的。安慰劑就是臨床上代替止痛劑的一種暗示,這種方法常能使患者減輕疼痛。
(4)情緒。恐懼、焦慮可能使痛閾降低,愉快、興奮可能使痛閾升高。
(5)個性特點。疼痛程度和表達方式常因個人氣質、性格的不同而有差別。易接受暗示的人,痛閾變化較大;自尊心強的人常表現出耐痛閾較高,表情上毫無流露。而有些人則以哭鬧等誇張方式表示疼痛。
以上諸因素常綜合起作用,影響疼痛的發生、發展和消除。
(二)知覺
1知覺的概念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我們感受到蘋果的顏色、香味、硬度、甜味等屬性,在綜合這些感覺到的屬性的基礎上,就構成了蘋果的整體映象,這就是知覺。知覺較之感覺是高一級的認識活動。
知覺反映的是具有各不同屬性或各個部分的事物的整體。需要在各種感覺器官聯合的活動中才能形成一個事物完整的形象。
知覺除依賴感覺外,還依賴於主體先前的實踐和經驗。主體對事物的整體反映,總是與他頭腦中所貯存的對有關事物的知識相聯係的。
2知覺的特性
(1)整體性。人們在知覺事物時總是傾向於把事物的不同部分和不同屬性集合起來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
(2)選擇性。人們在知覺過程中把所知覺的對象從各種物體中(背景)區分出來的現象,使對象鮮明、背景模糊。
(3)理解性。在知覺當前事物時總要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理解和用詞描述的現象,叫知覺的理解性。理解使知覺更深刻、更精確、更豐富,並能提高知覺的速度。人的經驗,他人的語言指導,當時的活動任務,個人的需要、態度、情緒都可通過影響知覺理解性而影響對客觀事物的知覺。
(4)恒常性。當知覺對象所處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知覺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叫知覺的恒常性。恒常性是知覺受經驗影響的結果。對知覺對象的經驗越豐富,恒常性越穩定。知覺的恒常性對生活和學習有很大作用,它保證了人在不同情況下都能按照事物實際麵貌反映事物。
3錯覺 錯覺是對客觀事物不正確的知覺。錯覺可分為圖形錯覺、形重錯覺、大小錯覺、方位錯覺、時間錯覺等。形成錯覺的原因複雜,既有生理的原因,又有心理的原因。
4觀察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觀察力是從事任何專業都必須具備的能力,許多科學家的成就大都和他們的觀察力分不開。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護士、化驗員,都要求具備良好的觀察力。
(三)注意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動的一種積極狀態,能使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方向。由於這種指向和集中,人們才能清晰地反映周圍現實中某一特定對象,而避開周圍不相幹的事物。
指向是從大量的作用於人的事物中,選擇出人要反映的對象;指向性顯示出人心理活動的選擇性。
集中是指人在選擇對象的同時,對別的事物的影響加以抑製。集中性可以使指向的事物得到比較清晰、完善、深刻的反映,而對其他事物的反映則模糊不清,或根本沒有反映。
注意本身不是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伴隨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的一種狀態。人注意著什麽,就感知著什麽,記憶著什麽,想象著什麽,思維著什麽。
注意是完成各種任務的重要心理條件。對於醫務人員來說,無論是查體中的望、觸、叩、聽,還是治療操作中的切開縫合、靜脈穿刺等,都離不開高度集中的注意。
2注意的種類
根據注意的產生與保持有無目的和意誌努力的程度,可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
(1)無意注意。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作意誌努力的注意叫無意注意。
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可分兩類,一類是客觀刺激物本身的特點,刺激物的強度是引起注意的原因,如巨響、強光都會立刻引起注意。另外,刺激物之間的對比關係,如“月朗星稀”,刺激物的變化,如大街上霓虹燈有規律的亮滅,以及刺激物的新異性,都是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另一類原因是人的主觀狀態,同樣的對象可能引起某些人的注意,而不能引起另一些人的注意,這主要與人的興趣、需要、情緒狀態有關。
(2)有意注意。有預定目的並需要付出一定意誌努力的注意叫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不是由刺激物的特點引起的,而是由活動任務決定的。人通過言語的調節作用,不但能在沒有外來幹擾的情況下把注意集中於一定對象上,而且能夠在具有內外刺激幹擾的情況下,通過意誌努力,克服幹擾造成的分心,把注意保持在活動任務所要求的事物上。
要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首先要加深對所完成任務的意義的理解,以及具有完成任務的強烈願望。對所完成的任務的理解越深刻,對完成任務的願望越強烈,與任務有關的事物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
其次,要培養間接興趣。興趣可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對活動本身的興趣,間接興趣是對活動結果的興趣。穩定的間接興趣,可激發起人對該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思考努力把注意集中於工作上。
(3)有意後注意。有意後注意是自覺的有目的的,然而不需要特別的意誌努力的注意。
隻憑有意注意去工作,長時間的意誌努力會使人感到疲勞,注意分散,難於完成任務。人在從事一項工作時,往往開始沒有直接興趣,這就需要有意注意;對這項工作逐漸熟悉以後,就會產生直接興趣,就不需要意誌努力也可將注意集中於這項工作上去,使有意注意轉化為有意後注意。
有意後注意是一種高級類型的注意,它是從事創造活動所必需的一種注意。
3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範圍。注意的範圍也叫注意的廣度,是指一個人在單位時間內所能注意到的對象或事物的數量。
注意的範圍也隨經驗不同而有差異,文化水平高的人在閱讀文字材料時,對文字材料的注意範圍比文化水平低的人大很多。
(2)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長時間地保持在感受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上。注意的穩定性取決於注意對象的特點和主體的狀態。容易使人感興趣的事物,注意的穩定性就強;機體健康、愉快、精力充沛,注意就易穩定。相反,如果對所從事的活動的意義缺乏理解、缺乏興趣或處於疲勞、疾病時,注意就容易分散。
注意的分散是注意離開當前應當完成的活動任務而被無關事物所吸引。這一方麵是由於無關刺激的幹擾或單調刺激長期作用的結果,同時也與主體的狀態有關。
(3)注意的分配。在同時進行兩種或幾種活動時,把注意同時指向不同的幾種對象叫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有條件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的熟練程度或自動化程度。如果人們對這幾種活動都比較熟悉,其中有的活動接近於自動化地進行,那麽注意的分配就較好,否則,就較困難。
(4)注意的轉移。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就是注意的轉移。
注意的轉移與注意的分散(分心)不同,轉移是主體有目的的有意注意,而分心是無目的的無意注意。
注意轉移的快慢和難易與原來注意的緊張度有關,與新活動的性質有關。原來注意的緊張度越高,越有興趣,或是新的活動越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條件,注意的轉移就越困難,越緩慢。
注意轉移的快慢與難易也因人而異,神經過程較靈活的人,注意的轉移就較容易。
(四)記憶
1記憶的概念
當我們感知客觀事物之後,這些事物的印象會留在大腦中,並不立即消失,以後在一定的條件下,以一定的方式還會出現對該事物的映象,這就是記憶。從信息加工觀點來看,記憶就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按記憶的基本過程可表達為記憶是通過識記、保持、再現(再認)等過程對人的經驗的反映。
2記憶的種類
(1)根據記憶的內容可將記憶分為
1形象記憶以事物的形象為內容的記憶叫形象記憶。在記憶中保持的客觀事物的形象稱為記憶形象或表象。
2邏輯記憶以概念、判斷、推理為內容的記憶叫邏輯記憶。這種記憶是通過語言的作用和思維過程實現的,故又叫意義記憶。
3運動記憶以做過的動作或運動作為內容的記憶叫運動記憶。
4情感記憶以體驗的某種情緒和情感為內容的記憶叫情感(或情緒)記憶。
每個人都具有上述四種記憶,但由於個人實踐不同,各人的記憶特點有很大差異。
(2)根據信息在頭腦中保持時間的長短可將記憶分為
1瞬時記憶是指刺激物剛停止作用後持續一瞬間的印象。瞬時記憶的特點是保持時間短,約025~2秒,形象鮮明,但很快消失。
2短時記憶指1分鍾以內的記憶。短時記憶是在瞬時記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瞬時記憶的材料受到注意,就轉為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容量有限,記憶的廣度是7±2,可用反複練習而加強並轉化為長時記憶。
3長時記憶長時記憶的時間在1分鍾以上,甚至多年或終生不忘,它是對短時記憶加工重複的結果,容量很大。
3記憶的基本過程
記憶的基本過程是識記、保持、再認和再現。識記是吸取經驗的過程,是信息的輸入加工(編碼)過程。保持是鞏固已獲得的經驗的過程,是信息儲存過程。再認和再現(回憶)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提取某種已獲得的經驗的過程,是信息的提取和輸出的過程。
(1)識記過程。這是記憶的第一個程序,是把新接受的刺激與經驗聯係起來,形成新的映象並送入大腦的過程。有目的的,自覺的,需要選擇方法做出意誌努力的,經常是有計劃、有係統、持續反複進行的識記是有意識記,這是複雜高級的識記,是人類記憶的主要和高效的方式;與之相對應的是人類識記非主要形式的,但節省精力的無意識記。有意識記又可分為理解事物內在聯係的關係識記和依據事物外部特點的機械識記,前者是成年人的主要識記方式。影響識記效果的因素有活動目的、任務特點、識記方法、被識記對象的性質及對該性質的理解。
(2)保持過程。這是記憶的第二階段,是把進入大腦的映象選擇性保留的過程。選擇性的結果可使印象發生簡略概括、完整合理、詳細具體、誇張突出等質的變化,遺忘及記憶恢複等量的變化。
遺忘指識記了的經驗未能保持住,暫時或永久地不能回憶再認。這種記憶量減少的特點是隨著時間延長,單位時間內失去的經驗越來越少。這就是關於遺忘的不均衡(開始遺忘快,以後逐漸減慢)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與遺忘有關的因素包括被識記的材料的性質、數量、學習程度、定勢、知識、情緒、前攝抑製和倒攝抑製、複習方式等。
(3)回憶與再認過程。
1回憶曾經經曆過的事物未在現實中出現,人卻從經驗中確認曾經曆過這種事物就叫回憶(也叫再現)。
2再認當經曆過的事物重新出現時,能夠加以辨認叫再認。能回憶的一般都能再認;能再認的不一定能回憶。僅靠再認還不能作為記憶牢固保持的可靠標準。
(五)思維
思維是對客觀現實概括、間接的反映。
思維的概括性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思維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事物或事物的個別屬性,它所反映的是一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屬性。第二,思維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外部聯係,而是事物的內部的規律性聯係。
思維的間接性是指思維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其他事物或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媒介來反映客觀事物。因為思維能反映事物間內在的必然的聯係,所以就可通過已知條件推知未知的事物。
由於思維的間接性和概括性,通過思維人們可以認知那些沒有或者不能直接作用於人的各種事物及其各種屬性,並預見事物的發展進程及其結果。
思維是抽象的理性認識,但並未離開客觀現實,而是更深刻更正確地反映了客觀的現實。
(六)想象
1想象的概念
人在反映客觀現實時,不僅能感知當前作用於主體的事物,或回憶主體過去感知過的事物,而且還能在頭腦中形成當前和過去從未感知過的事物形象。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響下,在人腦中對過去形成的若幹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簡單地說,想象就是表象的加工。
想象是新形象的創造,似乎是“超現實”的,但是任何想象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構成想象的一切材料都來源於現實。如文學作品中的典型形象,雖不是真人真事,但卻仍然是以現實材料為依據的,仍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2想象的種類
根據想象有無預定目的,可把想象分為
(1)無意想象。沒有預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物作用下,不由自主地產生的想象。如觸景生情、浮想聯翩等。
夢是無意想象的極端情況,是在睡眠時發生的一係列表象、思想和情緒活動。當人們入睡後,大腦皮層上某些區域神經細胞因抑製不深或沒有抑製而處於微弱的興奮狀態,這種精神活動被自己所感受時,就是夢。
夢的起因有二一是身體內部的某些生理變化成為夢的動因。例如睡眠時把手放在胸部心髒位置,就發生恐懼的夢境。兒童在尿床前常夢到自己到處找廁所,結果尿在床上了,這是尿液充盈膀胱的刺激作用所致。二是外部刺激引起做夢。例如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夢中就可能認為下雨;鬧鍾聲響,可引起做火警的噩夢。
一般人常以為做夢會影響大腦休息,近年來,不少科學家證明,正常的夢不但不影響人的睡眠,而且是維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動所必需的。據研究,做夢有助於調劑人的心理平衡,如白天不愉快,夢中卻很開心,據說這是心理的補償。更有趣的是,人類的靈感和重大發明,有些竟是在夢中獲得啟迪。
(2)有意想象。有預定目的自覺產生的想象。這種想象是在第二信號係統參與調節之下進行的,人在實踐活動中為完成某項活動所進行的想象屬於這種想象。
根據想象內容的新穎和複雜程度以及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可分為
1再造想象。根據語言的描述或圖樣的示意,在頭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稱為再造想象。再造想象對於想象者來說是未曾感知過的客觀存在事物的形象,但對別人來講,可能是直接感知過的。
2創造想象。不是根據現成的描述,而是根據需要獨立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叫創造想象。創造想象是一切創造性活動的重要因素。
3幻想。一種與個人願望相結合並指向未來的想象。幻想是創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
理想是幻想的一種,凡是在正確世界觀的指導下,符合客觀現實發展規律,並有可能實現的幻想叫理想。
空想是脫離客觀現實的發展規律,並且毫無實現可能的幻想。空想是一種消極的、有害的幻想,由於它的不現實性,往往使人有挫折感,久而久之,還會出現精神症狀。
幻想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把美好的未來前景向人們展示,從而使人們憧憬未來,激勵人們奮鬥。
二、情感過程
(一)情緒和情感概述
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與願望而產生的態度體驗。人們在活動和認識過程中,既表現出對事物的態度,也表現出這樣那樣的情感。現實生活中有些事物使人怡悅;有些事物使人憂愁、悲傷;有些事物使人讚歎喜愛;有些事物使人驚恐厭惡。這些以特殊方式表現出來的主觀感受或體驗就是情緒和情感。
情緒和情感作為一種主觀體驗,也是對現實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是反映具有一定需要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在主客體的關係中,不是任何客觀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愛憎分明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客體能否引起人的情緒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為中介的。凡是能滿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願望、觀點的客觀事物,就會使人產生愉快、喜愛等肯定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違背人的願望、觀點的客觀事物,就使人產生煩悶、厭惡等否定的情緒和情感體驗。
情緒與情感都是由客觀刺激產生的,它們的產生都與需要密切聯係,都有表情、行為、生理和主觀體驗的變化。
情緒與情感又是兩種難以分割而互有區別的主觀體驗,其不同點是
情緒屬低級層次,是和機體的生理需要(飲食、冷暖、性等)能否獲得滿足相聯係的體驗,為人和動物共有。情緒具有鮮明的情境性和臨時性,一般發生快,消失快,一旦情境改變,情緒就會消失。情緒還有更多的衝動性和外顯的表現,如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暴跳如雷等。
情感屬高級層次,是和機體的社會需要(友誼、愛情、文化、道德等)能否獲得滿足相聯係的體驗,為人類所特有。情感顯得更加深沉,且常以內隱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來,存在時期長且穩定,多不伴有明顯的外顯行為和生理變化。
情緒和情感的區別是相對的,有時很難區別,甚至是連在一起的。如對敵人的憤恨,是和社會需要相聯係的情感,它往往又具有激情性和衝動性。
(二)情緒與情感的種類
1情緒的種類
情緒有多種表現形式,根據其發生的久暫、強度和對人影響的大小,可把情緒分為以下三種狀態
(1)心境是一種微弱的、平靜而持久的、影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情緒狀態。如心情愉快、舒暢或心情煩悶、抑鬱不快,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有持續性。這種情緒狀態傾向於擴散和蔓延,在一定時期內,心境使人的心理活動都染上某種情緒色彩。心境愉快時,往往傾向於以肯定的態度待人接物;如果處於一種沮喪的心境中,就會覺得所有事物都枯燥無味,對工作中的困難不易克服。
心境除了由一定原因引起以外,每個人還有自己獨特的比較穩定的心境。有的人經常處於朝氣蓬勃的心境之中,愉快、樂觀;有的人經常處於抑鬱愁悶的心境之中,愁眉苦臉。這種心境是受一個人的思想、觀點、理想和世界觀的影響而形成的。
心境在現實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積極、良好的心境使人精神振奮,樂觀地對待困難和挫折;消極、不良的心境使人精神萎靡,意誌消沉。培養良好的心境,克服消極的心境,是與意誌、性格的鍛煉分不開的。
(2)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短暫而迅速爆發的情緒狀態。如憤怒、恐懼、狂喜、絕望等。
激情有時是由生活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引起的,有時是由相互矛盾的願望或衝突引起的,有時是由過度的抑鬱引起的,其原因多種多樣。
激情狀態下,人的內髒器官、腺體以及外部表現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暴怒時,肌肉緊張、麵紅耳赤、語言粗暴;絕望時,目瞪口呆、麵色蒼白;狂歡時,手舞足蹈、高聲大笑;悲痛時,木然不動或涕淚交加。此時,人的意識活動範圍往往縮小,理智分析能力減弱,自控能力減弱,往往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行為的後果。
克製有害激情的方法是提高對自己所作所為的意義、性質及其後果的認識,培養自己的意誌力。
(3)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緊急情況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會遇到突如其來的事件或危險,此時要求個體迅速地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動員自己機體的全部力量,很快改變激活水平,使心率、血壓、肌肉緊張度都發生顯著改變,即時作出決定,以應付緊急情況。這時候產生的特殊體驗就是應激。
中等強度的應激,能更好地發揮積極性,使思維的判斷明確,情緒緊張,增加人的反應能力。人如果長時間處在極度緊張狀態,對健康十分不利。
2情感的種類
情感反映著個體與社會的一定關係,體現出人的精神麵貌。高級的社會性情感主要歸納為下列三類
(1)道德感是由道德生活的需要與道德觀點是否得到滿足與實現而產生的內心體驗。如對符合道德原則的行為發生敬佩、羨慕、讚揚的情感,對不道德的行為發生厭惡和憎恨的情感,包括愛國主義的情感、義務感、責任感等。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動過程中認識、探求、維護真理的需要和意願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體驗。人在認識事物或研究問題時,對於新的還未認識的東西表現出求知欲、好奇心;對於不能理解或不能解決的問題表現出驚奇和疑慮;對於正在論證、評價的問題表現出維護自己觀點的熱情或濃厚的興趣;對於經過努力鑽研與思考,使問題得到了解決,會表現出無比的喜悅。所有這些都屬於理智感。
(3)美感是由審美的需要與觀念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體驗。不僅物質美使人有美的體驗,行為、語言和精神的美也使人產生美的體驗。美具有顯著的社會性、曆史性、階級性,它和人對整個現實的態度是有聯係的。
(三)情緒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情緒既受大腦皮層的調節,又與邊緣係統、腦幹網狀結構以及內分泌係統有著密切聯係。情緒活動能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一般來說,消極的情緒,如悲傷、焦慮等,一方麵使人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另一方麵出現生理生化異常變化,久而久之,會導致一係列身心疾病發生。
積極的情緒對人體健康會起到良好的作用。樂觀、愉快的情緒不但能提高人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和耐久力,使各器官活動協調一致,而且還能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三、意誌
(一)意誌的概念
心理的職能不僅限於認識世界,產生對世界的態度體驗,而且在於有目的地改造世界。人在實踐活動中自覺地確定目的,根據目的調節自己的行為,克服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叫做意誌。
(二)意誌的特征
(1)明確的目的 人與動物活動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人的活動有目的性。動物的行為是不自覺的、盲目的本能活動,而人類的活動則不同,在活動之前,活動的結果已經作為目的展現在頭腦之中。所以說,目的猶如意誌的靈魂,沒有目的就談不到意誌。
(2)克服困難 並非一切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都是意誌活動,意誌必須與克服困難相聯係,沒有困難的活動無意誌可言。
(3)意識對行為的調節 意誌是意識的能動方麵,表現為意識對行為的自覺調節與控製。意誌對行為的調節表現為發動和製止兩個基本方麵,前者表現為推動人們從事達到目的的行為,後者表現為製止與目的不符的願望與行為。
人的自我調節並不限於隨意活動。對植物神經係統所支配的內髒活動,如果通過學習和訓練,也可以進行一定的調節和控製。
(三)意誌與認識、情感的關係
(1)意誌與認識 意誌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意誌的特點是具有明確的目的,而目的並非頭腦裏固有的,而是人們認識活動的結果。人對客觀事物的意義認識越深刻,他的目的就越明確,意誌的自覺性就越強。因此,沒有認識過程,也就沒有意誌過程。
意誌在認識基礎上產生,又對認識活動產生巨大影響,它可以對認識活動進行調節。
(2)意誌與情感 情緒、情感既可成為意誌行為的動力,也可以成為意誌行為的阻力。例如愉快的心境可以使人幹勁倍增,提高工作效率;不愉快的心境、苦悶和憂慮,使人意誌消沉,妨礙實現行為的目的。
意誌對情緒、情感還有調節功能,所謂理智戰勝情感就是意誌對情感的調節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