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行為療法
字數:3010 加入書籤
行為療法(behavior therapy)是行為主義學派將來自實驗心理學的成果及有關學習的理論在臨床上的運用,也稱為學習療法或行為矯正療法。行為學習理論認為異常行為和正常行為一樣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因而也可以通過學習來消除,行為療法還注意發展有效的、適應性的新行為。它所依據的學習理論主要是經典條件反射理論、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等。
行為療法主要有下列幾種
一、係統脫敏法
係統脫敏法(systeatic desensitization)亦稱交互抑製法或暴露療法。應用刺激的交互代替或增強、削弱的作用,通過削弱不正常反應,使之轉化為正常反應,從而使個體心理和行為恢複常態。
wolpe根據動物實驗結果開創此療法。他將一隻餓貓置於籠中,當食物出現它將取食時,突然強烈電擊,多次實驗後,不但貓出現強烈恐懼反應,拒吃出現的食物,而且對貓籠及實驗室的環境亦產生恐懼反應,形成了貓的實驗性神經症。每當食物出現時,貓就同時有因餓而取食及因怕電擊而退縮的兩種反應,前者為正常反應,後者為失常反應。其後wolpe應用係統脫敏法給貓治療。先在原來實驗的條件外給貓以食物,此時就隻有因餓而進食的正常反應,雖仍有輕微恐懼失常反應,但因進食果腹這一正常動機,使正常反應抑製了失常反應。此後,逐步把進食移到原來的實驗環境,隻要不再電擊,貓終能回到原來環境下就食,而使恐懼反應消失。這說明神經症的起因是在焦慮情境中,原來不引起焦慮的中性刺激與焦慮反應多次結合而成為較為牢固的焦慮刺激,產生異常的焦慮情緒和緊張行為。
此法應用於焦慮症和恐怖症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治療時首先要掌握疾病的原因,然後由弱到強地排列病人的症狀程度,同時教會病人一旦緊張時能鬆弛的方法。例如閉目靜坐、肌肉放鬆、轉移注意力、做氣功等。隨後把引起病人焦慮、恐怖的刺激由弱到強地與鬆弛方法配對出現,通過多次訓練使鬆弛方法首先抑製弱一些的焦慮,以後再逐步抑製強的焦慮,最終能把焦慮和恐懼反應消除,達到脫敏的作用。在治療中,也可實際接觸敏感的情境。采用圖片、幻燈或情境想象的形式同樣可以奏效。
脫敏法中還有猛烈突破法,亦稱滿灌療法。其方法即讓病人直接接觸或通過想象間接體驗引起恐怖的情境,從而達到脫敏的目的。例如一個有尖銳器具恐怖症的病人,見不得尖銳之物,但隻要鼓勵他把刀、釘等尖銳器放在衣袋內、枕頭下,隨時可見到、觸到,這樣一段時期後,對尖銳物的恐怖就會減輕或消失。
二、厭惡療法
亦稱厭惡製約法或懲罰法,主要是應用負性的強烈刺激,以懲罰來消除不良的行為。此法常用於戒除煙、酒或藥癮,同性戀等性變態,亦可用於強迫症或恐怖症的治療。它把煙、酒、性變態對象看做條件刺激,把飲酒、吸煙、性變態行為看做是習得的條件反應。然後安排一些較強烈的負性刺激,引起病人產生痛苦或厭惡的非條件反應,以抑製或消除不良行為。根據作為負性刺激的物品或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如下幾種
1化學性厭惡療法
應用化學藥物,如能引起惡心、嘔吐的藥物阿樸嗎啡(apoorphe)、戒酒硫(antabue)等,或引起強烈惡臭的氨水等。
2電擊厭惡療法
以一定強度的感應電作為疼痛刺激,或以輕度電休克作為負性刺激。
3橡圈厭惡法
拉彈預先套在手腕上的橡圈,並引起輕微疼痛作為負性刺激,拉彈時同時計數。
4羞恥厭惡療法
即命患者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表現異常行為,從而使患者自己感到羞恥。
化學性和電擊厭惡療法都較痛苦,故施用幾次後,應訓練患者自己應用“想象厭惡法”,以產生厭惡反應。此外,想象厭惡法亦可一開始即應用於某些性變態者,如異裝癖、露陰癖等,使患者想象自己在進行異常性行為時被人發現,當場抓獲,送公安部門,受嚴厲處罰等。從而用想象中的負性刺激來克製異常性行為,這種方法有人也稱之為“隱蔽性敏感法”。
三、條件操作法
又稱獎勵法,主要是使已有的異常反應在得不到增強而消退時,使用另一個正性的增強物以加強病人自發的正常反應,並配合正常化造型技術,最後使新建立的正常反應代替了舊有的變態反應。具體應用時常把增強物抽象化,亦即使用代幣或籌碼。例如一個孤獨、憂鬱、被動的病人,向他講明如果他主動接觸人,並親切交談時,就給以若幹代幣,病人可用此代幣換取他所希望得到的物品。這樣病人就能逐漸地改變其症狀,變得較為正常。代幣亦可改用記分法,當病人行為改善達到一定分數時,可給一定的獎品,但獎品必須是對病人有價值或病人有興趣的東西。
四、自我調整療法
即根據一套特定的順序,以機體的一種反應去改善機體本身的另一種反應,以改變軀體的生理功能與心理狀態,包括鬆弛療法、氣功、坐禪、瑜珈、站樁等。此法對具有緊張、焦慮症狀的神經症或其他慢性軀體疾病,以及失眠、高血壓、緊張性頭痛等效果較好。
在自我調整療法中,還有一種意向鍛煉法,很適合於一些強迫症和恐怖症。例如病人出現強迫意向時,可以采用設想我現在在爬樓梯,這樓梯有多少級,每爬上一層後,樓上又有一些什麽陳設或色彩等意向鍛煉,這樣可使強迫性意向消失。
五、模仿法
又稱示範法,即通過電影、幻燈和實地學習,使具有異常行為者模仿、學習正常的良好行為來改變其固有的不正常行為,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這對兒童孤獨、恐怖等異常表現有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