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心理護理概述

字數:4144   加入書籤

A+A-




    國際護士協會認為,護士的工作任務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恢複健康、減輕痛苦”。護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其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健康,對病人實施全麵的身心護理,促進病人盡可能地恢複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會文化的平衡功能,以達到全麵身心護理的目的。要做好全麵的身心護理,臨床護理工作者必須全麵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心理狀態及心理問題,以科學而係統的心理護理措施滿足病人的需要,做好病人的整體護理。

    一、心理護理的概念

    心理護理是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護患間的人際交往,幫助病人消除或緩解心理壓力及心理問題,使病人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療和護理,促進病人身心全麵康複的方法和手段。心理護理是護理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護理心理學理論及方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體現。

    二、心理護理的意義

    近代許多護理理論學家認為護理的本質是對人的關懷及照顧,包括對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麵的全麵的整體護理。當人患病時,由於疾病本身帶來的身體創傷及痛苦,使人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發生改變,加上疾病對生活、工作等方麵的影響,使病人產生焦慮、恐懼、悲傷、無助等負性情緒。有的病人心理創傷遠遠大於器官功能的損傷,甚至產生心理危機或自殺傾向。因此,需要護士應用護理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幫助病人消除心理壓力,度過心理危機,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療及護理,或使病人在功能受限的情況下有良好的生活質量。

    183年,美國護理協會進行了一次心理護理效果評價調查,結果顯示,接受心理護理的病人在恢複時間、恢複質量上明顯優於未接受心理護理的病人,且病人由於恢複快,住院天數短,醫療費用明顯低於對照組。該調查說明心理護理在病人的康複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調查者建議對臨床護士進行護理心理學方麵的理論及實踐教育,使她們能夠應用相關的知識,幫助病人盡快康複。因此,心理護理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意義

    (一)幫助病人接受病人的角色,以良好的心態對待疾病患病是人身心受損的痛苦經曆,一般病人在由健康人的各種社會角色轉換為病人角色時會出現一係列的角色轉換問題。特別是a型性格的人和在生活中處於支配地位的人更難適應患病帶來的角色轉變,會出現角色缺如、角色衝突、角色強化等適應問題,使病人不願以病人角色來表現自己,出現心理衝突及心理危機,從而影響疾病的康複。因此,護士應通過應用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及知識,轉變病人的不良心理,使病人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以良好的心態接受疾病及病人角色,更好地配合診斷、治療及護理,以盡快康複。

    (二)幫助病人適應新的環境及人際關係

    病人住院後要離開自己所熟悉的工作及生活環境,離開自己的親人及朋友,進入醫院後要麵對陌生的環境,適應新的人際關係,使病人心理上產生壓力感,護士應及時了解病人此時的心理需要,幫助病人熟悉醫院的環境及人際關係,減輕病人的壓力感。

    (三)幫助病人減輕或消除負性情緒

    護士應幫助病人減輕或清除負性情緒,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調動病人的積極性,以利於病人的康複。

    三、心理護理的特點

    (一)普遍性

    心理護理的普遍性體現在四個方麵第一,心理護理貫穿於護理活動的全過程,任何護理活動中都可以運用心理護理的原則、內容及方法;第二,心理護理的對象廣泛,既包括健康的人,也包括所有患病的病人;第三,心理護理的內容廣泛,實施的手段多樣;第四,心理護理的應用廣泛,可以在家庭、社區、醫院、臨終護理機構等各種醫療護理場所進行。

    (二)目標性

    護理的目標是提高病人的自理及生活質量,使病人盡快康複。心理護理是護士根據護理程序的科學工作方法,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提出的具體的心理護理目標及措施,它以書麵心理護理計劃方式出現,使每位護理人員都能理解病人心理護理的目標,針對目標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

    (三)科學性

    心理護理不是簡單地對病人做好思想工作,它是護士應用護理心理學的知識及技巧,對病人實施的一係列的科學的、係統的、具體的、量化的動態護理措施的過程。要求護士掌握心理護理的理論及技巧,以科學的方法對病人實施心理護理。

    (四)個體性

    每個人由於自己的生活經曆、身體狀況、社會文化背景、心理需要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心理狀態及心理問題。作為病人,即使患病後所患疾病相同,也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和對疾病的不同應對方式。心理護理是根據病人的不同的年齡、性別、籍貫、民族、生活習慣、社會文化背景、職業及經曆、心理狀態,采用不同的心理護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的不良心理活動,使病人早日康複。因此,它針對每個病人的具體心理需要及心理問題,應用最佳的心理護理方式,體現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個體化護理原則。

    (五)複雜性

    心理護理不同於一般的護理,它不像肌肉注射或進行其他的護理操作那樣簡單明了,心理護理是通過應用心理護理的知識及手段使病人在認知上、情感上、行為上發生變化。病人與護士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差異,病人與病人即使所患的疾病一樣,也會有不同心理表現,因此,需要護士綜合利用護理心理學的知識,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的心理需要,采用靈活的心理護理措施對病人實施心理護理。

    (六)前瞻性

    身體疾病會影響人的心理,而不良的心理活動又會影響身體的康複,如此會形成惡性循環,使病人的身心受損。如果護士能認識到疾病對病人所造成的心理影響,通過預防性的評估,收集資料,分析病人的心理問題,盡快地采取措施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就能預防疾病對病人的不良心理影響,保證病人的身心健康。而預防性的心理護理措施應用越早,預防的效果越好。因此,心理護理的前瞻性特征要求護士及時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

    四、心理護理的原則

    (一)個體化原則

    每個人由於先天的素質,後天的教育和訓練,個體的成長環境、生活方式、社會經曆、文化背景、經濟環境,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等方麵的差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心理。病人的性格、氣質、能力各不相同,患病後的心理及行為方式也會不同;有時疾病相同,護理情況相同,病人也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如具有樂觀、堅強、開朗性格的人與悲觀、軟弱、憂鬱的人患癌症後就有不同的心理反應。

    病人心理的這種獨特的個性化特征,要求護士根據每個病人對疾病的認知、情緒及行為等方麵的心理反應,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病人實施個體化的心理護理。

    (二)啟迪原則

    心理護理不是簡單地為病人作出心理選擇,而是應用心理學的知識及原理,啟發病人表達自己的心理願望,發泄自己的心理壓力,並與病人一起探討所麵臨的問題,使病人在護士的啟發下自由選擇自己所要采取的措施。

    (三)支持原則

    人在患病時會出現失去自我控製、焦慮,自尊心受影響,感到親朋好友對自己漠不關心等心理上的孤獨無助感,需要護士在心理護理過程中給病人以支持,並要求護士對病人的家屬及相關人員進行教育和指導,使他們也能及時為病人提供適當的心理支持,使病人感受到關懷與溫暖,體驗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視的個人價值,從而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四)自理原則

    美國護理學家ore認為,護理是預防及治療人的自理缺陷的學科,護理的最終目的是使人達到最大限度的自理。自理是人通過自我保健、自我預防、自我診斷、自我調節、自我恢複等方式達到生活、身體及心理的自我護理。心理護理中的自理原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第一,通過心理護理消除病人的心理依賴感,使病人達到最大限度的心理自理;第二,自理是心理健康的標誌之一,鼓勵病人在生活各個方麵的自理,會促進病人的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