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護士的心理素質及培養
字數:3746 加入書籤
護理是一種腦力與體力相結合,與人的健康及生命密切相關的工作。護理工作者經常麵臨各種危機、突發及多變的情況,涉及護士與病人、家屬、醫生、其他護士等複雜的人際關係,護士要麵對各種環境及不同病種的病人,護理工作需要護士日夜輪流值班,影響護士的日常生活規律等等。護理工作的這些特點決定了護理是一個具有高強度應激的專業。這就要求每一個護理人員除了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紮實的專業知識、精湛的護理技術外,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以滿足護理工作的各種角色要求,應對各種複雜的護理環境,做好病人的身心康複護理工作,並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國外大量的研究報道證明,如果護士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不能很好應對護理工作中的壓力,就會出現心理上的耗竭感,表現為身心疲憊,對服務對象漠不關心,情感障礙,護理差錯事故多,嚴重者還會出現身心疾患,嚴重影響護理工作的質量。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做好護理工作的前提,也是選擇護理工作者的基本條件之一。
一、護士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
護士的心理素質是指護士在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誌過程及個性方麵所具備的素質。良好的護士心理素質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良好的人生觀及職業動機
專業活動占人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因此,從業人員隻有以良好的職業心態及動機選擇該專業,才能有好的職業活動及表現。護理專業要求其從業人員能認同並熱愛護理專業,有一定職業榮譽感,了解職業的角色要求,有一定擇業動機及對專業的成就感要求,有穩定的職業心態,有基本的發自內心的關心及愛護病人的品德。
(二)敏銳的觀察及感知能力
護理工作需要護士具有敏銳的洞察能力及感知能力,通過應用專業知識及技巧,獲取全麵而準確的病人資料,及時觀察病人的身心變化,預測及判斷病人的需要,協助對病人的診斷及治療,評價護理的效果。
(三)良好的記憶力
護理工作的每一項任務都有嚴格的時間、具體的數量及對象要求,要求護士能精確地記憶每項護理措施的實施對象、時間、數量等方麵的內容。如對病人進行肌肉注射,護士一定要準確地知道注射對象、藥物的劑量及應用時間,可能會出現什麽反應,需要采取什麽措施以預防反應等。這些都需要護士有良好的記憶能力。
(四)良好的思維能力
臨床護理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護理問題,需要護士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病人的問題。
(五)穩定的情緒狀態及積極的情感感染力
護士的工作情緒對病人及家屬有直接的影響,需要護士在工作中經常保持穩定的情緒,不要喜怒無常,更不要將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等問題所產生的情緒帶入護理工作中或發泄到病人身上。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做到遇事沉著冷靜,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遇到緊急、危重病人的搶救等情況時,要求冷靜不慌亂,有條理,穩定病人及家屬的情緒,使病人有安全感、親切感及信任感。
熱情是一種強烈而穩定的情緒狀態,護士應以愉快的情緒投入護理工作,對病人熱情、細心、周到,主動滿足病人的各種合理要求,使病人產生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病人的身心康複。
(六)堅強的意誌力
護理工作是一種複雜而具體的工作,涉及許多複雜的人際關係,會遇到各方麵的問題、困難、委屈、挫折或誤解,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問題,遇到難以處理的人際關係,這些都需要護士有堅強的意誌力。在遇到困難及挫折時,能應用自己的意誌力及控製力,排除幹擾,約束自己的言行,將病人的生命及健康放在首位,認真做好各項工作。
(七)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
個性心理雖然是相對穩定的,但也有一定的可塑性。護士要善於了解自己的個性心理特點,克服個性心理中的不足之處,在工作環境中再塑自己良好的個性心理。
(八)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
語言及非語言的交流不僅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的基礎,而且是心理護理的基本措施之一。溝通能力也是護士良好職業素質的體現。因此,護士要注意訓練自己的語言及非語言溝通能力。
二、護士心理素質的培養及提高
(一)職業價值觀與職業態度的教育
職業價值觀及職業態度教育是護士心理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要求護理教育工作者利用教學的各個環節,重視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導向教育,並根據護理專業的角色要求,進行職業角色模擬訓練,使護理人員對職業角色的要求內化,形成符合職業角色要求的心理素質。
(二)特別心理素質訓練
針對護理工作的環境及要求,對護士進行各種職業要求的具體特殊訓練,如進行職業儀容儀表的強化訓練,溝通能力包括言語舉止的強化訓練,各種護理情景模擬訓練,情緒的自我調節及控製訓練,使護士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應對各種複雜的護理環境。
(三)注意課程設置中增加有關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心理素質教育要求護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增加有關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如增加社會學、人際關係學、心理學及職業心理培養等課程或課程內容,以綜合培養護士的職業心理素質。
(四)關心護士的職業應激,減少護士的職業壓力
職業應激是職業要求與個體的不平衡知覺所引起的從業人員的身心應激狀態。護理工作的職業應激源主要來源於病人護理及人際關係等方麵。研究證明,在所有專業中,護理專業的職業壓力較大,高強度的職業應激會使護士產生工作疲憊感,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易激怒,對服務對象漠不關心,並會影響護士的身心健康,使護理質量下降。因此,要求在學校教育中設置有關職業應激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應對職業壓力的訓練。
各級護理管理者也要注意職業應激對護理工作的影響,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減少護士的職業應激,如進行本單位護士職業應激及應激源的調查與研究。針對調查結果,減少或消除職業應激源,並對護士進行有關減輕職業應激的教育及訓練,使護士能明確職業應激的概念、表現、對個人及工作的影響,並采取適當的方式預防、減輕或消除職業應激。設立維護護士權益及身心健康的管理機構,需要時對護士進行心理谘詢,使護士身心健康的管理係統化職業化,為護士營造良好的人際氣氛及輕鬆的工作環境。
(五)強化護士崗前培訓
護士到一個新的工作崗位後,對護理對象、人際關係、護理環境、各種規章製度及儀器設備均不熟悉,在緊張的工作程序麵前會表現得不知所措,心理壓力增加,影響護士的個人心理及職業心理。因此,在新護士到達工作崗位前,要對護士進行模擬化的崗前培訓,並采用實地參觀、介紹環境等方式使她們盡快地熟悉工作。
(趙嵐 胡小梅 金曉莉 葛美芬 林曉萍 張曉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