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心眼可真多
字數:3593 加入書籤
若趙佑德願意當這個領頭人,同意皇上廢除恩蔭製度,那麽趙府的前途,自然是一路平坦。
這個舉動是很冒險的,如果趙佑德同意的話,那就是趙府跟許多的達官顯貴都對上了,尤其是那些學識淺薄,不學無術的官宦子弟,他們會氣憤趙佑德的所作所為,說不定屆時整個趙府都會遭人針對。
“恩蔭製度本身就不公平,許多不學無術的官宦子弟,他們自小就知道不用努力,便可以借助父輩的功勞來給自己謀個一官半職。”
趙允寧說著,他覺得皇上廢除恩蔭製度是對的,天乾國有著如此英明睿智的皇上,就是他們之幸。
趙允寧雖然在朝廷上待了許久,可到底有些事情,不如趙遠寧跟蕭恒之想的更周到一些。
趙遠寧皺著眉頭,沒有吭聲。
“除了廢除恩蔭製度的事情,皇上這邊也打算廢除父子不能同時在朝為官的某些規定。就比如,父為三品官以上,子再有才能,也不能超過正五品的官職。”
“皇上對這個規定,甚是不滿,他認為朝廷不應該辜負每一個忠君愛國的臣子。”
這些話,驚得趙遠寧跟趙允寧兩人起了一身冷汗。
他們也著實沒想到,皇上居然有著如此魄力?
若是跟著皇上,將廢除恩蔭的事情辦好了,那麽以後的趙家,定然是會扶搖直上。
可若是沒將這件事情辦好,那趙府往後的命運,趙遠寧也不敢多想,隻是稍微細想一番,趙遠寧就感覺汗毛聳立。
皇上這明顯想讓他們趙家跟朝廷上那些老家夥們抗衡。
無論他們願不願意,他們趙府跟蕭府是姻親,所以蕭府的立場,就是趙府的立場,而蕭府,無論是蕭明成還是蕭恒之,都是效忠的皇上。
趙府這些年來,積攢了不少的人脈。
而且除了蕭府這門姻親外,還有杜家跟宋家兩門親家,這兩門親家在京都中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不得不說,皇上還真是會找人當他的利刃。
這件事情,風險很大,但風險大的同時,也代表著回報大。
“這麽說,皇上是必定要將父親給請回來的。”趙攸寧不假思索的說著,緊蹙的眉頭,也代表著她此刻對趙府往後的命運有著些許的操心。
“有我在,不會讓任何人傷到嶽丈大人的。”蕭恒之看著趙攸寧,稍稍用力握緊她的手,讓她明白自己的決心。
“既然如此,那隻能等父親回來後,好好的謀劃一下此事。此事萬萬不可泄露出去,一切等父親回來後再說,消息一旦泄露出去,父親的安危就會受到威脅。”趙遠寧將眼前擺著的茶水,一口喝了個幹淨。
他的心中有些按耐不住的激動,原先他就是五品官,這麽多年來,也都是因為有父親的存在,有天乾國的那條父子同朝為官的規矩,所以這麽多年,他的官職都無法往上升。
原以為父親辭官守孝去了,他跟二弟就有機會了。
可父親才回開封沒多久,他跟二弟處處都被打壓,他還好一點,到底是比二弟多混了幾年官場,而趙允寧私底下倒是吃了不少虧。
若不是有這幾門姻親,恐怕他跟二弟在朝廷中,根本就沒有什麽立足之地了。
趙遠寧想著這些事情,心裏既害怕,但更多的是有著一股按捺不住的蠢蠢欲動。
機會就在眼前,誰不想把握呢?
——
蕭恒之跟趙攸寧沒有留下來用晚膳,黃昏一顯現,兩人就從趙府回到了蕭府中。
兩個人坐在馬車中,趙攸寧的手被蕭恒之牢牢的握在手中,趙攸寧用手指扣著他的手心,壓低聲音說道“好啊你,這些事情都不提前告訴我,我居然跟哥哥嫂嫂們一起知道的。”
“也是昨天皇上心中才有了決斷,昨個回來都太晚了,沒來得及跟你提及此事,想著今天有空,便一塊說與你跟遠寧他們聽。”蕭恒之說著,就伸出右手,牢牢的握著趙攸寧的肩膀,將她靠近自己,貼在自己的身上。
趙攸寧扯了扯嘴角,到底也沒有說什麽了。
“那杜家跟宋家那邊,是不是要提前送個消息過去?”趙攸寧輕聲說道“他們要是站錯隊了,豈不是給皇上找了不痛快。”
“杜家跟宋家都是混跡在京都多年的人精,他們精得很,不會胡亂站隊的。就算要送消息,也是要等你父親回京再說。”
蕭恒之停頓一下,便再次開口道“最多兩個月,嶽父大人定然會被皇上請回來。”
趙攸寧雖然高興能見到父親,但也忍不住關心的問了一句,“那這次的父親回京,是官複原職,還是有所變動?”
蕭恒之看著趙攸寧像個小狐狸似的想從他這打探消息,不由伸手刮了刮她的鼻頭,輕笑道“吏部尚書前不久遞了告老還鄉的辭呈,並且吏部尚書還舉薦嶽父擔任新一任的吏部尚書。”
趙攸寧深吸一口氣,但總覺得有什麽地方不對勁。
趙攸寧的眼睛轉悠了好幾圈,拉著蕭恒之的手,撒嬌說道“其中是不是還有我不知道的事?為何吏部尚書會舉薦父親擔任新的吏部尚書?雖然父親是他老的門生,但是他手底下的門生何其多,為何會單單隻舉薦父親?”
“那是因為,皇上想要他舉薦誰,他就要舉薦誰。”蕭恒之緩緩說道,一字一句的清晰無比的傳入趙攸寧的耳中。
趙攸寧聽言,忍不住有些咂舌。
“那老頭看著是中立的,但其實一直是皇上的人。他可是一個老狐狸,又怎麽會站錯隊,拖累自己的家族呢?”蕭恒之說完,臉上也是忍不住浮現了些許笑意。
趙攸寧忍不住搖搖頭,“這混跡在朝堂上的人,心眼可真多。”
……
“百裏曄那事,你怎麽處理的?”趙攸寧問道。
“已經送了一些解藥過去,鎖陽毒不好解,需要一些時日才能徹底解毒。”蕭恒之抿了抿唇,“等到治好之日,便就送他一份大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