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九章 攻橋戰術與【倉鼠戰法】
字數:2947 加入書籤
張飛說起,快到洛陽時,有渡口,過了橋就到河南了。
渡口什麽的,對劉備關羽幾人來說熟悉的很,對李孟羲而言,卻是完全陌生。
李孟羲好奇的問起渡口相關,他問黃河渡口水流湍急與否,渡口是怎樣搭建的,長多少,可供多少人馬通行,通行速度乃是怎樣,若渡口被人破壞,若搶修,又該如何搶修,若渡口對麵被敵軍封堵,又該如何潰敵搶渡。
這一通的問題問完,氣氛沉默了。
好一會兒之後,張飛撓了撓頭,答道。
“渡口所在,多是水流平緩之處,黃河水流,於他處湍急,於渡口,水平河窄,無有險情。”
這是第一點,渡口的地理位置。
“渡橋建法,乃從兩岸伸出排石大墩,墩上鎖有臂粗鐵鏈,鐵鏈跨連兩岸,鏈上鋪有木板,木板掌厚……”
從張飛的描述中,渡口原來是吊橋,當中有意思的技術是,橋墩從兩岸伸入河道中許多,這個建造方法把橋麵間距縮短了很多,從而大大降低了吊橋橋麵的難度——橋墩總是好壘的,隨便挖點土都能壘。
而吊橋,用繩索鐵鏈把長長的橋麵吊起來,施工難度大,對材料強度要求也高,可以說,吊橋每長上一分,架設難度就大上一分。
以前伸的橋墩縮短吊橋的架設距離,這是巧妙的以易代難之法,用在需要搭橋的場景中,可以大大降低施工難度。
李孟羲隨手把橋墩的建造方法畫了簡圖畫了下來,並注明了詳細。
在李孟羲左右,左是關羽,右是劉備,二人都探頭看李孟羲記寫,見李孟羲隨手就畫了個很形象的橋墩,關羽劉備很佩服李孟羲的畫工。
重要的施工方法得到,【架橋橋墩前突縮距法】,此一法,使架橋難度直減二成,依此法,可以不用橋墩,直接把幾艘船橫在岸邊,一樣可以縮短河距。此法相比鐵鎖連船法更為合理,因,若鐵鎖連船,水流會衝擊整個船隊,船隻難免會往下遊蕩,而若是,在鐵鎖連船的中間位置,故意空出一截,最中間水流最湍急的一截空出來,搭上浮橋,如此,河中心水流有了從中間宣泄的通道,大大減少了連船受到的衝擊力量,使整個浮橋結構,更為穩固。
所以,從黃河渡口橋墩這裏,李孟羲得到了三點知識,一個是橋墩本身,一個是降低難度的通用吊橋法,一個是鐵鎖連船結構,中間可以缺一兩艘船以供傾瀉水流。
張飛又言,“渡橋之長,三五十丈,寬和數車並行。
至於,通行速度……這個,未曾留意。”
張飛雖未留意通行速度,李孟羲大約能判斷出來,渡橋寬可數車並進,渡橋又平坦,通行速度甚至會比平地還快,因,平地路麵顛簸坑窪,而水麵平穩,橋麵因此也平坦,車馬過的因此很快。要是恰逢大雨,路麵泥濘不堪,那橋麵的通行速度,比陸地就更快了。
由此,李孟羲意識到一個問題,也就是,橋這種人為道路,絕大多數時候,橋是遠比正常的路麵平坦的。
那麽由此,橋麵的地勢優勢這一點,似乎是可以利用的。
比如,大雨滂沱之天,我方列陣,可列陣在橋麵上,這樣,敵方隻能列陣在泥濘處,如此,我處平坦,陣勢齊整,而敵處泥濘,連走都走不動,陣勢自然混亂,若長持下去,敵必敗。
由此知,橋這類有交通優勢的建築物,實乃兵家必爭之地。
當李孟羲把所想告知眾人,關羽沉思了片刻,皺眉指出李孟羲之不足。
“羲兒,此中有未料者也。
橋麵地勢是平,可橋麵狹窄,你排兵橋麵之上,豈不如同身處城門過道之中?
你且想想看,攻城之時,我兵力處城門洞中,敵圍堵城門洞外,洞中窄,而洞外寬闊,洞中隻能三五排,而洞外十排不止,如此,自洞中衝殺而出,一出,便處四麵合圍之中。”
“橋麵之上,不也是如此?
橋上窄,而岸上極寬,你守在橋上,將無前進之力。
且,橋麵不同城門,城門洞乃為甬道,箭失不可自左右穿入,可渡橋之上,平曠無遮,敵兵廣布於岸,弓弩數千攢射而來,徒以橋上微薄陣勢,如何能當?
再有,渡橋與城池大不同,城門不可壞,而渡橋可被損壞,你列陣橋上,精兵橫陳幾百之眾,敵若砍斷鐵鎖,或放火焚橋,橋上幾百精兵,豈不瞬息無有?”
關羽講完,李孟羲陷入了沉思。似乎的確是這樣,渡橋之上,的確是平坦無比,的確是在大雨滂沱地麵泥濘的天氣,橋麵之上有良好的地利。但是,若據守橋上,橋上兵力必近敵軍而遠離對岸我軍,且,橋麵狹窄,兵力無法展開,這因此,橋上士卒,必然完全暴露在岸上敵軍密集的遠程攻擊之下,敵在岸上,有足夠的空間去發揮弓弩的優勢,敵數千弓弩對著橋上密集攢射,幾乎可以想象,守橋的士卒必然要死傷殆盡。
且,如關羽所言,橋麵與城門洞有相似的地方,守橋不守岸,等於完全放棄了進攻之可能,自橋麵想向外進攻,等於一出橋便處於敵方合圍之中,進攻大劣。
更不用說,橋容易被損壞,橋上士卒再精銳,當橋斷裂那一刻,必然要落水。甚至於,敵軍都不需要完全損壞渡橋就能把橋上我軍士卒弄下水去,敵軍完全可以用繩子先把鐵鏈栓起來栓好,然後去砍鐵鏈,鐵鏈斷時,滿橋的人墜落河水當中,等人全墜落了下去,敵軍幾百士卒拉著繩索再把橋拉起來,完事兒了再把繩子係好,渡橋又複原了,完全不影響使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