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二章 異器,【虎頭鉤劍】(二)
字數:3889 加入書籤
入了臘月,天寒地凍,大鹿澤分寨,一月一次的合兵演陣再次開啟。
軍中有戰兵萬人,兩千留守巨鹿城,八千都在分寨。
此次演兵與以往一樣,分諸隊列,戰陣,步,弓,騎三軍分演,還有三軍並陣演練。
半日後,演陣結束,在演陣所見,戰兵們的陣列是越來越齊了。
李孟羲判斷陣勢強弱的方法隻有整齊這一點,也隻會整齊這一點。
結束後,李孟羲跟關羽走在營中,他們商議著操練事宜以及其他事務。
走著走著走到了靶場,靶場中,遍地落著箭失,箭失零零散散亂七八糟,有好多士卒正在把地上的箭失收回。
方才演陣時,弓弩隊隻放了一次箭,弓弩隊在步陣之後,朝前拋射了一輪箭雨。
當時旁觀,覺得弓弩隊隊列整齊陣列絲毫不亂,覺得還行。
可現在發現,箭雨射的極其散亂,箭支極其不集中。
李孟羲停下腳步抬頭問關羽,“關將軍,你說,弓弩隔陣拋射時,該怎麽射?”
關羽想了想,“朝上射,還能怎麽射?”
“……那又如何使箭雨集中,你看,地上的箭射的亂七八糟,太散了。”
李孟羲想問關羽集中箭雨之法,關羽思慮良久,不能回答。
關羽都不知道,李孟羲就更不知道了。
李孟羲堅定的認為,箭雨是有辦法集中的。
在校場,李孟羲召集弓弩手三百人,使其成方陣站立,然後,在陣前用糧食袋子擋了嚴嚴實實的一堵牆,完全遮擋住弓弩手的目光,這是為了模擬實戰之時弓弩手們列陣後隊,視線被前方步陣擋住的情況下的射擊條件。
在弓弩手前方,糧袋之後,六十步位置,某個地方數了一百個靶子。
李孟羲指揮道,“往右上角拋射!”
三百弓弩手立時張弓搭箭,弓弩拉響聲嘎吱嘎吱響,一陣弓弦震響,箭失嗖嗖的飛了出去。
連續多次射擊,三百弓弩手,人發十失,共發三千失。
射完,李孟羲去檢查命中情況,結果檢查了一番,足足三千根箭,命中的還不到十支箭。
拋射命中率這麽低,低到過分了。
李孟羲鬱悶的找到關羽,“關將軍,看不見啊。要是步陣擋在前邊,弓弩手都看不到前邊,茫然拋射,射的太亂了。有無改良之法?”
關羽撫須沉吟,他看著校場上四處散亂的卷箭,思索道,“若是有地勢,弓弩手站在高處,不難看見。”
李孟羲提出反對意見,他皺眉道,“有地勢固然很好,可若無地勢,又該如何?”
問題很簡單,問題不過是,弓弩手視線被前邊的陣列擋住了而已,關羽皺眉想了良久,“要不,稍散陣勢,人站稀一點,後邊的人就能看見了。”
李孟羲想了想,搖頭,陣勢散了容易被人家擊潰。
退而求次,關羽又想一法,他說,不必陣勢皆散,可於一個個百人隊之間留下縫隙,弓弩隊百人長站縫隙之中負責觀敵指揮。
這個方法好了點,但仍不妥。
激烈的大戰中,陣勢一點縫隙也不能有,稍微留點縫隙都可能落敗。
問題進入死胡同了,正這時,一騎回營斥候從麵前經過。
當看到斥候的時候,李孟羲和關羽突然靈感來臨。
“騎兵!”
兩人不約而同的突然看向彼此異口同聲的出聲說到。
太默契了,兩人不由得笑了。
步兵與步兵之間,前邊嚴密的步兵陣勢是肯定會遮擋後邊的弓弩隊的視線的,這是個無解難題。
但,跳脫於步兵之外,問題就解決了。
戰馬高出步兵不少,在馬背上,直接能越過陣列阻擋,一下能看到對方陣勢那裏。
視線問題直接解決了,李孟羲牽來一匹馬,他爬到馬背上,再次開始測試。
還是那三百弓弩手,還是前邊堵著道牆,啥也看不見。
“聽我令,右上角,射!”
士卒們彎弓就射,箭雨嗖嗖拋飛出去。
李孟羲在馬背上,他有高度優勢,他看到,士卒們漫撒出的箭雨離靶子相去甚遠。
“往前一點。”李孟羲指揮著。
隨著他出言提醒,士卒們放遠了射界,把弩抬的更高,把弓拉的更開,又一波箭雨嗖嗖飛出去。
在李孟羲的視角,他看到一蓬黑壓壓的箭雨越過靶子的所在,朝遠遠的位置去了。
靶子就六十步遠,這一下射到百步外了。
“……再近一點,你們射太遠了。”
弓弩手們再次得了李孟羲的吩咐,他們這回放陡了弩,收了張弓的力道。
嗖嗖嗖。
又是一波箭雨,這回,又過了,這回射的又近了。
“……稍微再遠一點。”
嗖嗖嗖……箭失仍是漫射,仍然離靶子區域相去甚遠。
“再遠一點。”
嗖嗖嗖。
“再近一點。”
……
“偏左了。”
……
“又偏右了。”
……
李孟羲在忙碌老半天之後,士卒們都累的沒力氣了,他仍然未能如願把箭雨調度到目標區域。
李孟羲這時意識到,不太行,發現問題了,弓弩部隊指揮起來有些難。
在弓弩手們歇息的間隙,李孟羲向弓弩手們傳授著知識,李孟羲的想法是這樣,他想把方向分成十二點鍾,用鍾表方向指名攻擊方向,然後,再用角度指名射擊高度。
比如,“兩點鍾方向,四十五度拋射。”
這是個同時能兼顧方向和射擊距離的命令,隻要士卒們能知道朝兩點鍾射擊,隻要能精確做到射擊角度,那麽幾乎就可以將箭雨密集的投射到某一處極小的區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