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 秋收來臨
字數:3368 加入書籤
時已為九月末旬,入秋了,又是一季收獲季。
繁忙於事務的李孟羲,等到秋開始,等到百姓們已經開始收獲了,等到各部官員聯袂前來提起稅收事宜,他才想起要收糧的事。
夏收之後,在夏收與秋種之間的這一季,俗稱間種。一季間種,時間隻有三個來月,所以間種多是種一些收獲快又能固氮肥田的作物,符合這兩點的作物,隻有豆科,而符合夏至秋季氣候水土的,最佳是黃豆,所以間種多是種的黃豆,或稱大豆。
李孟羲本人是不怎麽願意再收糧的,夏收過去不久,他感覺收了糧沒多久,就又要收稅了,他有點抗拒。
不過,再一想到,黃豆這東西,黃豆雖不是純粹的糧食,但黃豆是寶貴的蛋白質來源,還是油料來源,還是重要的飼料。而且,豆子也難加工,留在百姓手裏,百姓拿著豆子也沒辦法精加工,豆子留在百姓手裏,他們又沒有榨油的技術,也沒有磨豆腐的勞動力,還沒有牲口去喂養,隻能拿去吃了,可豆子不做成豆腐的話,就是吃了,也沒辦法充分利用其中的蛋白質。
所以,這一季所見的黃豆,最好的處理方法是,全部收回官府,官府有充足的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官府把豆子精加工處理,把豆子加工成豆油,豆腐,豆粕之後,再把之回饋給百姓。
“諸位,大豆一畝,畝產多少?”李孟羲問道。
這是超級簡單超級尋常的一個問題。
然,就是看似尋常與簡單的問題,卻是最難解答的。
農業部官員們議論了一陣,他們有說年景不一樣,產量也不一樣,有說地好地壞,產量也不一樣,還有說種的稀了稠了,草多了少了,產量都不一樣。
“所以,以今年年景,好地壞地種的稠的種的稀的一塊算,能有多少豆子?”李孟羲忍不住問道。
這一問,把農業部官員們問住了。
鴉雀無聲。
這看似是極尋常極小的問題,內裏,卻是高深的學問。這涉及到統計方法。
李孟羲不想出去跑了,他隨手把抽樣取樣法教給農業部官員們。
他要求,農業部官員們在巨鹿全境之內,隨意找一千塊土地,然後,每塊地,取地中心一分地那麽多的豆子。
然後,把這所有一千塊地,總計一千分地的豆子的產量加到一塊,再除一千,這就是平均產量。
農業部官員們學會了方法之後,立刻出城抽查去了。
李孟羲在城裏等著。
三日後,官員們回來了。
他們抽查一千畝樣本之後,核算得出,今年大豆畝產,大抵七十一斤。
一畝地產出,就這麽區區七十一斤。
“這算是……是多還是少?”李孟羲不確定的問。
農業部官員們一致覺得,這算減產了,平常一畝收八十斤都是尋常。
豆子對肥力要求不高,影響豆子產量的,就隻剩天時了。
果然,氣候一年冷過一年,連大豆都減產明顯。
在李孟羲猶豫著該收多少豆子合適的時候,一農業部官員遲疑著說到,“軍師,咱們抽樣割了人家一分豆子,該不該減稅,或是少收人家一點?”
李孟羲愣了一下,然後他立刻反應過來了,“當然!當然得免人家的稅!”李孟羲連連點頭。
那個出言建議的農業部官員聞言笑了,“這就好!我去割豆子的時候,給百姓們寫了憑據,收糧的時候他們就能少繳一點。”
李孟羲對這個嚴謹又機智的官員投以讚許的目光。
目光再轉到其他官員們,李孟羲問,“你們呢?你們可有留下憑據?”
其他幾個農業部官員麵露尷尬,顯然,他們沒想起這一茬。
“都跟人家學學。人想的多周全。”
“秦束,”李孟羲看向角落裏正提筆寫記的吏部司長秦束,“你記下此功。”
秦束點頭稱是,提筆記了起來。
因,出去抽樣取糧的官員當中,隻有一人想到留下憑證,其他都疏忽了此事,這就造成了,有好多百姓少了一分地的豆子。
樹立人心要千日之久,毀掉人心隻是一時。
李孟羲立令,待會兒散會,趕緊回去把票據發回去。
要是記不清都到了哪些田地割了豆,在收繳的時候,要特意問清每一個繳豆的人,好把人家的豆給補回去。
有一個官員忍不住問,“無有憑據,那要是有人充冒……”
李孟羲看了那人一眼,“不管他充冒不充冒,哪怕所有百姓都來充冒。一畝地,不過少收一分豆子而已,咱全認了,大不了少收點。”
“記住,寧可賠幾十萬斤豆子,絕不可多拿一人。”李孟羲鄭重告戒。
諸官員聞聽告戒,心神一震。他們被李孟羲的氣度折服了。
眾官員不約而同的朝李孟羲拱手一禮致以敬意。
有人,寧可負盡天下人,也絕不教天下人相負。
而李孟羲,寧可損失幾十萬斤豆子,也不願多拿一人多取一毫。
大豆畝產已經算出來了,均量在七十斤左右。
按想法,李孟羲是想把所有黃豆都收繳上來。
可此中存在一個問題,要收繳所有,畝產不一,沒辦法規定確切的數目,這就使得,百姓們必然會私藏下一些豆子隱瞞不報。
好算李孟羲聰明,他想出了一個絕妙主意,為把百姓手裏所有的豆子都收上來,盡可能發揮豆子的價值,他決定,稅收和經濟手段同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