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四章 大豆的戰略之需

字數:3932   加入書籤

A+A-


    巨鹿境內的田地裏,到處都是忙碌著收獲的人。
    這是巨鹿第二個收獲季,和三個月前的夏收相比,這一季最明顯的變化是,勞作方式變了。
    之前夏收之時,百姓們多還是各收各的,在這一輪秋收,百姓們以二十人左右為一組統力協作,地裏有負責收割的人,地頭有負責抱秧裝車的,拉車的有人,打豆莢的也有人。
    和各自忙碌的勞作方式相比,統力協作的方式明顯效率更高了,因為,不管在哪一個勞動環節,若是一個人勞作,這一個人得一連割好幾天,腰都要累彎了,而多人協作分工,某人割了兩天之後,可以去抱秧,可以去拉車,還可以去剝豆,不同的勞動方式勞累度不同,勞累的部位也不同。
    一個人勞作,忙的不得歇息,多人統力,可以勞逸結合。
    還有,就說拉車這一件事,兩種拉車方法,一種是,兩個人,每個人都拉著一輛車去運送豆秧,單人拉一車,要麽裝的太滿,拉著費力,走的慢騰騰的,要麽裝個半滿,背功背路。
    而要是兩人拉一車,其效率比兩人各拉一車的拉車方式,比兩人單拉高了一截。
    這其中,還有工具成本的問題。
    一個人單幹,一個人收十畝地,收這十畝地,鐮刀,鋤頭,叉子,車,一個都少不了,少一樣就極大影響效率。
    三個人收三十畝地,一人在地裏割,一手裝車運送,一人在家裏剝豆,三個人需要的工具跟一個人需要的工具,是一樣多的。
    現代文明中,鼓勵坐地鐵坐公交車,可大大節省能源消耗。
    於集體化作業當中,也是如此,單人的勞作模式,每個人都需要一輛車,而集體作業,五個人有一輛車,乃至十個人有一輛車都完全夠用了。
    這其中,節省了巨量的勞作工具。
    李孟羲都可能沒意識到,要不是他用了集體化的方法,現在各處所需農具的得增加數倍之多。
    秋收開始了一段時間之後,田裏的豆子漸已收獲,百姓們又難免想到了糧食收繳這件大事。
    這一回,百姓們長了心眼,他們生怕官府再叫搬遷,生怕官府再把糧食都給拿走,為做防備,有許多百姓偷偷把糧藏到隱蔽處,準備待日後取回。
    百姓們判斷失誤了,官府這一回不打算搬遷了。
    不久後,征糧令下來了,這回征的糧食是,每畝地,征豆兩鬥四升。
    這跟李孟羲規定的不一樣,李孟羲規定的是四十斤,官員們決定執行的卻是二鬥四升,此中,是李孟羲常識上的不足。
    收糧不能按重量收的,因為一旦按重量收,就開始有人往糧食裏灑水,摻灰,摻沙子,十斤糧食摻半斤水輕輕鬆鬆能做到。
    用容積來衡量糧食就不怕摻雜了。一個瓶子,裏邊裝滿石頭,還能再裝進去豆子,還能再裝進去一些沙子,最後,還能裝進去許多的水。
    用升鬥來收糧食,那些摻雜的灰啊,水啊,沙子的,幾乎不會影響該交豆子的數量,就是撒了水,就是摻了沙子,該交多少一點不會少。
    這一季糧食的平均畝產大概是七十斤,官府收走二鬥四升,差不多等於收走了六成左右,這個數目比百姓們預想的要少的多。
    巨鹿的百姓們每人都已經幾百斤口糧,足以撐到下一年了,豆子就是全收上去,大多數百姓也不會有太大意見。
    收豆子的時候,每一隊收糧隊,帶隊的人得了上邊再三吩咐,他們收糧的時候,會特意問有無被割了一分豆子。
    問到那些被割豆子的人,就按比例,免其部分稅額。
    漸漸的,旁人見能免稅,抱著蒙混過關的想法,也說被割了豆。
    農業部官員們抽查的一千塊樣田分布在四麵八方,哪裏會在一個屯田點抽好幾塊田乃至幾十塊田,可收糧的時候,最多一處能有一百多人都說被割了豆。
    要不是上邊有嚴令交代,收糧官員都要罵人了。
    因有政策,但凡有人說被割了豆子,收糧的官員不作任何區分,直接認下,直接少了其部分稅額。
    占了小便宜的百姓們暗地偷樂,更有甚者,覺得官府傻。
    那些認為官府傻的人,是他們小看了巨鹿官府的格局,官府不是不夠聰明,官府是寧可損失幾十萬斤糧食,也不肯失那麽一千個人的人心。
    在李孟羲看來,一千個人人心,比幾十萬斤豆子重要的多。且,想把豆子弄到手還不簡單,有太多高效又便宜的方法了。
    黃澄澄的豆子一滿車一滿的車的不停運回巨鹿城,李孟羲不得不為豆子的事發愁了。
    豆子不是主糧,可豆子是戰略糧食,豆子是唯一可大量提供的蛋白質來源,治內百姓吃的健不健康,有沒有足夠的蛋白質補充,就全靠黃豆了。
    豆子除了蛋白質價值,還有油料,還有飼養戰馬耕牛,每一種用途都至關重要。
    還有一點,百姓們現在是有糧食了,勉強能吃個半飽餓不死了,可,沒菜啊!肉就不說了,連蔬菜都缺。
    不管是野菜還是百姓自己找地兒種的各類菜蔬,些許的蔬菜產量根本不夠吃的。就算百姓們能每頓吃上一點了,卻根本不足以巨鹿城幾萬脫產人力的蔬菜需要。
    唯有能大量穩定提供的蔬菜,有且隻有——豆芽。
    豆子還是唯一可大量提供的蔬菜來源。
    豆子是如此的關鍵,關乎豆子這所有的生產,磨豆腐,榨豆油,泡豆芽,這些所有的生產技術,還有所需的巨大產業規模,全都沒有。
    俗話說的三大勞苦職業,撐船打鐵磨豆腐,磨豆腐就占據了一個。
    在李孟羲的計劃中,要通過繳稅的方式把百姓手裏的豆子收上來一半之後,下一步,該是用大量廉價的豆腐用經濟的手段把百姓們手裏剩下的豆子給換過來。
    要用經濟手段,要大量製作豆腐,且最好是成本足夠低,低到百姓們發現買豆腐比自己磨還便宜,要做到這些,得有高效率的製作豆腐的方法。
    民間常用的製作豆腐的方法,不外乎兩種,一種是,拿立碾把豆子壓碎,一種是,拿磨盤把豆子磨碎。
    不管哪種,少不了人力和工具。
    人力倒是還好,可工具,沒那麽多磨盤,磨盤數量遠不足大量生產所需。
    而就算找人去做,連石頭都沒有,就算有足夠的石頭,有足夠的匠人,石頭那個緩慢到龜速的加工速度,石磨的製作速度根本比不過豆子累積的速度。
    石磨是不錯的加工工具,百姓自己生產,用石磨也倒夠用了,可石磨遠滿足不了巨鹿軍巨大的生產所需。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返回書架
    喜歡漢末第一兵法家請大家收藏:(.)漢末第一兵法家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