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六章 鉛筆
字數:2994 加入書籤
據李孟羲所知,用石墨和泥土以一定比例混合,做成筆直的鉛芯,再用木頭包起來,鉛筆就成了。
李孟羲取來石墨,令人將石墨碾碎成細粉,關於泥土的選取,李孟羲從陶窯那裏取來了上好的純淨泥胚。
已知,鉛筆芯的構成隻有石墨和泥兩種,那麽關鍵的問題就是配比。
李孟羲配置了一些比例,十份石墨粉配十份泥土,十份石墨粉配十一份泥土,十份石墨粉配十二份泥土,直至配到十比五十。
然後,再反過來,石墨少,泥土多,再配五十份比例。
共計一百份的材料配完之後,接下來的步驟該是攪拌混合,李孟羲懶得動手,他把活兒交給了匠人們去忙。
匠人一人被發了一個小石臼,墨泥裝到石臼裏哐哐的搗,可能覺得太慢了,開始有人棄了工具把墨泥拿出來揉吧摔打。
李孟羲恰撞見這一幕,他發現,用手比用工具要高效,這算是一項工技的改進,遂當場賞下了賞賜。
造鉛筆剛開始,技術改進便同步開始了。
時間又過去一陣,有匠人說能不能加點水,太幹巴了,揉不動。
李孟羲一時也遲疑了,做鉛筆,該加水嗎?可要是加了水,鉛筆芯太濕了太軟了該怎麽辦。李孟羲又意識到了一個沒注意到的變量。
在大約兩個時辰後,匠人們把鉛泥大致給混合均勻了,經千百次揉捏捶打混合之後,鉛泥全都成了黑乎乎的模樣,從外觀上觀察不出區別。
製成的鉛泥有一百份,需要把這一百份不同配比的鉛泥做成鉛芯,然後看哪種配比最為好用。
到做鉛芯這一步,李孟羲感到了一絲棘手,他不知道火柴那麽細的又直又長又圓的鉛芯該怎麽做出來。
想不明白,索性不想了,李孟羲把問題直接拋給匠人們。
匠營如今的技術積累可是不少,匠人們沒花多少時間直接就找到了好多做鉛芯的方法。
方法之一,大多數人想到的是手搓法,也就是,把鉛泥給搓成又長又細的長條,以李孟羲挑剔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怎麽看得上長短粗細皆不齊的鉛芯的,但李孟羲同樣知道,其實這樣手搓出來的鉛芯已勉強可用了。
方法之二,有匠人想到了鑄造法,有匠人弄來一個細小的竹管,把鉛泥塞進去,再拿個更細的棍子把鉛泥壓實,待鉛芯成型,再把一整根鉛芯磕出來。
方法之三,有匠人想到了用板槽技術,也就是跟造藥丸造鋼珠一個技術,匠人們用兩塊帶有圓槽的木板扣在一起,鉛泥放在其中,兩塊木板壓緊,然後來回滑動,以此方法,一回可做出十幾根鉛芯出來。
因匠人們往鉛泥裏加入了水,這使得鉛芯做出來之後又濕又軟,不得已,隻能拿到火上去烤。這麽一烤,問題又出現了,李孟羲神奇的發現,鉛芯一烤竟然還會變形,還有,某個粗心大意的匠人不小心把鉛芯放的離火近了,鉛芯燒起來了。
鉛是石墨,石墨是炭,炭肯定會燃燒,這倒是意外發現。
經一陣手忙腳亂的忙碌,大多數鉛芯烤幹的同時也都烤的變形了。
共有一百種不同材料比例,另有三種不同的製作方法,李孟羲拿來白紙拿著鉛芯挨個在紙上寫劃,在試第一根鉛芯的時候,鉛芯隻是稍微用了點力,稍微在紙上輕輕一劃,立刻一道清晰的黑色印記就躍然紙上。看到這裏,李孟羲便知道,鉛芯製作成功了。
在後續的測試,一百份不同配比的鉛芯,有的太酥脆,有的太硬,有的墨跡太澹,有的太黑。
經測試,李孟羲發現石墨和泥土一比一的比例竟然是最合適的。
再對比不同製作方式的區別,板槽法製作速度最快,而用鑄造法搗實的鉛芯最結實,所以結合二者之長,製作鉛芯之時,可以先用板槽法加工,等鉛芯做好之後,拿木棍壓實,這樣效率與質量兼備。
鉛芯已試製成功,材料配比確定,製作方法確定,還剩下幹燥處理一項。
鉛芯在加熱時容易變形,越是濕軟的鉛芯就越是容易變形,李孟羲推測是受熱不均勻的緣故,而要使受熱均勻的方法——窯。
窯中的熱空氣熱力均勻,鉛芯當能均勻收縮不至變形。
匠人們按一比一的比例重新配置了一份墨泥,再用板槽法滾出鉛芯,再拿木棍搗實,沒用多長時間,匠人們做出了六七十根鉛芯。
這邊,一個臨時湖好了小窯也做好了,將鉛芯放入窯中,稍微點上一把柴燒上一會兒,等熄了火把鉛芯拿出來一看,鉛芯不僅成功幹燥了變得硬邦邦的,而且沒有一根變形。
幹燥技術成功了,鉛芯生產的技術徹底完善了。
想及下一步,為方便書寫,會用木頭把鉛芯包裹住,或者,用自動鉛結構把鉛芯固定住,可,包裹鉛芯的木頭又是怎麽生產的,自動鉛筆又是怎樣結構。
小小一個鉛筆,生產難度可一點不低。
李孟羲將鉛筆的大致結構告知匠人們,他頒出大額懸賞以激勵創造。
兩日後,有匠人找來呈上了解決方法。
匠人呈上來的第一根筆,筆杆柳木質地,匠人把柳木當中鑽了一個小圓孔,然後把鉛芯塞了進去。這根鉛筆長約快長,有手指那麽粗,李孟羲通體看了看,不用問都知道,要鑽出快子那麽長的一個筆直圓孔加工難度一定不小,加工時間也一定很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