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七章 工技學校
字數:3041 加入書籤
巨鹿官府將巨鹿一郡所有人力做了最佳統籌,在統籌策略中,最有力氣的人,做最需要力氣的生產活動,力氣最小的人,做最不需要力氣的生產。
在此策略下,身強力壯的男女下地耕田,體弱的老弱婦孺留在巨鹿本城,其中,十二歲以下的小孩子入學校學習,體力不濟的老人和婦人去從事那些對體力要求不高比較輕巧的手工生產,比如,造紙,比如,織布,比如,燒製陶器,等等。巨鹿有繁榮百業,可以提供足夠多的生產崗位。
處於孩童和老弱婦孺之間,有一個特殊群體,那些十四歲朝上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這些人雖已不是孩童,雖然已經能下地幹活了,但十四至十八歲這個年齡段身體還並未長成,力量也未足,不太適合過早的去幹重體力的農活。
李孟羲對十四到十八歲這個年齡群體有特殊的安排,鑒於在這個年齡段,年齡偏大了,且有一定的勞動能力了,讓這些半大少年全日製到學校學習有些不合適,也浪費勞動力。又鑒於,在十四到十八歲這個年齡段,仍屬於青春年少階段,學習能力還是比較強的時候,再加之巨鹿工匠的數量越來越不夠用了,大規模培養工匠勢在必行,種種相因,對十四歲到十八歲這個群體的最佳安排是——開辦技校,把這些人當匠人培養。
巨鹿全境之中,十四歲到十八歲這個群體,有人數三萬餘,李孟羲預備把這三萬人全部培養成工匠。
三萬匠人,於巨鹿一郡,人數太多了,可於不遠將來,要爭雄天下之時,三萬匠人,又太少了。
不謀一時,便不足以謀長遠,工匠培養的再多都不算多。
李孟羲十分看重技校的前景,他精挑了軍中優秀匠人,他準備讓這些優秀匠人每人帶三二十個學生,李孟羲想的很好,他覺得,假設四年能培養出一屆工匠的話,一人帶二十人,四年後,巨鹿的工匠暴增二十倍。
現實比李孟羲想的複雜,絕大多數匠人視自己的手藝為吃飯本錢,他們不想傳授外人,涉及根本利害,李孟羲的麵子也不好使了。
匠人們當中,倒有些比較好心的人,有一部分匠人願意將手藝傾囊相授,但他們守著老規矩,收徒之前,學徒得給他們送上厚禮,還有頭兩年工錢得給師傅,鄉間規矩如此,所有人都覺得理所應當,李孟羲卻覺得極其不好。
李孟羲想要的是能大規模培養工匠的學校模式,不是那種一個人帶三五學徒還藏著掖著那種低效的學徒模式。
再有,巨鹿實行的按需分配,不管工匠還是學徒,誰手裏也沒有富裕的錢糧,要送厚禮,學徒就得省吃儉用,這違背了按需分配的原則。
李孟羲禁止工匠收什麽拜師禮,他強製工匠們收下學徒,他給每一名工匠強塞二十個學生,結果,工匠們收下了學生,收歸收了,卻待理不理的。
沒人能拿捏的了李孟羲,沒人。李孟羲跟匠人們好話說盡卻勸之不動,李孟羲一氣之下決定自己來教,不信匠作技術能有多難。
李孟羲動作雷厲風行,很快,他就開始了第一堂技術課。
這次試手之舉,李孟羲隨意召來了一些少年。
課堂上,有半大少年人三十人,三十個稚氣未脫的少年們席地坐著聽講,台上,李孟羲用自己的方式在向少年們傳遞著工技知識。
李孟羲點了一根蠟燭,他問場下眾少年,“蠟燭點著沒有?”
“點著了。”
“著了。”
少年們答。
李孟羲再把碗往蠟燭上一扣,過上一段時間,再把碗拿起,蠟燭滅了。
問眾少年蠟燭為何滅了,少年隨口答說,把碗扣上去了,肯定得滅。
“那,為何扣了碗,火就滅了呢?”
平日見慣的問題,深究下去,少年們不能作答了。
隨後,再作展示。
李孟羲再次點起蠟燭,他拿著一根小木棍放進蠟燭的火焰中,停了兩三秒,把木棍拿出,他讓少年們仔細觀察,到底火中間的木棍先被點著,還是火外邊的木棍先被點著。
重複試了多次,每一回都一樣,木棍每一回都是兩頭先點著火。
“這,何以如此呢?”李孟羲目光掃過下方,笑問少年們,“都想想,誰能答出,賞肉五斤。”
少年們一聽有肉,一下興奮了。
李孟羲在台上重複演示著兩個試驗,一個試驗是用碗把蠟燭扣住,一個試驗是用木棍插入蠟燭的火焰之中,燃燒須臾後移出木棍。
演示的同時,李孟羲時不時發問,引導著少年們思考。
少年人思維還是靈活,有一個聰慧的少年給出了第一個答桉,他說,木棍是貼著火外邊的地方容易被燒著。
這就是答桉,李孟羲當場兌現諾言,賞了這個少年五斤肉。
旁邊的其他少年見了這一幕,無不豔羨。
李孟羲再一次點起蠟燭,再一次把碗扣上,片刻後掀開碗,蠟燭又滅了。
這個現象,已重複很多次了。
李孟羲目光從一張張稚嫩的麵孔上掃過,“所以,因何扣上了碗,火就滅了,何以如此?”
後排一個大個子少年看樣子想說,他張了張嘴,又像是不好意思或是膽小的緣故,猶猶豫豫的不敢出聲,李孟羲敏銳觀察到了這一點,他朝那個大個子少年招了招手,笑著道,“你來答一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