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七章 欲往洛陽
字數:3444 加入書籤
學武到三十日。
過了年,李孟羲十三歲了。
關羽關雲長十三四歲一個人提刀殺了欺人的狗官然後逃亡江湖,張飛十三四歲把鄉裏的同齡人全打趴下了,把大一點的打的見了他張翼德就扭頭跑,劉備十三四歲在跟盧植求學,其十三四歲時和公孫瓚整日遊手好閑飛馬駐兔,其十三四歲時,騎術與射術皆精。
跟少年老成的關張等人比,李孟羲無疑起步晚了。
學武三十日,李孟羲方掌握長矛大刀的基本精義。
雖,學的東西不算多,可李孟羲記下的東西可不少。
李孟羲記了丈八矛法一本,帶插圖,帶詳解;有春秋大刀一本,帶插圖,帶詳解。
丈八矛法學了招式不過一十二式,這一十二式當中,八式都是基礎的拒矛架矛招式,攻擊招式才不過四式。可李孟羲記下的詳解達兩萬九百多字,平均每一式注解超過一千四百字。
春秋大刀李孟羲學了六式,注解有一萬四千字。
關張二人都看過李孟羲的注解,兩人看過之後的感覺一樣,他們看完都感覺怎麽感覺有點不懂矛刀了呢。
李孟羲都記得什麽亂七八糟的問題,比如,長矛雨天對敵,該守?該攻?
答桉是,守。
因為雨天地滑,主動進攻有跌倒風險,廝殺之時,一但倒下就敗了。
於大刀,也有這一問,問大刀雨天對敵,該守該攻?
答桉是,對長矛,該攻,對短器,該守。
大刀比長矛短,不進攻就一直被人家戳,大刀對短兵有長度,所以據守更穩妥。
關張二人哪想過這類問題,所以會生出感慨。
雨天對決場景,這不過是李孟羲認為的對決影響因素當中,戰馬,敵我,地勢,這三項因素當中地勢一項的一種。
其他的關張二人未曾考慮過的問題還有,坡上對坡下,兩人持槍,高對低該以何種架槍姿勢,低對高又該何種。
坡上對坡下,兩人持槍,高低相對,高處有甲,低處無甲,用槍策略該如何。低處準甲,高處無甲,用槍策略又如何。
還有,馬上對馬下,馬下對馬上,一對多,多對一,一對一排敵軍,一對一圈敵軍,等等情況。
好多問題,關張二人都未深想過,兩人因此會生出不能盡懂矛刀的感慨。
於刀矛兩術之後,李孟羲開始跟劉備學雙手劍術,再之後,盧植來教斬馬大劍。
虧得李孟羲學習能力強,哪個都沒落下。
——
寒冬漸逝,到春天了,公元186年,漢靈帝中平三年。
李孟羲的習武之路不得不暫時停下了。
開春,雪化了,道路通了,李孟羲想去一趟洛陽。
去年委托簡雍去洛陽買水晶硫酸水銀等各種珍奇,簡雍被人家騙了,李孟羲決定自己去買。
李孟羲深知世道不寧,離開巨鹿外出,隨時可能遇到危險,危險包括天災人禍,亂兵瘟疫,等等。
也就是說,隻要走出巨鹿,隨時可能撞見瘟疫,隨時可能遭遇亂兵。
去洛陽很危險,李孟羲做足了準備。
為防亂兵,得帶足兵馬,為防瘟疫,得帶足藥品,帶足防疫護具。
上回,劉備被漢皇召見,劉備入洛陽龍潭虎穴,帶了三千甲士。
這回,李孟羲準備帶六千。
有過上次經曆,這次再去洛陽有經驗多了。
李孟羲花數天時間完成了物資與人力準備,他湊齊了車馬糧草兵刃藥品,還有大量刀斧工具,還有大量紙張書籍,巨鹿如今唯一刊印成功的書籍是論語,李孟羲將裝訂好的論語裝車十車準備賣往洛陽,除書籍,還有丈長長刀五十口,還有鉛筆,烈酒,白麻布,等等所有有競爭力的商品。
一切準備妥當,李孟羲準備出發。
大道旁,眾人不舍送別。
這是李孟羲第一次遠走,劉備很有些舍不得。
弟弟小磚非要跟著李孟羲去洛陽,李孟羲深知洛陽不安全,他廢了好大勁哄好了弟弟,答應弟弟給他帶玩具回來,弟弟這才聽話。
“玄德公,諸位,那我先走了,不日就回來。”李孟羲揮手跟眾人告別。
劉備拉著小磚,送出兩步,“早些回來啊。”
李孟羲點了點頭,翻身上了馬車。
大軍啟程了。
陪同李孟羲去洛陽的是張飛,之所以選張飛,一是因為張飛有經驗,二是因為,劉關張三人當中,隻有張飛能狠下心跟洛陽朝廷打個魚死網破。
假若此去洛陽李某人一不小心陷在了洛陽,到時就得靠張飛仗六千兵力席卷十萬百姓再圍了洛陽以戰迫和,如此方能保下李某人的性命。
如果換了關羽劉備,事到臨頭時糾結遲疑,誤了時機,李某人就被砍了。
李孟羲帶著的六千人,乃精挑細選的六千人,這六千人全都是精通了隊列訓練的老兵,這意味著,一旦事到臨頭,這六千老兵就可化為六千教官,六千人一人訓練百姓四十人,一月之間,可擴為二十四萬可堪一戰的可戰之師。
走在路上的六千人隊伍,車馬極多,車馬多到幾乎到了人力極限的程度,也就是說,攜帶的糧草到達上限了。
這是考慮到,過洛陽北關時,士卒要偽裝成販糧隊伍偷過關城,糧食少了不足以負擔起六千人偽裝所需。
帶糧食多更考慮到了最壞情況,最壞情況是,一旦李某人運氣不好真的失陷洛陽,到時張飛裹挾百姓容易,裹挾十幾萬人乃至幾十萬人都容易,可糧草籌集卻不易。多帶糧草,能大解糧草之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