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濁漳水(3)
字數:4470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水經注 !
漢高帝十一年,封郎中公孫耳為侯國。又東南逕貰城西,漢高帝六年,封呂博為侯國。百尺溝東南散流,逕曆鄉東,而南入泜湖,東注衡水也。斯洨水自枝津,東逕貰城北,又東,積而為陂,謂之陽縻淵。淵水在左納白渠枝水,俗謂之祗水。水承白渠於槁城縣之烏子堰,又東逕肥累縣之故城南,又東逕陳台南。台甚寬廣,今上陽台屯居之。又東逕新豐城北,按《地理誌》雲:钜鹿有新市縣,侯國也。王莽更之曰樂市,而無新豐之目,所未詳矣。其水又東逕昔陽城南,世謂之曰直陽城,非也,本鼓聚矣。《春秋左傳·昭公十五年》,晉荀吳帥師伐鮮虞,圍鼓,三月,鼓人請降。穆子曰:猶有食色,不許。軍吏曰:獲城而弗取,勤民而頓兵,何以事君?穆子曰:獲一邑而教民怠,將焉用邑也。賈怠無卒,棄舊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義不爽,好惡不愆,城可獲也。有死義而無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盡而後取之。克鼓而返,不戮一人,以鼓子鳶鞮歸,既獻而返之。鼓子又叛,荀吳略東陽,使師偽糴,負甲息於門外,襲而滅之,以鼓子鳶鞮歸,使涉佗守之者也。《十三州誌》曰:今其城昔陽亭是矣。
京相璠曰:白狄之別也。下曲陽有鼓聚,故鼓子國也。白渠枝水又東逕曲陽城北,又逕安鄉縣故城南,《地理誌》曰:侯國也。又東逕貰縣,入斯洨水。斯洨水又東,逕西梁城南,又東北,逕樂信縣故城南。《地理誌》钜鹿屬縣,侯國也。
又東入衡水。
衡水又北為袁譚渡,蓋譚自鄴往還所由,故濟得厥名。
又東北過下博縣之西。
衡水又北,逕鄔縣故城東。《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衛鞅於鄔,改名曰商。即此是也,故王莽改曰秦聚也。《地理風俗記》曰:縣北有鄔阜,蓋縣氏之。又右逕下博縣故城西,王莽改曰閏博。應劭曰:太山有博,故此加下。
漢光武自呼沱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之。遇白衣老父曰:信都為長安守,去此八十裏。世祖赴之,任光開門納焉。漢氏中興,始基之矣。尋求老父不得,議者以為神。
衡漳又東北,曆下博城北,逶迤東北注,謂之九爭曲。西逕樂鄉縣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樂丘也。又東,列葭水注之。
又東北過阜成縣北,又東北至昌亭,與虖池河會。
《經》敘阜成於下博之下,昌亭之上,考地非比,於事為同。渤海阜城又在東昌之東,故知非也。漳水又東北逕武邑郡南,魏所置也。
又東逕武強縣北。
又東北,逕武隧縣故城南。按《史記》,秦破趙將扈輒於武隧,斬首十萬。
即於此處也。王莽更名桓隧矣。白馬河注之。水上承虖池,東逕樂鄉縣北,饒陽縣南,又東南逕武邑郡北,而東入衡水,謂之交津口。衡漳又東,逕武邑縣故城北,王莽之順桓也。晉武帝封子於縣,以為王國,後分武邑,武隧、觀津為武邑郡,治此。
衡漳又東北,右合張平口故溝,上承武強淵,淵之西南,側水有武強縣故治,故淵得其名焉。《東觀漢記》曰:光武拜王梁為大司空,以為侯國。耆宿雲,邑人有行於途者,見一小蛇,疑其有靈,持而養之,名曰擔生。長而吞噬人,裏中患之,遂捕係獄。擔生負而奔,邑淪為湖,縣長及吏鹹為魚矣。今縣治東北半許落水。淵水又東南,結而為湖,又謂之郎郡淵。耆宿又言,縣淪之日,其子東奔,又陷於此,故淵得郎君之目矣。淵水北通,謂之石虎口。又東北為張平澤,澤水所泛,北決堤口,謂之張刀溝。北注衡漳,謂之張平口,亦曰張平溝。水溢則南注,水耗則輟流。
衡漳又逕東昌縣故城北,《經》所謂昌亭也,王莽之田昌也,俗名之曰東相,蓋相昌聲韻合,故致茲誤矣。西有昌城,故目是城為東昌矣。
衡漳又東北,左會滹池故瀆,謂之合口。衡漳又東北,分為二川,當其水泆處,名之曰李聰渙。
又東北至樂成陵縣,別出北。
衡漳於縣無別出之瀆,出縣北者,乃虖池別水,分虖池故瀆之所纏絡也。
衡漳又東,分為二水,左出為向氏口,瀆水自此決出也。
衡漳又東,逕弓高縣故城北。漢文帝封韓王信之子韓隤當為侯國,王莽之樂成亭也。
衡漳又東北,右合柏梁溠,水上承李聰渙,東北為柏梁溠,東逕蒲領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廣川惠王子劉嘉為侯國。《地理風俗記》雲:修縣西北八十裏有蒲領鄉,故縣也。又東北,會桑社枝津,又東北,逕弓高城北,又東,注衡漳,謂之柏梁口。
衡漳又東北,右會桑社溝,溝上承從陂,世稱盧達從薄,亦謂之摩訶河,東南通清河,西北達衡水。春秋雨泛,漳澤津渚,今觀津城北方二十裏,盡為澤藪,蓋水所鍾也。其瀆逕觀津縣故城北,樂毅自燕降趙,封之於此邑,號望諸君。王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東逕竇氏青山南,側堤東出。青山即漢文帝竇後父少翁塚也,少翁是縣人,遭秦之亂,漁釣隱身,墜淵而死。景帝立,後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墳於觀津城東南,故民號曰青山也。又東逕董仲舒廟南。仲舒,廣川人也。世猶謂之董府君祠,春秋禱祭不輟。舊溝又東,逕修市縣故城北。漢宣帝本始四年,封清河綱王子劉寅為侯國。王莽更之曰居寧也,俗謂之溫城,非也。
《地理風俗記》曰:修縣西北二十裏,有修市城,故縣也。又東會從陂。陂水南北十裏,東西六十步,子午潭漲,淵而不流,亦謂之桑社淵。從陂南出,夾堤東派,逕修縣故城北,東合清漳,漳泛則北注,澤盛則南播,津流上下互相逕通。
從陂北出,東北分為二。一川北逕弓高城西,而北注柏梁溠。一川東逕弓高城南,又東北,楊津溝水出焉。左瀆北入衡漳,謂之桑社口。
衡水東逕阜城縣故城北,樂成縣故城南,河間郡治,《地理誌》曰,故趙也。
漢文帝二年,別為國。應劭曰:在兩河之間也。景帝二年,封子德為河間王,是為獻王。王莽更名郡曰朔定,縣曰陸信。褚先生曰:漢宣帝地節二年,封大將軍霍光兄子山為侯國也。章帝封子開於此。桓帝追尊祖父孝王開為孝穆皇,以其邑奉山陵,故加陵曰樂成陵也。今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舊引衡水北入城注池。
池北對層台,基隍荒蕪,示存古意也。
又東北過成平縣南。
衡漳又東逕建成縣故城南。按《地理誌》,故屬渤海郡。褚先生曰:漢宣帝五鳳三年,封丞相黃霸為侯國也。成平縣故城在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河間獻王子劉禮為侯國,王莽之澤亭也。城南北相直。衡漳又東,右會楊津溝水,水自澤東逕阜城南。《地理誌》,渤海有阜城縣,王莽更名吾城者,非《經》所謂阜城也。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大司馬王梁為侯國。楊津溝水又東北,逕建成縣左,入衡水,謂之楊津口。
衡漳又東,左會虖池別河故瀆,又東北合清河,謂之合口。又逕南皮縣之北皮亭,而東北逕浮陽縣西,東北注也。
又東北過章武縣西,又東北,過東平舒縣南,東入海。
清、漳逕章武縣故城西,故濊邑也。枝瀆出焉,謂之濊水。東北逕參戶亭,分為二瀆。應劭曰:平舒縣西南五十裏有參戶亭,故縣也。世謂之平虜城,枝水又東注,謂之蔡伏溝。又東,積而為澱。一水逕亭北,又逕東平舒縣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加東,《地理誌》勃海之屬縣也。《魏土地記》曰:章武郡治。
故世以為章武故城,非也。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右出為澱,一水北注呼池,謂之濊口。清漳亂流,而東注於海。
清漳水
清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要穀,南過縣西,又從縣南屈。
《淮南子》曰:清漳出揭戾山。高誘雲:山在沾縣。今清漳出沾縣故城東北,俗謂之沾山。後漢分沾縣為樂平郡,治沾縣。水出樂平郡沾縣界。故《晉太康地記》曰:樂平縣,舊名沾縣,漢之故縣矣。其山亦曰鹿穀山。水出大要穀,南流逕沾縣故城東,不曆其西也。又南逕昔陽城。《左傳·昭公十二年》,晉荀吳偽會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杜預曰: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者是也。其水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源。北水東南流,逕其城東南,注於南水。南水亦出西山,東逕文當城北,又東北逕梁榆城南,即閼與故城也。秦伐韓,軍於閼與。惠文王使趙奢救之。奢納許曆之說,破秦於閼與。謂此也。司馬彪、袁山鬆《郡國誌》,並言涅縣有閼與聚。盧諶《征艱賦》曰:訪梁榆之虛郭,吊閼與之舊都。桓亦雲,閼與,今梁榆城,是也。漢高帝八年,封馮解散為侯國。其水左合北水,北水又東南,入於清漳。
清漳又東南,與轑水相得,轑水出轑河縣西北轑山,南流逕轑河縣故城西南,東流至粟城,注於清漳也。
東過涉縣西,屈從縣南。
按《地理誌》,魏郡之屬縣也。漳水於此有涉河之稱,蓋名因地變也。
東至武安縣南黍窖邑,入於濁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