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沔水下(4)
字數:3638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水經注 !
《春秋·襄公十年》,公會諸侯及齊世子光於虘阝。今其地虘阝聚是也,王莽之酂治矣。渙水又東南逕費亭南。漢建和元年,封中常侍沛國曹勝為侯國。勝字季興,譙人也。永初中,定桓帝策,封亭侯,此城即其所食之邑也。渙水又東逕銍縣故城南。昔吳廣之起兵也,使葛嬰下之。渙水又東,苞水注之。水出譙城北自汀陂。陂水東流逕酂縣南,又東,逕鄲縣故城南。漢景帝中元年,封周應為侯國,王莽更之曰單城也,音多。又東逕嵇山北,嵇氏故居。嵇康本姓奚,會稽人也。先人自會稽遷於譙之銍縣,改為嵇氏,取稽字之上以為性,蓋誌本也。
《嵇氏譜》曰;譙有嵇山,家於其側,遂以為氏。縣,魏黃初中,文帝以酂城父、山桑、銍、置譙郡,故隸譙焉。苞水東流入渙。渙水又東南逕蘄縣故城南,《地理誌》曰:故垂鄉也。漢高帝破黥布於此縣,舊都尉治,王莽之蘄城也。水上有古石梁處,遺基尚存。渙水又東逕穀陽縣,左會八丈故瀆,瀆上承洨水,南流注於渙。渙水又東逕穀陽戍南,又東南逕穀陽故城東北,右與解水會。水上承縣西南解塘,東北流逕穀陽城南,即穀水也。應劭曰:城在穀水之陽,又東北流注於渙。渙水又東南逕白石戌南。又逕虹城南,洨水注之。水首受蘄水於蘄縣,東南流逕穀陽縣八丈故瀆出焉。又東合長直故溝。溝上承蘄水,南會於洨。
洨水又東南流,逕洨縣故城北。縣有垓下聚,漢高祖破項羽所在也。王莽更名其縣曰肴城。應劭曰:洨水所出,音絞,《經》之絞也。洨水又東南,與渙水亂流而入於淮。故應劭曰:洨水南入淮。淮水又東至<;山毚>;石山,潼水注之。
水首受潼縣西南潼陂,縣故臨淮郡之屬縣,王莽改曰成信矣。南逕沛國夏丘縣,絕蘄水,又南逕夏丘縣故城西,王莽改曰歸思也。又東南流,逕臨潼戍西,又東南至<;山毚>;石,西南入淮。淮水又東逕浮山,山北對<;山毚>;石山。梁氏天監中,立堰於二山之間,逆天地之心,乖民神之望,自然水潰壞矣。淮水又東逕徐縣南,曆澗水注之。水導徐城西北徐陂,陂水南流,絕蘄水,逕曆澗戍西,東南流注於淮。
淮水又東,池水注之。水出東城縣,東北流,逕東城縣故城南。漢以數千騎追羽,羽帥二十八騎引東城因四隤山,斬將而去,即此處也。《史記》:孝文帝八年,封淮南厲王子劉良為侯國。《地理誌》:王莽更名之曰武城也。池水又東北流,曆二山間,東北入於淮,謂之池口也。淮水又東,蘄水注之。水首受睢水於穀熟城東北,東逕建城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為侯國。王莽之多聚也。蘄水又東南,逕蘄縣,縣有大澤鄉。陳涉起兵於此,篝火為狐鳴處也。
南則洨水出焉。蘄水又東南,北八丈故溝出焉。又東流,南、北長直故瀆出焉。
又東入夏丘縣,東絕潼水,逕夏丘縣故城北,又東南逕潼縣南,又東南流入徐縣,東絕曆澗,又東逕大徐縣故城南,又東流注於淮。淮水又東曆客山,逕盱眙縣故城南。《地理誌》曰:都尉治。漢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劉蒙之為侯國。
王莽更名之曰匡武。淮水又東逕廣陵,曆淮陽城,城北臨泗水,阻於二水之間。
《述征記》淮陽太守治,自後置戍,縣亦有時廢興也。
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西,泗水從西北來流注之。
淮、泗之會,即角城也。左右兩川,翼夾二水決入之所,所謂泗口也。
又東過淮陰縣北,中瀆水出白馬湖,東北注之。
淮水右岸,即淮陰也。城西二裏有公路浦,昔袁術向九江,將東奔袁譚,路出斯浦,因以為名焉。又東逕淮陰縣故城北。北臨淮水,漢高帝六年,封韓信為侯國。王莽之嘉信也。昔韓信去下鄉而釣於此處也。城東有兩塚:西者,即漂母塚也,周回數百步,高十餘丈。昔漂母食信於淮陰,信王下邳,蓋投金增陵以報母矣。東一陵即信母塚也。縣有中瀆水,首受江於廣陵郡之江都縣。縣城臨江,應劭《地理風俗記》曰:縣為一都之會,故曰江都也。縣有江水祠,俗謂之伍相廟也。子胥但配食耳,歲三祭,與五嶽同。舊江水道也。昔吳將伐齊,北霸中國,自廣陵城東南築邗城,城下掘深溝,謂之韓江,亦曰邗溟溝,自江東北通射陽湖。
《地理誌》所謂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自永和中,江都水斷,其水上承歐陽,引江入埭,六十裏至廣陵城,楚、漢之間為東陽郡。高祖六年為荊國,十一年為吳城,即吳王濞所築也。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曰廣陵。王莽更名郡曰江平,縣曰定安。城東水上有梁,謂之洛橋。中瀆水自廣陵北出武廣湖東,陸陽湖西。二湖東西相直五裏,水出其間,下注樊梁湖。舊道東北出,至博芝、射陽二湖。西北出夾邪,乃至山陽矣。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風。陳敏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逕渡,渡十二裏,方達北口,真至夾邪。興寧中,複以津湖多風,又自湖之南口,沿東岸二十裏,穿渠入北口,自後行者不複由湖。故蔣濟《三州論》曰:淮湖紆遠,水陸異路,山陽不通,陳登穿溝,更鑿馬瀨,百裏渡湖者也。自廣陵出山陽白馬湖,逕山陽城西,即射陽縣之故城也。應劭曰:在射水之陽。漢高祖六年,封楚左令九項纏為侯國也。王莽更之曰監淮亭。世祖建武十五年,封子荊為山陽公,治此,十七年為王國。城本北中郎將庾希所鎮。中瀆水又東,謂之山陽浦,又東入淮,謂之山陽口者也。
又東,兩小水流注之。
淮水左逕泗水國南,故東海郡也。徐廣《史記音義》曰:泗水,國名。漢武帝元鼎三年初置,都郯。四年,常山憲王子思王商為國。《地理誌》曰:王莽更泗水郡為順水,淩縣為生淩。淩水注之,水出淩縣,東流逕其縣故城東,而東南流注於淮,是曰淩口也。應劭曰:淩水出縣西南入淮,即《經》之所謂小水者也。
又東至廣陵淮浦縣入於海。
應劭曰:浦岸也蓋臨側淮汶,故受此名。淮水逕縣故城東。王莽更名之曰淮敬。淮水於縣枝分,北為遊水。曆朐縣與沭合。又逕朐山西。山側有朐縣故城。
秦始皇三十五年,於朐縣立石海上,以為秦之東門。崔琰《述初賦》曰:倚高艫以周眄兮,觀秦門之將將者也。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鬱洲,《山海經》所謂鬱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蒼梧徙此,雲山上猶有南方草木。今鬱州治。故崔季珪之敘《述初賦》,言鬱州者,故蒼梧之山也,心悅而怪之,聞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觀焉。見一道人獨處,休休然不談不對,顧非己所及也。即其《賦》所雲:吾夕濟於鬱洲者也。遊水又北逕東海利成縣故城東,故利鄉也。漢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陽共王子嬰為侯國,王莽更之曰流泉。遊水又北,曆羽山西。《地理誌》曰:羽山在祝其縣東南。《尚書》曰:堯疇谘四嶽得舜,進十六族,殛鯀於羽山,是為檮杌,與驩兜、三苗、共工同其罪,故世謂之四凶。鯀既死,其神化為黃龍,入於羽淵,是為夏郊,三代祀之。故《連山易》曰:有崇伯鯀,伏於羽山之野者,是也。遊水又北逕祝其縣故城西。《春秋經》書:夏,公會齊侯於夾穀。《左傳·定公十年》,公及齊平,會於祝其,實夾穀也。服虔曰:地二名。王莽更之曰猶亭。縣之東有夾口浦,遊水左逕琅邪即丘縣故城之西。《地理誌》曰:莒子起於此,後徙莒,有鹽官,故世謂之南莒也。遊水又東北逕贛榆縣北,東側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一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所見東北傾石,長一丈八尺,廣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一十二字。遊水又東北逕紀鄣故城南。《春秋·昭公十九年》,齊伐莒,莒子奔紀鄣。莒之婦人,怒莒子之害其夫,老而托紡焉。取其纑而夜縋,縋絕,鼓噪,城上人亦噪。莒共公懼,啟西門而出,齊遂入紀。故紀子帛之國。《穀梁傳》曰:吾伯姬歸於紀者也。杜預曰: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城,即此城也。遊水東北入海,舊吳之燕岱,常泛巨海,憚其濤險,更沿溯是瀆,由是出。《地理誌》曰:遊水自淮浦北入海。《爾雅》曰:淮別為滸。遊水亦枝稱者也。淮水又東入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