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漻水(1)
字數:5046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水經注 !
漻水出江夏平春縣西。
漻水北出大義山,南至厲鄉西,賜水入焉。水源東出大紫山,分為二水,一水西逕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雲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既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則眾水動。井今堙塞,遺跡仿佛存焉。亦雲賴鄉,故賴國也,有神農社。賜水西南流入於漻,即厲水也,賜、厲聲相近,宜為厲水矣。一水出義鄉西南入隋,又注漻。漻水又南逕隋縣注安陸也。
南過安陸入於溳。
蘄水
蘄水出江夏蘄春縣北山。
山即蘄山也。
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曆蘄山,出蠻中,故以此蠻為五水蠻。五水即謂蘄水、希水、巴水、及赤亭水、西歸水,蠻左憑居,阻藉山川,世為抄暴。宋世、沈慶之於西陽上下,誅伐蠻夷,即五水蠻也。
南過其縣西。
晉改為蘄陽縣,縣徙江州,置大陽戍,從齊昌郡移治於此也。
又南至蘄口南,入於江。
蘄水南對蘄陽州入於大江,謂之蘄口。洲上有蘄陽縣徙。
決水
決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別山。
俗名之為檀公峴,蓋大別之異名也。其水曆山委注而絡其縣矣。
北過其縣東,縣故吳也。《春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是也。《晉書地道記》雲:在安豐縣之西南,即其界也。故《地理誌》曰:決水出雩婁。
又北過安豐縣東。
決水自雩婁縣北,逕雞備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吳敗諸侯之師於雞父者也。安豐縣故城,今邊城郡治也。王莽之美豐也。世祖建武八年,封大將軍、涼州牧竇融為侯國,晉立安豐郡。
決水自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東,又逕其北,漢高帝六年,封孔藂為侯國也。
世謂之史水。決水又西北,灌水注之,其水導源廬江金蘭縣西北東陵鄉大蘇山,即淮水也。許慎曰:出雩婁縣。俗謂之澮水。褚先生所謂神龜出於江、灌之間,嘉林之中,蓋謂此水也。灌水東北逕蓼縣故城西,而北注決水,故《地理誌》曰:決水北至蓼入準,灌水亦至蓼入決。《春秋·宣公八年》冬,楚公子滅舒蓼。臧文仲聞之曰:皋陶庭堅,不祀忽諸,德之不逮,民之無援,哀哉!
決水又北,右會陽泉水,水受氵夫水,東北流逕陽泉縣故城東,故陽泉鄉也。
漢獻帝中,封太尉黃琬為侯國。又西北流,左入決水,謂之陽泉口也。
又北入於淮。
俗謂之澮口。非也,斯決、灌之口矣。餘往因公至於淮津,舟車所屈,次於決水,訪其民宰,與古名全違。脈水尋經,方知決口。蓋灌、澮聲相倫,習俗害真耳。
沘水
沘水出廬江灊縣西南,霍山東北。
灊者,山、水名也。《開山圖》灊山圍繞大山為霍山。郭景純曰:灊水出焉。
縣即其稱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吳因楚喪,圍灊是也。《地理誌》曰沘水出沘山,不言霍山,沘,字或作淠。
淠水又東北逕博安縣,泄水出焉。
東北過六縣東,淠水東北,右會蹹鼓川水,水出東南蹹鼓川,西北流左注渒水。
淠水又西北逕馬亭城西,又西北逕六安縣故城西,縣故皋陶國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縣都陂中有大塚,民傳曰公琴者,即皋陶塚也。楚人謂塚為琴矣。
漢高帝元年,別為衡山國,五年屬淮南,文帝十六年,複為衡山國,武帝元狩二年,別為六安國,王莽之安風也,《漢書》所謂以舒屠六。晉太康三年廬江郡治。淠水又西北,分為二水,芍陂出焉。
又北逕五門亭西,西北流逕安豐縣故城西,《晉書地道記》:安豐郡之屬縣也,俗名之曰安城矣。
又北會濡水,亂流西北注也。
北入於淮。
水之決會,謂之沘口也。
泄水
泄水出博安縣,博安縣《地理誌》之博鄉縣也,王莽以為揚陸矣。泄水自縣,上承沘水於麻步川,西北出,曆濡溪,謂之濡水也。
北過芍陂,西與沘水合。
泄水自濡溪逕安風縣,北流注於淠亦謂之濡口。
西北入於淮。亂流同歸也。
肥水
肥水出九江成德縣廣陽鄉西。
呂忱《字林》曰:肥水出良餘山,俗謂之連枷山,亦或以為獨山也。北流分為二水,施水出焉。
肥水又北逕荻城東,又北逕荻丘東,右會施水枝津,水首受施水於合肥縣城東,西流逕成德縣,注於肥水也。
北過其縣西,北入芍陂。
肥水自荻丘,北逕成德縣故城西,王莽更之曰平阿也。又北逕芍陂東,又北逕死虎塘東,芍陂瀆上承井門,與芍陂更相通注,故《經》言入芍陂矣。
肥水又北,右合閻澗水。水上承施水於合肥縣,北流逕浚遒縣西,水積為陽湖,陽湖水自塘西北,逕死虎亭南,夾橫塘西注。宋泰始初,豫州司馬劉順帥眾八千,據其城地,以拒劉勔,杜叔寶以精兵五千,送糧死虎,劉勔破之此塘。水分為二,洛澗出焉。閻漿水注之,水受芍陂,陂水上承淠水於五門亭南,別為斷神水,又東北逕五門亭東,亭為二水之會也。斷神水又東北逕神跡亭東,又北謂之豪水,雖廣異名,事實一水。又東北逕白芍亭東,積而為湖,謂之芍陂。陂周一百二十許裏,在壽春縣南八十裏,言楚相孫叔敖所造。魏太尉王淩與吳將張休戰於芍陂,即此處也。陂有五門,吐納川流,西北為香門陂水,北逕孫叔敖祠下。
謂之芍陂瀆。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注黎漿水,黎漿水東逕黎漿亭南。文欽之叛,吳軍北入,諸葛緒拒之於黎漿,即此水也。東注肥水,謂之黎漿水口。
又北過壽春縣東。
肥水自黎漿北逕壽春縣故城東為長瀨津,津側有謝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陸舟車,是焉萃止。又西北右合東溪,溪水引瀆北出,西南流逕導公寺西。寺側因溪,建刹五層,屋宇間敞,崇虛嶕堯也。又西南流注於肥。
肥水又西逕東台下,台即壽春外郭,東北隅阿之榭也。東側有一湖,三春九夏,紅荷覆水,引瀆城隍,水積成潭,謂之東台湖,亦肥南播也。
肥水西逕壽春縣城北,右合北溪,水導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頹隍,水上長林插天,高柯負日,出於山林精舍右,山淵寺左。道俗嬉遊,多萃其下。內外引汲,泉同七淨。溪水沿注西南,逕陸道士解南。精廬臨側川溪,大不為廣,小足間居,亦勝境也。溪水流注於肥水。
北入於淮。
肥水又西分為二水,右即肥之故瀆,遏為船官湖,以置舟艦也。肥水左瀆,又西逕石橋門北,亦曰草市門,外有石梁。渡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三麵阻水,佛堂設三像,真容妙相,相服精煒,是蕭武帝所立也。寺西即船官坊,蒼兕、都水,是營是作。湖北對八公山,山無樹木,惟童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劉安是漢高帝之孫,厲王長子也。折節下士,篤好儒學,養方術之徒數千人,皆為俊異焉。多神仙秘法鴻寶之道。忽有八公,皆須眉皓素,詣門希見。門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住衰之術,未敢相聞。八公鹹變成童,王甚敬之。八士並能煉金化丹,出入無間,乃與安登山,薶金於地,白日升天。餘藥在器,雞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之處,踐石皆陷,人馬跡存焉。故山即以八公為目,餘登其上,人馬之跡無聞矣,惟廟像存焉。廟中圖安及八士像,皆坐床帳如平生,被服纖麗,鹹羽扇裙帔,巾壺枕物,一如常居。廟前有碑,齊永明十年所建也。山有隱室石井,即崔琰所謂餘下壽春,登北嶺淮南之道室,八公山石井在焉。亦雲:左吳與王春、傅生等尋安,同詣玄洲,還為著記,號曰《八公記》,都不列其雞犬升空之事矣。按《漢書》,安反,伏誅,葛洪明其得道,事備《抱樸子》及《神仙傳》。肥水又左納芍陂瀆。瀆水自黎漿分水,引瀆壽春北,逕芍陂門右,北入城。昔钜鹿時苗為縣長,是其留犢處也。瀆東有東都街,街之左道北,有宋司空劉勔廟。宋元徽二年,建於東鄉孝義裏。廟前有碑,時年碑功方創,齊永明元年方立。沈約《宋書》言泰始元年,豫州刺史殷琰叛,明帝假勔輔國將軍,討之,琰降。不犯秋毫,百姓來蘇、生為立碑,文過其實。建元四年,故吏顏幼明為其《廟銘》,故佐寵延為《廟讚》,夏候敬友為《廟頌》,並附刊於碑側。瀆水又北逕相國城東,劉武帝伐長安所築也,堂宇廳館仍故,以相國為名。又北出城,注肥水。
又西逕金城北,又西,左合羊頭溪水。水受芍陂,西北曆羊頭溪,謂之羊頭澗水。北逕熨湖,左會烽水瀆,瀆受淮於烽村南,下注羊頭溪,側逕壽春城西,又北曆象門,自沙門北出金城西門逍遙樓下,北注肥瀆。肥水北注舊瀆之橫塘,為玄康南路馳道,左通船官坊也。
肥水逕玄康城西北流,北出,水際有曲水堂,亦嬉遊所集也。
又西北流。昔在晉世,謝玄北禦苻堅,祈八公山,及置陣於肥水之濱,堅望山上草木,鹹為人狀,此即堅戰敗處。非八公之靈有助,蓋苻氏將亡之惑也。肥水又西北注於淮,是曰肥口也。
施水
施水亦從廣陽鄉肥水別,東南入於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