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記我慶幸,我生在紅色中國(2)
字數:7823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放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金光明經空品》
無量餘經,已廣說空,是故此中,略而解說;眾生根鈍,鮮於智慧,不能廣知,無量空義;故此尊經,略而說之,異妙方便,種種因緣;為鈍根故,起大悲心,今我演說,此妙經典;如我所解,知眾生意,是身虛偽,猶如空聚;六入村落結賊所止,一切自住,各不相知;眼根受色,耳分別聲,鼻嗅諸香舌嗜於味;所有身根,貪受諸觸,意根分別,一切諸法;六情諸根,各各自緣,諸塵境界,不行他緣;心如幻化,馳騁六情,而常妄想,分別諸法;猶如世人,馳走空聚,六賊所害,愚不知避;心常依止,六根境界,各各自知,所伺之處;隨行色聲,香味觸法,心處六情,如鳥投網;其心在在,常處諸根,隨逐諸塵,無有暫舍;身空虛偽,不可長養,無有諍訟,亦無正主;從諸因緣,和合而有,無有堅實,妄想故起;業力機關,假為空聚,地水火風,合集成立;隨時增減,共相殘害,猶如四蛇,同處一篋;四大蚖蛇,其性各異,二上二下,諸方亦二;如是蛇大,悉滅無餘,地水二蛇,其性沉下;風火二蛇,性輕上升,心識二性,躁動不停;隨業受報,人天諸趣,隨所作業,而墮諸有;水火風種,散滅壞時,大小不淨,盈流於外;體生諸蟲,無可愛樂,捐棄塚間,如杇敗木;善女當觀,諸法如是,何處有人,及以眾生;本性空寂,無明故有,如是諸大,一一不實;本自不生,性無和合,以是因緣,我說諸大;從本不實,和合而有,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無所有故,假名無明;是故我說,名曰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惱,眾苦行眾,不可思議;生死無際,輪轉不息,本無有生,亦無和合;不善思惟,心行所造,我斷一切,諸見纏等;以智慧刀,裂煩惱網,五陰舍宅,觀悉空寂;證無上道,微妙功德,開甘露門,示甘露器;入甘露城,處甘露室,令諸眾生,食甘露味;吹大法螺,擊大法鼓,然大法炬,雨勝法雨;我今摧伏,一切怨結,豎立第一,微妙法幢;度諸眾生,於生死海,永斷三惡,無量苦惱;煩惱熾然,燒諸眾生,無有救護,無所依止;我以甘露,清涼美味,充足是輩,令離焦熱;於無量劫,遵修諸行,供養恭敬,諸佛世尊;堅固修習,菩提之道,求於如來,真實法身;舍諸所重,肢節手足,頭目髓腦,所愛妻子;錢財珍寶,真珠瓔珞,金銀琉璃,種種異物;歡喜施之心無悔吝,觀法性空是無上智。
《葛拉瑪經》
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佛陀的最後教誨》
在薩羅國的娑羅樹林,佛對他的弟子,作了最後一次教誨。
佛說:“要自己度自己,不要依靠其它。要為自己作照明,要以我的教義作照明,不要依其它外道教義。
“想一想,我們的形軀,它們都汙穢不淨。想一想,我們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暫。想一想,世上一切都是無常。隻要依循我的教誨,你們都會解脫。我的教誨值得你們永遠記取,它們是永恒的財富,如果依循我的教誨,你們永遠快樂。
“我的教誨要點是:你們要降服自己的心,要遠離貪欲。要使自己行於正軌,要使自己的心清淨,要使自己忠誠。你們要記住:形軀生命是短暫的。如果能夠這樣想,你們便可以遠離貪欲、煩惱,你們可以遠離不善。
“當你們發現自己被貪欲引誘的時候,你們一定要自己降服自己。你們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隸。貪欲之魔,經常在尋找機會欺騙你們的心。如果有一條毒蛇,住在你的屋子裏,你想得到安寧,你必須首先把它驅逐出去。你必須驅逐你生命裏的貪欲毒蛇,你必須善自護持你的心。要知道,一個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為畜牲。心悟成佛。心迷成魔。所以你們必須降服自己的心,不要使它離開正軌而入歧途。
“你們要依循我的教誨,不要彼此爭辯,要互相敬重,你們不要像水和油,彼此排斥,你們要像水和乳,互相交融。你們要在一起學習,一起研究。你們要在一起共同修行。你們不要把精力和時間,虛耗在那些怠惰的生活和無益的爭論中。你們要以悟道的花朵和果實為樂,這是法樂。
“我的一切教誨,都是由我親證而來。你們要好好地依循它,在任何情形下,都要依循它的精神而行。如果你們疏忽了它,即使站在我身邊,也看不見我。如果你們依循我的教誨,即使遠離我,實際上就在我的身邊。
“我的弟子們,我最後的時候已經來到,我們分別在即。不要悲泣,生命本來就是無常,沒有人能避免。我也一樣。我的形軀生命就要消逝,它像一輛腐朽的車輛總要毀壞。
“不要作無益的悲泣,要記住生命是短暫的,是無常。你們要由此證悟”空”理,由”無常”證悟”真常”。我的弟子們,你們不要忘記,死亡隻是形軀生命的消逝。形軀生命由父母而來,由糧食而養育。它們不能避免老病和死亡。但我的真正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軀。形軀會消逝,但真常的法身卻永恒,不生不滅。見到形軀的我,你們未見佛。依循我的教誨,即是見佛。
“在我入滅之後,我的教誨就是你們的老師。依循我的教誨而行,你們一定會見到我。
“在最近的四十五年來,我已把所有的一切,全部教給了你們。我的教誨沒有秘密,沒有隱藏,一點一滴地、全部地、公開地、清楚地教給了你們。我親愛的弟子們,我的教誨至此結束,在短時間內,我就要入涅盤。以上就是我對你們的最後教誨。”
《佛入涅槃遺教經》
如是我聞,佛在拘屍那羅城外,雙莎羅樹下,將入涅槃。爾時世尊作最後之教誨曰:
眾弟子,諦聽!
一切有為法皆無常,精進努力!
聖人篇
《弟子規》總敘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麵。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謹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泛愛眾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親仁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任。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餘力學文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劄記。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淨。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誌。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勿占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多分潤寡。長幼內外,宜法屬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淩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誌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誌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祖師篇
《菩提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八道四行觀》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複,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為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雲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