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雙鳳奇緣(18)
字數:7009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中國十大禁毀小說文庫 !
話說昭君奏道:“妾今往北和番,望聖上差一忠義大臣,護送奴家一路前去,奴方放心。”漢王道:“妃子之言極是,任憑兩班文武在此,妃子擇一個有德行的大臣,隨往北番便了。”昭君領旨,站在金階細看兩班文武。那些文武也有願到北番去的,就死在北地也甘心;也有不願到北番去的,做個貪生怕死之輩。無奈奉旨,兩班侍立,任憑昭君擇取。好上聰明女子,一雙惠眼認得忠臣,擇來擇去,並無一個中意的良臣,但見左班中一個少年官兒,生得一貌堂堂,很可去得,便俯伏金階回奏漢王道:“隻有東班中這位年少官員可以去得。”漢王聞奏,向東班一看,原來是新科狀元新授翰林院內閣教授劉文龍,即叫:“劉卿聽旨。”文龍俯伏金階,口呼萬歲。漢王道:“煩卿代寡人護送和番娘娘到雁門關回旨。”隻嚇得文龍俯伏金階,不敢回奏。漢王未及開口,昭君道:“劉卿毋容推卻,可遵旨送哀家出關。”劉文龍聽說,隻急得魂飛天外,忙奏道:“念臣年幼,僥幸登科,乃是一個書生,一則不識武藝,一路怎生保護?二則娘娘與臣年紀不相上下,恐嫌疑不便,三則臣娶妻蕭氏未滿三宿,即到東京,實指望榮歸故裏,夫妻團聚。若伴娘娘北去和番,未知何日歸程,望皇爺與娘娘格外開恩,另差一老臣前去,恕臣抗旨之罪。”昭君見文龍推卻不去,柳眉直豎,杏眼圓睜,喝聲:“文龍,你太無禮!常言:君要臣死,臣不死乃為不忠。豈容你貪戀妻子,膽敢抗旨以違君命麽?況你既讀詩書,深明大義,得中新科狀元,乃文章魁首,自有心謀遠略,保哀家到番,哄騙番王,若得回朝,重見天日,那時敘功升賞,吃一杯太平宴,豈不是件美事?若計不成,奴拚一死以全名節,少不得設法送爾歸國。若論你我年少,隻以兄妹相稱,有什嫌疑不便?卿休推卻,遵了聖旨,送哀家前去,滿朝文武誰不知你赤膽忠心?”昭君說到傷心之處,不由地放聲大哭。文龍見娘娘苦要同行,不敢過於推諉,怕的聖上發怒,致有不測之禍,隻是連連叩頭道:“小臣情願送娘娘過雁門關。”漢王大喜道:“這便才是。卿今當殿與娘娘拜為兄妹,以便一路同行。孤今賜卿姓王,名龍。”文龍謝恩。漢王就命昭君與王龍當殿結拜,後拜漢王與國丈、國母,從此昭君以禦弟相稱。漢王又道:“卿家送娘娘過關,回朝之日,定加升賞。”王龍又謝了恩。
忽見黃門官啟奏道:“今有邊關李廣送來番使二名、小番八名,口稱奉番王之命,送娘娘和番的朝服到來,不敢擅入,午門候旨定奪。”漢王聞奏,傳旨:“令昭君暫入宮中收拾,召進番使。”番使一齊俯伏金階,獻上娘娘的番服一套。漢王便將番服打開一看,就問番使:“是何名色?”番使回奏道:“這是娘娘戴的鼓子絨帽一頂,錦繡妝成,上嵌珊瑚、琥珀、珍珠、瑪瑙各八顆,中嵌冬珠一粒,繡成龍形;這是一件鳳凰三點頭的彩服,內有夜明珠二十四粒;這是山河地理圖裙,此俱是無價之寶。若娘娘穿了這套衣服,在黑暗中行走如同白日,光華萬道,瑞彩千條。”漢王含淚收了這套衣服,吩咐番使在館驛伺候。番使領旨,退出朝門,不表。
再言漢王命內侍將番服送至西宮,內監領旨,送到西宮。正值林後相伴昭君訴說苦情,忽見內侍送進番服,昭君由不得心如刀割,放聲大哭。林後沒奈何,苦苦相勸,代昭君穿起番服。昭君苦咽咽叫聲:“娘娘呀!早間還是漢朝之女,頓時變做北番之人,從此君王龍心不要掛念奴家,奴的恩人,隻是娘娘未報深恩,但願娘娘輔佐我心上的漢王。奴有一言,娘娘切需記著:今日和番,有奴解圍,保住江山,怕的別地幹戈又起,再無別人猶似昭君。”說畢,嚎啕大哭。林後叫聲:“賢妹,不必傷心,想哀家亦未生男育女,雖居正宮,也似廢人,倒不如賢妹脫下番服,待哀家穿了替你和番去罷。如賢妹伴住皇爺,生下男女,也使皇爺有後,傳位有人。”昭君道:“娘娘說哪裏話來?堂堂天朝,把一個西宮送與外邦為妻,已難免天下恥笑。哪有正宮皇後再做下無恥之事,豈不貽笑千古麽?娘娘若可代得奴家前去,還怕三宮六院之中沒人代去麽?”林後扯住昭君哭道:“賢妹既如此說,哀家是替不得你了。你一路不必悲傷,身子須要保重。”昭君聽說,連連點首。隻得拜別林後,就要動身,三宮六院的妃子、貴嬪一齊隨著林後哭送到禁門,林後還扯住昭君的手,十分不舍,當不得旨意催促,昭君哭別林後,叫聲:“恩人,奴去了,請回罷!”林後含悲回宮,不表。
且言昭君到了殿上,刀絞柔腸,劍刺心窩,口口聲聲隻叫:“陛下,一夢相思,從今休矣!”說罷,昭君眼中流出血淚。漢王隻是跌足含悲,苦在心頭,無言回答。外邊番使又急急催促起程,昭君也無可奈何,當殿拜別漢王,又拜國丈、國母,總是抱頭大哭,正是:
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送斷腸人。
拜畢站起,叫聲:“禦弟王龍,隨奴去也!”王龍領旨,漢王親排鑾駕,帶領文武百官相送昭君,到了午門外,漢王親自扶昭君上了銀鬃馬,昭君哭哭啼啼,哪裏能行?心中不舍漢王,哭著吟詩一首留別:
昭君含悲手捶胸,夢裏相思總是空。
恩義從今悲斷絕,此身莫見漢朝容。
吟詩已畢,馬上哭別漢王,王龍也辭主上馬,一眾番使隨後跟著,又是三百兵丁護送,一路長行而去。可憐漢王,眼淚巴巴看昭君出城而去,一陣心苦,悶塞胸中,幾乎跌倒塵埃,嚇得兩旁文武內侍急急扶住漢王。未知怎生勸轉回宮,且聽下回分解。
§§§第四十八回芙蓉嶺王龍和新詩
太行山土地逐大蟲詩曰:
青山不管人間事,綠水何曾洗是非。
隻望留下安身計,問事搖頭三不知。
話說文武內侍見漢王暈倒,急急扶起,連叫:“聖上快快醒來。”漢王過了一會,方才歎口氣道:“心愛的美人,活生生割斷也!”說罷,龍淚如雨。眾文武苦苦勸駕回宮,漢王隻等看不見昭君的影兒,含著兩行眼淚,悶悶回宮,文武各散,不表。
且言昭君出了東京,一路馬上悲啼,時刻回頭,隻等看不見帝京城池,方含悲催馬而行。路上暗想,“夢裏姻緣,不滿一載,鴛鴦無故分離。漢王呀,可憐枕上的海誓山盟,俱付之流水了。”說罷,又是一番痛哭。王龍陪著流淚,叫聲:“娘娘呀,想娘娘與皇爺還有一載姻緣,可憐臣隻三宿夫婦,即便分離!”昭君又叫:“禦弟呀,你的話兒很欠聰明,一載夫妻,不過如此,三宿夫妻,有什情義?”王龍道:“娘娘,非是小臣用情太癡,常言:一夜夫妻百夜恩,何況三宿?”昭君道:“你的癡情,還可得遂,隻等送了哀家出關,指日回朝,夫妻便可相逢,怎似奴與漢王,永別終天,今世再不得相逢了。”說罷,二人相對掩泣。正在訴苦,可恨番使隻是催著趕路,一路行程,心忙似箭。
那日到了芙蓉嶺上,催馬上去,勒馬四下觀瞧,但隻見澗水滔滔,清水在上,渾水在下,心中一想,又是一陣傷心,不禁兀自暗想:“嶺下這水,好似奴家今日境況一般:想奴在家,蒙聖上召奴入宮為妃的時節,好比清水;如今逼著奴去和番,就是渾水了。還是清濁不分,兩下交流。”因想起悲苦,在馬上順口吟詩一首:
芙蓉嶺上碧波泉,清濁不分左右旋。
昭君在馬上隻做了前麵兩句,後麵兩句一時未曾想起,便叫:“禦弟,代哀家湊成一絕,解奴憂悶。”王龍道:“恕臣無罪,方敢續上。”昭君聽說,連連搖頭道:“禦弟伴奴一路,千山萬水,受盡辛苦,還分什麽君臣之禮?況到了異鄉,又是兄妹相稱,不必過謙,快快想來。”王龍道:“既是娘娘吩咐,恕臣鬥膽,後二句代娘娘續上,伏望娘娘改正。”昭君道:“禦弟且念與奴聽。”王龍在馬上,口念後二句道:
清水自古衝地下,濁水流來在目前。
昭君聽見後二句續詩,又觸動苦懷,兩腮淚珠滾滾,叫聲:“禦弟呀,你這兩句詩,又未免慘煞哀家之心了。”王龍一聽昭君此語,隻嚇得在馬上欠身道:“小臣是口中亂道,娘娘休得介懷。”昭君道:“禦弟不須害怕,誰來罪你?你是出於無心,待哀家明白說與你聽罷。想你妻房在家,乃是清水,哀家今日和番,就是濁水了。”王龍在馬上連稱不敢道:“臣妻性本愚拙,娘娘是天賦聰明,不敢與娘娘比較清濁之分。”昭君道:“禦弟又來客套了,哀家與你妻房,一樣姑嫂相稱,有什高下。”王龍道:“這是蒙娘娘恩典抬舉。”昭君又叫聲:“禦弟,你看這嶺名芙蓉,取的好名字,待哀家借芙蓉二字為題,吟詩一首,禦弟可隨題和韻,聊解悶懷。”王龍道:“臣又恐吟詩,以助娘娘傷心,取罪未便。”昭君搖手道:“不妨事的,哀家與禦弟同是受苦之人,做出詩來,總是傷心之語,以助愁腸,詩中有什麽興頭話?”王龍口稱:“領旨,恭請娘娘吟詩出韻。”昭君又借芙蓉二字,吟詩一首:
芙蓉根自種江中,水麵浮沉有玉容。
妾與芙蓉同一體,如何人不看芙蓉。
昭君吟畢,叫聲:“禦弟可依韻和一首。”王龍道:“娘娘這詩,雖古來才子詩人也莫能及,臣恐和來,貽笑娘娘。”昭君道:“禦弟又來過謙!你既身中狀元,本萬言倚馬之才,尚且學冠才子,文重當今,何況路途中,口占幾句詩,有什麽疑難?快些和韻。”王龍道:“娘娘既不嫌臣句拙,臣隻得獻醜了。”也依昭君前韻,和詩一首:
含情不語此心中,總為風雨減芙蓉。
他日再從嶺下過,誰人灑淚吊芙蓉。
昭君聽見王龍吟這一首詩,又助哀思道:“禦弟詩中之意,大是作家,可惜你我會遲了,今日同患難,不知異日回鄉,可能同富貴否?”說罷,又是紛紛淚下。王龍道:“娘娘不必悲傷,嶺上風大,望娘娘啟駕。”昭君點首,催馬而行,離了芙蓉嶺,一路長行,馬不停蹄,有幾句詩說那行路的辛苦道:
一片荒郊無人跡,隻見走獸與飛禽。
二月分明楊州路,此地難賞月詠輪。
三春花景都已過,草木森森盡凋零。
四麵惟見旌旗展,馬下保護有兵丁。
五老峰兒才過去,隻聽瀑布流水聲。
六月炎天真難走,交過秋來好行程。
七裏鋪中開酒市,來往打尖在荒村。
八角叉兒古鬆樹,遮天蔽日現龍形。
九日登高中國節,番邦隻少好時辰。
十分千辛與萬苦,悶煞馬上漢昭君。
昭君馬上,一路心中暗想:“不知漢王可念舊情,讓奴在邊關等守,果是去調天下之兵,禦駕親征,前來救奴回朝,漢王你方不是負心之人呢;若你隻顧江山,不管一載恩情,哄奴和番,前來受苦,就不記臨行囑咐之言,奴就死在陰司。漢王呀,奴也是不能饒你。”又叫:“禦弟,奴既與你姐弟相稱,奴之父母,即你之父母,想奴雙親年老,膝下無子,妹妹又小,無人侍奉,雖臨行時囑咐漢王,但不知漢王可能好好看承,禦弟回朝之日,看奴薄麵,照應奴的雙親,奴就死在番邦,來世也報你大恩。”王龍口稱領旨。正在催馬前行,到了太行山下,忽聞得一陣腥風過去,跳出一隻斑毛大虎,直撲馬上昭君。昭君大驚,幾乎跌下馬來。未知昭君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四十九回雪擁馬蹄見學士心
眼盼雁門譜昭君曲詩曰:
獸炭頻燒佐酒觴,佳人醉倚象牙床。
隻因一夜陽台夢,悶殺巫山枕畔香。
話說昭君見虎來撲她,嚇得幾乎跌下馬來,慌得王龍恐驚娘娘禦駕,急命眾軍士速去捉虎。眾軍士領令,不敢怠慢,各執兵器,去捉那虎,番使也舉兵器,在旁保護。昭君與王龍在馬上渾身發抖,但見那些兵卒趕著這虎,右旋左跳,捉拿不住,虎又不退,弄得諸軍無法,眼巴巴望著那虎,又不退,又不能過此山,隻急得人人暴跳,個個心慌。但見日已西沉,又無宿處,昭君在馬上仰天長歎道:“不如死於虎口,完全名節,倒也罷了!”昭君一口氣怨氣衝天,就驚動本山土地,道:“仙女有難!”急忙變了一個獵戶,手執鋼叉,雄赳赳奔上山來,大叫一聲:“畜生,休得無禮,俺來擒你。”那虎見獵戶,識得是土地化身,把頭搖了兩搖,尾翦了三翦,竄過對山而去,獵戶也舉叉直奔對山而去。眾軍士一齊呐喊,也趕過山去,虎也不見,獵戶也不見。大家都道詫異,隻在空地拾得一個紙帖,拿回來稟知娘娘。昭君接過一看,隻見上寫道:
安排猛虎牢籠計,要脫身時費力氣。
不是仙姬怨悲感,怎有救應靈土地。
看罷此帖,隨風吹去。昭君知是本山土地顯靈,便令王龍下馬,對山拜謝已畢,仍催馬起程,昭君在馬上感謝皇天保佐,脫離虎口。過了太行山,曉行夜宿,趕著路程。
此刻正交冬令,但見朔風凜凜,樹木凋零,池塘陰冰,沍結山澗,凍得尺深,狂風一陣緊似一陣,大雪飄來,好似鵝毛。一路雪光迷目,少見買賣,行人蓬戶緊閉,並無荒村野店,隻凍得馬鞍繩硬如鐵棒,馬蹄寸步難行,眾軍士難伸出手,王龍禦弟渾身戰兢。又見娘娘臉上凍得或青或紫,十分狼狽。王龍一見娘娘這般光景,心中甚是不忍,找尋宿店,並無影形,取點湯水,又少人家,怕的凍壞娘娘,想了一個主意:並馬靠背,借他陽氣,以暖娘娘的陰氣。走了幾十裏雪路,到了天明,但見日透冰消,王龍心方放下,放轡前行。
一路兼程而進,早到了雁門關,隻聽得一陣節鑼振鼓,昭君便問:“禦弟,這是什麽響?”王龍說道:“此乃番人迎接娘娘。”話說未了,鎮守雁門關大元帥李廣,帶領番將迎接娘娘,稱:“願娘娘千歲。”昭君道:“禦弟可代哀家吩咐番兵,把軍馬紮在關外守候。”王龍答應,對番使說了,番使帶了兵丁,穿關而過,往番營去了。這裏昭君進關,叫聲:“李將軍,你乃忠良之將,奈國家無有良將助你成功,所以哀家忍恥偷生,奉旨和番,捐軀報國,免動刀兵,救生民於塗炭。隻可憐哀家離了京都,一路而來,吃不盡千辛萬苦。”李廣道:“娘娘放心,吉人自有天相,少不得朝中自出能人,前來救娘娘回朝。”昭君道:“哀家要在關內暫住幾日,將軍,可小心把守關門。”李廣口稱:“領旨,請娘娘啟駕進關。”娘娘點頭。隻聽三聲炮響,到了關中,一齊下馬,入了帥府,李廣擺酒,代娘娘洗塵。外麵一席款待王龍,又將娘娘帶來人馬,紮在教場犒賞。娘娘在關內住了幾日,王龍得便,向前告辭娘娘道:“小臣送娘娘已到雁門關,恕臣不遠送了,就此回去複旨。”昭君聽說,兩淚交流,叫聲:“禦弟,還屈你送到北番,足見盛情。”王龍見娘娘苦苦相留,隻得住下。
誰知番使十分催促,昭君吩咐李廣道:“非是哀家不肯出關,隻為漢王臨行,曾囑咐哀家,指日禦駕親征,故此哀家在關,略等幾日。將軍可對番人說是哀家養病,病好即刻登程。”李廣答應下來。這是昭君哄弄番人,一時權宜之計。哪知昭君盼想漢王,肝膽寸裂,望穿眼兒,一片癡心,等了半月,總不見漢王發兵音信。心中好不煩悶,隻得將帶來琵琶取出,彈了幾句曲牌名兒,以解悶懷。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