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雙鳳奇緣(19)

字數:8092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中國十大禁毀小說文庫 !
    相思情,多付你,江兒水去;紅繡鞋,踢綻了,惱恨劉君;泣顏回,苦殺了,紅粉佳人;怎能夠,朝天子,禦駕親征;全不想,在西宮,醉扶歸去;香房內,剔銀燈,徒長精神;須忘了,桂香枝,蘭麝薰透;錦被裏,滾繡球,噴鼻生香;花心動,摟住奴,顛鸞倒風;魂飛處,黃鶯喚,驚醒佳人;愛惜奴,憶多姣,誓同生死;更忘了,香柳娘,枕上恩情;曾記得,集賢賓,金口親許;心不思,意不想,不念前情;兵不到,將軍令,行不下去;忘卻了,祝英台,扯住肘衿;忽貶在,冷宮內,流滴雙淚;將寶鏡,傍妝台,懶畫蛾眉;奴好似,錦堂月,被雲遮蓋;多仗了,好姐姐,林後恩人;普天樂,合家歡,皇宮氣象;各院內,園林好,遊玩散心;召父母,來供養,沾恩食祿;禦賜的,皇封酒,奉與雙親;正交歡,彩旗兒,送奴出塞;番邦的,紅納襖,穿在奴身;你賜我,紅皂袍,至今還在;我贈你,金落索,留表奴心;送奴似,長安道,啄木兒戲;每日裏,哭相思,不見征人;隻聽得,林中鳥,怨聲齊喚;子規啼,節節高,句句傷神;醉翁子,採藥草,閑遊疏散;山和尚,鬆林叫,沉醉東風;山野內,石榴花,千紅萬綠;山坡羊,無人管,遍地羊行;惜奴姣,行不得,千山萬水;就差了,金甲神,保奴長情。奴請得,二郎神,番兵殺退;救奴回,長安路,再整鸞衾;到如今,眼巴巴,高山難越;虎傷人,尋歸路,要走無門;奴隻待,月兒上,懸梁自盡;舍不得,要孩兒,錦繡京城。
    昭君彈畢一曲,正在納悶,忽聽得關外三聲大炮,好不嚇人,隻嚇得昭君魂不在身。未知是什事,且聽下回分解。
    §§§第五十回出雁門昭君自恨
    思鄉裏王龍吟詩詩曰:
    杜字聲聲發柳芽,淒涼獨語轉悲加。
    行人聽罷心如醉,懶看王孫摘杏花。
    話說昭君聽見大炮驚人,便傳話出來,問李廣是何事情。李廣道:“這是番人等得不耐煩,請娘娘啟駕。”昭君聽說,吩咐:“隻在三日內啟行,不必羅嗦。”李廣領旨,對番人說了,關外方安靜些。昭君日望漢王不到,又允了番人三日之限,就要長行,心中好不納悶,忙與王龍商議道:“想漢王半月已過,不見朝中發一將一兵到來,如之奈何?”王龍道:“娘娘不必癡心,朝中若有能將,聖上久已發兵,到此退敵,怎舍娘娘出關?如今已過半月,不見好音,諒是不差兵來了。娘娘空費神思,不如保重貴體,和平兩國罷!”昭君聽說,由不得兩淚交流,放聲大哭。王龍再三相勸,昭君勉強收淚,叫聲:“禦弟,哀家出了雁門,到了北番,今生再不得回朝了。”口占詩一首:
    情牽春色欲飛魂,暗擲金錢為卜君。
    羞對蓮花雙寶鏡,倚欄空踏綠楊清。
    又想起漢王,含悲吟詩一首:
    一念不忘君主約,癡情盼望亦堪憐。
    姻緣若是從今斷,何必奴心又掛牽。
    吟畢,又命王龍吟詩一首,以解愁悶,王龍領旨,吟詩一首:
    年少寒儒入泮芹,錦袍恩寵得加身。
    未蒙敕賜歸鄉裏,好做披星戴月人。
    昭君連聲讚道:“好詩,禦弟所吟,偏合哀家之意,待哀家再吟一首:
    良宵何苦夢難成,隻為思君一片情。
    風雨淒涼生別恨,愁懷怎不到三更。”
    王龍道:“娘娘吟詩,自是一段天才,臣不敢再作了,望娘娘仍將詩興發泄,再續一首。”昭君點頭,又含淚吟詩一首:
    花香卻在名園內,北地難載瑞蕋根。
    猶戀西宮當日怒,芳魂早到帝王京。
    吟畢,又叫:“禦弟,再吟一首。”王龍不好推辭,因見娘娘生悲,不覺感動自己思想之情:“想父母早喪,為了功名,在寒窗下埋頭讀書十年,指望一舉成名,討得一官半職,衣錦榮歸,也得光耀門庭,顯榮祖宗。不料今隨昭君娘娘到北和番,一路受盡風霜,千辛萬苦,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時,得還故鄉?”因此心中無限愁悶,又吟詩一律:
    功名兩字最堪傷,為國亡家走北邦。
    滿地黃花愁正鎖,幾番苦雨恨偏長。
    關山萬裏崎嶇路,夢寐三更畫錦堂。
    骨肉生離今日事,未知何日返家鄉。
    昭君見王龍口內吟詩,說出一段思鄉愁苦來,不覺惹她一陣心酸:“想奴與漢王一別,去時有路,來時無路了!”又吟一首:
    黃昏夜月苦憂煎,帳底孤單不忍眠。
    自歎人生皆配合,堪憐薄命斷姻緣。
    忍拋恩義三千裏,虛度青春十幾年。
    無限心中離別恨,想思二字未肯捐。
    吟畢,大哭不止。王龍向前勸慰娘娘道:“小臣有幾句俚言奉上,以解娘娘愁懷。”昭君止住淚痕,叫聲:“禦弟,且自吟來。”王龍隻吟一絕:
    休說故園花無信,東風遙寄在江濱。
    相思雖隔天涯遠,自有好音慰玉人。
    昭君歎了一口氣道:“禦弟呀,想哀家的愁懷,豈是一詩能解?但蒙禦弟一番勸慰之意,哀家也作詩一首,回答禦弟便了:
    同攜玉手並香肩,送別那堪淚滿襟。
    勒馬未離金殿角,血光先已濺重泉。”
    昭君吟這一首詩,自料不能還鄉,仰天長歎,放聲大哭。王龍道:“娘娘不必悲傷,想古來多少賢媛淑女,烈婦貞姬,為國忘家,守節忘身,名留千秋,立廟享祀,傳於史冊,人人欽仰,娘娘今日為保漢室江山,免生民塗炭,向北和番,其功不小。娘娘何必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徒作無益之悲,所謂顧小節而忘大義者也!”昭君含淚點首道:“哀家非不知大義,但自越州進京,遭奸臣毛賊惡庇魯妃,致害冷宮,受了許多苦難,多蒙正宮林娘娘,救出天羅地網,方得上達天庭,救出虎口,得與漢王相聚。未及一年,又是毛賊將哀家人圖進與北番,興動幹戈,苦苦逼要哀家,方肯退兵,害得哀家,別天子、離皇後、拋父母、去家鄉、來北地,眼見生為大漢之人,死為異域之鬼,叫哀家怎不傷心!毛賊呀!奴與你,有一天二地之恨,三江四海之仇,你隻知道逼著哀家,到番邦去伴番狗,汙辱哀家名節,遂你的奸計,怕隻怕哀家不到番邦則已,一到番邦,定將你這賊,碎屍萬段,方稱奴心!管教你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又叫聲:“禦弟,想哀家這段苦楚,你是知道的,怎能少解憂悶!”王龍道:“娘娘,話雖如此,也要有一點精明之氣,巾幗自成丈夫,拿定主意,何愁冤仇不報?怨氣不伸?設或路中苦壞了身子,倘有不測,來到北地,豈不是勞而無功了?望娘娘請自三思。”昭君聽說,點一點首道:“禦弟言之極是。”正在敘話,忽聽半空中一陣響亮,昭君細細留神一看。未知是何物件,且聽下回分解。
    卷六
    §§§第五十一回寫血書征鴻寄信
    看雁翅天子傷情詩曰:
    由來娶婦怕重陽,枕冷衾單夜正涼。
    隔巷砧敲驚好夢,依然辜負老空房。
    話說昭君聽見帳外一聲響亮,抬頭一看,見是一隻孤雁飛鳴空中,急出帳門。王龍也隨後出來,聽著娘娘那一聲聲悲啼淒慘,哀告天上鴻雁道:“你是羽族中靈禽,空中作伴,飛去飛來,尚成鸞侶,時刻不忍分離。若有一個失伴,領頭而走,做了孤雁,你與奴家是一樣,孤苦零丁。叫聲孤雁,是停一停羽翅,哀家有幾句離情,煩你帶一佳音到京城去,不知你肯與不肯?”那雁兒也知人言,一翅飛下雲端,站立塵埃。昭君一見孤雁下來,由不得紛紛下淚,暗自傷心,道:“飛禽尚存仁義,奴枉將玉體去伴漢君。孤雁呀,你今要上長安,有一封書信,煩你寄與漢王。”雁兒便擺尾搖頭,叫了幾聲,似有依允之意,昭君便扯下一幅白綾,咬破指頭,寫了一封血書,字字行行,寫得分明,上寫道:
    辱愛西宮臣妾昭君王嬙致書於大漢天子駕前:憶自妾與主公作別,許多話言,甚是知心。哪知哄妾出塞,在雁門等候,半月有餘,不見一兵一將前來救妾。君心一變,別抱琵琶,妾隻恨姻緣分淺。不是當初入夢,妾若嫁一平等夫妻,也可百年偕老,不貪富貴,怎有禍害臨身?孤雁之便,煩寄京都,我主若念枕上之恩,快快點將發兵,早來一刻,還可相見,遲來一刻,隻吊孤魂。再拜上正宮林後娘娘,大恩未報,來世犬馬相償。又拜年邁雙親,保重貴體,好生撫養妹子。書到之日,龍目電閃,伏乞我主不可付於東流,須憐念妾淚痕千點,血指十個。紙短情長,書不盡言。
    昭君將血書寫畢,用手折選起來,上麵定了紅絨線,拴在雁翅上,又囑咐幾聲道:“煩你將書帶上長安,不要走錯了路途,一路上須要留神,日間防備射兒,夜間防備貓兒,吃食擔心,過江仔細。你若差遲,不打緊要,隻怕失了奴的書信,就不好了。”昭君吩咐已畢,王龍也咬破指頭,取出一幅白羅,寫在上麵。上寫道:
    思書丈夫劉文龍拜上蕭氏賢妻:自上京都,為求名顯當世,遂使三日夫妻,一旦分別。幸占鼇頭,職膺教授,指望榮歸故裏,骨肉團聚。不意朝廷特旨,召取愚夫伴送昭君娘娘往北和番,未知何日方得回程。你須在家靜守,用心照管門戶,切不可憂愁記念。常言:恩愛難分,情固有之,為國忘家,忠臣份內之事。書寫淚下,伏乞鑒察。
    寫畢,也將書折起,用紅絨線拴在右邊雁翅,囑咐孤雁道:“左邊家書,是娘娘帶到長安,送與漢天子的;右邊家書,是我煩你帶到西京西陽府西陽縣洗馬池黑魚村劉家凹,交與我賢妻蕭氏的,千萬不可失落,要緊!”囑咐已畢,但見孤雁兩翅飛起,到了九霄雲內,昭君與王龍見雁兒去遠,方歸帳下不表。
    且言孤雁,它本空中而來,仍向空中而去,長嘯一聲,賽吐流星。它在空中翱翔,不到片刻時辰,一翅已飛到東京。正值漢王早朝未散,見一孤雁,飛到金階,叫了幾聲,又飛到牆兒上麵,三番五次,向金階旋繞。王見孤雁飛鳴上下,十分詫異,吩咐內侍取了弓弩,要將孤雁射了。正要放弓,雁又騰空飛起,總射不著它。漢王細看孤雁翅底,隱隱似有書文,口內不言,心下暗想道:“這個雁兒飛來飛去,莫不是邊關昭君,有書信托它帶來,也未可知,待孤問雁一聲,便明白了。”想畢,叫聲:“孤雁呀,你非無事來見孤王,若是邊關有信,寄與孤王,你可快下殿來。”那雁也知皇主之意,一翅飛下金階,向漢王點了三點頭,如朝拜一般。
    漢王留神細看,果真孤雁左右俱有書文,便命內侍輕輕解下呈上,見一封是昭君的書,一封是劉文龍家書。先將昭君書拆開,從頭細細一看。不看便罷,一看隻見血痕滿綾,句句傷心,由不住龍淚頻傾道:“辜負美人了!想美人在雁門待孤半月有餘,望孤不到,非孤有意失信於美人,奈朝無良將、外無精兵保駕親征,若孤盡調天下之兵,前來救你,又恐國內空虛,倘有變動,豈不惹天下人說孤為一女子,不顧萬裏江山?今日本當寫一回書,煩雁轉達,隻怕美人見了回書,又添一番憂悶,不如不寫回書好。”吩咐孤雁:“勞你一路萬裏寄書而來,孤也不用回書,免得昭君邊關思想,不如和平兩國,割斷愁腸,並將劉文龍家書留下,也不用通知他妻子,省得兩地憂愁。”那孤雁見漢王吩咐已畢,點了幾點頭,如同謝恩一般,它就雙翅騰空而去,正是:
    夢裏相思情已斷,關中盼望恨尤深。
    孤雁見漢王雖無書帶去,它倒有信義二字,一路向北而行,回複昭君。到了邊關,空中又叫將起來。昭君抬頭一看,已知雁回,心中大喜,便叫:“孤雁,勞你一路風塵,快快下來,好把回書交付與奴。”那雁在空中,也不落下,隻將兩翅抖得清清,見書已送到,並無回書。昭君已會其意,銀牙一咬,心中暗恨道:“漢王何太不仁,一至於此!萬裏寄書,飛鳥且通靈性,你今既不發兵,又無回書,割舍奴家北去,一夢之情,從此斷矣!早知漢王這等薄幸,不如老死冷宮,倒也罷了,圖什麽歡娛,留了話柄。”說罷,哀哀痛哭。隻聽得雁兒在頭上叫了幾聲,一陣悲鳴,騰空而去。可憐昭君,還戀著關上,不肯動身,忽見李廣氣喘籲籲進帳而來,隻叫:“娘娘,不好了。”昭君嚇得麵如土色,急問李廣何事。未知怎生對答,且聽下回分解。
    §§§第五十二回黑水河談詩失名節
    九姑廟得夢贈仙衣詩曰:
    磨不磷來涅不緇,此生名節是根基。
    若非護體仙家寶,怎保無瑕玉一枝。
    話說李廣回奏道:“啟娘娘,今日番帥等了半日有餘,又寬了三日之限,等得不耐煩了,帶兵到城下,問漢王既差昭君和番,到了邊關,如何不見出關?若再刁難,就要架炮攻關了。娘娘呀,此關一破,可憐生民又遭塗炭,快請娘娘啟程罷。”王龍也在旁相勸,昭君又聽關外大炮連天,已知身不由主,隻得快叫備馬,李廣一聲答應下去,早已伺候。可憐昭君紛紛落淚,上了龍駒,關中也是三聲大炮,送娘娘起行。王龍隨即上馬,帶著三百伴送兵丁,隨娘娘出了雁門關。李廣送至關外,見娘娘去遠,方才緊閉關門把守,一麵表奏漢王不提。
    且言昭君哭別雁門,一路馬上幾次回頭,王龍也暗暗流淚。早已到了番營,婁元帥帶領眾將等一齊跪接。暗將人圖比對,一絲不誤,心下暗想道:“怪不得狼主十分愛慕,果是美貌無雙。”昭君在馬上吩咐道:“哀家怕的夜晚鳴鑼,爾兵隨後而行,哀家有兵護衛,另紮一營。”婁元帥回稱領旨,先讓昭君起身,一路馬不停蹄,兼程而進,到了北地,越山過嶺,好不難行。
    那日到了一個去處,但見黑霧迷天,遮人眼目,昭君便問王龍:“這是哪裏了?”王龍道:“啟娘娘,這是黑水河。”昭君又問:“黑水河去番邦還有多遠?”王龍道:“尚有一半多路。”列位,你道王龍也不曾走過此地路徑,怎這等透熟?隻因他乃狀元之才,無書不看,何況天下地理輿圖?閑話少敘。且言昭君因見黑水河名,與奴今日和番,如同黑水一般,不禁兩淚交流,吟詩二首:
    雁門關候杳無信,斷決相思兩地深。
    夢裏恩情情最厚,南柯一夢付流雲。
    往日恩深意更稠,雙心同結正風流。
    名花移向寒冰地,何日家鄉慰別愁。
    吟畢,叫聲:“禦弟,你也吟詩二首,解奴悶懷。”王龍領旨,也吟詩道:
    禁苑名花日日鮮,何日移向北邊關。
    他人哪識香滋味,兩地栽花不似前。
    故園卉草正鮮明,風雨最多不見晴。
    可惜天長地久夜,鄉山無限最關情。
    昭君見王龍吟詩,又惹起心中煩悶,因吟成一律:
    二九之年災晦臨,單於相見一番親。
    雖然身陷番邦地,方寸猶思漢帝城。
    此日栽花香不吐,他日恐故泣無聲。
    惟知節操持鬆柏,奕細綿綿享令名。
    王龍聽見此詩,叫聲:“娘娘,隻怕身屬異地,由你不得了。”昭君道:“異地雖由人主,但他為貪著奴家的美貌,逼勒和番,奴今忍恥偷生,一路而來,怎肯玷辱名節?就是今生不得與漢王相見,倘死在九泉,有何麵目見漢王於地下乎?寧使漢王負奴,奴焉肯負漢王?此時不過哄那番人,奴就死在番邦,奴魂也要回漢朝的。”王龍聽見娘娘一番貞烈的話,也帶十分傷感。昭君道:“禦弟呀,若在此死後,少不得你回漢朝,須要在漢王麵前,表白哀家一番苦楚,足見禦弟忠心了。”王龍口稱領旨,說罷,不免放馬起行,離了黑水河地界,正是:
    行程好似天邊月,趕路渾如賽流星。
    昭君在馬上一路觀看北番景致,但見山高林雜,道路崎嶇,行了百裏,並無人家,也無宿店,連路上往來行人,一個也沒有,十分荒險,好不難過。那日正走之間,忽見天色已晚,王龍吩咐紮下營盤。有軍士回道:“此地荒險,難保夜間無歹人,護衛兵少,恐防備玉駕不嚴,若有失誤,我等吃罪不起。”王龍道:“依你們便怎麽樣?”軍士答道:“啟王爺,你看隱隱山中有一帶紅牆,似一座古廟,離此約有一裏之遙,不如趕到那廟裏安歇,王爺也放心些。”王龍點頭稱是,吩咐催馬趕行。不到片刻,已到廟門。王龍吩咐靠廟紮下營盤,點起銀燈,埋鍋造飯。大家用畢,俱各安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