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7細節型父親的楷模:諾貝爾之父
字數:2410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好爸爸勝過富爸爸 !
第一篇第三章7細節型父親的楷模:諾貝爾之父
可操作性:★★★☆ 難度係數:★★ 關鍵詞:細節
陽台上有一個空花盆,爸爸突發奇想,想來種一株黃瓜,便和孩子一起動手開始行動。找土壤、借科普書、學種植技巧,等等,一棵小小的黃瓜讓兩個人做了兩天的籌備工作。終於在爺爺看好的一個黃道吉日,黃瓜籽種下了,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
抽芽,一家人的驚喜;長高,一種成就感在成長;展葉,孩子收到的最好禮物……黃瓜需要一個架子,孩子在公園中轉悠了半天,才找到幾根枯枝,興奮地插在了花盆旁邊。
“我們得給這個小家夥做個成長筆記,不然不知道它每天吃飯喝水了有沒有偷懶不長高。”爸爸提出一個建議。
“好,我去畫表格。”就這樣,孩子設計了一個簡單明了的表格:分叉數、葉子數量、有無病蟲、主莖成長距離,一目了然。
“爸爸!今天黃瓜長了0.5厘米!”這呼叫聲一點兒也不亞於阿基米得從浴缸中跑出來呼喊自己發現了浮力定律。科學家,就是這樣慢慢培養出來的。
阿爾弗雷德?柏恩哈?諾貝爾,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從小身體虛弱的他,隻上過一年學。9歲時,他隨父親伊曼紐爾搬到俄國的聖彼得堡居住,那時他們初到俄國身無分文,兩手空空。但好在爸爸有的是技術力量、實踐方案——伊曼紐爾是一個炸藥研究者。
早在瑞典時,他就開始研究地雷和水雷。到俄國後,他把這個建議向俄國的軍部提出,希望他們資助他生產,卻沒有人幫助他。但這並不影響他堅持不懈地改進自己的發明,他終於得到了俄國政府的資助。
父親所從事的事業深深打動了諾貝爾,一有機會,父親也讓諾貝爾到工廠裏來參觀,給他們講解炸藥的知識和威力。諾貝爾和他的兩個哥哥滿腦子都是一些陌生的名詞,回家之後,諾貝爾就開始閱讀各種書籍,尤其是有關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有關機械、物理、化學方麵的書,他想讓自己快一點兒明白爸爸說的那些陌生的東西。
他經常去工廠裏找爸爸,有時候帶回火藥做煙火玩。他模仿父親的發明,嚐試著自製地雷。從遊戲中他完成了一個突破,從玩火藥到研究炸藥,為他以後從事的炸藥事業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而父親一直都在他的身邊,和他一起研究,一起總結。
有一次,諾貝爾研究出了類似煙花一類的火藥,在院子裏點著玩。被爸爸看到以後,他很高興地對孩子說:“這一次你的比例掌握得很好了,但是記住下一次最好少給一點硝。”等下一次諾貝爾配火藥的時候,父親真的過來手把手告訴他怎樣掌握好比例,這些細節成為諾貝爾童年研究階段難能可貴的“學術”指導。
1850年,諾貝爾17歲時,父親決定送他到歐洲各國和美國去見見世麵,同時考察歐洲國家和美國在機械、化工方麵的現狀和進展。當諾貝爾學有所成,回到聖彼得堡時,已經過去整整四年了。
“現代炸藥之父”、現代科學文學領域最大獎項諾貝爾獎的創始人,就這樣慢慢走上了舞台。
很多孩子的夢想都是成為一個科學家,但他們卻沒有諾貝爾那樣的父親、錢三強那樣的父親。但並非所有的偉大的科學家都是“世襲”的,父親在孩子剛剛接觸科學、對事物都保持著充分的興趣和好奇的時候,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注意細節的父親就很容易培養出科學家,因為科學家往往是非常在意細節的人。
當孩子盯著一隻螞蟻看得入神的時候,不要打擾他;當孩子專心地觸摸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的時候,不要嗬斥他;每一個科學家,都是從好奇和求知中走出來的,讓孩子從生活中感受到科學的美好,孩子的潛力就會被激發出來。這裏也有一些給爸爸們的建議:
1.注意細節並不等於苛求細節。就像你隻需要讓孩子開始關注黃瓜是怎樣成長的,而不需要讓孩子因為黃瓜長得慢而內疚自責。
2.如果孩子總是對什麽事情都大大咧咧,那你要想辦法讓他因為粗心而吃虧。吃一塹長一智是一個永恒的道理,孩子吃虧多了,他才能長記性。
3.那些爸爸不屬於細節型:對自己的工作沒有什麽具體的安排和計劃的爸爸、老婆生氣了還總是渾然不覺的爸爸、總是忘記家人生日的爸爸、自己的辦公桌上一團亂麻的爸爸。這些特征表明你自己不是細節型的人才,也就說明你還需要先培養自己關注細節的能力。
有人說“細節之中有魔鬼”,不僅是孩子的培養需要關注細節,我們做任何的事情都需要在細節上投入。所謂專家,也就是關注了細節的人。所以,如果爸爸你還不是細節型的人,那一定需要重新“站隊伍”,不僅改變自己,甚至可能是在改變孩子的前途。